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毕淑敏作品及精选散文(精选4篇)正文

《毕淑敏作品及精选散文(精选4篇)》

时间: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毕淑敏作品及精选散文(精选4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毕淑敏散文精选范文 篇1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

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

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唯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我很重要。

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我很重要。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选自《毕淑敏散文集》)

点评:

对你的亲人来说,对你的朋友来说,对你的事业来说,你,都是无法缺少的一部分。你,就是很重要!这,是毕淑敏老师对生命的思考,对人性的解读。如果你能够仔细读完这篇文章,你一定会对自己说:“我很重要!”如果你能深刻理解体会,你一定不会再贬低自己,一定会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好好地活着,为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一直以来,我们中国人具有非常含蓄谦虚的特点,常常说“我不重要”。读完全文,我们一定会昂起头,对着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这也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

毕淑敏散文 篇2

前一段时间,毕淑敏和她的同学们在北京开办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她对诊所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沙发座椅的高低、室内的颜色等都倾注了不少心血。她说,她很想为心理学在中国的普及多做一点工作。现在,她每周都会到咨询中心上班,预约的人很多。

著名作家弃文从医?不是开玩笑吧?其实,毕淑敏本来是个军医,最初是弃医从文!

雪山孤寂的军旅生涯让她开始思考人生

毕淑敏16岁的时候参军离开北京。开始被拉到乌鲁木齐,她一看四周这么荒凉,心想还不到天边了!没想到队伍翻越天山,又走了6天之后,到达南疆的喀什,毕淑敏心想这回可算是到了地方了,不料,还要继续向基层分配。

得知有5个名额要到阿里军分区,成为那里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女兵,大家都跃跃欲试。毕淑敏退在一旁,宁愿别人把她当胆小鬼,也不肯写血书。没有写血书的毕淑敏被分配到了阿里,写了血书的战友们反而留在了平原。又经过6天的长途跋涉,毕淑敏和她的4位同伴到了阿里。

阿里的寂寞和艰苦,让她有了很多思索的时间,她会久久的看着洁白无暇的冰川和浩瀚的夜空,思索着生命的意义。在寂寞之中,她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排遣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写信。那时候,阿里的边防军人有时候七八个月都收不到家信,一旦雪封的道路被打开,军邮车上了高原,就会把大批的信件潮水般的带上来,毕淑敏有一次一下子收到了60多封信。那些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写下的信,也许给毕淑敏以后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她勤勤恳恳的当着军医,后来结婚生了孩子,交给在北京的婆婆抚养,只休了56天产假,就返回了阿里。有一天,毕淑敏看到孩子的照片就哭起来了,她的担心成了现实。因为缺乏母乳喂养,孩子出现了明显的缺钙表现。毕淑敏赶紧把钙片和鱼肝油寄回北京,但孩子的缺钙还是越来越严重。毕淑敏思考再三,给阿里军分区司令员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作为一个军人,我已在祖国最艰苦的边防线上奋斗了11年,我觉得自己已经成功的履行了一个军人的职责。现在,我想回家了,回家去履行一个母亲的职责。

回到北京后难以抚平的不安和冲动

11年之后,毕淑敏转业回到了北京,被分到了北京一家工厂的卫生所担任所长,这时候,她已经是内科主治医生了。有一份体面和安定的工作,和丈夫孩子在一起团聚,这是很多女人埋在心底的愿望。但毕淑敏的大脑深处总有一种冲动和不安。刚开始,她想,这一定是在地广人稀的荒僻之地待的时间太长,留下的后遗症,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那不安和冲动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愈加强烈。她有时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走着,忽然思绪就会飞回藏北高原,脚下好似堆积了厚厚的冰雪。那座高山虎啸龙吟,在永不停歇的呼唤她,她要把在阿里那些刻骨铭心的感受倾诉出来,不但是为自己,更为那座伟大的山峦和无数曾经长眠在那里的士兵。就这样,在一个值班的晚上,刚好没有病人,毕淑敏在桌上铺开纸笔,开始了自己的处女作。那年,她35岁。

医学工作要求全神贯注,来不得半点分心与敷衍,而文学是一个幻想的世界,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作者可以浮想联翩天马行空,两个不同的领域让毕淑敏面临着严峻的选择。当医生还是当作家?当毕淑敏真的脱下白衣的时候,泪水潸然而下,这既有对医务工作的难以割舍,也有对专职写作的艰辛的未知之感。

