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名人名家经典散文最新8篇正文

《名人名家经典散文最新8篇》

时间: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名人名家经典散文最新8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名家散文 篇1

从前在过年的时候,大人会把很多写着“春”字的红纸贴在米瓮上、水缸上,还有糖罐,灶间,甚至也贴在衣橱上。有一次,我疑惑地问父亲:“为什么到处都贴着春字呢?”

他说:“希望年年有春。”在台语里,春天的“春”和剩下的“春”是同音字,到处贴着春字,是祈望年年有剩余的意思。父亲也常说:“心里若有春,就是富有,心里若是无春,就是贫穷。”意思是说,心里知足,常有剩余空间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心常不足,不断贪求的人就是贫穷的人。台湾话称那些富有的人叫“好额人”或“好业人”,可见富有的人不必要有很多钱,而是有高广的额头,有智慧的意思;富有的人不是拥有最多东西的人,而是不断造善业的人。富有的标准,因此不是有多少财产,而是有没有智慧与宽裕的心。富有的标准,不是能占有多少东西,而是能不能布施与关怀。富有的标准,不是有多少名利权位,而是有多少的幸福和感情。每当我想起从前贴在米缸上的“春”字,就想起父亲的话,希望自己的心常常有春,有更大的空间来包容更多的智慧与爱。

精致女子之张爱玲 篇2

沪上烟雨渐行渐远,入秋的风把这个城市修理得那么清凉,凉透了的让人不禁赞叹几声。

这个城市在薄薄的历史尘埃里,掺杂了辣椒的火热又投入了砂糖的颜色,输于嗅觉的热泪盈眶,收于味觉的咀嚼,而偎依在屋檐斜窗旁穿着旗袍的女子似乎诠释了它的全部!

梦!寻梦!有时候梦就像浮在树叶间薄薄的纱,美的时候又是那么轻易的破灭;有时候就像千年尘封的秘密,沉沉的入海。

在未解开潘多拉魔盒之前,每个人似乎都是天才,都在放飞思维的翅膀,飞翔、远航!

她也有一个梦!关于一个天才的梦,一个女孩是那么渴望世界的微光,就像北极的极光的一样神奇、绚丽多彩。

这个梦,或许也就是因为这个梦,为了这个梦,她苦苦的在人生黯淡的时候走着、走着!孤独、寂寞都不怕……

即使世界给不了现世安稳,我们也要给世界一个精彩。

也许你会艳羡她的身世,与那么多的布衣百姓可欲而不可求得的脉络,千丝万缕!事实却是那样的截然不同,童年的张瑛寄宿在学校里渡过,母亲又不在身边,所以姑姑的牵绊成了她儿时最深的回忆,苦却快乐着也只是那个时候给予的馈赠。

温暖!有时候只是在你跌倒的时候,有亲人出现时的热泪盈眶感动;坚强!有时候只是在你跌倒的时候,无人问津时强抑住眼泪的苦涩。

在冷冷的心里边容纳过的风雨也变得冷涩,也许只有文字轻弹慢诉,才会足以疗伤。

所以她没有停下来过,笔尖总是流淌着涓涓文字,潺潺如流水,好似那埋藏在心底的情愫,明净的可以照得见人影。

一炉沉香,就是一段文字,一个轻声慢诉的低低私语!一炉沉香的时间仿佛已经过去万重年光。

不幸如她,不幸的文字里的她还是年纪轻轻就必须经历尘世纷扰的她,有时候看她的文字,错落的。将自己幻化成了故事里的一团烟刹。

她是那么的努力、坚持,也许在不幸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最懂得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绽放,所以在未能赴圣约翰大学的她去了香港大学,继续探寻那梦,据说美丽无瑕的缥缈。

战争的烽火点燃,易碎的梦似乎只是在半空中停滞的萤火,点点看不到前尘。

也许于她,也只有文字才是最好的药,可以疗伤,慰藉那心中隐隐揪心的东西。

笔能生花,墨纸里飘洒的点点流沙,只觉得那么美,特别是在最后一颗星辰慢慢升起的时候犹其美。

不停地写,不停地写。

《等》的《花凋》,等到《爱》《走!走到楼上去!》。

忘不了的画是红玫瑰和白玫瑰身上装饰着的旗袍翩翩走来!

