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人生哲理文章 > 创业故事2020精选正文

《创业故事2020精选》

时间:

想要创业的人很多,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创业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创业故事1

在事业上,自己一直在奔跑。今年30岁的杜云峰如是说。

10年前,杜云峰大学毕业后,先是在两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6年前,他辞职回到家乡河南安阳,开始个人创业。目前,他已拥有6家连锁超市,总营业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资产达数百万元。由于在自主择业和安置下岗职工方面的突出表现,杜云峰先后被共青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兴业领头人”等荣誉称号。

他说:“在大企业的工作经历,给我的个人创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矗我等于是站在大企业的肩膀上锻炼了自己,然后再拿这些管理大企业的经验来管理自己的小企业。”

自动下岗

1994年,杜云峰从武汉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被分配到设在武汉的中建三局一公司,第一份工作是公司办公室秘书。

一年后,杜云峰感觉自己更喜欢做经营方面的工作。当时,正赶上单位搞改革,鼓励职工自谋生路,他就辞职应聘到一家商业集团开始做企业策划。 杜云峰做事有个原则:“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一年之后,他就脱颖而出,被公司提拔为总经理助理。

1995年下半年,超市刚刚在中国兴起,杜云峰所在的公司有意参与这个行业,就派他参加了在广州、上海等地举行的培训班,主要学习超市管理。学成之后,他被公司任命为主营超市业务的分公司经理。

还是本着“做到最好”的原则,杜云峰在管理中力求处处完美,大力改革公司不符合经营实际的环节。但是由于所在的商业集团仍然属于国有企业,他的锐意改革得罪了不少人,人际关系出现危机。 “如果不是董事长对我的包容,我早就在公司呆不下去了。”杜云峰说,“于是我当时就想,干脆自己干算了,反正还年轻,弄不好还可以重新再来。”

心理落差

1998年,杜云峰再次辞职下岗,回到了河南安阳,准备创办自己的连锁超市企业。 就在那个时候,他从报纸上看到了团安阳市委举办“青年兴业领头人”培训班的消息,就赶忙报名参加。该培训班的目的是针对有一定创业基础的青工,在办证、贷款、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创业能力方面进行强化指导,扶助其尽快走上创业之路。对于杜云峰来说,这样的培训无疑相当于一嘲及时雨”。

“培训期间,团市委先后请了工商、金融、税务等方面的领导、专家来讲课。这让一直从事专业性工作的我感到非常有收获。”杜云峰说,“培训后期,团市委又组织了一些市里的大型私营企业的创业人来和我们学员座谈,对我们的启发和鼓励也挺大。在我创办超市的过程中,团市委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1998年10月,杜云峰筹资10万余元,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超市———惠普佳超市。

第一年,杜云峰感到挺失落的。因为原来在大企业,他管理的都是大超市,“出有车,食有鱼”,供货商也都是求着他的;但是自己创办的超市规模小,供货商根本就不重视,连货都得他自己带头蹬着三轮车、顶着太阳去拉。 “那一年,心里感觉落差比较大。”杜云峰说,“但是资金投进去了,已经没有退路了。如果不做下去,也难以向亲人和朋友交代。所以必须咬着牙挺过去。”

一年以后,杜云峰的超市发展到了3家。供货商们的态度就开始有了大的变化,纷纷主动送货上门。但是此时,新的问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

“我以前管理的都是大型超市,所以当时我知道,自己的超市要想有好的发展,就必须做大。当时,我已经看好了两个合适的地方,准备做,可就是由于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两个地方被别人捷足先登,并迅速发展成为安阳市最著名的大型超市。”杜云峰说,“眼睁睁地看着机会在面前溜走——这是我最大的苦闷!并且直到现在,这个资金短缺的问题,仍是让我感到压力最大的问题。”

一直在奔跑

杜云峰承认,由于一直以来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很高,让自己在事业上一直处于奔跑的状态,因此甚至在最初的几年里,将孩子都几乎完全丢在了一边。 杜云峰的女儿今年5岁,也就是说,在他努力开始个人创业的同时,女儿也开始在妈妈肚子里孕育。