后来,她的长篇小说《红处方》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并且接二连三的创作出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就在这个时候,她突然做出了一个决定,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心理学硕士学位,接着再读博士方向的课程。

毕淑敏报了名,并被顺利的录取了。第一天,上课的时候,她兴致勃勃的坐着地铁穿越了大半个北京城,以46岁的年纪,坐在课堂里,成了一名循规蹈矩的学生。她原本打算半工半读的,一边写作一边读书,但她很快发现精力不足以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她写的论文被老师评价为“不象论文象散文”、“材料陈旧”……她清理了自己的思路,决心迎难而上,她几乎谢绝所有的社会活动,连小说也基本停写了。经过一番“寒彻骨”,教授高度评价她:你以前所具备的医生经验、作家的经验,都被成功的移植到了这个新的领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她毕业了!

此后,《拯救》――她第一部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长篇小说,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

童年的运气让她拥有一颗帮助别人的热心

毕淑敏小时候不喜欢上学,那时,上学之前要进行简单的面试,据说只要发现哪个孩子有痴呆的情况,就不收了。所以,她很想表现出痴呆的样子,这样就可以逃避上学了。但她表演的可能不够好,只能装作听不见老师的话。可惜战术没有奏效,毕淑敏被顺利的录取为北京建设小学的学生。

“我最终喜欢上学是缘于白老师,她的关照让我终生受用。记得有次上课,老师要求用‘一边……一边……’造句,同学们无一举手,我鼓足勇气造了一个句:‘拖拉机一边有一个轮子,一边有一个轮子……’同学们窃窃私语,对此表示很大的怀疑,但白老师在保护我的同时纠正了错误,她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此后,她还在一些场合对我的勇气和不太理想的表现给予了积极的鼓励,这使得我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经久不息的热爱。”

毕淑敏说:“她对我的爱惜,让我从此对学习不再恐惧。我知道我说错了,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我说对了,就会得到夸奖和荣耀。”

小学毕业的时候,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招生,全校只分到两张报名表,发给毕淑敏一张。该校提前招考,考场设在她从未到过的地方,妈妈陪着她去。在文化课考试之后,是面试,开始他们问毕淑敏姓名,知道还问?她觉得很虚伪。一个考官说,你给我们唱支歌吧,毕淑敏坚决的说,不唱。室内的气氛立刻生机勃来,他们觉得碰上一个不服从考官的孩子很好玩!

考官和气的问她,你为什么不唱歌,毕淑敏很烦躁的说,她不会唱歌。他看了一眼毕淑敏的报名表,说,你还是少先队的大队长呢,怎么能不会唱歌?毕淑敏没好气的说,可选大队长只是看她能不能为大家服务,也不是唱歌比赛。考官愣了一下,那就把你上音乐课时唱的歌唱一首好了。

“我说我记不住了,他突然严肃起来,你连‘学习雷锋好榜样’也不会唱吗?我还是不想唱,说自己记不住词。得找支笔先把歌词记下来。考官满足了我的要求,我把歌词一句一句的记下来,心中想,就是写完了,我也不唱。我不上您们这所学校了。考场上很安静,等我众目睽睽的写完了歌词,刚想说话,考官说,好了,你不用唱歌,你可以走了。” 毕淑敏庆幸的说,后来,发榜时,她们那个考场居然只考上了她一个人,他们认为毕淑敏有很好的应变能力,适合这种培养外交官的学校。

毕淑敏还说:“回想我的童年,我比较庆幸遇到的老师都比较仁慈,他们能容忍一个孩子的奇思异想,不是挖苦打击奚落拒绝,而是宽容和爱护。这使我避免成为一个畏缩和谄媚的人。”

毕淑敏作品及散文 篇3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

“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

“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

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毕淑敏散文 篇4

毕淑敏的身份很多:医生、心理师、作家,还有一个就是“生活家”。她的作品多与自己的职业角色有关,笔下流淌出的质朴文字,渗透着睿智、哲思和温情。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对幸福密码的破解,可以说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生活家”。

