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2023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范文正文

《2023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范文》

时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范文一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西汉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西汉初年,天下初定,需要确定皇朝的正统地位和统治基础,儒家思想开始受到重视。董仲舒结合百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倡导“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确立了三纲五常。至此,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课重点讲述了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本课三目,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阐述了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实际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客观需要。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着重介绍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它适应了当时汉朝统治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采纳。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材重点介绍了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同时叙述了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概括了“独尊儒术”的结果。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系统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教学难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史实。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探究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设疑讨论,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要的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课件展示孔子、孟子像)

  提问:在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曾经出现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大家认一下,这两位是谁?他们生活在什么时期?提出了哪些政治思想?当时,儒家思想的地位如何?

  回答:……

  (多媒体课件展示董仲舒、汉武帝像)

  过渡:这两位又是谁呢?他们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或许能自己找到答案。

  材料导入→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回答:……

  过渡:从战国到汉代,思想界呈现了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一统的局面。西汉为什么要实行思想一统呢?用什么思想一统天下?为什么用这种思想一统天下?这又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进新课

  指导学生整体学习,阅读教材P8~P10。

  问题情境1: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中有哪两个关键人物?

  师生互动:学生回答,老师适时肯定。

  副板书:董仲舒、汉武帝。

  问题:你了解董仲舒吗?

  师生互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多媒体展示材料:《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过程评价: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大学问家。他为人正直、廉洁,一生不置产业,专事学业。任何成功都有巨大的付出。深厚的学养是他能够发展儒学的先决条件,加上时代的需要,他的成功就是自然的了。

  过渡:是什么样的时代需要,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粹牝(椁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纳了什么统治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师生互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过程评价: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天子、将相的生活条件也很差,何况民众。因此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增强,到了西汉武帝时期经济已经相当富裕。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威胁汉武帝的统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亟待解决。

  (板书)一、背景

  1.“无为而治”不适应统治

  2.社会危机潜伏

  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

  过渡:政治上的统一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于是汉武帝开了个论证会,各派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合作学习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前准备)请四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其中一个扮演汉武帝(生A),另三个各扮演当时的法家(生B)、道家(生C)、儒家(董仲舒,生D)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及理由。

  生A:众爱卿,今天让你们给朕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

  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生C: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道家思想为妙。

  2020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 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合作探究】教材P8引言部分

  1.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样?原因何在?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

  原因:①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朝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而法家思想主张改革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要求。

  评价:①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②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③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2.到了西汉建立之初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

  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原因: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主观原因)②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原因)

  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根据课文分析汉武帝时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济、思想 、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原因:

  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

  ②社会危机:土地问题、边境问题与王国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采取的主要措施: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①政治:必修①:P12、P14

  a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b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③思想:必修③:P8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军事:课外补充: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背景:(1)社会繁荣昌盛: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

  (2)社会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边境问题)。

  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1、提出:汉武帝选拔人才,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著作《 春秋繁露 》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

  (辩证法评价的方法)积极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起了关键作用;

  2020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历史地位形成的重要原因;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然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的。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有所不同

  请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本节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汉武帝时代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②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2)措施:

  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

  (1)文化: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战国时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其中,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然而,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春秋时的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因此,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即天地之常理。可现在思想驳杂无法维持一统,所以他提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思想统一为政治统一服务。

  (2)政治:“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需要

  董仲舒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皇帝是天子,即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所有臣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此外,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当然,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而且,他还提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3)道德: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的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这就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此外,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4)经济:限田、薄敛、省赋役(发展儒家仁政思想)————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2020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