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中国现代诗歌【优秀10篇】正文

《中国现代诗歌【优秀10篇】》

时间: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如下是爱岗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中国现代诗歌【优秀10篇】。

经典现代诗歌 篇1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历史赋予我们重要的使命,是劳动,创造了这丰富多彩的世界,劳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词汇,它更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劳动节经典现代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劳动节经典现代诗歌一我们偏僻的山村

诞生了第一座绿色的邮亭

邮亭的主人

是从泥土中站起来的农民

是政策把我们

迷朦的山村唤醒

是信息为我们

沉闷的山村打开窗棂

是科学使我们

蜗步的山村开始飞腾

愚昧被扫进垃圾

知识擦亮了致富的眼睛……

我们偏僻的山村

终于诞生了第一座绿色的邮亭

邮亭已经生根

扎进山村的心中

为消灭祖辈留下来的荒漠

开辟着绿色的春天

劳动节经典现代诗歌二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们仿佛看见

那怒形于色的人群

正潮水般的涌向天安门前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们仿佛听见

那激越高昂的呼声

越八十年的时光隧道

正清晰的响在耳边

还我青岛拒签和约

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祖国母亲岂容蹂躏

中华大地哪能踏践

这是一群热血青年正义的呐喊

这是一群爱国志士光荣宣言

象一座岩浆迸发的火山

似一柄刺向黑暗的利剑

似一股奔涌而来的洪流

似一只搏击风浪的海燕

痛打卖国贼人心大快

火烧曹家宅义愤冲天

血腥镇压何所惧

我以我血轩辕溅

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转折点

这是一面永远高扬的旗帜

我是一首永恒的爱国诗篇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的思绪飘飞的得很远很远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的心里又添了几许忧患

伊拉克上空仍笼罩着战争的阴云

科索沃大地正弥漫着浓烈硝烟

霸权主义者随意干涉它国内政

日本右翼分子矢口否认侵华历史

世界和平的交响乐不和谐的旋律时隐时现

漫长的人类社会呀

演绎了多少苦难的岁月

悠久的历史文明啊

又有多少悲剧频频上演

无数个铁的事实告诉我们

愚昧就被欺凌

落后就要挨打

翻开五月日历

我的信心倍增

干劲冲天

信念是坚固的堡垒

理想象燃烧的火焰

和平的呼声早响彻全球

友谊种子已扎根心田

时代的号角已在大江南北响起

改革的春风正在沭阳大地吹遍

年轻的朋友信

让我们高扬五四鲜红的旗帜

团结一心务实苦干

奋起直追自强不息

去拥抱新世纪

去拥抱辉煌灿烂的明天

劳动节经典现代诗歌三五一,是国际劳动者的节日,

五月,又是一个充满真情的日子。

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春风送爽的今天,

在此,向所有的劳动人民由衷地道一声:

“五。一”国际劳动节快乐!

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劳动者奔波的身影,

乡村田野上到处都留下了劳动者辛劳的脚印。

满是茧子的双手钢铁般厚实有力,

撑起人生的理想与信念。

点点汗滴珍珠般闪烁光芒

与天相辉与地相映。

汗水染绿大地点缀了祖国山河的美丽,

无私奉献向人类播洒芬芳与快乐,

劳动人民才是大地的精华。

为了祖国的繁荣,为了民族的富强,

今天的主角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

不惜挥汗水洒热血奉献无悔的青春。

把萋凉的荒山改变成一片片美丽的果场,

在乱石废岗中建立起一座座壮观的高楼大厦,

穿越高山峻岭筑就了一条条现代化的高速信息公路,

奋斗者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业绩。

是劳动人民创造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是他们构建了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这激情澎湃的季节,在这特别的日子里,

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衷心地祝愿:

------伟大的劳动者节日快乐!

劳动节经典现代诗歌四在那个久远的年代

1886年的5月1日

一群朴素的劳动者

为了争取应有的权益

走上街头

从此后

人们记住了这个日子

从此后

劳动者的声音

变得愈加雄壮浑厚

我们不会忘记

当侵略者的铁蹄

踏破我美丽山河的时刻

无数劳动者

拿起了刀枪

用他们血肉之躯

谱写出一曲曲

抗击侵略

还我山河的壮歌

我们不会忘记

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

无数劳动者

聚拢于正义的红旗下

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

抛头颅洒热血

演绎出一幕幕

铁骨忠魂的历史巨篇

我们不会忘记

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那段艰难岁月

还是我们的劳动者

硬是用他们的双手

用他们不畏艰辛的意志

用他们报效祖国的忠贞

从一片废墟瓦砾中

托起了一个富强美丽的华夏民族

今天

我们更不能忘记

那一座座新式的厂房里

那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工地上

我们的劳动者们

依然在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

用他们对国家

对民族最朴素的信仰

夜以继日任劳任怨

今天

当拿起笔的时候

我的心中开始热血沸腾

因为我在骄傲

因为我也是劳动者

因为我也在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默默工作

今天

我想大声的喊出我心中的激动

劳动者我们也是最可爱的人

劳动节经典现代诗歌五童年时,我总是这样想:

天下的路为什么那么多,

多得象撒在河中的渔网?

是谁把它们喂养大,

让许许多多的车辆在上面来往?

今天,我发现你们在路旁,

用自豪的目光送走车辆,

把碎过的石子撒在路上……

现在,我已明白,

你们就是那小小的石子,

经典现代诗歌 篇2

关键词:诗人;诗歌;隐喻;对比

“隐喻”是西方古典文学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随着时展,这样的修辞手段已逐渐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我们最常用的比喻手法之一。修辞学的理论认为,隐喻是“比喻”的延伸,与之辞格相似的修辞手法还有借喻、讽喻、引喻等等。在我国,最早由陈望道开始,然后发展到宗彦虎、袁晖等学者时,所秉承的亚里士多德传统便出现了更多繁杂的分类。也是该词第二层含义的表达。说到隐喻的相关定义,必然就要首先由亚里士多德方面来讨论,众所周知,隐喻的定义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所提出,他不但是隐喻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所提出的理念在近几十年来更是饱受众多学者的尊崇,以至于目前的研究任以他的研究为起点。其对隐喻的定义如下:在借喻它物时,用另一个物体的词来进行表示,这个词变式隐喻词。

一、北岛与艾略特诗歌隐喻对比研究

(1)北岛诗歌隐喻

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时分盛行,而它的发展并不是无迹可寻,而是当时环境背景下必然的产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代表诗人中,北岛是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话语在现代社会也被奉为经典。我们在对朦胧诗的美学规范与审美特征进行重新审视时发现,诗歌所探讨的重要对象是经由北岛的诗歌所构成。在北岛的诗歌中,充分体现了怀疑、否定、反思、批判等精神。在时期,最活跃的文化人当属诗人,诗人自然而然的承担起了历史文化重责。

在我国,最早由陈望道开始,然后发展到宗彦虎、袁晖等学者时,所秉承的亚里士多德传统便出现了更多繁杂的分类。北岛的诗歌语言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体,即“恸哭体”,从他诗歌话语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其充分表达了对“”时期中人性遭到摧残这一时代的批判和对文人的惋惜之情。北岛的诗歌创作始于期,充分反映了这十年中青年的心声,从迷惘到觉醒。也源于,逐渐形成了“冷抒情”的表达方式,即诗人虽身处乱世,仍旧保持着冷静的思维,并通过观察,发现“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是造成人性扭曲与价值观崩塌的罪魁祸首,并想通过作品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迫害、没有欺诈,有的只是人性的光辉与正义。在这个世界中,北岛拥有自己的“理性法庭”,以人性的角度批判刽子手,以理性的思维看到并嘲讽荒诞的客观世界。这些都是北岛是个最显著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北岛诗歌的艺术力量。

