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爱情故事《从开始到现在》歌词(优秀4篇)正文

《爱情故事《从开始到现在》歌词(优秀4篇)》

时间:

《从开始到现在》是张信哲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李焯雄填词,吴熙俊谱曲,收录在张信哲2002年6月21日发行的专辑《从开始到现在》中,同时也是韩剧《冬季恋歌》的中文版主题曲。本文为品才网为网友精心准备爱情故事《从开始到现在》歌词,欢迎浏览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爱情故事《从开始到现在》歌词(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从开始到现在歌词 篇1

独白:

你真的忘得了你的初恋情人吗

如果有一天

你遇到了跟他长的一模一样的人

他真的就是他吗

还有可能吗

这是命运的宽容还是另一次不怀好意的玩笑

唱:

如果这是最好的结局

为何我还忘不了你

时间改变了我们 告别了单纯

如果重逢也无法继续

失去才算是永恒

惩罚我的认真

是我太过天真

难道我就这样过我的一生

我的吻注定吻不到最爱的人

为你等 从一开始盼到现在

也同样落的不可能

难道爱情可以转交给别人

但命运注定留不住我爱的人

我不能 我怎么会愿意承认

你是我不该爱的人

如果再见是为了再分

失去才算是永恒

已死心的记忆

为何还要再生

难道我就这样过我的一生

我的吻注定吻不到最爱的人

为你等 从一开始盼到现在

也同样落的不可能

难道爱情可以转交给别人

但命运注定留不住我爱的人

我不能 我怎么会愿意承认

你是我不该爱的'人

拿什么作证

从未想过爱一个人

需要那么残忍

才证明爱得深

难道我就这样过我的一生

我的吻注定吻不到最爱的人

为你等 从一开始盼到现在

也同样落的不可能

难道爱情可以转交给别人

但命运注定留不住我爱的人

我不能我怎么会愿意承认

你是我爱错了的人

歌曲鉴赏

《从开始到现在》中张信哲嗓音典雅温文,声音细腻而丝丝入扣,有着像青草般柔软的韧性,让人感觉很坚定,而在诠释音乐时却又有着清澈和穿透。歌曲旋律忧伤而不显矫情,歌词很好的将一对恋人分手后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使听众也不得不为之而忧伤,其高潮处感人肺腑,通过对天,对爱,对情的控诉,写出了剧中俊祥心中的不舍,以及对女友有珍的依恋。

歌曲MV

MV中讲述了一对男女的爱情故事。故事中有珍教俊祥弹琴,俊祥载着有珍甜蜜的骑着脚踏车。有珍走平衡木第一次紧握俊祥的手,俩人抬头看北极星,俊祥送有珍定情项链。俊祥赴约时发生车祸,在俊祥车祸的同时,美丽的烟花毫不留情的天空中绽放着,而有珍仍不知情的等待着俊祥的到来。在俊祥车祸后,有珍收到俊祥弹琴的录音带而伤心落泪。多年后,有珍在拥挤的人群中看到了俊祥,但俊祥却头也不回,像似陌生人般的消失在人海中。

从开学到现在 篇2

从开学到现在,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和努力,合唱队员们在老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训练,队员们都能用和谐、优美、具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进行演唱、合唱。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合唱队的组织

(一)挑选队员、划分声部

考虑到合唱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就是说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与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们扩建合唱队所吸收的成员都是学习成绩优良、有良好的声音、较宽的音域、音调准确、听辨能力较强,并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

选好队员后根据队员的音色特点,将高音区发声轻松自如、音色清亮充实的儿童划分为童声高声部,将高音区发声紧张、吃力,而低音区发声坚实、宽厚自然的儿童划分为低音部。

另外还及时根据队员的身高体形整理了队行的排列和声部的安排,工作可以说是紧锣密鼓的进行。这样的操作为下一步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唱队的训练

在每一次进入正式的合唱训练前,我们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使全体队员掌握基础知识,为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1. 呼吸训练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后,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我们在训练合唱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便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持,并能逐步运用到歌唱中来。