“当时我觉得太忙,根本没时间要孩子,所以爱人怀孕四五个月的时候,我带她去医院做流产手术。”杜云峰说,“可那天接诊的老大夫坚决拒绝做手术,把我们给骂出来了。因为她说,孩子各方面发育都很好,做父母的不应该逃避责任,把孩子抛弃。”

医生的话让杜云峰决定把孩子留了下来。但是在孩子两岁之前,他都处在创业初期最为紧张的状况下,虽然天天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但是早上他走时女儿还没有醒,晚上他回时家女儿已经睡着了,以至于女儿两岁多了,还不认识爸爸。 “大概是孩子两岁半左右的时候,有一天其他人都不在家,只有我一个人在家看她,可她竟然不让我抱,拼命哭。”杜云峰声音哽咽,“我才突然感到十分愧疚,感觉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太少,应该抽出时间尽一个父亲基本的责任。”

回首自己的创业经历,杜云峰认为,如果要让他给也准备走“辞职创业”道路的朋友一点建议的话,他觉得年轻人在正式创业之前做好充足的经验储备十分重要。 “首先,你得有一个明确的行业方向和目标,不要随便改变;然后,你得到这个行业做得最优秀的企业去打工,不计得失,做到最好,得到重用,进而掌握这个公司最珍贵的管理经验。”杜云峰说,“这样,你就相当于在用别人的一艘大船来锻炼好了自己的身手,然后等你自己创业时,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少摔很多跟头。”

“而且,在创业的过程中,你如果能够很好地用团组织提供的种.种资源,也将如虎添翼,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帮助。”

  创业故事2

17岁女孩15岁在深圳创业,身家已超千万

2016年1月14日王凯歆参加北京一档创业真人秀《我是独角兽》时赢得在场所有投资人的肯定,以6000万元估值,为其公司旗下的电商平台拿到了1500万元融资,被誉为“霸道女总裁”。

在真人秀节目中,对于嘉宾关于“17岁能注册公司吗?”的疑问,王凯歆解释,可以注册公司,但法人是代持的,意思是说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大股东委派。她找的是她非常信任的人当代持法人,她自己是可以持有股份的。

17岁女孩王凯歆的成功融资,被国内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同时也引发很多争议。据了解,她所创立的电商平台主要面对95后和00后,在真人秀中,她以时尚的装扮、流畅的思维、出色的业绩、面对犀利问题高超的化解能力,赢得了投资大佬的一致认同。

记者电话联系到还在北京的王凯歆,她告诉记者,1500万投资后期已追加到2000万,很快将在北京开分公司。为什么会在高二时决定退学创业?王凯歆说,不建议大家向她学,读书、学习非常重要。目前她已经被一家国际商学院录取学习CEO课程,计划20岁之前出国读书,继续学习商业经营。

王凯歆说,公司才成立半年,现有60多名员工,全部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用户达到五六十万,而她个人的资产也超过千万元。王凯歆说自己初中学习成绩不错,高一后开始不爱学习,不喜欢单调的生活,成绩也不咋样,觉得课本知识不能满足自己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图为王凯歆和她的团队。

王凯歆告诉记者,父母经商,家境普通,自己从小就爱做生意,喜欢卖东西。中学时成绩平平,同学们都在追星,她却整天琢磨各种商业模式,琢磨怎么赚钱。上高二时,王凯歆通过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95后消费市场巨大,却没有相对应的垂直电商。于是,她针对95后开始在QQ空间卖一些个性化的新奇产品。结果超出了她的想象,从中赚了好几万元。

王凯歆觉得这是个大生意,于是决定退学创业,一开始父母坚决反对,甚至一度和她断绝关系。她一个人拖着行李箱从西安飞到深圳,这是第一次离开家独自来到这么远的地方。随后在一次创业大赛中拿到了首位投资人的投资,王凯歆的团队平均年龄90后,如今取得不俗的成绩。

王凯歆在朋友圈中谈到小时候父母的“刻薄”,造就了现在的自己。小时候父母非常严格,想要得到任何东西“都需要费尽心思”,那时“总是羡慕身边的同学可以轻易就拥有一双球鞋甚至一部手机”。

