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知道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了解抗战胜利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把本课分为“关注现实、重温历史、回归现实”三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历史是把握现在、开创未来的需要。掌握历史史料研读、概括、分析、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国人民的团结抗日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培养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性;认识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采取了“关注现实——重温历史——回归现实”的结构,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力求达到拉近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距离的目的。
一、导入:关注现实
(ppt显示)出示《满江红》(据岳飞原作改写)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六十年来仇与恨,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南京耻,犹未雪;
家国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富士山缺。
壮志饥餐东虏肉,笑谈渴饮倭奴血。
待从头,收拾小日本,雄世界。
师:这是互联网上流传的一首词。请同学们思考,对岳飞《满江红》的这一改写反映了当前中国民间对日本的一种什么态度?
学生:一部分人敌视日本,“仇日”心态。
师:“仇日”现象在当前中国并不罕见,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以“愤青”自居,编写了大量这种“仇日”作品。为什么他们会产生这种“仇日”心态呢?
生:历史上日本曾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现实中,日本还在否认侵略事实,造成了当前中日关系的紧张。
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段历史——全民族的抗战。(板书:全民族:抗战)让我们重温历史,走进历史。
二、重温历史
(一)走进历史
播放视频《全民抗战》:从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抗战事迹?——你有什么体会?——全民族的抗战 爱国主义 国共合作等
师总结:从视频中,我们感受到了面对日军的全面侵华,中国人不分年龄,不分阶级,不分地位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17-P118,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在全面抗战? ——利用插图
(中共改编军队,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显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伟大作用;国民党:台儿庄保卫战,驻守上海的军队反击日军)
你还知道哪些全民抗战的人或事?(如:铁道游击队,麻雀战,破袭战,国民党:太原会战,淞沪会战等,中共: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师:在抗日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感人的事迹,如在台儿庄战役中。出示池峰城师长、李宗仁图片。
口述体现全民抗战的史实:在台儿庄战役中,池峰城师长率领守军浴血奋战,坚守半个月之久,将日军主力吸引到台儿庄附近。李宗仁调集大量兵力,包围日军,形成内外夹攻之势,取得台儿庄大捷。战斗胜利后,池峰城师长指着一个老妇人的尸体,告诉记者说:她经常冒着枪林弹雨,把日军的动向报告给我,后来被日军发现,把她炸死了。
师过渡:台儿庄战役正是官兵英勇抗战,老百姓对抗战的支持,才保证战争胜利,可见——
——我们的抗日战争把各方的力量组合在一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民族解放战争。
(二)追问历史
师:国共两党作为抗战的两大领导力量,携手抗战,共赴国难,为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那么,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来长期对峙、相互敌视的两党是如何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的呢?
这还得追溯到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自主学习(请认真阅读教材P116图文,带着下面的任务)
出示幻灯:1.当日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
2.这一政策对全民族的抗战有什么不利影响?——使东三省轻易被占,扩大日本侵略野心,加重民族危机,不能集中全民族之力抗日。
3.面对这一政策,当时的全国人民有哪些反应和具体行动?
——反应:强烈愤慨
--具体行动:①在中共的号召和推动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东北抗日义勇军坚持抗战,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
③“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请学生介绍西安事变(要素:时间、人物、经过、结果、意义)。
2020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二
一、课程标准:叙述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教材分析:“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是以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为切入口,从两个角度描述了侵华战争的开始。从日本方面看,分化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其转嫁经济危机的手段。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侵华拉开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它促使国共两党结束内战,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能够通过阅读、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了解一些日本侵华史事件的大致情况,但是仅局限于感性认识,缺乏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而且以感性的了解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九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引导、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实。知道一二九运动的基本史实与影响;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理解和平解放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片与文字材料了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和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后果;通过视频播放与角色扮演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国破家亡的苦难与中国人民绝不屈服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与反抗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 学生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立志刻苦学习,振兴中华。
五、教学重点:掌握九一八事变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理解和平解放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六、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七、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播放视频资料,还原历史事实。
2.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
3.采用讲授法、问题情景法,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和分析。
八、教学流程:
1、导入:
[出示时事问题]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两个重要决定:
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 纪念日。
将12月13日确定为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由此导入本节课题抗日战争
2、新课
知识点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出示《松花江上》的歌词,提出问题:
(1)歌曲是以哪一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的?
(2)为什么说那是个“悲惨的时候”?
(3)歌曲表达了东北人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歌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
(4)结合课本第一段:说说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5)出示地图和歌词,说说为什么要以东北三省为目标开始侵略中国?
(6)蒋介石针对日本的侵华采取了什么政策?其结果如何?