在创作方面,北岛神兽西方现代诗歌表现手法的影响,并且,上世纪40年代的现代诗歌的审美思维也在起诗歌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因此,在朦胧诗发展的初期,与上世纪40年代穆旦的诗词风格相近也就有理可循了。从他们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充满了个人的情感、含蓄的逻辑以及独特的隐喻。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北岛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隐喻”世界。其诗歌所蕴含的意向表达着北岛从不同精神层面所观察的世界。在中国诗词界,朦胧诗的出现有别于传统诗艺,引领这当代诗词的新浪潮。它挣脱了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羁绊,并与现代注意潮流对接,通过意向的营造与叠加使得诗词的隐喻特性更为突出。在诗中,所表现的不再是单一的主题与明确的立意,而是将丰富的意境隐藏起来,需要人们去充分挖掘。这样的写作手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多项选择性,并与此前的写作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意向多面而复杂,构建了更深层次的隐喻世界。相对的,要想进一步理解诗歌也需要下更多的功夫。站在身处同一时代的人们来说,其理解性思维早已适应了集体“颂歌”,所熟悉的文学主题也多以为大众服务的政治文艺为主。显然,要想让读者理解、认知并接受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其实,北岛的诗歌风格警惕这官方语言的侵袭,将晦涩难懂的隐喻作为话语策略,无疑是对当代传统诗歌表现手法的挑战与反拨,要解释晦涩不能仅仅通过审美的范畴,因其本质便是因收到排挤而产生的表达策略,饱含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情绪。

(2)艾略特诗歌隐喻

《庞德札记》是艾略特于1918年发表的,在文中,艾略特将庞德与乔伊斯所适用典故继而产生的艺术效果做了进一步明确。在描述乔伊斯方面,他称赞到“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典故的适用与转换,为想象打开远景的笔触也极为轻快”;而庞德惯于将群书中的片段收入自己的诗歌之中,这样的方式也被其称为“碎布袋”,从诗词的表面上看,毫无连贯性,但实际上确实彼此之间互相联系。有研究者认为,艾略特由乔伊斯在杂志中达标的文章《尤利西斯》的部分章节中学到了该如何系统的使用典故,又在庞德对艾略特四行诗的修改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这一方法。这样的推断是否有其科学的一句,但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即乔伊斯在创作《尤利西斯》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确实对艾略特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具体之后我们在相加表述。在此之前,有一个论点是我们不得不提及的,艾略特在引用典故的过程中,看似题目较小,但艾略特仍以大题的眼光来看待,充分体现了作家对自身作品的态度。他与阿诺德、贝内特等诗人的理念相左,认为毫无创新意识的诗歌作风严重阻碍了英国文学在近百年时间里的发展。在艾略特的诗歌典故中,充分体现了他对传统与历史的不同看法,他认为“领悟历史也需具备一定的意识,不但要理解过去,也要理解过去存在的意义”。在诗歌中体现历史与传统,引用典故为其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也是将传统与实现社会想联系的最佳途径。而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典故在诗歌中起到了很好的历史隐喻作用,是一种引导读者感知、体验并理解历史时间的语言或文化行为。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认为艾略特在诗歌中所引用的典故是欲“借古讽今”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这里的“古”与“今”并不是字面所示“古”与“今”,而是隐喻中喻体的新生产力,它以客观的经验体存在于诗中,成为了一种跨时代的存续体。

二、结论

综上所述,在诗与宗教中的经验与实证意义商的经验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所表达的是一种情绪的状态,是构成人“自我拥有”最直接的方式。它是人最初始也最真实的经验,并不停的触动、吸引这我们,然后它却如彼岸世界迷雾中的花朵一般,难以用我们平常的语言去描述,所以为表达这种经验必定要通过象征、隐喻、暗喻等形式才能完成。北岛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隐喻”世界。其诗歌所蕴含的意向表达着北岛从不同精神层面所观察的世界;艾略特在引用典故的过程中,看似题目较小,但艾略特仍以大题的眼光来看待,充分体现了作家对自身作品的态度。因此,通过对比分析北岛与艾略特诗歌的隐喻特征,对深入研究北岛与艾略特诗歌的文学价值,帮助人们感受这两位作家诗歌的魅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芸。概念隐喻下T.S.艾略特诗歌中的主题意象研究[D].南华大学,2013.

[2]雷文。概念隐喻视角下T.S.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非个性化”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李文军。浅析典故和隐喻在艾略特诗中的互文性与暗示性[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65-67+71.

经典现代诗歌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18

从最早的诗歌《弹歌》到现在,我国古典诗歌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意境,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被代代传唱。古典诗歌鉴赏能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人生道理、陶冶文化情操。因此,古典诗歌鉴赏作为高考中语文考试的“常青树”,一直屹立不倒,而且出题模式越来越成熟、问题设置越来越灵活多变、难题也不断向深度挖掘。因此,无论是从自身审美培养还是应对高考,探析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带领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是如何含蓄表达自己感情的,但学生对此认知度却不高。因此,身为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想简单谈一下目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情况

我国儿童的启蒙教育多是从简单的古典诗歌开始,小学、初中到高中,无论那版语文教材都少不了古典诗歌的身影,可以说古典诗歌在我国语文教学中是一棵永不倒地的常青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但是,当古典诗歌化转化为考卷上的考题时,却难住了大多数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考查,高中生普遍得分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儿童从牙牙学语到高中这个阶段,对古典诗歌,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通俗易懂的小说比古典诗歌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于是很多学生阅读古典诗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非真正喜欢。

古典诗歌的学习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古典诗歌阅读量少,大部分学生仅限于对课本和部分耳熟能详的古典诗歌的阅读和背诵,自学能力也较弱。另外,古典诗歌鉴赏需要相对的历史背景、诗人人生经历做支柱,不少学生对我国古代史发展情况、诗人经历了解不多,生活背景不足以支撑其对诗歌的理解鉴赏。

二、教教学情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古典诗歌感情表达含蓄,讲究阅读的感官欣赏,而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典诗歌时,教学理念陈旧,统一化欣赏标准,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欣赏的空间,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见解,一棒子打死,只认可书本注解的标准答案。这是因为部分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不高、欣赏底蕴不足,只会根据参考教案理解诗歌,生搬参考书上已标注的欣赏,无法感悟诗歌美感,更无法主导课堂,不利于引导学生去追求古典美。使原本由教师主导,学生讨论的互动式古典诗歌课堂变成了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失去了阅读和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充满古典美的教学课堂变得沉闷无趣,教学效果也事倍功半。同时,受高考功利性影响,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抛弃了对古典诗歌欣赏式教学方法,选择了教授学生模式化理解、公式化判断、标准化回答的教学方法。

三、高考分析情况

古典诗歌随着高考改革大潮,在高考试卷中表现形式日渐缜密、成熟灵活、涉及知识面越来越广、考察学生自主欣赏能力越来越高。在形式上,从最早的选择题到现在的主观题,要求学生理解、判断和再组织语言的能力越来越高;在分数设置上,分值比重越来越高,依照现在“新课程”要求的趋势判断,以后只会增加不会减弱对古典诗歌的考查;在命题体裁上,选择的多是短小精悍、语言精炼的绝句、律诗、词,语句短小,不易理解;在命题方向上,多选择的非大众化的诗歌,考查学生历史了解情况、诗人表达方式、人生经历对诗歌影响度,横向和纵向挖掘度加深。因此,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本教学、束缚于课堂,应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知识背景,熏陶学生感悟力,提高其文学审美力。