文如其人。毕淑敏的文字不浮躁、不奢华、不卖弄,现实生活中的她真实而亲切――从容的举止、平和的目光、温婉的言语、谦和的口吻、真诚的笑容。面对面采访,宛若在同一位邻家大姐娓娓交流。

找回失踪30多年的“朋友”

“今天,我首先要感谢余玮,他帮我在赤壁找到了一个失踪30多年的朋友……”2012年5月21日上午,羊楼洞,“中国著名作家写赤壁”采风座谈会。

听到作家毕淑敏一开口就提及我,我不免有些惊讶:怎么?我帮她在赤壁找到了多年不见的朋友?我仅仅是邀她出席笔会,怎么有这么一回事?迟疑之时,我注意到坐在会场的毕淑敏的先生――芦老师也是一脸的茫然,看来他与我一样也不知云里雾里。

“这位朋友不是别的,就是赤壁羊楼洞的‘川’字牌青砖茶。刚才,我第一口喝到这砖茶,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袭来,30多年没有感受到这味道了。30多年了啊,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当年,就是这青砖茶,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温暖……”毕淑敏深情地讲述着,整个会场静得一根针落地也似乎能听见。听到这里,我释然了。

16岁那年,毕淑敏赴阿里,开启11年的军旅生涯。高海拔、缺氧、超低温……这些词汇于16岁前的小丫头毕淑敏没有概念。家里的经济情况比较好,她对吃苦的思想准备有点不足。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她成为阿里高原骑兵部队的卫生员后,感觉似乎到了另一个星球。很短的时间内,从繁华的都市来到人烟稀少的边疆,从一个单纯的大都市学生一下子变为一名保卫祖国边疆的女战士,角色的切换太快。

在这个完全陌生、极端的自然环境里,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动,顿悟人的生命之渺小与脆弱。最可怕的是寂寞,能一起侃的人很少,和家人通信也不畅,常常显得百无聊赖,只能一个人去发呆。严酷和寂寥,成为毕淑敏这一段时间生活的主题词。

17岁那年的冬天,毕淑敏第一次想到了自杀。当年,毕淑敏是军队里的小医生,经常拉练穿越阿里高原无人区。那一次,她身背足有70斤重的重负要走60公里的高原路程。那天中午,毕淑敏不小心把自己的午饭扣在了牛粪上,于是只得饿着肚子继续走。她心想,走不动了,就趴在地上休息一下。这时,指导员走过来对她说,不能休息了,太阳落山之前要赶回去,否则就会被冻死在雪地里。毕淑敏回忆说:“负重、远途、空腹,我觉得反正我走不到目的地了,还是死了算了。当时走到一个山体的旁边,非常陡峭,只要把手放开就可以失去生命。但是,我的手反而更紧地抓住岩石缝,我不想拖累别人,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毕淑敏机械地抬动脚步,在蒙蒙的月光下走完了最后几十里路,终于到达了宿营地。

有一次,毕淑敏为一个战友守灵,“我站在窗外看天上那离得很近的巨大的星星,感觉到生命真的很宝贵短暂,我今生一定要利用好或珍惜好自己的生命,非常明确地为自己确立了生存意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够对别人有所帮助更好,起码也不给别人痛苦”。

“阿里那个地方,海拔5000多米,自然环境特别极端。地理环境有时候对人的思维会构成强大的影响,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那里极端的寂寞,所有的刻板、单调、死一样的沉寂在那里头。而另一边就是一个特别年轻的生命,那时我不到17岁。”毕淑敏常常会整整一天就坐着看那座雪山。寒冷、单调、艰苦、隔绝,并且弥漫着无边无际的寂寞。那万年不化的雪山,冰封了军人们所有的激情,军人们的青春成了那里最鲜明的色彩。

当年,司务长分发营养品,给每人一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说:这是茶砖!老医生还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尽管此时的毕淑敏不知这“川”字牌青砖茶来自鄂南赤壁的羊楼洞,还以为它的故乡是四川,但从老医生口里渐渐知道:“它的茶碱含量很高,在高原,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这茶,就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毕淑敏转业回到北京后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这“川”砖,也曾一度在四川寻找过,但是无果。没有想到这次在赤壁笔会期间邂逅30多年前的这特殊的“老朋友”。在阿里地区戍边的岁月里,特别是在那风雪交加的冬日,她和战士们就靠这热砖茶温暖生活。毕淑敏说,这种砖茶的味道,让自己铭记一生。