爱情!之于任何人都是那光和热,触及到的是那么怦然心动。

冷得像风,在乱世中小心翼翼的行走着,给你一双手紧紧的相扣,那该是多么的令人心动。

怎敌得过许“现世安好,岁月静好”的许诺!真的,那个时候,冰冷的心也晕开了雾气,朦胧中的醉意最是识得真情。

前方道路坎坷的似滂沱雨下的泥泞,也不顾的去爱。

即使到了最后还是放不下,她叹道“你到底是不肯。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至于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或许那个时候也正值是秋天,也是一场雨。

这场雨下得很猛烈,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

“世钧,我们再也的回不去了,对吗?”真的回不去了,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短的是人生,长的却是磨难。

唯有淡淡的文字,文字在深深地夜色里那么乖巧的聆听者你心底的呐喊!甜也好,苦也罢!

字字珠玑,她的文字那么痛彻的描摹着前世今生。

人生是苍凉的手势,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得很。

还是在秋,这凉开始渐渐来到,在洛杉矶的家中她轻轻的走了,像风一样的轻!她走了,故事没有结束!

名家励志散文 篇3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严谨治学的困惑与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思维。而创造性更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创造性指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新思维。创造性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

平时常教育学生,世界上的好多事物并不是只有对与错两只答案。比如一个文章的合适题目,只要接近有自己的角度与思考,就是可以的。我以为创新思维应该是一种求异思维,教学中我生怕由于自己的引导不当而束缚禁锢孩子的思维。

比如这次期末考试有一篇阅读短文,就让学生根据内容添加题目。内容是讲述了在一个闹饥荒的年代,有一位家境殷实的面包师关心穷人,给许多难以饱腹的孩子以面包。孩子们争着上前去抢最大的面包,顾自吃着。只有一个叫伊娃的孩子在一边默默等待,最后拿了一个小的面包,并且向面包师表达谢意。她懂得感恩。在另一次她拿到的最小的面包里,竟然有银币。她以为是面包师不小心把银币掉到里面了,后来才得知,这是面包师对她懂得感恩的回馈。这对贫困的家庭无异于雪中送碳。

在量定评分标准时,我们一致以为感恩应该是本文的主题,但是准确的答案是什么,我想一定不是唯一答案。看到试卷时,一个孩子加的题目是《面包里的银币》引起了我的注意与思考。

题为文眼《面包里的银币》,首先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不由自主的想面包里怎么会有银币呢?既引人注意,又能启发人思考,而且由出现银币的原因从而引出主题感恩的回馈。我觉得这个题目太妙了,虽然孩子不一定能从理论的高度说出她这样选题的理由,但如果这样作为错误答案的话,那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它的导向作用。使孩子的思维具有局限性。反之,如果不设定一定的范围,又怕使孩子的思维不严谨。

在好多时候,老师的提问和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定不是封闭性的,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多向联想,从而多方面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而通过对发散出来的想法的分析比较、综合,可以实现思维的优化。老师的评价是极为重要的,以关心爱护、理解学生的出发点,以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可以达到有效评价、注重引导的正面激励作用,激活学生思维。

然而,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与严谨治学间的度如何把握,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似乎非得因题而定、因时而定,别无其他捷径。

教育者不应承认“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论断,要做到总是试图寻找更新、更好的方案与办法,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态度与精神。应该鼓励学生挑战任何事情,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学生思考“这个答案立住脚吗?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先进的教育体系中存在存在严重的“正确答案导向的学习”教育系统中常常用这样的思维培养和评价学生。学校多数的教育行为指向培养学生线性思维的左脑教育,缺乏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发散性思维的右脑教育。有很多拥有学习潜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往往在常规教育中被认为是“后进生”,从而导致教师对这类学生产生较低期望,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降低了学生自我成功的期望。因此,创新性教育的实施,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创新性教育的实施要建立在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上,着重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名家抒情散文 篇4