2.发声训练

刚入合唱团的学生都未经过正规发声训练,声音“白”而“扁”,气吸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在发声训练中注意了结合咬字吐字进行练习。当咬字唱词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们才进行合唱训练。

三、合唱训练

1.熟悉歌曲,掌握旋律

这一学期训练我们选了一首歌曲《红星歌》。在合唱训练中我们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识谱练唱方式讲究多种多样,避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演唱时不急于填词,先要求学生将两个声部都唱会,然后进行声部练习。在分声部练习时着重指导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各声部的旋律掌握后,才进入填词演唱阶段。

2.歌曲的艺术处理

两首合唱曲队员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内容,我们及时的作了艺术处理。经过处理合唱队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统一。声部与声部相互结合时声音和谐,恰当的表现了歌曲的风格和特点,每个队员都能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与表情歌唱,调节自身的音量和速度,达到声音和谐的效果。

经过老师和队员的努力、合作,合唱队的训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在今年全市艺术教育展示活动中,我们的表演受到领导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在下个阶段的训练工作里,我们将会投入更大的热情,把合唱队的训练工作做得更好,把合唱队的水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积极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有表情地歌唱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以发展更多的队员,壮大我们的合唱队伍。

合唱队工作总结

新的学期又结束了,回顾以往,我们的合唱队曾取得过多次的喜人成绩,合唱队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在这学期里,我们既保持我们以前的荣誉,又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层楼。

本学期合唱队的队员一部分是自愿报名参加的,还有一部分是上届合唱队员。每周一下午的课外活动为训

练时间,训练地点在音乐教室。

在这学期:举办了班级合唱比赛;组织合唱队学生参加我校合唱比赛;在校领导、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

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六一”合唱比赛。

三月份,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发挥合唱队员的骨干作用,带动非合唱队员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以提高欣赏水平,促进艺术素养为目标,在班级整体合唱水平的提高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选择符合主体表演歌曲,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训练。

四月份,进行合唱比赛,将合唱队的重点放到了提高“演唱水平”和“表演能力”上。加紧和集中进行了学习及

训练,进行了比赛表演。

五月份,以提高欣赏水平,促进艺术素养为目标,在班级整体合唱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选择符合主体表演歌曲,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训练,并举办合唱比赛。

六月份,以班级为单位,将大合唱的歌曲进行复习、巩固、在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全面提

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七月份,集中合唱队的队员,对比赛的结果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和欠缺,对今后的训练做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调解。对本学期学习的歌曲进行复习、巩固、并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以上是这学期的合唱队活动总结,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阶段性总结,对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找

到可行的解决办法,争取有新的突破和表现。

从开学到现在,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和努力,合唱队员们在老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训练,队员们都能用和谐、优美、具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进行演唱、合唱。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合唱队的组织

(一)挑选队员、划分声部

考虑到合唱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就是说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与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们扩建合唱队所吸收的成员都是学习成绩优良、有良好的声音、较宽的音域、音调准确、听辨能力较强,并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

选好队员后根据队员的音色特点,将高音区发声轻松自如、音色清亮充实的儿童划分为童声高声部,将高音区发声紧张、吃力,而低音区发声坚实、宽厚自然的儿童划分为低音部。

另外还及时根据队员的身高体形整理了队行的排列和声部的安排,工作可以说是紧锣密鼓的进行。这样的操作为下一步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唱队的训练

在每一次进入正式的合唱训练前,我们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使全体队员掌握基础知识,为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1. 呼吸训练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后,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我们在训练合唱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便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持,并能逐步运用到歌唱中来。

2.发声训练

刚入合唱团的学生都未经过正规发声训练,声音“白”而“扁”,气吸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在发声训练中注意了结合咬字吐字进行练习。当咬字唱词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们才进行合唱训练。

三、合唱训练

1.熟悉歌曲,掌握旋律

这一学期训练我们选了一首歌曲《红星歌》。在合唱训练中我们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识谱练唱方式讲究多种多样,避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演唱时不急于填词,先要求学生将两个声部都唱会,然后进行声部练习。在分声部练习时着重指导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各声部的旋律掌握后,才进入填词演唱阶段。