2020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三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7课。本课共三个子目: “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 “日军的滔天罪行”; “抗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史内容非常丰富,初中用三课时“难忘九一八”、“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血肉筑长城”来讲叙,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叙,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叙。
因此,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从对历史掌握的情况看,通过初中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透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全民族的抗战 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
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结合时事分析:任何时期国家利益都是高于一切的;不同时期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不同。 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对照比较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了卓绝斗争。
日军的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讨论课本的思考题“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 结合时事思考讨论“在记住这段罪行后我们该怎么办?” 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
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抗战的胜利 百团大战,远征军赴缅作战,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抗战胜利意义。 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问题研究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侵略。两次***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中国屡战屡败,结果几乎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下面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日本裕仁天皇宣读日本投降诏书、战俘营中的日军战俘在收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的广播、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战舰上签字、备受日军14年蹂躏之苦的中国东北人民热烈欢庆光复。这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场景。请同学们看教材74页的引言,“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和日本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反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究竟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6课抗日战争。
教学内容
野蛮侵略 罪恶滔天
这一子目,我们来探究三个问题:
1.你知道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吗?
2.20世纪30年代日军制造了哪些侵华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侵华期间,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怎样的滔天罪行?
探究1:你知道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吗?
材料一:1936年,日本制定了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既确保日本在东亚的地位,又向南方海洋发展。
-----《中国近代史下册》
材料二: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1931年日本经济危机达到了顶点,一时陷入绝望的境地。日本统治集团为摆脱严重的统治和经济危机,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从各方面加紧侵华战争的准备。
材料三: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1931--1939年,苏联多次建议与日本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侵华背景:
①“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 中国 、 朝鲜 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 的主要特征和表现。自明治维新以来,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②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野心。金融、贸易、工业、农业等多重危机连环爆发,经济危机使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0%以上,失业和半失业人口达300万人。
③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国内少壮派军官对军人不应干政的传统戒律置若罔闻,声称自己代表着人民的心声和日本的前途,通过二二六政变,他们进入权力中心,建立起法西斯专政,侵略野心日益膨胀。
④在中国方面,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日本侵华提供可乘之机。
⑤绥靖之风盛行,西方大国忙于应对国内经济危机,无暇东顾,对日本侵华采取纵容默许态度。
探究2:20世纪30年代日军制造了哪些侵华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自由回答: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
九一八事变
东北农产丰盛,矿藏丰富,自甲午战后,日本一直觊觎东北。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取得沙俄在东北的权益;1910年,吞平朝鲜后,日本更顺理成章的把东北看成下一个目标。其目的是将东北用作对抗苏联南进的缓冲地带和一旦与美国交战时的补给基地。占领东北,有利于缓解日本人口过密和资源不足的困境,提供商业机会,减轻国内失业压力。
1931年9月18日,日军投掷***轰炸沈阳郊外南蛮铁路,但爆炸的影响很小,铁路仍可以正常运营。日本巡逻队却称中国士兵从野地开火,他们只能还击“自卫”。自此,日军5个月席卷东北,占领我国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日本本土的2.5倍,日本开始了局部侵华。
一二八事变
占领东北后,日本在上海开辟了第二条战线,企图将国际视线从东北转移开来。遇到十九路军的猛烈抵抗。但一个月后,中国防线崩溃。通过国际调解,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日军同意撤出上海和吴淞占领区。
伪满洲国的建立
为使赤裸裸的侵略合法化,日本在沈阳成立伪满洲国,由清废帝溥仪做傀儡,政府中的大臣多为清朝遗老和文士。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华北事变
日军侵占东北后进而向华北扩张,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东北。日军首先夺取华北的资源,1935年5月,华北的日军兵力由1700人增加到5700人,中日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炮制冀东及内蒙伪政权,这一连串事变史称“华北事变”,它使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民族危机加深。
卢沟桥事变
根据1901年《辛丑条约》中关于外国可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的条款,驻华北日军于1937年7月初在北平郊外卢沟桥附近举行实战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7月7日午夜前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当地中国驻军拒绝后,日军炮击宛平城,在7月8日凌成4点半占领宛平城,中日两国不宣而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由局部侵华转向全民侵华,也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这些重要历史事件充分说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已经处于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从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在三个月之内迅速_。而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的暴行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探究3:侵华期间,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怎样的滔天罪行?
潘家峪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实行“三光”政策。1941年,日军对河北丰润县的潘家峪进行大扫荡,全村一千五百人中有以前二百多人被杀害。
(图片)日本“扫荡”后被毁的潘家峪;儿童被烧焦的惨状;
七三一部队
日军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进行活体解剖、手***试验、鼠疫实验。
(图片)731部队用于放人肉的铁槽;731部队用的骨锯;731部队用于挂人肉的铁钩;日军细菌试验的受害者,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人以上。
日本投降 前夕,匆忙撤退,为毁灭罪证将工厂炸毁,大批带菌动物逃出,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南京大屠杀视频
1937年12月淞沪会战失利,日军挺近当时的首都南京,对南京的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短短六周的时间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三十万人。
引导学生看P76【学思之窗】并思考、回答:日本人也是人,它也传习中国儒家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何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一到中国的土地上,人性就变成了兽性呢?