窗外下着安静的雨,是谁在深夜里写下那段未曾开始却已经结束的恋爱……

早就记不清上一次心动是什么时候了,直到遇见了她,经过很短暂的接触,那颗沉封已久的心,竟然又慢慢地跳动了,那是前所未有的空白,从身体到灵魂都不知所措……

我们没有过多的交谈,也没有太多的去问,甚至连对方的兴趣爱好都不知道,有的只是初见的感觉,大概大家都不愿意先迈出那一步,因为彼此都那么害怕打破常规的尴尬,直到某天,忽然发现自己对这个‘陌生人’的某些独特的气质动心了,于是,便把想说的话告诉了她……结局,不需要任何语言都可以猜想得出来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尝试一次接受陌生人的直白……

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你动心了,那么请勇敢说出来,不为结果,只求勇于表达一次,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爱情的存在,窗外的夜雨依旧,我想: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忆起初见,那么也是美好,因为没留下遗憾……

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真的遇见了,那么请用心守护那份初见的纯真,因为它是最美的开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但愿初见如这个季节般长出新的枝桠……

名家抒情散文 篇5

浪漫属于青春。浪漫属于爱情。

但浪漫绝不是青春和爱情的专利。年轻时,在阳光如瀑的大街上,在剪剪的微风和如潮的人流中,你大声长吟的歌谣,为什么今天不能唱?初恋时,在花前月下,在澄明的清晨或朦胧的黄昏,你曾经一次次献给你心爱人的那一朵朵玫瑰,为什么不能让它再重新地绽出一缕温馨?

在柴米油盐的纷杂里,你可以拣一个细雨霏霏的夜晚,熄灭灯烛,伏案面窗听那斜风,听那细雨,听窗棂下蟋蟀跌跌宕宕的高吟短唱。或在风清月白的夜晚,独卧阳台把酒临风,面对灿烂的星空和皓月,吟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替东坡抒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烦务里,你可以忙中偷闲到柳浪闻莺的河边去垂钓,也可以邀上两三个友人到郊外去看云舒云卷,更可以选一处斗室听一听贝多芬或柴可夫斯基,或者和一帮友人吹牛对弈侃大山。

在平淡的日子里,你可以用油渍斑斑的手拨电话的号码,给妻子说几句温馨的俏皮话或倾吐几句真诚而幽默的祝福。也可以在女儿的生日里,做一只傻冒的唐老鸭南腔北调地给她唱一首祝福生日的歌。

别羡慕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人去爱他亲近他。因为写诗的心永远都保持着不褪色的纯真和浪漫。

别妒嫉一个走下舞台的老演员为什么总比他在台上活得更辉煌。因为他留住了一生戏剧生活里全部的浪漫。

留住浪漫。柴米油盐是淹没不住浪漫的,浪漫是生活五味中最具味道的一味,有了浪漫,你的一生才会有滋有味。

留住浪漫。浪漫是没有年轮和时间的,八十岁的老人依旧可以从浪漫里寻拾回十七八岁豆蔻的感觉,金婚的夫妻依旧可以从浪漫里寻拾回初恋的情愫。

留住浪漫,你就留住了年轻!留住浪漫,你就留住了温情!