在中国青砖茶的摇篮――赤壁羊楼洞找到了“川”砖,毕淑敏兴奋不已。她说,砖茶的味道是10多年暴风雪中浓浓的味道,是青春时代的记忆。她表示,回去后将把找到“川”茶的消息告诉当年的战友,并请他们一起品尝。

笔会结束不久,毕淑敏就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散文名篇《洞茶》。全文再现了自己与洞茶“川”砖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初见砖茶时不以为意、茶砖相伴时温暖安慰、寻找砖茶时失望困惑、误买茶砖时绝望黯然、重逢茶砖时思念感动。

“我轻浅地含了一口。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口颊的每一丝神经,都惊喜地蹦跳。天啊,离散了几十年的老朋友,在此狭路相见相拥相抱。甘暖依然啊,温润如旧。在口中荡漾稍久,熟稔的感觉烟霞般升腾而起。好似人已迟暮,蓦然遭逢初恋挚友,执手相望……”深挚的情感宣泄在她的笔下,成为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她感喟:“人的所有器官中,味觉是最古老的档案馆,精细地封存着所有生命原初的记忆。胃更堪称最顽固的守旧派,一往情深抵抗到底。这些体内的脏器无法言语,却从未有过片刻遗忘。它们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稳定,保持着青春的精准与纯粹。”

在寂寞的军营,在冰天雪地的极寒边防,一杯砖茶温暖着身体、陪伴边关岁月、也见证着毕淑敏那些青春的日子,成为记忆中永远的温暖,让她一直魂牵梦萦。

让毕淑敏高兴的是,洞茶“川”砖的故乡羊楼洞早年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茶商云集,极盛时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有“小汉口”之誉,是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今天已是中国茶文化的名片。如今,毕淑敏已被授予赤壁荣誉市民,作为“老朋友”的赤壁已把她视为“自家人”。

“戎装・白大褂・爬格子”的变奏曲

阿里的生活是寂寞的,惟一的娱乐休闲是读书。毕淑敏酷爱读书,阿里地处偏远地区,运来的书并不多。当时,毕淑敏所能看到的书除了一些马列与《毛选》等政治书籍,再就是全军下发的《鲁迅全集》。她把《鲁迅全集》翻过来掉过去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她不但是喜欢他的文笔,更喜欢他的思想深度和眼光敏锐,喜欢他的根据形势对自己人生方向进行定位。鲁迅这位现代文学奠基人渐渐成了毕淑敏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偶像。巧合的是,毕淑敏后来的经历与鲁迅弃医从文有些相似。鲁迅的骨头硬,毕淑敏无论是在写作或为人处世中都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迷失自我,也颇相似。

后来,毕淑敏脱去戎装,转业回到北京,在一家工厂的医务所任主治医生、所长,一干就是22年。刚开始,她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来,当她发现,医生和生命发生着最紧密的关系,病人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你,那是血肉相连的一种联系。于是,毕淑敏工作得异常努力。

日常工作不免琐事,然而阿里却像一个烙印深深烙在毕淑敏的生命中。“无论是面对雪山,还是行走在荒原,我都有一种特别朴素的感觉,就是人生非常短暂、脆弱、没有价值和意义,如果你不努力地赋予它价值和意义,努力精彩地生活,它就会像昆仑山的雪或寒冰一样很快消逝,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这么想,也努力这么做。”当年阿里岁月的历练,让她心灵剔除浮华,留下本色。

对于人的心灵和生命的敏感,使得毕淑敏有了用文字表达的欲望。为此,她用一年半的r间自学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的所有课程。

毕淑敏至今还记得电大现代汉语的考试。考前,一位考生向她透露说,当天的阅读分析题是分析茅盾的《子夜》,很多考生头天晚上就知道了题目,而且全北京的《子夜》一书因此都被借光了。“我当时就想,我反正也没看,那就能写多少写多少吧。”

拿到卷子后,“我一看,那道大题真的就是分析《子夜》,但老师说,这道题作废,改为分析《骆驼祥子》。”第一个题是骆驼祥子拉过几辆洋车;第二题是“骆驼祥子”为什么叫“骆驼祥子”。对早就读过《骆驼祥子》的毕淑敏而言,这实在是太简单的题目,她几乎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