王凯歆说,她觉得父母给她最宝贵的礼物就是“从来没有让我轻易得到任何一件东西”。因此创业后也非常拼,熟读各种商业奇才的人物传记,在员工心目中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团队里所有人都比我大,但我和他们相处很好。”

以下是关于这个17岁女孩王凯歆创业成功之路的故事:17岁CEO并非一夜炼成

从小做生意,天生爱创业:

她从小就喜欢卖东西,小学的时候卖漫画书给同学;中学的时候,王凯歆成绩平平,同学们都在追星,她却整天琢磨各种商业模式,琢磨怎么赚钱。高二的时候,16岁的王凯歆通过观察身边的同学敏锐的发现了95后消费市场巨大,却没有相对应的垂直电商。于是,她针对95后开始在QQ空间卖一些个性化、二次元的新奇产品。结果超出了她的想象,最好的时候一个月有几十万流水,她从中赚了几万块。

王凯歆觉得这是个大生意,于是决定休学创业。她不顾父母反对,托朋友买了一张机票,只身一人飞到深圳。为了尽快地搞懂互联网,她开始混各种创业圈子,每天学习各种创业知识,结识更多的圈内人。在一个周末的创业活动中,她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伯乐——深圳创新谷投资人朱波。

2015年6月,王凯歆拿到了朱波的百万级天使投资,创立了神奇百货。

小时候父母的“刻薄”,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小时候父母对我非常严格,严格到可以用刻薄来形容。导致我想要得到任何东西都需要费尽心思,花费大量的思考。那时候总是羡慕身边的同学可以轻易就拥有一个球鞋甚至一部手机。现在才恍然大悟,原来,父母给我最宝贵的礼物就是,从来没有让我轻易得到任何一间东西。”

上面这段话来自萌妹子的朋友圈,她说那是造就了她现在性格的真正原因,也是让她能做到毅然决绝一个人去创业的原因。

凌晨三点熬夜写演讲稿,超越常人的努力才能成功:

2016年1月17日,王凯歆在神奇百货年会上做了题为《我们如何赢得这个时代》的演讲,赢得了所有在场人员的赞赏。事后,她发朋友圈写道“凌晨三点熬夜写的演讲稿,第二天也能一字不差的讲出来,希望每个人都是打鸡血的状态[奋斗脸],公司发展靠的是激情和执行力!”

其实,他们已经打鸡血式的拼了快一整年了。她想成为公司最勤奋最不要命的,但发现她的员工比她更拼命,有时为了让顾客尽快收到货,他们发货忙到凌晨三四点。

梦想很大,路还很长。王凯歆说她只有咬牙坚持下去,超越常人的持之以恒,才能获得超越常人的成功。

低调做事,绝不炒作:

“再怎么公关炒作,只是辅助作用,最重要的是,你这个公司有没有对社会提供价值,有没有盈利的能力。有的话,你不需要做公关营销,三五年一样可以上市”。

和很多公关炒作不断的90后创业者不同,王凯歆只想做一个低调的98后CEO,甚至觉得自己98后CEO的光环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公司的商业价值。因此,如此优秀的她很少在各类媒体上曝光,2015年11月我邦最美记者写的《98后都创业啦!16岁女孩誓要拿下95后电商市场!》算是媒体对她的首次报道。

17岁的年纪,25岁的成熟!

王凯歆和同龄人一样喜欢自拍,微信头像还是自己的噘嘴萌照,但是她的偶像却是孙正义,她还喜欢并熟读商业奇才的人物传记,对马云、巴菲特、稻盛和夫的创业故事如数家珍。

超出年龄的成熟有时也来自超乎寻常的打击。9月底的一天,一位运营负责人带着整个运营团队集体向王凯歆提出辞职,要去重新创业。那时神奇百货势头正旺,团队出走后,王凯歆抱头痛哭彻夜失眠后,决定咬紧牙关重新扛起,她先是挖来了礼物说的早期合伙人,后又相继挖来唯品会和内涵科技的两名高管,出事两个礼拜后,她重新组建起团队。

17岁的萌妹子总裁,在员工眼里是怎样的?