四、社会影响情况

经过二百多年的推广,作为现代交际沟通的工具,影响已深入骨髓,高中生对古典语言接触少,对古人含蓄化表达感情的方式不理解。因此,很多高中生对欣赏古典诗歌存在一定语言和感情理解上的障碍。另外,现代社会受浅俗文化影响,电视、电影、动漫、游戏对高中生的影响程度较大,以古典诗歌为代表的雅文化,被日渐冷落。同时,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受社会浮躁风气影响,多喜欢阅读浅显易懂的修仙、武侠、玄幻类的“快餐式文化”,极少有学生静下心,欣赏古典诗歌。家庭引导方面,不少家长只关注自己孩子的成绩高低,忽视对其文学素养培养,在学习投资方面,多投入在应对考试的参考书和补习班等方面,不愿也不想投入在见效慢的古典书籍上。

五、学校引导情况

受社会功利性思想影响,学校在课外实践活动组织方面,多重视对易出成绩的理化生类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硬件投入方面,对机器人模型、歌舞、社会型模式实验类投入较多;学校图书馆购买书籍也多选择学生喜欢阅读的小说、散文或接近考试的英文书籍,对古典诗歌书籍投入较少;在软件投入方面,一般学校对机器人、歌舞等设有专有课外实践场地,很少设有古典诗歌活动场地。古典诗歌鉴赏讲究铿锵有力的诵读、体会诗歌声韵美等,对软硬件要求并不比其他实践活动低。朗读需要安静的环境、音乐的搭配需要多媒体支持,诗歌鉴赏还需要系统的背景支持,需要学校组织人文类学科教师给古典诗歌爱好者进行系统知识培训。但现实是,活动场地不够、资料短缺、举办活动少、学校组织不完善、教师引导不足,导致古典诗歌校园文化不浓厚。

经典现代诗歌 篇4

关键词: 张枣 诗歌 古典传统 现代演绎

作为一个以古典气质而闻名的诗人,张枣的诗歌作品中对于古典汉诗传统的继承可谓俯拾皆是。张枣的代表作之一,《何人斯》,构思源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本是《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之中第九首诗“毫无疑问,张枣一定是被‘何人斯’这三个字闪电般击中”[1]18;而《镜中》里对应反复出现的梅花,本身即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张枣的这种意象运用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杜甫所说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但张枣并不拘泥于古典传统,而是充分运用其天赋和才学,分别从意象、形式、主题等方面入手,对于古典汉诗传统进行了一番卓有成效的现代演绎。

(一)意象的复写与开掘

意象,是构成一首诗歌的基本要素,也是诗歌整体风格的具体承载物。张枣诗歌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很大程度上由意象选择和处理为支撑。张枣诗歌中的古典意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这些意象本身意义的继承,即所谓意象的复写;一类是对于这些意象的创新使用,不再拘泥于其本身的实体意义或者象征意义,即所谓意象的开掘。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即复写是构成张枣诗歌意象系统的基础,而开掘则是立足于复写之上、对于古典意象更深层次的一番升华,也是张枣诗歌在古典传统之中富于深刻现代性的关键所在。

从意象的复写方面来看,张枣的诗歌中大量出现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往往和其原本的意义有一定程度的关联。《镜中》开头一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其中梅花意象的使用,很容易使读者将其与古代的一些诗词联系起来。梅花在古典诗词中往往用来表达一种低徊的情感,比如王维《杂诗三首・其二》中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再如陆游著名的《卜算子・咏梅》等等。《镜中》里的梅花意象继承了这一历来已久的传统。虽然这里的“梅花”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附着了一层现代色彩,但其意义以及情感的根基,仍然来自对于古典诗词“梅花”意象的复写。

张枣诗歌中的许多意象虽然是复写自古典诗词,但这种复写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者套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意象的本身实现了一番超越。这种超越使意象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是注入了现代内涵或者诗人的独特体验。张枣的诗歌之所以不落于照搬古典的窠臼而富有独特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对于古典意象的个人性开掘。

以张枣的《西湖梦》为例。西湖,在古代诗词中更多的是一种美的体现,是心旷神怡之地,是超然物外之所。前有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后有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到了张枣这里,“西湖”这一意象已然改头换面:“西湖,三三两两的/逻辑从景点走了出来,像找回的零X”。西湖周围的人也早已经不是什么文人墨客:“而在你的城市定居的人,围拢你/像围拢一餐火锅。一条鲤鱼跃起,/给自己添一些醋/官员在风中,/响亮地抽着谁的耳光”。在这首诗中,张枣对于传统的“西湖”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开掘,经过现代演绎的“西湖”,不再是传统的美的寄托,转而成了反映现代社会丑陋的一面镜子。由此可见,对于古典意象的开掘,往往会突破甚至背叛其原有的模式;而这一番开掘之后,古典意象才能“旧貌换新颜”,真正成为现代内涵的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张枣对于古典意象的复写和开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相反,在很多情况下,两者往往紧密联系。《历史与欲望》组诗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均来自古老的爱情传说,而且也用来表达爱情相关的意义,在这一重意义上,算是对古典意象的复写;但全诗所想表达的,又并非对于这一爱情故事的全文复述,而是试图表达一种现代的情感观念。因此,对于古典意象的开掘也就必不可少。所以在这首诗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深入彼此,震悚花的血脉”。实际上这一句是关于性的隐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不再是因为悲剧而化蝶、命运不能自主的古老传说,而是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灵肉一致的现代男女。而这两者之间的转换,是通过对于古典意象的复写和开掘共同实现的。

(二)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的古典诗词,向来在形式上有所讲究。从诗到词,往往都是字数确定,格律严谨,故而读之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形式,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张枣的诗歌扎根于古典汉诗传统,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古典汉诗的形式。

首先,张枣的诗歌继承了古典汉诗注重音韵的特点。根据诗人柏桦的回忆:“在我与他交往中,我常常见他为这个或那个汉字词语沉醉入迷,他甚至说要亲手称一下这个或那个(写入某些诗的)字的重量,以确定一首诗中字与字之间搭配后产生的轻重缓急之精确度。”[3]柏桦的话体现出张枣对于诗歌内在音韵完美的追求。

张枣在诗歌的内在节奏上向古典汉诗看齐,继承了古典汉诗的音乐性的特点。实际上,这一特点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也有所体现,即为诗歌的韵脚。韵脚的设置在张枣的诗歌中大量存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楚王梦雨》的最后一节:

请你不要再聆听我了,莫名的人。

我知道你在某处,隔风嬉戏。

空白地的梦中之梦,假的荷花,

令我彻夜难眠的住址。

如果雨滴有你,火焰岂不是我?