2.歌曲的艺术处理

两首合唱曲队员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内容,我们及时的作了艺术处理。经过处理合唱队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统一。声部与声部相互结合时声音和谐,恰当的表现了歌曲的风格和特点,每个队员都能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与表情歌唱,调节自身的音量和速度,达到声音和谐的效果。

经过老师和队员的努力、合作,合唱队的训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在今年全市艺术教育展示活动中,我们的表演受到领导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在下个阶段的训练工作里,我们将会投入更大的热情,把合唱队的训练工作做得更好,把合唱队的水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积极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有表情地歌唱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以发展更多的队员,壮大我们的合唱队伍!此文章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原文地址

去年的这个时候---回想起来---我对大学生活还是多么的懵懂和畏惧呀!然而经过一年的锻炼和适应,我发现原来大学才是我们开始精彩人生的开始,这是个我们展示自己发挥余热的平台。 非常荣幸的,经过师兄师姐的提携,我能够成为滨江校区合唱队的领导者。这份责任,是师兄师姐们对我的肯定和信任换来的。首先在此感谢我们可爱的师兄师姐们给予我这个宝贵的机会。 由于师兄师姐们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等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滨江校区的合唱团队,瞬间就由我们大一的新生填充了,全新的面孔,一切从零开始。前辈们虽然忙碌,却没有忘记经常提醒我们---团队是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和壮大的。于是我深知,不久,我将独自撑起合唱队,但是绝对不能忘了团队精神,没有了师兄师姐的指导,我们仍不能放弃这个团队,要努力融为一个整体,不断滋润它,壮大它。 当这么个领导,首先,就是要了解这个团队。我清楚地记得,为了记住每个人的名字,我曾翻烂了很多张名单,见到了成员我都会努力喊出他们的名字。我意识到,记住他们的名字不仅对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是对他们的尊重,让他们知道,我虽然是领导,出自同一个年级,但是我同样是尊重他们的,我和他们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从一开始,我也是跟着师姐们一面一面的学习:譬如说,怎样申请礼堂,什么时候联系什么领导,参考哪方面的资料等等。无论是组织管理还是外联我都要清楚了解。在我自己分析看来,我具备的长处就是:多年学习声乐积累的乐理知识和唱歌技巧,还有敢做敢说的个性吧。当然还有满怀的激情和幻想。新颖的点子和构思也应该是前辈看中的一点。所以我一点也没敢放松。但是,对于外联方面。我并不是很擅长。从小就很敬畏长辈的我,跟领导们沟通就成为我最大的障碍了。这也是我作为合唱队的负责人最应该克服的。我们的合唱队,是个新生的,稚嫩的团队,就拿近的比较,由黄莹莹师姐带领的嘉禾合唱队就很优秀,强大的阵容,优秀的素质,良好的功底,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和借鉴的。 在摸索中,合唱队逐渐形成了由钢琴手夏心怡和指挥谭舒文(本人)等人组成的领导班子。上一年中,我们参加了滨江校区各种文艺演出,演出曲目有等。同时,在领导的提议下,我们合唱队挑选了一些优秀的成员组成了自己的小组唱,是个非常好的开头。虽然我们的声部还没能完美的融合成一个整体,有不少值得提高和改进的地方,但大家对音乐的执着和对演出的表演欲是值得肯定的。在上一年的警苑杯歌手大赛上,入选的选手100%的都是合唱队的成员。足见我们合唱队的实力。 然而,通过这一年的摸索和学习实践,合唱队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首先是纪律问题。我们合唱队的成员人数是在各大社团里最多的,而且对每个人的要求很高,缺一名成员都是有缺憾的。然而由于成员中绝大部分都身兼数职,经常时间和合唱队的训练时间冲突,所以缺到情况还是较为严重的。其次,大家并不是专业出身,很多同学对乐理不很了解,层次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连读谱都很困难,所以一视同仁是不可能的。对于这一点,钢琴手和我下了一翻苦功,牺牲了自己的课余时间给个别成员辅导。进度因此不近理想,但是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每看到他们的一点提高我们都很是欣慰,我们的团队是需要不断的学习的。再次,同学们对美声和民族唱法比较懵懂,兴趣自然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训练这些发生技巧比较枯燥,不如流行歌曲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换句话说,他们这种国乐。经典的意识不够。具体说来,由于每个人对经典歌曲的积累千差万别。很多我们小时候广为流传的经典老歌,成员们未曾涉猎,这样就给训练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与不便。因此很多成员由于不能跟上而选择了退团(自然我们是本着自愿的原则,对于退团的成员我们进行劝解之后执意离去的我们没有阻拦)。本来只有我们本届的学生参加合唱团,所以人数有所下降,直至30人。这方面我作为负责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我也恳请领导们能体谅本人,同时也希望各位领导能更加的配合做做相关工作,比如推出有利于我们这些为学校积极贡献的文艺分子的政策。让我们同学们的积极性更高更强。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 篇3