“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凯歆都会管,有时候连我们中午饭吃什么她都会管~”

“凯歆就是个霸道总裁,她一拍桌子一瞪眼,我们觉得好害怕~”

“她很有想法,目标很清晰”

“天天都很仰望她!”“她的野心很大,她每天都跟我们说她是一个要成为一流企业家的女人”

“我觉得凯歆她是一个很逗比的人!”

“她还是个工作狂呢,她好像每天都只睡很少的时间,又一次她半夜三更打电话给我,我一看到电话号码我就吓死了~”

  创业故事3

十四岁那年,经历家道中落、漂流异乡、少年失学、父亲过世等打击,骤变的人生,迫使李嘉诚一夕间成长,也造就他今日企业领袖的特质。

相同的,李嘉诚与“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都只有小学学历。不同的是,李嘉诚的英文相当不错。五十年前,他就拿本字典从阅读华尔街上市公司的英文年报学做生意、订阅英文《当代塑料》(Modern Plastics)及其它西方专门的塑料杂志,掌握全球塑料潮流。以至于他现在能统领五十五国的投资事业,旗下的总经理尽是各国籍人士。而且,中文古书涉猎不少,从曾国藩家书、《论语》、《老子》……一个十二岁就被迫中断正统学校教育的人,如何在六十多年未间断的自学纪律下,拥有不同格局的学识?李嘉诚对于——“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深信不疑,他的财富因此而来,他的人生因此而不同,他是一个知识主义者。

若非二次世界大战,故乡广东潮州被日本轰炸机侵袭,他不该只有小学学历,他们一家不需要仓皇逃到香港,变成难民。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成长于战乱的大时代。他的父亲尚未逃难至香港前,是一位小学校长。他的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因此他有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跨海留洋取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虽没有商业传统,但以知识分子的身分,受人敬重。家学渊源,加上过目不忘的天资,李嘉诚取得优异学历并非难事。二次世界大战,改写了千万人的命运,像强烈龙卷风般,把家族、个人,从原本赖以为生之地,狠狠的拔起来,旋转蹂躏后,抛向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任凭死活。李嘉诚是其中之一。

全家逃难至香港……十二岁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

1940年秋天,一个天未亮的凌晨,李嘉诚一家六口,开始长程迁徙。他们翻越山区,从梅县、惠州、鲨鱼涌、到深圳,小心翼翼避开日军占领之地。七天后,在黑夜里抵达香港,投靠舅父。香港,是迥然不同的世界。

蜂拥而至的难民潮从中国逃至香港,李嘉诚一家人卑微如蝼蚁。兵荒马乱,小学校长是没有价值的经历,他的父亲栖居在妻舅的钟表行中,十二岁的李嘉诚也无法升学,必须担任小学徒。白天,他们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必须搬开家具与其它伙计挨着入睡。

在潮州虽不顶富裕但受人尊敬的生涯,彻底过去了。“那时我十二岁,对香港、对人生,有非常多幻想。但到埠之后,很短的时间内,看到人情冷暖,差异是这么大,心里很难过。那时候,可说是一夕成长。”李嘉诚回忆。

1941年日本攻占香港,更使李嘉诚一家人在香港无立锥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一个家被迫拆两地,更没想到的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小小李嘉诚感到自己“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一个月工资只有港币二十元,要扛起一切。独力照顾父亲大半年,这年秋天,父亲难敌肺结核而逝。母亲与弟妹远在潮州,没有其它亲人来送别,十四岁的他,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与埋葬。

十四岁,历经家道中落、漂流异乡、少年失学、父亲过世,迫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他日后领袖格局的养成,就在这一年的巨变中。

孤处异乡,不懈自学……从一本旧辞海、一本破教科书开始。

孤处异乡,他不懈自学。“别人是自学,我是“抢学”,抢时间自学。一本旧辞海,一本老师版的教科书,自己自修。”拿起破旧的教科书,他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无数昏黄灯光的夜里,他摸索教学、出题、答案的逻辑,寻找每个篇章的关键词句,仿真师生对话,自问自答。直到现在,他还保持这样的习惯。“孤独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独处时,他脑海会开始做思想的挣扎,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他的一位友人说。

