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上册知识点》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所以学科都有它自身的规律特点,如果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语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
隆中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乐yuè毅徐庶shù诣yì因屏bǐng人
猖蹶jué沔miǎn吴会kuài殆dài
存恤xù胄zhòu箪dān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谓为信然谓:说。
(2)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
(3)由是先主遂诣亮诣:拜访。
(4)度德量力度:估计。
(5)君谓计将安出出:产生。
(6)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
(?)将军既帝室之胄胄:后代。
(8)将军岂有意乎?岂:是否。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解释为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解释为表示时间的界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都不认同这种说法。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人马,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和他争胜。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备酒备饭来迎接将军呢?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给加点的字注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推敲(qiāo)汲取(jí)孜孜不倦(zī)锲而不舍(qiè)根深蒂(dì)固
对chèn(称)驾yù(驭)渊bó(博)不言而yù(喻)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汲取:吸取。②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③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④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⑤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⑥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⑦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⑧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⑨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3.文学常识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给加点的字注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肇(zhào)埋没(mó)彷徨(pánghuáng)嘹望(liáo)儒家(rú)荣xìng(幸)
授yǔ(予)清tán(谈)不知所cuò(措)格物致zhī(知)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修身齐家: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齐家政。领悟:领会。
②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土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③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④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⑤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⑥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措:安置,处理。
⑦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推究;致:求得。
初三语文上册知识点
一、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
二、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三、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
四、标点速记口诀
(一)、口诀复习法
1、问号: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2、感叹号: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顿号: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分号: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5、冒号: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6、引号: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二)、口诀解说与例句
1、问号:
⑴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选择性的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只在全句末尾打一个问号。)
例:a.你打算到西安去呢,还是到广州去呢?b.你打算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c.你是临场害怕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⑵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倒装性的问句,问号也打在全句末。)
例:a.怎么了,你?b.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⑶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特指性的问句,每个问句的末尾都要打上问号。)
例: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
⑷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有些句子的局部虽然带上疑问词,但整个句子的语气是陈述语气,这样的句子就不能打问号。)
例:a.我不知道他叫什么。b.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c.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d.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e.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2、感叹号: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倒装性的感叹句,感叹号要打在全句末尾。)
例:多美呀,祖国的春天!
3、顿号:
⑴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a.***、***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⑵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不打顿号。)
a.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b.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⑶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如“师生员工”,其间就不能用顿号。)
例: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b.这个县有30多所中小学。
⑷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
例: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
初三语文上册知识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