人神道殊,而殊途同归,

我要,我要,爱上你神的热泪。[4]69

在这一节中,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尾字,“戏”和“址”,是押韵的;最后一句的内部,“归”和“泪”,也是押韵的。实际上,如果去掉中间为了强化情感而引入的问句,这一节诗可以视作是每两句押一韵的情况。而每两句押一韵的情况,不论是是先秦的《诗经》,还是唐宋的诗词,都是普遍存在。张枣在诗歌音韵方面中对于古典汉诗形式的继承,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除了内在的音韵方面,张枣在外在结构方面对于古典汉诗的形式传统也有所继承。在具体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戏剧化结构”。

仍然以《镜中》为例。《镜中》一开始的抒情形象,实际上应该是一位男性。除了长久以来形成的阅读习惯使我们容易把男性视角作为阅读的最初视角之外,“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这一句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到了后来,从“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开始,抒情形象开始向一位女性转化:“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如此一来,这首诗便形成了一种双向抒情的结构,即抒情、回忆是双方互动的,一面镜子是这种双向抒情最好的载体。这种双向抒情结构即是“戏剧化结构”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其核心要义在于人称的变换,而人称变换在张枣的其他各时期作品中同样常见。最典型的莫过于《秋天的戏剧》。在这首诗里,“我”、“你”、“她”、“你们”、“他们”,各种人称的变换,使得全诗巧妙地呼应诗题,演绎了一出完美“戏剧”。

虽然“戏剧化结构”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西方文艺理论的名词,但实际上它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早已存在,最早则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卷耳》一诗内容如下:

采采卷耳,不盈顷框。嗟我怀人,彼周行。

陟彼崔巍,我马虺P。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矣,我马矣。我仆j矣,云何吁矣![5]5

这首诗从“征夫”、“思妇”两个方面分别抒发了思怀之情,可以视作“戏剧化结构”的早期萌芽。

如前文中提到的,张枣对于古典意象的开掘首先立足于对这些意象的复写,二者不可割裂来看;同样地,张枣对于古典汉诗形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也立足于对这些形式的继承,二者同样是紧密结合的。上文中主要从音韵和“戏剧化结构”两个方面论述了其继承性,而创新性也自然地寓于其中。

在音韵方面,张枣对于古典汉诗形式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严格甚至刻板地追求韵脚工整,没有因噎废食,为了音韵而废弃诗歌的内容。张枣诗歌追求音韵和谐,更多的是依靠诗歌内在节奏而形成独特韵律的自由体诗作。类似的,张枣对于古典汉诗“戏剧化结构”的继承,也是经过现代演绎的继承,有其创新之处。古典汉诗中的“戏剧化结构”,涉及的人称变换,一般来说只有诗人和“代思之人”两位,而在张枣的诗歌中则不仅仅如此。《秋天的戏剧》中前后变换了不下五种人称,《灯芯绒幸福的舞蹈》里面也涉及了“我”、“他”、“她”、“它”等多种人称。古典汉诗往往因为字数和句式限制难以塑造更多的抒情形象,变换更多的人称,而到了张枣这里,这一切都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在继承之后的创新,是张枣对于古典汉诗传统在形式层面上的现代演绎。

(三)主题的延续与替换

古典汉诗中,某几类主题往往相对固定,并且频繁出现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之中,比如爱国之思、流离之痛等。张枣在其诗歌作品中主动延续古典汉诗的主题,这使他的诗歌古典意趣愈加浓烈。但不同的时代与环境决定了张枣必然会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注入现代人所特有的主题。这意味着张枣在诗歌创作中会使用某些古典汉诗传统的主题模式作为切入点,但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则会进行某些替换,使诗歌成为现代内涵或特体验的载体。由于诗人的情与思往往是多源并进的,因此对于张枣主题的解读不能分行并置,而是应该作为同一个过程来看,即在同样的内容里面既要看到对于古典汉诗主题的延续,也要看到有所替换的地方。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诗为例,这首诗既有对于传统的继承,也有进行现代演绎之后的替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们每天

读书猜谜,形影不离亲同手足

他没料到她的里面美如花烛

也没想过抚摸那太细腻的脸[6]109

这里很容易读出古典汉诗传统中所具有的一些内容:对于天真、合礼的爱情的赞美,“把英台娇小、可爱、含蓄的美感充分表现出来,也强烈地渲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以含蓄、柔美为上,对女子的审美尤其如此。”[7]这些都可以视为对于古典汉诗传统主题模式的一种延续。而到了后面,这种延续更多地被一种现代爱情观念所替换:

这是蝴蝶腾空了自己的存在,

以便容纳他俩最芬芳的夜晚;

他们深入彼此,震悚花的血脉。[8]109

在这些诗句中,梁、祝二人仿佛化身为现代青年男女。因为这种绚烂而激情的情感体验,更像是现代都市男女所具有的。张枣分别用了两节的诗句,对于传统的爱情诗歌主题进行了延续和替换。

除了在延续之后有所替换之外,张枣的部分诗歌则直接进行了主题的替换,虽然形式上看起来依然是古典的。比如《吴刚的怨诉》这首诗,直接地否定了传统的追求长生不死的主题,把吴刚塑造成一个渴望死亡的形象:“无尽的盈缺,无尽的恶心,/上天何时赐我死的荣幸?”。这里的吴刚和传说中的吴刚,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形象。

由此可见,对于传统主题模式的延续和替换,在张枣的诗歌中有时齐头并进,有时有所侧重,而这些,都是张枣对于古典汉诗传统主题进行现代演绎的某一个侧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汉语诗坛呈现出一种略显混乱的状态,但总体的趋势是世俗化、口语化、琐碎化。古典汉诗传统在这时往往受到轻视。在这种情况下,张枣扛起了古典汉诗的旗帜,用自己的创作实际呼吁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此同时,他也积极主动地向古典汉诗传统中注入一些现代的内容,并且巧妙地寻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张枣古典与现代并存的诗作,为当代汉语诗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柏桦,宋琳。亲爱的张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王沛然。张枣诗歌的古典意蕴[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

[3]柏桦。张枣:镜中的诗艺[J].东吴学术,2010(3).

[4][6][8]张枣。张枣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经典现代诗歌 篇5

关键词:中国古典;流行歌曲;元素;应用技巧;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05-0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及其古典代表元素

提到中国古典元素,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何为传统文化呢?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广泛吸收融合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有机体系。而中国古典元素就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和物象的统称。其中包括中国结艺、京戏及各地方戏曲、皮影、剪纸、风筝、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竖排线装书、如意纹、祥云、凤眼、中国织绣(刺绣等)、彩陶、紫砂壶、瓷器、文房四宝、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太极、中国书法艺术、篆刻印章、中国古代诗词、唐传奇及散文小说等意象和具象。

二、现代歌曲的流行趋势以及研究成果

随着近现代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各国越来越看重大众媒体对于本国文化的宣传效果。各国也纷纷将电影、流行歌曲等现代媒体的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一种传播手段,试图将国家文化和精神通过其内容传遍世界的角落。也因此,流行歌曲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古典元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流行歌曲在产生及发展等方面已经开始了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更为深刻。其中以马树春副教授的著作《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文学阐释》以及张鹭的《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风格表现》,张海明的《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宋秋敏的《浅析周杰伦专辑中歌词的传统化修辞》,李新、崔胜利的《当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内蕴》,宋秋敏的《试论周杰伦专辑中歌词意象的古典化倾向》,王建浩的《一种“活”的诗歌――谈流行歌曲的文学研究》,宋秋敏的《试论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苏自勤的《古代诗歌向现代歌词的嬗变》等几篇相关学术论文为代表。