他自律惊人,除了《三国志》与《水浒传》,不看小说,不看“没有用”的书。他没有权利娱乐,渴求知识。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是他唯一武器。“没有上学对他来说是正面的,因为“不足感”缠绕在心里,他害怕自己不足,所以学习能力特别高。”李嘉诚友人评论。

命运剥夺他的,他要靠自己抢回来。

二次世界大战初结束后的某天,他的工厂老板亟需发信,偏偏他的书记请病假,老板就问:“这里面哪个人比较会写信、字写得好一点的?”骤然间,四、五个职员都指向李嘉诚。“叫他写,他每天都念书写字。”老板望向这未满十七岁的孩子,疑惑的问:“你真的懂吗?”他说:“我可以试试。你心想说什么,你讲我来写。”当场他立即动手,写了好几封信。

杂役小工崭露头角……帮老板写信获拔擢,十八岁升到经理。信发出后,老板的朋友赞不绝口,纷纷问他:“你这位先生是什么时候请的?比原本的要好。”这件事,让老板对李嘉诚另眼相待,很快的把他从做杂役的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管理名表、表带等昂贵的货物进出。

“所以说,知识改变命运。”李嘉诚回忆这段往事:“如果没有一点文学底子,写信慢,也未必通顺,后来也得不到那个职务。这个职务让我懂得货品的进出、价格、懂得管理货品。”其后,李嘉诚从货仓管理员,转为走街的推销员,因为业绩亮丽,十八岁,他晋升为经理,十九岁升为总经理,管两百名工人及二十名写字楼职员,薪水则从港币五十元倍增至超出家中所需许多。

虽然初中仅读了初阶英文就中断,但他却订阅《当代塑料》等英文塑料专门杂志,苦学查辞典,不让自己与世界塑料潮流脱节。

知识,改变命运……订阅英文塑料杂志,嗅到创业机会。

1949年中国政权转变,李嘉诚服务的公司最大业务对象是来自中国内地的顾客,生意一下子跌至零数,他的老板决定将这间工厂结束。长期阅读《当代塑料》,早已让他掌握趋势,看到塑料时代即将到来。超越香港本地的视野,他估计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迈向新一轮的经济复苏以及人口成长,势必将使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一步步扩大。所以当老板结束工厂业务时,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将积蓄连同舅父借款共港币五万元,开设“长江塑料厂”。

取名“长江”,有自我警惕的作用。根据李嘉诚自剖,他本性好胜,日本统治香港时,街上行人少,干诺道、德辅道、皇后大道中,行人没几个。十二、三岁的他,只要看到行人就想超越,养成后来走路比人快的习惯,“这是我好胜习惯使然,”他坦言。其后数年,他艰苦自学,虽然表面看起来,他是削瘦、安静、孤独、不与人同餐也不与人同游的古怪少年,但他观察别人,心里知道,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知识已经超越同龄者,这也让他内心隐隐感到骄傲。但他提醒自己,骄傲必带来失败,因此他以“长江”为名,告诫自己,要如长江汇聚百川,才能细水长流。

1950年5月1日,没有鲜花、鞭炮、来宾祝贺,长江塑料厂在西环,一个一百多平方米(约三十三坪)的简陋工厂里开张了,还差三个月才满二十二岁的李嘉诚,自信满满的对着二十几名员工演讲,宣告正式开张:“我们公司虽小,但我懂得这一行,人家懂的,我们懂更多,我们懂的,人家未必懂。一路一路,我们一定会扩大,会一路变好,你们的收入,也会一路变好!”

