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帜字组词正文

《帜字组词》

时间:

1、帜志[zhì zhì]

a.犹典范,标准。

清 吕璜 《与吴仲伦先生书》:“輒翘想先生治古文,以 昌黎 韩 氏为帜志,而不欲舍绳尺以耀其才。”

b.犹旗帜。

清 曾国藩 《欧阳生文集序》:“当 乾隆 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

2、帜羽[zhì yǔ]

羽饰之旌旗。

清 姚鼐 《与张荷塘论诗》诗:“不期得吾心,君先树帜羽。将扫妄且庸,聊示 白 与 甫 。”

3、旗帜[qí zhì]

a.[banner;flag]∶各种旗子的总称

鲜红的旗帜迎风飘扬

b.[stand;colours]∶比喻有代表性的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

4、赤帜[chì zhì]

a.红旗。

《史记·淮阴侯列传》:“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閒道萆山而望 赵 军。” 元 成廷珪 《送谢太守》诗:“双螭交赤帜,五马挟朱轮。”《说岳全传》第三六回:“赤帜红旗映日光。”

b.今指无产阶级的革命旗帜。

柳亚子 《存殁口号》之一:“ 神烈峰 头墓草青, 湘 南赤帜正纵横。” 李少石 《祝董老六十大寿》诗:“地缺山崩六十年,高张赤帜独当先。” 赵朴初 《洪湖曲·吊贺龙同志》:“坚持赤帜不可夺,烈焰飞腾 湘 鄂 西。”

c.比喻太阳或太阳的炎威。

宋 范成大 《新岭》诗:“曈曈赤帜张,昱昱金鉦上。” 元 舒頔 《金陵怀古》诗:“玉驄声断乌臺寂,赤帜阴移画省深。” 元 王恽 《苦热叹》诗:“炎官张火伞, 屏翳 扬赤帜。”

d.比喻榜样,典范。

宋 岳珂 《桯史·一言悟主》:“﹝ 范石湖 ﹞悟主以一言之顷,理明辞正,虽不能终格,犹足为公议立赤帜云。”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大风》三章,气笼宇宙,张千古帝王赤帜。” 清 李玉 《清忠谱·谱概》:“一传词坛标赤帜,千秋大节歌《白雪》。”

e.比喻领袖人物或领袖地位。

《宋史·司马光传》:“ 光 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韩信 立 汉 赤帜, 赵 卒气夺;今用 光 ,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七:“艺苑则 李怀麓 、 张沧洲 为赤帜。”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科诨》:“使 粲花主人 及今犹在,奋其全力,另製一种新词,则词坛赤帜,岂仅为 若士 一人所攫哉!”

5、标帜[biāo zhì]

a.记号,标志。

《唐律·厩库律·畜产觝蹹啮人》:“诸畜产及噬犬,有觝蹹啮人,而标帜羈绊不如法,若狂犬不杀者,笞四十。”《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下》:“ 大梁 城中迫隘,欲展外城,先立个标帜,候今冬农隙之时,兴工板筑。” 巴金 《坚强战士》:“ 板门店 上空的银色光柱也明亮地在西边现出。那是停战谈判会场区的标帜。”

b.独树旗帜。

明 李贽 《德业儒臣前论》:“彼谓 軻 之死不得其传者,真大谬也。惟此言出,而后 宋 人直以 濂 、 洛 、 关 、 闽 接 孟氏 之传,谓为知言云……好自尊大标帜,而不知其詬诬,亦太甚矣。”

c.榜样。

清 方以智 《东西均·名教》:“不过因导节制,以楔出楔,多方以误之,分途以迷之,使天下少作它恶焉斯已。自技艺之专家,以至道德之标帜,皆误人、迷人之方也。”

6、易帜[yì zhì]

[change flags] 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指改变政治方向、宗旨或投向对方

7、汉帜[hàn zhì]

a.汉王 刘邦 军队的旗帜。

《汉书·韩信传》:“拔 赵 帜,立 汉 帜。”

b.汉 人军队的旗帜。

唐 李约 《从军行》:“游军藏 汉 帜,降骑説蕃情。” 黎元洪 《檄山东文》:“陟 泰山 之巔,挥吾 汉 帜;决 黄河 之水,涤彼胡氛。”

c.汉 学的标帜。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 惠 戴 诸儒,为 汉 学大宗,已尽弃 宋 詮,独标 汉 帜矣。”参见“ 汉学 ”。

8、旌帜[jīng zhì]

旗帜。

《后汉书·刘盆子传》:“ 寳 从后悉拔 赤眉 旌帜,更立己幡旗。”《新唐书·令狐綯传》:“时 浙西 杜审权 使票将 翟行约 率千兵与 湘 会,未至而 湘 覆,贼伪建 淮南 旌帜诱之,亦皆陷。”《三国演义》第十七回:“门旗开处,只见一队军马,打龙凤日月旗旛,四方五斗旌帜。”

9、幡帜[fān zhì]

亦作“ 幡织 ”。旗帜。

《汉书·陈汤传》:“望见单于于城上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 颜师古 注:“织读曰帜。”《后汉书·马防传》:“去 临洮 十餘里为大营,多树幡帜。”《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乘輜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孙子·计》“曲制” 三国 魏 曹操 注:“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

10、麾帜[huī zhì]

将帅的旗帜。

《吴子·论将》:“旌旗麾帜,所以威目。”《新唐书·王式传》:“ 式 发自 光福里 第,麾帜皆东靡,猎猎有声。”《宋史·兵志九》:“旌旗麾帜,各随方色。”

11、招帜[zhāo zhì]

a.招旗。

郭沫若 《南冠草》第四幕:“左侧一座酒家,前有瓜架,着瓜甚多。招帜上标出‘憨憨泉’三字。” 郭沫若 《虎符》第五幕:“ 唐雎 右手持杖,左手执一白色相士招帜。”

b.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

李大钊 《俄国大革命之影响》:“吾之东邻, 寺内 内阁之成立,即以是为招帜者也。”12、升帜[shēng zhì]

升旗。

田汉 《哭程砚秋》诗之一:“眉飞 燕市 初升帜,肠断 欧洲 劫后墟。”

13、树帜[shù zhì]

树立旗帜。借指起义。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 武昌 树帜,余在 沪 瀆。值先烈 陈英士 先生异军突起,君自南土来书。”

14、拔帜[bá zhì]

a.见“ 拔赵帜易汉帜 ”。

b.犹言另树一帜。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四:“ 樊榭 词拔帜於 陈 朱 之外,窈曲幽深,自是高境。”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谓 白石 拔帜於 周 秦 之外,与之各有千秋则可。”

15、 幡帜 酒帜 表帜 白帜 军帜 青帜 降帜 丹帜 黑帜 摇帜 疑帜 摽帜 毒帜

散文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next88)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散文特点】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