本文将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国古典元素中一个独特的亮点进行深入分析。

三、中国古典元素在歌曲中的应用

(一)应用特点

作为中国“词坛”首屈一指的御用词作家,方文山在词曲创作中,方文山常多采用中国古代诗词中富有特色的意象或典故词语,融入到其创作中,体现中西结合的古典韵味。将中国古典情愫巧妙地融入到了现代流行乐中,从歌曲《青花瓷》中,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这种方法在歌词《青花瓷》的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青花瓷本就是中国传统元素的象征,加之词中“帘”、“芭蕉”、“骤雨”、“惹”等古诗词中常用且极具特色的字眼,表达了衷肠哀情,是歌曲平添了感伤和古典的韵调。

由此可见,中国古诗词在歌词中的应用,有着常运用独特词语,多化用诗词语句,中表达词曲意境等特点。

(二)具体应用技巧

1.借景。借景抒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表达方式。因此,流行歌曲中借用此种表达方式抒发作者情感的例子亦不罕见。“月”自古就被人们寄予了阴柔、相思、伤情的感叹。以歌曲《白月光》为例,歌词通过“月亮”这一常用意象,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温婉意境,借以表达了对月思人的感伤情怀。

2.化典。屠洪刚演唱的歌曲《霸王别姬》中,化用了楚霸王乌江边死别虞姬的凄美典故。歌曲《霸王别姬》在进行歌词创作时化用了同名典故,描绘并发散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歌词中的“悲欢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表现了项羽和虞姬生死不惧的爱情;“人世间有百媚千抹。我独爱爱你那一种”表现了项羽对虞姬的“情”;“归去斜阳正浓”说明了楚霸王项羽的“义”。《霸王别姬》这首歌词继承了用典的手法,很好地化用了相关典故,大大丰富了歌词的内涵,增强了这首歌的感染力。

3.比兴。比兴是指通过联想和想象,寄情于物的一种创作手法。当代流行歌曲歌词作为诗类文体的一种,在对歌词的创作中实践了这一手法,使得歌词寓意更为深刻,也更加含蓄委婉。仍以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为例。该歌歌词较多的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使得想要表达的意境更为有韵味。全词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表面上是在描绘青花瓷的工艺及形态,实则吟咏了如青花瓷一样美好的爱人。“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开放”,心上人一笑倾城的美丽立见词中。又如:“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也是巧妙地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其的美好赞叹。

四、结语

现代流行乐歌词中对中国古典元素的使用可谓云云。在歌词中巧妙地运用古典元素,不但符合国人对于爱国情感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是中国文化通过歌曲走向了世界。因此,适时适景适情的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典元素,是大势所趋并值得深入研究,继而不断实践应用的。

经典现代诗歌 篇6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所以曾经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可以说,所有古典文明的精华都包容、凝结在古典诗词作品里。

然而,在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之下,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古典文明正面临着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机。

危机与希望并存,现实与传统共在。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源远流长篇:

从远古的原始图腾,到奴隶社会的刀本文由收集整理耕火种,到封建时期的农牧文明。这些文明,无不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诗歌发展史。

长久以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像四道江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在中国大地。其中,诗歌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最早的样式之一,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起初,《诗经》《楚辞》并称,一富写实精神,一带浪漫气息,构成了诗歌历史长河的两大源头;历经汉魏风骨、齐梁声律,至唐,在集大成的基础上,超迈前贤,成诗歌之盛世,蔚为壮观;其后的宋诗,虽不似唐诗的典雅丰腴、意气浩然,然亦瘦劲冷峭、精细澄澈;与此同时,唐宋词以她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宋诗争奇斗妍;元明清三代,以戏曲和小说为主,诗词成就虽不及唐宋,但就具体诗人而言,也还有一些好的作品可供后人欣赏。两千多年来,古典诗词所体现的进步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无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的灵魂。

魅力无穷篇

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哪种语言,都有他们的诗歌,但不同的民族,诗歌的发展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诗在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所占比重也是不同的。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诗歌,长期处于原始的、自然的发展阶段,真正高度发达的诗歌艺术,是以高度发展的文化为基础的。当然,文化的发展也不一定必然促进诗歌的发展,其中必须有适宜诗歌生长的土壤。这样看来我国古代的文化,其适宜于诗歌发展的因素,是极其丰富的。举其大端,如礼乐文明的崇尚、山水审美活动的兴盛、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无不是促进诗歌艺术长期的繁荣并高度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诗歌,早期的成绩就十分辉煌,有《诗经》、楚辞、汉乐府诗三大系统,作为后来文人诗歌的源头与母体。魏晋时期,进入高度自觉的文人诗发展的时期,此后一直到近代,以文人为主体的诗歌体系,一直在连续发展,其历史之长,诗人之多,诗歌对整个社会文化影响之深,的确是举世罕见的。这样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艺术,其审美价值之高,自然无需论证。文化与文学的历史既然是无法割断的,那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诗词艺术在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是毋庸争议的。

另外,诗歌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小说散文写得再好,毕竟不利于传诵,因为它们的篇幅相对较长。而诗词却不同。它的短小精悍,它的朗朗上口,它的雅俗共赏,都可以使它轻捷地活跃在文化传播的前沿。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门古老优秀的语言文化艺术,它在促使文化繁荣和提升民族精神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从文化的历史使命来看,诗词也同其他文体一样,曾经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岳飞的《满江红》等诗词,无一不是战斗的鼓点,冲锋的号角。我们能否认它的价值吗?而且,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它仍然可以不分场合地游走于我们的唇齿之间,增添交流的情趣

转贴于

和品位。它长时间的存在已经昭示了它作为精神产物的特殊魅力。

发扬光大篇

古典诗歌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应试大旗的指挥下,只重试题不重人的教学,使原本情韵飞扬的诗歌也变得干枯无味。这决非简单的教学技巧技法的问题,也决非一个语文教学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生活中人格教育严重缺失的一个缩影。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关注人本身和谐全面的发展,树立起人格教育的理念,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应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精神文化的古典诗歌,在人格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在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不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放任自流,很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流传下来的古典诗歌是语言运用的经典范例。离开了人的培养本文由收集整理,单纯追求语言能力的提高,最终只能导致古诗教学的干瘪无趣。

中国现代诗歌范文 篇7

关键词:西方后现论;文学思潮;女性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87-02

西方后现代文学理论有着极为庞大的体系,它出现于二战前后,对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虽然,西方后现代文学中理论驳杂,但能够对女性诗歌产生巨大影响的,却是以下几个方面: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微观的政治欲望理论,以及法国思想家们为首的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想理论。在这些思想中,所谓解构主义,就是颠覆了传统的文学理论,以语言文字秩序作为发展筹码,着重于对现实中的所有二元对立理论提出批评。他认为先验的本源和意义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幻想中的无限迂回可以算作存在,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他认为:所谓真理,其实并非得到结果,本质和绝对无法共存,故而普遍主义是一种虚幻的思想。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世界只能在话语运动中无限分解、重复,这也与禅宗中所遵循的名言戏论可谓不谋而合。这样一种分解与重合的循环,就是德里达论述中“散播”的形成过程,他强调人应抗拒一些外界的强加束缚,从而生成一种多元性的存在。而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基础,也为消除男女间的对立奠定了一部分思想基础。

一、德里达结构主义对女性诗歌发展的影响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想认为,男女之间会出现对立现象其实是由于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包含了多种方面,在等级中,传统思想会特意将男子置于等级中的优先地位,而将女性放在从属的劣等地位。而后现论则反对二元对立的观点,倡导一种相对平等的理论,这也就与女性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后现论对多元性、差异性和边缘性都有着着重的强调,这就同时也为长期被主流思想排斥在边缘的女性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想的思想和客观的声音。[1]同时,它的出现也为女性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故而,在德里达的理论进入我国之后,女性主义的思想也就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也为当代女性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新的活力。