当年的长江塑料厂,只是香港上千间塑料厂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其后,他利用专业杂志与书籍学来的知识,动手改装机器模具,一路超越竞争对手,1956年,他已经是香港最大的塑料花出口厂,被封为“塑料花大王”。

隔年,他开始将部分资金投资华尔街上市公司股票,做引擎的、军火的、潜艇的,一点一点买进。他从不按直觉投资,而是仔细研读他们的财报,研究他们的商业规则。华尔街财报是他的英文老师、商业教练、也是他的私人投资获利来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李嘉诚对《商业周刊》编辑团队强调。去年,他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提出“成功领袖必备条件”,特别强调领袖必须善用知识:“经济的竞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战争;知识的创造与应用,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在今年三月《富比世》富豪排行前两百名的十二位华人富豪(见下页表)中,论学历、论创业资源,就属李嘉诚最惨;但李嘉诚登上华人首富,证明学历高低与成就并无绝对关系。当我们问他,是否同意“学历无用”?他立刻回答:“不!不!这是非常艰难的,事倍却功半。但是,我学到的东西,终身不忘。”

另一方面,自学经验也让他不迷信专家与学历。“老实说,我对许多人云亦云的表面专家所做的分析,是“尊敬有加,心里有数”。说得俗一点,有时大家方向都正确,耍的却是花拳绣腿,姿势又不对。”他曾私下聊起MBA(企管硕士),说不少MBA是“姿势漂亮,但使不出力。”

“其实也幸运,如果我家里情况好,顺利念完大学,也不见得有什么大出息。”当他经济能力大幅改善后,他终于解禁去看戏,“我小时候喜欢漂亮的东西,喜欢花、唱歌、唱曲。后来去看,高高兴兴的,不会迷惘。如果,我没有经过那些困难,我一定会沉迷。”

夜阑人静时,他脑海经常浮现,十二岁至十七岁,人生最困难这段期间,邻居女孩们穿漂亮制服上英文学校、学琴、学舞的身影,他曾多么羡慕她们呀!他也曾设想,如果自己一路顺利升学,现在,应该是位成功的医生。

六十年从不间断……睡前看书、对着电视学英文。

人生的幸与不幸,一时半刻很难看得清。“忧患不一定带来智能,但会扩大人的体验,令我们审慎克诳。考验式的经历,也让我们超越既定观念与偏见的束缚。”李嘉诚对本刊编辑团队说。

六十年后的今天,他仍自学不辍,回家仍必做两项功课,一项是晚饭后,看电视学英文,一项是就寝前的阅读。“非专业书籍,我抓重点看;如果跟我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我也会把它看完。”

一本靛蓝色麻布仿古封面的演辞集,上刻六个银白色楷体字——“知识改变命运”。这本书,收纳李嘉诚历年重要演讲与文章,也为他的人生下了脚注。乍看淡然无味的六个字,却让他从当年逃难、失学的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而后成就前所未有的华商传奇

  创业故事4

赵伟是一个聪明人,他最大的优点是胆大心细、敢想敢干。2012年大学毕业之后,他便开启了一个人闯荡江湖的创业路,不安分的性子造就了他的传奇之路,懂坚持让他从零起步,5年后在成都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1、单打独斗:一路摸爬滚打,找不到方向

赵伟2012年离开学校之后,并不愿意和同学一样,找工作拿工资,想要白手起家闯荡江湖的愿望让他的创业路变得惊心动魄。赵伟初次接触的行业是电脑器材和维修,鉴于自己是学计算机的,对计算机本身的原理和维修较为熟悉,他选择了自己能够hold住的项目起步确实很明智。

办法凑足了起步资金,赵伟很快把自己的门店开了起来,因为开业宣传做得好,门店又依靠大学学校,赵伟的第一桶金就赚了20多万。

2、创业摔跟头:从电脑行业到餐饮行业的过度

2013年年末,赵伟店内无故起火,半夜开始烧起来的门店根本不曾预料,一场火直接损失了近20多万老本,一时间从创业的佼佼者到再次负债累累,如此打击下赵伟彻底崩溃了。2013年末备受打击的赵伟在家待了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了餐饮行业,再一次燃起了他创业的激情。

2014年5年,赵伟楼下的冒菜门店贴出了店面转让的告示,让赵伟想不通的是,平时随时吃饭都爆满的门店突然之间不做了,不是很可惜吗。赵伟跟店主聊过之后才知道,老板的老母亲在老家中风了,需要有家人服侍,老板没有办法只好回家,“当时老板表示,他真的很舍不得,每天3000多的营业额,一个月下来接近10万的流水,纯利润都有4万块,要不是不得不回去,真不舍得放弃啊。”赵伟听老板这样说。