工 作 感 受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在一步步蜕变。由懵懂到历练,由无知到成熟。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与同事的相处,与客户的交流,在慢慢提升我自身的认识,在磨练我的性格,在增长我的能力,使我在人生这所大学里足以畅游。这是我这三年多最大的收获。工作时间的积累,沉淀下了很多的东西。下面简单谈谈我在工作中各个方面的感想,希望能梳理一下思路,重新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刚开始参加工作,是抱着十二分信心去干每一件工作。积极的去参与每件事,想得到客户满意的微笑,想得到每个人的肯定,想尽力去完成好每件事情。

刚开始是一个学习者,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我去学怎样做;再后来是一个操作者,在一步步熟悉自己的工作。当然,我希望变成一个走在前面的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那么如意。现在我们的工作可以非为三项:内控 营销

服务,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只有每项都做好,才具备可与别人竞争的能力。

在服务方面,一直没有做到标准的那样好,但是应该是一直在进步的。从刚开始的简单办理业务,不让客户投诉;到礼貌性的问候,和客户简单的沟通;再到现在举手招迎,双手接递,礼貌问候,快速办理,一句话营销,送别客户。不仅带给我们的客户更多的愉悦,也使我们的心情更加轻松,我们的工作氛围也更加融洽。但是,在周而复始的每一天,也会疲倦,现在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坚持性,不能一直做得那么好。至少应该把客户当成自己好久不见的朋友,那样会笑的更亲切,在客户面前要表现出我们最儒雅的样子,那样才会让朋友记住我们,才会让客户选择我们。在塑造我们自身形象的同时,也代表中国银行。目前为止,我没有更高层次的认识,我只想从内心把每位客户都当成朋友,发自内心的服务于他们,让他们选择我!

当然,仅仅有发自内心的笑是不够的,客户选择我们,是因为信任!我们就要拿出我们最好的。目前为止,我们的客户群较少,我个人认为,以前柜台的不规范服务仅仅是占一部分原因。因为我们代发工资业务发展比较慢,很多基础客户都不属于我们,客户必须上门办理业务和客户选择性办理业务,这样的百分比是完全不平衡的。而且,经过各个层次的各种调研,我们办理业务的流程好像也具备一些缺陷,不是简单快捷,而是需要照顾很多条条款款。就好像鞋太大,是走不远路的,会掉;鞋太紧,脚会痛,也走不远的。只有刚刚好,跑跳才会自如。我们目前的重点同样也应该服务,营销两手抓。而且,营销占的比重应该更大,只有有客户,我们的优质服务才会有对象,才会有发展。鸡和蛋到底先有哪个,对于我们银行来说,绝对应该是先有鸡,才会有蛋,才会有客户的延续。再者,我们的员工往往是身兼数职,需要严守内控防线,熟练每项业务,还要营销业务。往往顾此失彼,弄到最后很是疲倦,芝麻西瓜都抓不住。每位领导都想员工能干一点,多干一点。其实,不怕员工只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是怕,连本职工作都干不好。因为没有成绩,会很沮丧,会丧失斗志。长此以往,就成了恶性循环。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的。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协调解决的话,我相信员工的积极性也就会激发,我们的竞争力也就提高了。