对我国现代文学而言,具有标志性的女性诗歌大多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如女诗人伊蕾的作品就是各种典型。她的作品《我是谁》《主体性》等代表篇章,就可以看作是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实践性表述,从其描写的内容和方式来看,这些诗歌也就是对结构理论最完美的演绎。[2]

女性诗歌的成熟期大概定格于9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女性诗歌逐渐走出了以往的流俗影响,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启迪,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诗歌的创作主题由最初的意识觉醒慢慢转向为对性别意识的淡化和消融。在这个时期,女性诗歌创作不再一味地倡导性别意识的抗争,而是主张淡化性别意识,写作风格也由开始的激烈反抗慢慢地转向平和,她们试图于消解性别的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同时将其逐步转向为无性别的写作。[3]从最初翟永明在《女人组诗》中用唤醒女性“自我意识”的方式描写道:“今晚所有的光为你照亮/今晚你是一小块殖民地/久久停留/忧郁从你的身体内/渗出/带着细腻的水滴/”到90年代的女诗人张晔在著作中曾这样写道:“白昼和黑夜不过是一种秩序 / 形状不同,之间没有玻璃 / 世间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整体 /创造的轮子是没有性别的,只有无穷无尽的生命痕辙。”这样的区别已明显说明了女性诗歌创作已经由最初的强调女性自我意识的写作进化到了模糊意识形态的写作,这样的一种做法不得不说是一种成熟和进步。同时,这也证明了女性意识在性别差异认同上的进化和成熟。[4]

二、躯体修辞学对女性诗歌发展的影响

除了德里达的理论,埃莱娜・西苏的躯体修辞学对女性诗歌创作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她的理论,为女性写作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概述。在她的认知中,躯体是个人所特有的一种结构,也正是因为躯体的存在,个体才有了一个确凿的、可以为人所感知的实体。个体由人自身所创造,其认知感觉也应由个人独享。但是,如果个我的躯体进入了公共的领域,那么它就不再是个人的私有领地,而是变成了社会形象的一部分。此时,躯体将不再具有完整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由于自我意识从而架构出的人物,是女性在诗歌创作时需要注意的基础和根本,这也就是“躯体修辞学”所要强调的过程。埃莱娜的躯体修辞学实际上是强调:以自己作为创作的蓝本之一,以特定的主体进行写作,同时,使“独立自主”的个我得到展示的风采。所以,也正是由于躯体修辞学的创立,创作者也有了多样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在当今社会中的女性写作,很大程度上都是遵循了躯体修辞学的表述,将躯体修辞学的理论在诗歌中得到了完美的实践。无论是伊蕾的“红玛瑙,在我的胸前/ 象一颗红豆成熟了/ 我的胸脯散发着树脂的芳香/ ”,抑或是翟永明的《女人组诗》,“月亮象一团光洁芬芳的肉体/酣睡/发出诱人的气息/”“怎样的喧嚣堆积我的身体”,其实质都是以自己为蓝本进行诗歌写作,即便在如今看来许多观点也显得颇为大胆,但这也确实是女性个人主义的写作方式在实践中的彻底流露,可以说,正是由于埃莱娜躯体修辞学的影响,才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创作的顶峰。

三、福柯的后现论的影响

对于后现论而言,福柯无疑是其中的代表者。他继承了后现论的反启蒙传统,否认平等、理性和解放之间具有平等的关系,他认为当今时代下知识形态和现代权力结构互为一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形态。同时,福柯对现性和知识形式进行了相当的反思和批评。他认为社会制度等表面上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实际上却是历史社会建设的必然产物。

故而,福柯呼吁要解除文明于人类的枷锁,通过微观政治对社会化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人应该脱去传统的尘封枷锁,创作出新的主题形式和新价值体系。正是由于福柯对传统的严重蔑视和批判,反而造成了其对传统话语的颠覆。正是由于其颠覆性,于是也为女性诗歌的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福柯身体政治的理论也为女性的身体写作提供了反叛的火种。于是,在福柯的影响下,女性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抗思潮,如唐亚平的《主妇》,其中就体现了对女性传统地位的不满和抗争,“我在家里出生入死,就该我绕着锅边转”此句,更是对女性传统身份的否决,体现了女性主义的初步觉醒。

著名作家唐亚平曾经将女性身体的诗学以“怀腹诗学”作为概括,她在文中说“女性本来就是一种归宿”,她认为女性能够唤起诗学的存在感,语言和诗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诗学的世界。这也是明确的表述了身体和诗歌的关系,而这样的观点大体也可以是对八九十年代女性诗歌创作思想的一种总结和概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实践上,后现代文学理论对女性诗歌的创作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后现代的文学理论,直接促成了女性诗歌理论的发展和转型,同时也为她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性的基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流派的出现和发展,更是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女性意识所产生的直接的觉醒,并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体现。

四、总结

作为一种特定时代下的文学理论,西方后现代文学理论的出现,对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有着不可磨灭性的作用。它的作用不仅仅只存在于理论的层面,更是对诗人的创作过程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这种文学理论引导文学实践的例子并不少见,诗人的写作总是以基础性的思想为根本,而正是由于某些无意识的思想基石,才使文学的创作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也正是这样一个特定的大范围的影响,才使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的诗歌创作出现了大范围的发展。从80年代到90年代,这十几年的时间也是女性诗歌发展的辉煌时期。尤其是90年代,在无性别写作的发展下,女性写作也进步到了更辉煌的时代。如90年代的著名作家周瓒、宋东游、马兰等人,较之于80年代轰轰烈烈的强调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写作运动,90年代的女性写作无疑弱化了许多,但在思想上,90年代才是女性写作的真正成熟的时期,而它对社会、思想和女性意识所带来的冲击,哪怕时至今日,也依然得到了保持和发展。因此,西方后现代关于文化的理论思潮,给我国当代的女性在诗歌的创作上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彬。西方后现代文化理论思潮对我国当代女性诗歌创作的影响[J].文艺争鸣,2013(03):27-31.

[2]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11-19.

经典现代诗歌 篇8

【关键词】古典诗歌;诗歌词赋;现代信息文化;意蕴润泽

1、古典诗词的特点与韵味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从孔夫子到如今,诗歌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已经度过了五千年的岁月,人们早已经将诗词歌赋作为伦理道德教育的载体和陶冶情操的特殊工具,可以说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年过耄耋的老人,都可以随意背上几句诗歌。

中国的古典诗歌一般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景色来烘托出气氛或者意境,比如王维的《过香积寺》 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 “咽”和“冷”两个字。山中的流泉由于受到岸边岩石的阻碍,发出的声响就像人的呜咽之声,而照在青松上的日光,由于周围山林的阴暗的衬托,显得更加阴森,可以说这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山林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2、流行歌曲的“中国风”现象