当天晚上,赵伟跟父母说起,突然有了想要自己接手做川菜加盟“冒菜”的冲动,越想越有市场前景,越来越有成功的机会,赵伟兴趣盎然。父母看到儿子终于振作起来了也很欣慰,全力支持他继续创业。

3、再次创业:跨足餐饮行业打造川蜀美食

跟原来的店老板接触之后,因为人熟老板给赵伟的转让费相对较低,店内的一应设备完全留给赵伟使用,对他而言,第二次创业的基础相当牢固。已有的设备,固定的人群,多年的老店,门店要赚钱的绝佳要素一应俱全。

原店主建议赵伟,他不懂餐饮,也不懂冒菜的技术,无法保证菜品的味道,最好选择加盟品牌,这样有总部提供统一的底料,能帮助自己做店内的宣传,营销,解答各种会遇到的难题,这对初步接触餐饮行业的赵伟来说,风险更低。赵伟考虑了一下表示赞同,他用了1个月的时间考察四川冒菜市场,最终选择了全记冒加盟品牌,从学习操作技术,门店宣传,门店管理,线上线下人流和客流的转化,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学到了很多,也看明白了餐饮行业的水到底有多深,选择加盟确实风险更小一些。

4、辛苦运营:如今已经买房买车成为人生赢家

正式营业之后,赵伟才知道开一家餐饮门店有多么辛苦。早上6点半就得起床买最新鲜的菜品,上午忙碌着备菜,中午一般2点半之后才能吃午餐,下午休息一会就有需要买菜填补消耗,一直要忙到晚上11点半之后才能回家睡觉。做餐饮很辛苦,可见现钱也很快,每天3000-4000的流水利润,做活动的时候更突破了8000元的日营业额,如此可观的利润让赵伟变得更。从2014年至今不过3年时间,赵伟在全记冒总部的帮助下,成功开出3家分店,实现了三年买车买房的终极愿景。

赵伟表示:创业之路很难,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创业加盟信息,只要找对了方向,坚持到底,其实成功也很简单。

  创业故事5

背着行囊,带着对故土、家人的眷恋,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我市数万龙哥龙妹,义无反顾地踏上他乡土地,打工、淘金、创业、扎根……靠智慧、靠勤劳,从身无分文的农民工、打工仔,成为小老板、企业家、名厨、小翻译。近日,记者连线身在浙江嘉兴、首都北大、天津等地“闯”天涯的龙哥龙妹,讲述他们艰苦创业的经历……

阿城烤烧饼

烙红嘉兴周边县

昨天,当在外打工4年,话音满是浙江口味———来自阿城平山镇双河村七棵松屯的赵志标接到记者电话时,简直不敢相信。当记者不得已把双河村主任的名字说出来后,他才惊喜地用家乡话跟记者唠起来。

家里一个人不到1亩地,生活穷困,是4年前老赵全家出来闯荡的最大原因。出来的前两年,他落脚上海,这两年才来到嘉兴。4年了,老赵感触最深的就是,外面的世界跟家乡比,经济发展速度、农民富裕程度比想象中差距还要大。

他说,浙江农村没有一个闲人,男女老少都在打拼、干活、挣钱,脏活累活不挑不拣、啥钱都挣。拿他所在的平湖,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家家住的都是楼房,住二层楼的是穷人,住三屋楼以上的才算富裕户。而在家乡一年除了120天的无霜期能看到农民在地里干活,其余时间都被乡亲们打牌、闲聊占用了。

老赵说,目前他家光靠卖烧饼、酥饼,一年就能赚南方人五六万块钱。每天虽然从早5时干到晚12时,很累,但总比在家没事干、打发时光强多了。令老赵最遗憾的是,出来闯荡的时间太晚了,如果早出来十年,也成老板了。