1986年,34岁的毕淑敏铺开稿纸开始写作,一吐为快。利用当医生值夜班的时间写作,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完全不懂写小说章法的毕淑敏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了处女作《昆仑殇》。“起初写小说完全没有经验,心中充满了激情,心里有话要说,要把它说出来写出来,就做了,就这么简单。”

毕淑敏记得,那天自己把稿子用牛皮纸袋封好,准备去邮局寄,结果先生表示他骑自行车直接送到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昆仑》杂志编辑部,“编辑说回家等3个月,未见通知就自行处理”。很快,编辑部来信,说“被文中磅礴的气势和沉重的主题所震撼”,同时质疑稿件是否是请人捉刀的。

次年,第4期《昆仑》杂志重磅推出了《昆仑殇》,《小说选刊》接着转载,引起轰动。不久,获得第四届“昆仑文学奖”。从此,毕淑敏步入中国文坛。

她的先生曾这样说:“对她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她的处女作《昆仑殇》。因为我亲眼看到了她怎样白手起家,踏出了第一步。对一个作家的家人来说,评价作品也许和读者、评论家有所不同。我看到她付出了太多的辛苦和努力。”

从此,毕淑敏边做医生边写作,直至1991年,她决定退出从事了22年的内科医生职业,专心投入文学创作。她的生活经历堪比小说。从医经历中,毕淑敏是个不错的医生,她这样评价自己的医术:“比不上钟南山,比鲁迅、郭沫若好。”

1998年,已是国家一级作家、拥有文学硕士学位的毕淑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课程班的一名学生。那一年,她46岁。面对别人的不解,毕淑敏说:“我一直对研究‘人’特别感兴趣。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很神秘,这个探索的过程让我着迷。正好有进行专业学习的机会,就很自然地报了名。”

一个简单的理由,毕淑敏开始涉足新的领域。在毕淑敏心目中,心理学就是让人觉得幸福的一门科学。在北师大主修心理学博士之后,毕淑敏与朋友合开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冠名的心理咨询中心。出乎她意料的是,来咨询的人太多了,很多人为了得到她的诊治,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她坦言,喜欢和人有关的学问――医学和文学,包括心理学,“这样的学问,让我充满了探索的快乐”。她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帮人们找到心灵的家园。

“最幸福的人”的“手和脚”

20世纪80年代,毕淑敏在国外一家报纸上看到,按照投票者投票的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所的“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排序为:第一,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第二,给病人治好了病,和病人告别时刻的医生;第三,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城堡,望着自己劳动成果的孩子。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最后一个字、画上了句号的作家。此时,毕淑敏与自己一对照,居然自己已集这几种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

生活中不缺少幸福,缺少的是发现幸福的眼睛。毕淑敏说,有些时候,“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还原成了模糊黑白的照片。“幸福感不是某种外在的标签或者技术手段可以达到的状态,而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内在把握和感知。”为此,她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

“我对物质的要求不高,没有一件金首饰、宝石,也没有一套名牌衣服,没有名车,没有大房子。”毕淑敏说,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她这一生将永不化妆。“有场合需要的话,为了表示尊重,我还是会化点淡妆。”据悉,她惟一的一支口红还是出席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时受赠的礼物。一如她在散文《素面朝天》中所言:“我是女人,也很爱美。但我却不喜欢化妆,不喜欢往脸上涂抹一些失了真我的颜料。”

其实,她的文风也是“素面朝天”,一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凡之中见真情,素朴之中见思想――读她的作品不失是一种精神享受。“素面朝天”是毕淑敏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解读。在毕淑敏看来,真正的美丽并非来自外表而是心灵。当一个人的精神富足时,那种朝气与活力,乐观与自信就是一种美丽。这美丽足以弥补一切外表的缺陷,同时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无限的希望与快乐。

幸福是什么?是一种感觉,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任何物质的东西。毕淑敏认为,再多的金钱也和幸福无关,因为真正的幸福并非经济条件上的,更多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是一种精神境界。“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留一点当下的幸福给自己。不要丧失了对过程的幸福感。”她说,幸福并不是爬到山顶的那一刻,而是贯穿在攀登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