我国流行音乐逐渐发展起来是在七十年代,开始的时候是借鉴西方的古典一月,后来受到北美黑人的音乐,开始有R&B曲风的出现,人们一直以为流行音乐开始进入“荒芜期”。在当时虽然也有部分涉及“中国风”元素的歌曲,例如毛宁在当时演唱的《涛声依旧》中歌词有“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其中我们显而易见可以看到唐代张籍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词句的影子,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使终还处于尝试的阶段,只是歌词中掺杂着具有诗词特色的词语,而旋律依然是流行歌曲的曲风。直到周杰伦的“中国风”出现,似乎才是为流行音乐注入新鲜血液,那时“中国风”才开始正式步入歌坛,成为转变流行歌曲一沉不变局面的生力军。如今所谓中国风,即“三古三新 (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曲风。歌词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语言与内涵,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现代乐器相结合,歌手可以用通俗的唱法与古今结合的编曲烘托歌曲古典的氛围,使歌曲有着忧愁,深远,幽雅,深沉等多种气氛与意境。

3、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不同时代特征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美学意识到必须讨人高兴和赢得大多数人的注意,它不可避免的变成媚俗的美学。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整个生活的包围与渗入,媚俗成为我们日常的美学观与道德。”虽然按理说我们的流行音乐应该随着人们的审美提高而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但是近几年反而“中国风”歌曲大行其道,与我们传统的古典诗词紧密相联系,甚至在流行歌坛上成为主力军。然而大部分人认为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用众所周知的成语就是“泾渭分明”,通俗一些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确实,古典诗歌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代表着我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而流行歌曲只是大众空闲的娱乐方式,两者的差距还是有的。在“中国风”挂起狂潮的时候,也有部分歌手故意创作“中国风”歌曲,为了寻找卖点,把歌曲反而制作的粗糙不已,对于歌词的创作,只是将一些词句简单叠加,根本无法展现出古典诗歌的文化内涵,要知道古人创作一首诗歌,是为了表现出内心的某种情感,而不是单纯地为创作而创作。

4、两者的碰撞与带来的启示

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完全地将苏轼的《水调歌头》的词句放进歌曲,曲调优美,用古典乐器将歌词完美地衬托出来,加上王菲那天籁的声音,似乎能让人看到苏轼当时在那幽静的环境中抑郁的身影。每当mv中看到作词人苏轼的名字,人们的内心还会产生温暖的感觉,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它说明了古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

中国风歌曲的歌词创作不能一味遵循着复古化,而是需要音乐人的创新,但是要在遵循古典诗词特质的基础上。例如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就是很好词作者,他的歌词复古化主要体现在创作题材、意象选用、意境营造、音韵追求四个方面,把歌词的“中国风”凸现出来。例如金曲奖作品《东风破》就是很好的例子,它里面使用了很多“转化”的手法,例如:“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在这两句中,“漂泊”、“浪迹天涯”、 “离愁”、“孤单”等抽象名词,颇有古典诗歌的意境,然后通过现代人的思想,把它们转化成一缕缕忧伤的意境,再加上二胡的伴奏,把深远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5、结语

作为我国几千年文化累积下来的文化遗产,古典诗歌会一直保持着对今后流行歌曲的深厚影响,现代文化也会一如既往地对古典文化进行借鉴。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侵袭,古典诗歌作为我国宝贵的特色文化,音乐人们应该秉承继承与传承的态度去将我国特有的文化魅力展示给世人。但是也要遵从客观的文化基础,保持古典诗歌原有的文化内涵与诗歌特点,在遣词用句、主题营造、意境铺陈等方面进行特色的创新,使现代与古典通过音乐的魅力完美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薛青涛;孤吟山鬼语愁心――王沂孙前期词社会文化心理探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霍明宇;宋代令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经典现代诗歌 篇9

关键词:表达形式;意象;典故;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11-01

何其芳曾在《关于写诗和读诗》中写道:"诗是一种最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和谐的程序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具有形式整齐,内容丰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广泛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青睐。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和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也受到中西翻译家的重视。翻译家们试图把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成英语,然而汉语和英语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必然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可译性,即使汉语诗歌的意思能够翻译成英语,诗歌的意境也会大打折扣,翻译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古典诗歌的美感缺失。

诗歌由于它形式的整齐, 韵律的严格以及内容的凝练,需处理的不可译的成分颇多, 给诗歌的翻译带来了重重困难。很多的翻译家与诗人都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雪莱曾说:"译诗是徒劳无益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到坩埚,企图探索它的香味和构造原理。"。美国著名诗人Robert Frost 也曾说:"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这成为诗歌不可译性的强有力论据。

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本文将从表达形式、意境与典故的不可译三个方面以具体的实例来解说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1.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1.1 表达形式的不可译性。诗歌之所以与散文小说不同,主要体现在其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中国古代诗人探索多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诗歌的形式美和韵律美。古诗形式难以英译。就诗的外型看, 每句字数相同与否, 使中国古诗的外型或呈方阵, 或呈长短句式。英诗的行数和每行的音步数固定, 但字数不固定, 外型都呈长短句式。用英诗绝对不能再现呈方阵的古诗外型, 但有可能译出近似原诗的长短句式外型,但是其中的美感会荡然无存。

例如下面的回文诗:

赏花归去 马如飞,去马如飞 酒力微。酒力微醒 时己幕,醒时己幕 赏花归。

该诗写诗人饮酒后,微醉,然后跨马赏花,这首诗仅用了十四个字却起到了二十八字的作用。读起来声调和谐,婉转悦耳,极具音乐美感。但是这样特殊的诗歌形式在英文中很难找到相应的对应形式。可以说是不可译的。

1.2 意象的不可译性。中西诗歌都强调意象的运用。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得更为明显, 中国古代诗人讲究含蓄,往往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所谓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意境本质上是古代汉语的产物,它特别适宜在古代汉语语境中生长,也只有在古代汉语语境中才能够被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正因为意境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意境是不能被完整地翻译成英语的。汉语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十分有利于意象的运用,但是这些意象一旦被逐字地翻译成英文就会给读者一种堆砌的感觉,而且意境中所具有的美感也会消失。例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该诗中意象虽似随意堆砌, 却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翻译家Cytril Birch 将其译为: "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

这种将意境简单堆在一起的翻译,让中国读者很是不习惯,如果不是对这首诗很熟悉了,只看英文译本我们根本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根本看不出诗歌里流露的是诗人无限的羁旅之思。诗歌之意美往往在于如何说, 而不是说什么。这种利用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写出的句子, 翻成重形合的英文后, 意境就所剩无几了,原来诗歌中的主题思想也很难表达到位。如果硬要翻译这样充满意境美的诗句, 那就必须割爱,也就是必须牺牲原诗的意美。

1.3 典故的不可译性。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很深的典故。中国古典诗歌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 诗人经常在一句话难以容纳或不便言明时,使用恰当的典故, 表达自己丰富、微妙和复杂的情绪。这些典故往往包含神话故事、传说、名人轶事、历史事件或其他诗人的佳句。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西方读者对于这些知识不甚了解, 如要在原文中将其悉数译出以求达到原文读者读诗的效果, 则不免冗长拖拉;如果将诗歌中的典故简单处理,又会使其中许多隐含的意义难以准确表达, 让读者联想的空间就不复存。例如,李商隐的诗歌《锦瑟》,诗人在简短的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啼鹃、鲛人泣泪和暖玉生烟。这几个典故的运用使得该诗具有一种朦胧的意境,《锦瑟》是历来被人称道的一部李商隐的佳作,虽然字面意思易于理解,但是其诗歌固有的朦胧美隐约让人难以把握。其文字锦绣华美,情意缠绵悱恻。

接下来看一下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文,他将上面的四个典故分别译为"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It seemed long 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和"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ur rise"。中国读者在看到这些英译典故的处理方式时会感到很陌生,外国读者对这样的翻译估计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意境之美。这并非是许先生翻译的不好,确实是由于文化等差异造成了诗歌的不可译性,让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来的美感。

