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化学 > 2019年秋季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分析正文

《2019年秋季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分析》

时间:

  2019年秋季的教材更新了,具体有哪些变化呢?那么这部分内容具体的资料,你想了解吗?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材分析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3、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4、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是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一单元化学学习,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而对于难点,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案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2、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案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3、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通过共同设计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体验探究乐趣。(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4、教学案方法:

  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案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主题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本单元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内容,既是对前面第二单元中物质的简单分类进行小结,又为后期学习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作以铺垫,更为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为质量守恒定律埋下了伏笔。

  在内容的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等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的排布观念,离子以及离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材将这些内容以资料、卡通画、活动与探究、实验、讨论、习题等形式加以呈现。具有以下特点:

  1、以图表代文,提供信息,说明问题

  2、利用卡通画形象生动地说明或解释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掌握知识

  3、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对知识进行整体性的把握,进行知识的梳理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本单元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从宏观走到了微观世界,那么课标对于这部分知识是怎样要求的呢?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能用简单的化学用语进行描述;

  (2)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索的品质,保持学习化学的好奇心

  教学中的重点是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的概念,难点是用微

  粒的观点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我们再来关注学生情况:

  本单元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领域的重要开始,粒子由于看不到摸不着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根据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因此,我建议本单元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同时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同学们突破难点。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要他们真正建立清晰的概念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我建议本单元主要采取合作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

  针对学生现状,在教学中,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策略一、整合教材,分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期初,

  我们可以适当渗透元素符号,名称的教学,让学生提前进行记忆,书写。

  策略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灵动、有趣、高效。

  分子、原子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于课

  本上的图片、表格使学生加以理解,也可以通过一些史实帮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认识的发展历程,也可以通过一些视频、或者是flash动画将分子、原子的运动形象化。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就以《水分子的自白》音频,通过活泼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认识了分子,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策略三、敢于对教材进行适时的删减或补充。

  例如在核外电子的排布上,课本给出的是部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加以补充,让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前20位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并通过观察,找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各类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策略四:重视实验,合理设计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更好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增加或者改进实验,例如,我们可以将酒精和红墨水混合,让学生对比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理解分子间有间隔,又比如有很多教师觉得课本中氨分子运动的实验不太合理,我们可以进行改进,比如“铁树开花”。

  策略五:整合知识,理清关系。

  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较难理解,彼此之间也有密切联系,将知识梳理,整合,形成整体的感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罗列出来,思考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作交流,将知识整合起来,完成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

  策略五:链接中考,把握动向。

  本节知识在中考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一般试题难易程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应用,其中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认识以及用原子分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考察最多。

  在教育的舞台上,每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灵魂的舞者,用点点滴滴的细节,舞动出生命的灵动与睿智。所以,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这是我们教师“收获幸福”永远的必修课。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从本单元的知识框架上看,以“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的净化”、“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三个课题围绕水从学科到人文,从生活技术多方位、多视角地认识水、利用水,形成一个较完整、较独立的学习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前有学科知识为主的“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后有人文内容为主的“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中间是两者兼而有之的“水的净化”,具有学科内容与人文内容均衡配合且从微观到宏观、学科到生活再到社会,知识和视角逐渐扩大的特点,较好地体现了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的思想。

  教材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意境,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之中;从选材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体现操作技能的价值、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等几个方面凸显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重点内容是: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原子、分子的概念;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

  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抓好两个讨论。

  课题1中,在观察并分析了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后,结合前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的概念,安排了讨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组“讨论”是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认识水的组成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中间过程,学生能从中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养成在观察基础上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课题2中,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安排了两个讨论:讨论1是为了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深化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理解;讨论2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是原子的“化分”与“再化合”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抓好这两个讨论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组织好两个活动与探究。