我站在一个基层一线的员工的位置,可能认识比较浅薄。但是,这些仅仅是我的一些想法。现在,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我会按照要求去努力工作,尽量做到自己最好,体现自己的价值。

从成立之初到现在 篇4

从成立之初到现在,金地集团一直都是一个纯粹的住宅开发商。但是,去年九月份,金地集团成立了商业 地产公司,从一个纯粹的住宅地产转而涉足商业地产。金地的转型并不是个案。从 2009 年开始,大概中国 排名前二十的住宅开发商,80%都开始做商业地产,突然之间商业地产这个领域变得拥挤起来。应该说, 住宅开发商转向商业地产领域,是因为大家都看到这样几个趋势: 趋势一:从中国城市化进程角度来讲,去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46.9%。

一般到这个水平的时候,城市化的进程会开始放 缓,住宅地产在顶峰之后,会开始呈现一个缓慢下降的趋势,它的利润空间包括拿地的机会都开始减少。 我估计很多公司看到了这一点。 趋势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字:2009 年中国的社会零售品总额的增长率一直是 GDP 的 2 倍以上, 保持在 15%到 20%之间。从 2009 年开始,消费经济真正地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之一,这个时候 对商业的渴求就特别多。再加上政府的不断调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调控把大量的资本从住宅地产挤到 了商业地产领域。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北京、上海住宅的交易量和商铺的交易量明显发生变化,就是商铺 开始高于住宅了,所以这是明显的挤出的效应,我估计在今后的五到十年这种变化会更加明显。 总而言之,大量的房地产公司进入商业地产领域,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最后谁会活下来, 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先做一个预测。 刚才我说过从 2009 年开始, 各种各样的公司大批地进入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进入战国时代, 群雄并起、 中原逐鹿,抢地、抢人、抢钱,竞争非常地激烈。但是商业地产行业本身有自己的规律,它的门槛比较高, 专业性比较高、对资本的要求比较高,另外,中国的商业地产的市场规模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估计五到八 年,最长八年以后,中国的商业地产就会从战国时代变成三国时代。到时候,剩下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 公司我估计不会超过 5 家,变成三国鼎立。如果我的预测不准的话,8 年以后我就退出这个行业,因为我 估计那时候我也没什么工作可干了。 为什么这样说?我认为现在所有的商业地产的公司,都面临着四个比较大的挑战。 挑战一:商业资源明显匮乏。 挑战一:商业资源明显匮乏。换句话讲叫“僧多粥少”。客观来讲,中国的商业本身发展比较落后,有 的学者说,中国的现代商业可能要从 1995 年家乐福进入北京市场开始算起。这个说法比较容易引起争议, 但是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在此之前,中国的商业就是农贸市场和传统的百货店,几乎没有现代化,连超市

都没有,更不要说购物中心和现代化的商业。 中国商业发展历史非常短,这就导致了国内优质的商业资源特别少,而国外优质的商业资源进入国内 的也不多。我记得有一个统计,北京是全国商业最发达的城市,但是北京只拥有 33.2%的商业品牌,其他 城市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意味着大家都在抢这些优质商业资源。

