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魔头的养成散文》
小魔头的养成散文
距离写《键盘侠》才刚刚十天的时间,小外甥女郡主又学会了两个技能并找到两个自娱其乐的笑点:
一是我坐在地板上,背靠着沙发,她坐在我对面,把手中我给她的桔子瓣喂给我吃,我躲的时候头向后仰着发出的怪笑声,吸引着她,不知哪里来的灵感,一把把地推着我的鼻子,令我一次次地头向后仰着。
摸到我的喉结时会发出发现新大陆的惊异声,并随着我的每一声怪笑大声地笑着,一次次,我们乐此不疲,在学习中体味着笑与被笑。
二是这个游戏玩累了,她坐在地板上静静的,我顺手拿起手边的纸板,给她扇风,她专注的看着纸板,眼神随着纸板的轨迹转着,手顺着风的方向下意识的.抓着,满眼的疑问,仿佛在感受着“是什么,从何而来?因何而起?”
我问她“风从何来呢?”她看着扇动的纸板,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并会因为知道答案而大笑,然后把纸板抢过去,大概想自己亲手感受一下风从何来,然后再递到我的手中,再重复上面的动作,是温故而知新么?
看着郡主魔性的脸上,魔性的笑着,想着她妈妈说的去游泳,在池子里多会追着比她大的孩子,不畏惧地抢着别的孩子的玩具,就会想着,这是一个小魔头的养成?
那么,我宁愿她是个小魔头,也不愿她成长为一个熊孩子。
因着网络的发达,许多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关于熊孩子的新闻,充斥于各个媒体,而度娘说:“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
在我的认知中,调皮或者顽皮是一个孩子的天性,但是小魔头与熊孩子的分界点就在于对某一事物破坏性上,是有着一个底线的标准上,而这个底线的标准,就是体现在一个孩子的教养上。
一个孩子的教养,先天是来自于其家庭教育,后天来自于学校教育,但是我对现在的学校教育实在是不敢恭维,且不说将所有的教育职责推给家长,而且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在追求分数第一的情况下还会去注重孩子的品质教育么?所以且不必去诟病后天的教育。
单从家庭教育来说,一个熊孩子的养成因素首显的应该就是隔代抚养了。郡主的妈妈常说,她总结了周边朋友家问题孩子形成的最大原因,就是隔代人带大的。可见,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带大的孩子,多有成为熊孩子的潜质。
隔代人的过度关怀,过份袒护,多会在骄纵着孩子的“性本恶”,没有底线的打破着社会行为规则。我认为,如果避不开隔代抚养,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可以宠溺,但是一定要培养他的教养。
中国孩子绝非天生就是熊孩子,反而在私塾时代会异常的“乖”,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或者在比较传统的家庭中,孩子从小会被教育尊重如下的规矩:
“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不能用筷子敲盘碗”;“敲门应该先敲一下,再连敲两下”;“全家人围坐用餐,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动。”、“喝汤不许吸溜,吃饭不许吧嗒嘴,要闭上嘴巴”;“吃饭时,手要扶碗,绝不许一只手在桌下”;“不许叉腿待着,不许咋咋呼呼,不许斜着眼看人,不许抖腿。”等等,大概有三十多条。
可惜,西风渐进,许多中国的老人也忘记了中国的传统,只是一味的放纵着孩子的自由,只是学到了西方教育的面子,却没有学到西方教养的里子,让孩子的产生了我就是世界中心的错误感觉并伴随终老。
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是没有公共空间这个概念的。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公共空间意识,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理念。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在公共空间的大声喧哗、挤占绿色通道等行为已被世界人贴上了“中国文化”、“中国元素”的标签,很大原因是中国人言传身教中就没有这个方面的意识,造就熊孩子在公共空间发生令人发指的行为:
大声尖叫乱跑,坐电梯乱按楼层,别人玩手机盯着看,餐厅就餐不断转***,得不到东西滚地上哭闹等等。针对这个现象,就要给孩子立规矩,加强礼仪教育,让他遵守的同时,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
一个孩子的养成是艰辛的,一个孩子性格的养成也是循序渐进的,如何避开网红的那句话:“你不教育孩子,这个世界会狠狠地教育他。”
其实,是可以规避的,因为小魔头和熊孩子之间只差教养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