  通过课题2中的活动与探究,先做一个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的试验作为知识铺垫,然后再分别将盛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两个烧杯放在同一密闭容器中和不在同一密闭容器中,观察现象,并探究得出变化的原因是分子不断运动。这样使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验证知识和结论,还使学生能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题3中的活动与探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的方法;二是要让学生掌握过滤的操作规范——两低三靠。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的实验基本操作,本课题从水的净化角度,按照除杂质的顺序安排了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发等实验,将基本操作与生活中水的净化过程联系起来,把硬水、软水和硬水软化知识作为含可溶性杂质水净化的例子,与蒸发操作结合起来,从而使实验基本操作不再单调、枯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操作技能,认识实验操作技能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做好四个实验。

  实验3—1,水电解后氢气与氧气体积比近2:1现象要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推断水的组成;巩固氧气的检验,学习氢气的验纯;与实验前后的点题史实及课题讨论相呼应,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对陌生的科学问题产生兴趣和亲近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亲手实验中掌握检验氢气的操作规范。

  实验3—2,充分利用实验插图“水为什么会减少”,使学生回忆起一些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自然引出历史上科学家对这些现象的思考──物质由微小的粒子构成,实验插图“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则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分子或原子微粒的存在,并与前面的史实相呼应,使学生体验到人类科技的发展成果。在“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中,加入的品红溶液宜少不宜多,以保证品红在水中产生明显的扩散现象。通过这一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在学生亲身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步骤2中密闭容器外盛酚酞试液的B烧杯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关注科学实验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及其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实验3—3,所用肥皂水不要太浓,取用的水不能太少,以免出现分不清硬软的意外情况。

  实验3—4,让学生了解水蒸馏的原理,实验装置要美观,操作要规范。

  充分利用教材。

  本单元教材扩充了趣味性较强的家庭小实验,如自制简易净水器,乙醇与水的混合等;增加了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活动如氨的扩散,过滤液体;首次尝试了以习题的方式呈现实验,如证明植物体内含水,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的能力,树立大胆探索的意识。此外,36幅彩色实验插图既有显示装置和仪器的,如制取蒸馏水的装置;更多的则是凸现了一种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提供资源信息的功能,如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等,使学生对实验中多彩的现象、严密的过程、精美的仪器及状态各异的物质等一目了然。在教学中用好教材是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措施。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一、教材分析

  整个单元共分为三个课题:

  (1)质量守恒定律;

  (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在初三化学中能承上启下,起枢扭作用,非常重要。

  质量守恒定律运用于一切化学反应,是自然界里普通适用的规律,是学习化学的理论依据;化学方程式是特殊的化学用语,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进行多方面计算,适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

  2、教学目标分析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达到的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2)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3)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定量研究和分析化学,科学有序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和涵义。

  课题《如何正确写化学方程式》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2)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包括书写原则,书写步骤,配平方法。

  课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定量分析和研究化学,从而进行熟练计算。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关键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及普通意义

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及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

如何正确书写

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程式

化学方程式配平

能否随意改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

利用化学方程

式的简单计算

由反应物质计算生成物质量

由生成物质量计算反应物质量

寻找对应项列比例式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或生成物都是纯净物吗?

  二、教法分析:

  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理论指导法。

  结合《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两个实验完成实验探究活动,循序渐进,进行启发式教学,掌握有关理论。

  三、学法指导: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用眼睛看,用心去想,会说、会写,加强训练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四、教学程序

  《质量守恒定律》

  1、课前准备,学习和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充分准备教具;

  2、组织教学,进行演示实验,从中分析,归纳知识点;

  3、问题探究,说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相关问题;

  4、强化训练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回顾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及涵义;

  2、学习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说明理论依据,书写原则,书写步骤,配本方法;

  3、特殊说明,书写规范、标准,配平。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通过典型例题说明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2、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适时进行问题探究;

  3、特殊说明,书写规范、标准,单位,配平,准确,纯量计算。

  4、布置练习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和地位

  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第一单元),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第二单元),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三单元),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等。课题2是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所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课题3是通过实验探究碳的两种氧化物co2、co的性质。