我们看过很多这样的报道,成都今后两、三年要建 50 个购物中心,天津也要建几十个,那么商家有多 少呢?我曾经做过商家库,优质商家非常少。举一个超市的例子:真正能够成为合作伙伴的超市,以我的 标准不超过 8 家。几百个购物中心抢这 8 家超市,这就是我说的商业资源明显匮乏,僧多粥少,招不来商, 即使招来商同质化现象也非常严重。这是一个挑战。 挑战二:人才匮乏 挑战二:人才匮乏。刚才说中国的商业很落后,其实中国的商业地产本身发展也很短,顶多从 2000 年算起,或者从万达开始做商业地产的 2002 年开始算起,不超过 10 年的时间。一个行业不超过 10 年的发 展会有多少人才储备呢?非常少,大部分是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人,专业人才非常之少,但是又有这么多 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找人怎么找?根本找不到。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对企业来讲意味着什么?成本上升。 给大家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2006 年的时候,我招过一个经理,当时是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一个 硕士研究生,招到我手下做经理,当时 3500 块钱一个月。去年年底,我离开万达,他也离开万达。后来我 问他,你找工作找得怎么样?他说:还行,我也做商业地产了,我开价 70,对方还了 60 我不想去。就是 说,他开了 70 万年薪,对方还了 60 万年薪但是他没去。后来他找了一个 50 万年薪的,但是有提成而且提 成不封顶。这个例子反映出,人才短缺造成人才市场的价格被扭曲了。 挑战三:产品的问题。 挑战三:产品的问题。现在大家一窝蜂地都开始做城市综合体,或者一窝蜂地都开始做万达那种产品, 这很危险。华润、中粮、万达的这些产品都摆在那儿,你必须和他有差别,你抄他你就会死。 现在我听到最多的话是,所有的老板都跟我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说要做“第二个万象城”。如果你这 么想,你这个企业就会输掉,你不可能成功。“万象城”有很多东西是你无法复制的,就像港汇和恒隆地产 一样,那种项目很难复制。如果你做项目你要抄谁,你肯定做不好,会做死掉。你要做自己的产品线,你 既要做得起来,还要有别于他人,你一定要做出自己的好产品来。我个人建议,产品线不要太多,顶多两 条,一条也行,但是这条产

品线是你的企业会做的,喜欢做的,而且能够做得出来的。有的公司走另外一 个极端,一个公司同时做几条产品线。我曾经见到一个公司同时做四个项目四个产品,那对团队的要求是 非常高的,根本驾驭不了。 挑战四:资本的问题。 挑战四:资本的问题。商业地产在本质上是金融的问题,金融模式不解决,商业地产是做不好的。跟 西方相比,中国没有相应的金融工具,没有基金,更没有 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银行贷款最长 三年,但是商业地产是需要长期投资的。只要不推出 REITs,短贷和长投之间的这个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怎么办?万达的模式是靠部分销售,其他公司怎么办?华润的模式是靠母公司输血,一下子投资 40 亿沉淀 下来他不管,只要这个资产是优质就可以了,但是一般的地产公司是承受不了的。 所以,我们所有的人都要想好,我们这个公司做商业地产,将要采取的商业模式,或者更狭隘地说, 我们要采取的金融模式是什么?怎么样让你的商业地产赚钱?做企业根本的就是要获得利润、要赚钱,但 是在中国目前的金融环境和商业环境下,你很难赚到钱,甚至赚不到钱。为什么会这样?刚才我说了中国 没有相应的金融工具去支撑,弄得不好你的现金流就会断裂。所以,你必须自己想好你的金融模式是什么。 在中国,很多地方的商住是倒挂的。几年前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研,但是现在可能不准确了——全国 只有 12 个城市,写字楼的租金和销售价格比住宅高,其他全部倒挂,就是写字楼比住宅便宜。因此,如果 谁想短期之内靠租金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商业物业的租金水平非常低。目前中国除了极少数的项目和极 少数的城市能靠租金带来利润,其他大部分项目的租金都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我大概算了一下,在中 国如果你能够用租金把你的利息还掉,你就算合格的项目,更不要说利润了。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怎么去替你的公司找出一个赚钱的模式,或者说怎么找出一个模式能够让你 的公司能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这恐怕都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各个公司拥有各自的资 源、能力和特性。市场上相对成熟的一个模式是华润和中粮,另一个模式是万达和宝龙。但是这两个模式 只是解决了企业目前的发展问题,没有最后打通金融这个任督二脉。如果哪个公司在金融这个问题上找出 一条出路来,能够率先走出长征,它就是一个标杆企业。 问题找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怎么解决问题。挑战和问题我可能看得比较明确一点,到底怎么解决,我也 在摸索,我们公司也在摸索,整个行业都在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