分析答案:
①受到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日本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征——有武士道精神,这种民族特征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展遇到困境时,被军国主义所利用。武士道精神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轻生重死,许多日本人在做了错事,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采用以死谢罪,以死换取人们对他的原谅。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的人怎会珍惜别人的生命;日本人自杀率一直是居高不下的,这是造成制约日本社会发展一个很大的难题,这也是那场全面侵华战争一个后遗症。
②现实因素:日本军意在_,因而用屠杀来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日本的残酷侵略是中华民族永世不能忘记的,同时也使我们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而今,日本右翼势力对侵略战争的粉饰是二战后日本帝国主义理论、思想及罪行没有得到彻底清算的表现,是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同时,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它严重伤害了曾受日本侵略的亚太地区人民的感情,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不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也违背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作为当代青少年要铭记历史,不做可耻的亲日者;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日本右翼势力不代表日本全体国民,我们不要做盲目的仇日者,而是做一个保持客观理性眼光的智者。
众志成城 共赴国难
探究三个问题:
国难当头,国共两党作出了什么决策?他们是如何抗战的?结果如何?
2.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何历史地位?
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什么最终取得胜利?
探究1:国难当头,国共两党作出了什么决策?他们是如何抗战的?结果如何?
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面对日军的血腥屠杀,全民族奋起反抗;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
那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提出和建立的,通过历史事件来回顾:
提出方针:
1935年12月,中共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初步形成: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红军长征后突入西北,蒋介石急于一劳永逸消灭中共,下令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对中共发动进攻,但战事没有进展。思念家乡和厌恶内战的东北军越来越受中共提出的同意对抗日本的思想影响,张扬两帅被争取到了统一战线一边。在蒋介石飞抵张扬驻地西安,想稳定不安局势时,张扬发动政变,称为“西安事变”。此事后,中共从“反蒋抗日”转变成“联蒋抗日”,而蒋介石承诺只要中共支持三民主义,国民党就可以参加抗日战争。西安事变成为了扭转时局的关键,而它的和平解决也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正式形成:
在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正面战场: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的会战特别是抗战初期的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中国金融中心上海开辟了第二条战线,威胁南京,以图摧毁中国进行战争的经济能力,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殊死拼搏,顽强战斗,不仅粉碎了日军三个月_的狂妄企图,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抗日英烈。姚子清和谢晋元就是其中的代表。
姚子青,广东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率五百余名官兵,抱定“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的决心,死守宝山县城,最后全部壮烈殉国。为纪念姚子青,上海宝山县曾改名为“子青县”,汉口姚子青生前居住过的生成里7号改名为“姚子青路”。
谢晋元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日军进攻上海市区,他率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孤军奋战。1941年,谢团长不幸被刺身亡,年仅37岁。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在其后的太原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值得注意的是,平型关大捷是林彪率领一一五师伏击日军取得的胜利,这成为国共合作,相互配合的典范。
徐州会战
日军攻陷南京后,日军主力向北进取重要交通枢纽徐州。在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了最大对敌胜利。中国军队英勇抗战,日军伤亡达3万人。但最后中国军队不得不撤出徐州,炸毁黄河岸堤以阻挡敌军的推进。
武汉会战
1938年,日军12个师团从长江和淮河沿线两个方向会合,经过四个半月大小数百次战斗,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广州、武汉失守,标志着持续16个月的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深深陷入中国腹地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提问)
尽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除了平型关、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我们却不能就此论定它一文不值,应当用辩证的眼观看待。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作战有何积极作用?
迟缓了日军的作战进程,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使日军陷入中国战争的泥潭中。二、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将战争拖进了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拖住了日军80%的兵力。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四、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和沿海工业、高校内迁赢得了时间。这次内迁被称为第二次“敦克尔克”大撤退。崎岖的地形、陡峭的峡谷和湍急的长江使重庆几乎不可能被敌人突破,学校、工厂和沦陷区的其他设施都从沿海地区迁往内地。西南成为一个新的抗战基地,破毁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梦想。
敌后战场:
了解了正面战场,我们再来看看敌后战场的相关情况。1937年秋,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根据地,主要是华北和江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这是华北敌后战场的形势。晋察冀边区成立11个月,八路军作战1500余次,歼敌5万余人,部队发展到15万余人,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
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敌的主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也奋勇作战。课本P76小字部分,少数民族同胞也加入了全民族抗战之中,突出的是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
主要军事战略是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在不断的抗争中,中国人民总结经验,发展出不同的战略战术。大家耳熟能详的应该少不了地道战、地雷战这两部经典吧!
(图)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破袭战就是以破坏敌人交通线或小据点为目的的游击战。
简要讲解每一种战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百团大战:(运动战,大兵团流动作战)
在1940年下半年发动了一场著名的战役——百团大战就是运动战中的典型。这场战役正发生在战斗十分艰苦的1940年,一方面日军对根据地实行了多次大扫荡,给根据地建设带来了严重困难;另一方面国民党开始出现消极抗战的趋向。为了振奋和坚定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5个团,在华北两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三千多个,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图)彭德怀在指挥军团作战的英姿;中国军队攻陷日军据点,登上城墙,欢呼的场景。
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2020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相关文章:
1.2020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2.2020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3.2020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4.高中历史《***战争》教学教案大全
5.高考历史抗日战争的三大重要考点
6.2020优秀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模板
7.2020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8.2020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9.2020高中各阶段如何复习历史
10.2020年高考历史重要时间和事件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