  二、本单元的教材特点和作用

  从课题的选材和设计来看,本单元教材内容有如下特点:

  (1)反映了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

  与旧教材比,新教材除介绍了碳的两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和石墨外,而且还重点介绍了过去作为阅读材料的C60分子。新教材这样的处理,我认为,教材再不是约束学生的条条框框,编者把更多的发展空间留给了教师和学生,给他们无限的拓展空间,例如新教材不仅要求介绍令世人瞩目的C60,而且也介绍了人们非常熟悉的碳的单质——金刚石应用的新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刚石的应用方面突破了一贯认为金刚石是坚硬无比的固体的概念,科学家把金刚石制成了薄膜,使得金刚石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应用远远超出了人们所熟悉的范围。这些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及时地反映到了教材内容当中。教材是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的设计是根据教师的个人素质、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并考虑教学的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完成的。

  (2)体现了学习主体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向

  新教材要求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在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获取更多的学科知识,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单元中,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就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完成的。

  (Ⅰ) 探究重在过程,以及思路和方法。

  课题2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实验室中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如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所要制取的气体的性质,等等。因此,探究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设计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过程,以及了解实验室中确定制取气体装置的思路和方法。

  (Ⅱ) 探究要体现开放性。

  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合作来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可以不局限在教材中所列的仪器上),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与组之间互相讨论装置的优缺点。另外,教材中列出了二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目的是保证制取装置学习的落实,教学时切不可将它作为唯一的、标准的装置,要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利用代用品来设计装置。

  (3)突出了物质的多样性的学科思想 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具有多样性,是初中化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认识物质组成具有多样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知道目前已知的3000多万种化合物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类、不同数量元素的原子按照特定的方式互相组合就组成了不同的物质;第二层含义,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在初中化学阶段,碳的三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是同一种元素组成不同物质非常好的例子。介绍碳的三种单质对学生初步建立化学元素观、认识元素在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大有帮助的,这就是本单元安排课题1的原因。

  三、预期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三种碳单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掌握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让学生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锻炼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4)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 (3)形成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4)形成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1、燃烧的条件:

  ①.与可燃物接触

  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2、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3、着火点:

  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不可轻易改变。

  4、灭火的原理:

  ①.清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5、为什么在油库、面粉加工厂处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

  答:因为在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6、三大化石燃料为:

  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夜”

  7、煤是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

  煤的干馏————化学变化

  8、石油是混合物,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石油的分馏————物理变化

  9、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又叫沼气、瓦斯。

  CH4+2O2点燃CO2+2H2O

  现象:①.蓝色火焰,②.有水珠生成,③.放出热量。

  10、可燃冰:

  为甲烷水化物,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但目前开采技术存在困难。

  11、燃料充分燃烧考虑两点:

  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12、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答: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13、酸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①.使土壤酸化

  ②.腐蚀建筑物

  ③.污染江河湖海

  ④.影响水生动植物生长

  ⑤.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14、防止酸雨的措施:

  减少使用煤作燃料;燃料脱硫;开发新能源。

  15、乙醇C2H5OH俗称酒精,可再生资源。

  ①.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易挥发、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化合物。

  ②.化学性质:可燃性 C2H5OH + 3O2点燃2CO2 + 3H2O

  16、氢气H2:

  作燃料的优点①.可用水作原料来源广泛 ②.燃烧时放热多

  ③.本身无毒,燃烧产物是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缺点:①.制取成本高、②.贮存困难、③.运输和使用时不安全。

  17、新能源有:

  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源、生物能等。

  18、氢气的实验室制取:

  Zn + H2SO4 == ZnSO4 + H2↑


2019年秋季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分析相关文章

1.2019九年级化学老师上学期工作计划

2.2019九年级化学教师的工作计划

3.2019九年级第二学期化学老师的工作计划

4.2019九年级第二学期化学老师工作计划

5.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教学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