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辅导知识点分析正文

《高一历史辅导知识点分析》

时间:

学习结束或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做做适当的文字游戏,既能复习巩固历史知识,熟悉历史人物事件,又让感到轻松愉快。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辅导知识点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历史辅导知识点分析1

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一五计划”的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

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9、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1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_”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13、1967、1968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原因:“_”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14、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5、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高一历史辅导知识点分析2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_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一历史辅导知识点分析3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

1.概况:(1)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3)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

2.结果: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二)牛耕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意义: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三)水利事业的发展

1.中原:桔槔。

2.水利工程:春秋楚相孙叔敖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都江堰和郑国渠。

二、手工业的发展

类别

概况

冶铸业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

青铜铸造工艺

莲鹤方壶(春秋时期),金银错技术和雕铸技术

漆工艺

夹苎技术(战国)

纺织业

战国麻布纤维相当细密

煮盐业

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

酿酒业

春秋战国以曲造酒

手工业工艺专著

《考工记》记述齐过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三、商业和城市

(一)形成了繁荣的中原市场。

(二)商业中心:临淄、邯郸、郢等。

四、由公田到私田

(一)原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进步。

(二)出现:随着荒地的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三)影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出现。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一)春秋改革: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实质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二)战国变法

1.原因和条件:(1)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推动社会变革。(2)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贵族地主、工商地主、军功地主)队伍日益扩大。(3)争霸战争的影响:争霸战争不仅使一批军功地主兴起,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而且各国国君为了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励精图治,要求政治经济变革,以增强国力。(4)各国变法也反映了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要求巩固统治。

2.主要变法:魏—李悝;韩—申不害;秦—商鞅。

3.商鞅变法:

(1)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

(2)内容和评价

次别

内容

分析评论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强化了社会秩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耕织,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以法律来加强和巩固以农业为本的封建基础,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

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废除了贵族特权,有利于提高新兴地主的政治地位

“燔诗书而明法令”

思想_,提高了法家思想的地位

统一度量衡

方便了税收,有利于经济交流

废分封,行县制

建立了直属于秦国国君的地方管理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井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评价:

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4.战国变法运动的影响:封建制度确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