2.结语

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巨大差异,中国古典诗歌除了表达形式、意象和典故不可译之外,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可翻译性,例如音韵和修辞手法的不可译性。总体来说,英译中国古诗行不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翻译古典诗歌的努力就要停止,不过既要译诗, 只好在不可能的范围里找出个可能来,在尽可能传达原诗歌意思的前提下,在探索其他的。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中国现代诗歌范文 篇10

【关键词】新诗 韵律 抒情 回环 朗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204

新诗在初中课本(人教版)中入选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流沙河的《理想》,何其芳的《秋天》,牛汉的《华南虎》等等数十首新诗作品。新诗作为时代的先声受到教材编选者的高度重视。高中除了必修一第一单元涉及新诗外,就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新诗部分了。新诗在整个教材架构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固然这与新诗不是高考考察的内容容易受到忽视有关,但更多的原因则关涉到教师自身对新诗的理解和认识。

一、新诗显著的形式特征:韵律

很多新诗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其实是诗歌的音乐性特征在起作用。构成新诗音乐性有很多因素:首先是押韵,以陈敬容的《窗》为例,第一诗节三、五句末字“天”和“烟”押韵,第二诗节二、五句末字“迹”与“息”押韵,第三诗节三、五句末字“眠”和“前”押韵,第四诗节二、三、五句末字“光”“望”“上”押韵,第五诗节三、五句末字“灯”“昏”押韵,第六诗节二、五句末字“冬”与“空”押韵。押韵的情况有着规律可寻,就是主要是每一诗节的第二句或第三句末字与尾句押韵,但整饬中有变化,形成声韵上的回声,增强了韵律的回荡。

其次是诗句的节奏。节奏往往是由音尺(音步或音顿)来决定的。每一个诗句都有着大致相当的音尺时,节奏感自然而然地就突显出来了。以臧克家的《老马》第一诗节为例:总的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我们看到每一句大致为一个或两个音尺,每个音尺的长短略有差异,这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节奏感。

第三,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形成复沓的音韵效果,比如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13个诗节,几乎每一诗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大致相同,加之呼告手法的运用,自然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起到震撼人心的抒情效果。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抒情诗中被广泛地运用,正是其形成的韵律受到了诗人的青睐。

第四,诗歌中结构上的回环及叠词和连绵词的使用也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比如戴望舒《雨巷》中的“彳亍”,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斑斓”,虽非有意为之,但其产生的音韵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

二、诗歌的本质特征:抒情

首先,我想说诗歌必须有成为诗歌最为本质的东西。诗人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新诗,都无法回避诗歌的抒情性,抒情可直接显现,也可隐藏在诗的背后,只是需要我们通过领悟去寻找罢了。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简洁明快而又情感真挚,但古典诗歌更多的还是“梧桐更兼细雨”这种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而意蕴悠长。再以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为例,这首诗就胜在情感的直接抒发,在深情的回忆中展现那“旧日的时光”,时而在山坡游荡,时而又漫步溪上,虽为重洋所阻,但阻不住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情贵真挚,意在隽永,这正是这首诗的显著特征。

其次,诗歌要有诗人独有的风格。彭斯长期生活于苏格兰乡村,诗歌多表现的是自然的乡村风景和人们之间朴质无华的情感。它的脍炙人口的诗作《一朵红红的玫瑰》《致山中雏菊》都属于此类。从彭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诗的美不在于技巧的纤细入微,而在于情感的真诚奔放。细细品读之下,似乎含着些民歌的调子,反复咏叹,情感低徊,且意象多出自村野常景,多了种旖旎的田园风光,整首诗也就显得自然明快,朗朗上口了。借助于一批这样的诗作,质朴明快也就成了当时彭斯诗歌的名片,同时也形成了他最为人称道的诗歌品质。

第三,无论中外,纵看古今,诗歌与抒情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读诗贵在领悟诗情,只有沉入到诗人诗歌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才能切实领会到诗的趣味的真,诗的淳朴的美。

三、新诗别样的结构特征:回环

在新诗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诗歌结构现象:戴望舒的《雨巷》首个诗节和最后一个诗节都是“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仅有一处词语的更改。无独有偶,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首诗节与末诗节大致相同,互相呼应又蕴含着变化。这种诗歌中首节与末节(或者首句c末句)大体一致的诗歌结构形式其实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回环。

回环也称回文,古已有之。前秦人苏若兰写的《璇玑图》,可以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都能成一首新的诗,堪称回文诗的典范。由于受制于古典诗歌字数、声韵和意蕴的严格要求,回环诗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并不多见,且多停留于文人的文字游戏中,其产生的艺术影响并不大。但从新诗打破古典诗歌字数与结构的藩篱之后,回环结构的运用深得一部分诗人的喜爱,回环所特有的复沓与往复的节奏效果也给新诗增添了不少神韵和风采。

新诗,特别是新诗中的抒情诗,不少采用回环的结构。探究其作用当有以下几种:其一,在情感上,他构成一个圆环,来回往复,意蕴深沉,细细品之又觉回味悠长。《雨巷》中首节的“逢着”与末节中的“飘过”正好构成一个心灵邂逅的完整过程,再加之婉约的意象,低徊的情感很自然地就在回环的结构中弥漫开来,从而获得读者的心音共鸣。其二,在节奏上,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采用回环结构的诗歌节奏都较为舒缓,似水流的回旋又蜿蜒流去。这种舒缓的节奏,便于吟诵,更便于识记,能够激发读者诵读的兴趣。其三,在形式上,首节与末节的高度相似性,能为读者所注意,继而推动其去辨析两节细微的语词差别和表达效果。这种差别正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潜流,继而帮助我们去领会诗歌的主旨。以《再别康桥》为例,首节“轻轻的我走了”与“悄悄的我走了”情感表达有何不同,“轻轻的招手”与“挥一挥衣袖”能不能互换位置?对这些问题的仔细思考,必能给新诗的学习带到一个新的深度。

四、结语

选修课本新诗部分的编撰很见功力,这主要表现为每一单元对新诗的必要认知。它大致将它分为“走近诗的世界”“诗的发现”“诗的意象”“诗的语言”“诗的鉴赏”等五个部分,这样就从主旨、意象、语言、鉴赏等几个角度对新诗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新诗存在的历史较短,加之新诗的当代性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对新诗的成就一直认识不足,再加之古典诗歌历史的堆积,很容易造成对新诗的忽视。要改变这种情况,新诗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新诗历史的有效把握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诗知识谱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把握新诗的多样性。然后,我们再依据新诗的形式特征、结构特征、意象特征、主旨呈现等构建起新诗的美学范畴。只有我们在知识上完成了对新诗的认知与领悟,新诗教学策略的多样性自然会得到多方面的呈现。

新诗的教学通常一首诗一个课时,新诗的特点要求每位学生认真朗读,有情感地朗读,体味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每堂课不必面面俱到,只抓住诗歌的一个方面即可。我们可以以意象统领一首诗,比如教学《雨巷》时,我们只要赏析好“丁香”和“雨巷”这两个核心意象就可以了。我们也可以以探寻诗歌的音乐美去赏析《再别康桥》,还可以以情感的奔突、释放来理解《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一个细节去把握《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无定法,重在把握,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走近新诗的审美世界,去感悟诗的魂灵、诗的绽放。(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究》专项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孙玉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