名家散文 篇6

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那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轮船中人还是很多,“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并不坏。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数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长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这两溜儿楼房的下一层,现在满开了铺子。铺子前面是长廊,一天到晚是来来去去的人。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延式,以直线为主。十四世纪加上戈昔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十七世纪又参入文艺复兴期的装饰,如阑干等。所以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或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钟楼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边儿。但这两溜房子都三层,都有许多拱门,恰与教堂的门面与圆顶相称;又都是白石造成,越衬出教堂的金碧辉煌来。教堂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像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十八世纪意大利卡那来陀(Canaletto)一派画家专画威尼斯的建筑,取材于这方场的很多。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

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丁陶来陀(Tintoretto,十六世纪)的大画《乐园》最著名;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运河上有了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颜色。这全然是戈昔式;动工在九世纪初,以后屡次遭火,屡次重修,现在的据说还是原来的式样。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两面;西面斜对着圣马克方场,南面正在运河上。在运河里看,真像在画中。它也是三层:下两层是尖拱门,一眼看去,无数的柱子。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上一层便繁密得多,为装饰之用;最上层却更简单,一根柱子没有,除了疏疏落落的窗和门之外,都是整块的墙面。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威尼斯人真不愧著色的能手。这所房子从运河中看,好像在水里。下两层是铃珑的架子,上一层才是屋子;这是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另人有惝恍迷离之感。府后有太息桥;从前一边是监狱,一边是法院,狱囚提讯须过这里,所以得名。拜伦诗中曾咏此,因而便脍炙人口起来,其实也只是近世的东西。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种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随便唱。可是运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音据说最纯粹,最清朗。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

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圣罗珂堂,旁边有一所屋子,墙上屋顶上满是画;楼上下大小三间屋,共六十二幅画,是丁陶来陀的手笔。屋里暗极,只有早晨看得清楚。丁陶来陀作画时,因地制宜,大部分只粗粗钩勒,例如阴影,教人看了觉得是几经琢磨似的。《十字架》一幅在楼上小屋内,力量最雄厚。佛拉利堂在圣罗珂近旁,有大画家铁沁(Titian,十六世纪),和近代雕刻家卡奴洼(Canova)的纪念碑。卡奴洼的,灵巧,是自己打的样子;铁沁的,宏壮,是十九世纪中叶才完成的。他的《圣处女升天图》挂在神坛后面,那朱红与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倍里尼(Giovanni Belliini,十五世纪)的《圣母像》,也是他的精品。他们都还有别的画在这个教堂里。

从圣马克方场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从一八九五年起,每两年在此地开国际艺术展览会一次。今年是第十八届;加入展览的有意,荷,比,西,丹,法,英,奥,苏俄,美,匈,瑞士,波兰等十三国,意大利的东西自然最多,种类繁极了;未来派立体派的图画雕刻,都可见到,还有别的许多新奇的作品,说不出路数。颜色大概明,教人眼睛发亮;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苏俄的作品不多,大概是工农生活的表现,兼有沉毅和高兴的调子。他们也用鲜明的颜色,但显然没有很费心思在艺术上,作风老老实实,并不向牛犄角里寻找新奇的玩意儿。

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产,以典丽风华胜,缂丝也不错。大理石小雕像,是著名大品的缩本,出于名手的还有味。

名家抒情散文 篇7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嫡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名家散文 篇8

坐在仁爱路一家楼上咖啡屋,看着路上的菩提树叶子,一片一片地辞别枝极,飘落下来,有时一阵风来,菩提叶竟是满天翻飞旋舞,在凋零中,有一种自在之美。

有几株落得早的菩提树已经增生新叶,菩提树的嫩叶介于鹅黄与粉红之间,在阳光下,美丽如水月,透明似琉璃。在晶明的落地窗前,看见菩提树的调零与新叶,使我想起憨山大师的一首诗: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

这凋零与新生,原是同一个世界,涧底的冰雪融化了,与春景里枝头的花开,原是同样的美。或者,溪涧中的雪是滋润过花的雨水与露珠;也或者,那灿烂的花颜是吸了冰雪的乳汁而辉煌的吧!

一切因缘的雪融冰消或抽芽开花都是自然的,我们尽一切的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开花时看花开,凋谢时就欣赏花的飘零吧!我们尽一切努力,也不能使落下来的任何一片叶子回到枝头,因此要存着敬重与深情的心,对待大地这种无言的呈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