提起老赵的烧饼,用他自己的话说,那真是沾了家乡“东北”的光。因东北粮食好吃,他的小烧饼用的油、面全来自东北,烧饼店也打出东北特色的招牌。加上全家人用东北人特有的真诚、豪爽来迎接每一位顾客,最终赢得好评。现在他打制的烧饼,一天销量2000个,不仅平湖市人吃他的烧饼,嘉兴所属海宁、海岩、嘉善等周边县(市)人都吃他的烧饼。

老赵说,他们屯有60多户村民,80%的人家目前都在全国各地烙烧饼。靠烙烧饼发家的,他还算不上大户,远在深圳的弟弟已经年收入10万余元,买了车,有了房子,今年还要成立个食品加工厂。

双城小保安

曾经给连战当警卫

“已经为数十位国家元首做过随队警卫了。”提起在北京大学保安部特勤队当保安,双城杏山镇富山村黄姓屯的黄俊强,话语间透着几分东北人的自豪与爽快。

能在北大当保安,特别是执特勤,22岁的黄俊强是幸运的。因为这份工作,让他有机会为冰岛、委内瑞拉等数十位国家元首做过警卫,还与孙悦、毕福剑等影视名星“面对面”接触过。

4月29日,是小黄和特勤队14名队员为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负责警卫的日子。早6时30分至下午13时,小黄跟在访问团后面寸步没离。人山人海、盛大的场面是小黄这辈子从没见过的,更别提零距离与焦点人物连战擦肩而过了。“连战进入北大演讲楼时,我就站在门口迎接连战一行。”作为14名特勤队员中唯一一名黑龙江人,小黄觉得替家乡人争了光。

曾在哈尔滨送过《新晚报》、工大食堂卖过饭的小黄,骨子里透着股灵劲儿。早在14岁从家出来闯荡世界的他,脸上岁月的痕迹让他变得格外成熟。

小黄说:“农民工不都是傻傻的,只要善于把握机会,总是有希望的。”

在北京的日子里,小黄除了在北大执特勤感到充实外,北大学子的精神面貌和才华学识,更让他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动。他说,过去自己在屯子里被大伙戏称为“聪明人”,出来之后才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每天执勤结束后,他自己也常常陷入无限的空虚之中。特别是目睹着从家乡同来的203名老乡因受不了这样、那样的挫折而选择逃避,重返家乡时,心中更生出莫名的痛楚。不过,小黄坚定地说:“只要心中有梦,一定能看到光亮。自己所在特勤队的中队长,就是在当保安期间,拿下成人高考法律、中文两个本科文凭的,为自己、为家人他一定要闯出条路来。”

依兰名大厨

京滨饭店亮绝活儿

下馆子,点道“锅包肉”,香甜酸脆。可有谁知道,就是这道菜竟让依兰农民工徐诚在偌大个北京城闯出了名堂。因为徐诚在京城餐饮业的知名度,“依厨”这个农民工的招牌也在外埠叫得格外响。

在京城已摸爬滚打近14个年头的徐诚,称得上是农民工的“前辈”了。现在身披“中国烹饪大师”、“国家特级厨师”、“中国饭店协会会员”等数个头衔的徐大厨,已由当年的切墩儿、洗盘子的小打工仔,坐上了北京三星级饭店———京滨大饭店行政总厨的第一把交椅。

回忆起14年前,孤身闯北京城时的情景,徐大厨不堪回首。他说:“没有汗水、没有付出,谁也不会成功,农民弟兄更要加倍吃苦流汗。”

一边给饭店打杂,洗碗刷盘子,搞卫生,一边当学徒工,跟着人家学艺。这样的日子一干就是三年,一个月50元钱的工钱,没能让认准做厨师这一行的徐诚退缩。别人下班了,他就在夜间找来大萝卜、白菜练习烹饪和雕刻的技术。没机会上灶抡大勺,他就自己买来各种调料,一次次按着师傅们的技法做给自己吃。普通的锅包肉,他非得把它改良,做成一道让客人来京滨饭店必点的菜。

自1995年,徐诚获得国务院机关事务局举办的烹饪青工大赛第三名后,各种奖项接踵而来。在师从中国烹饪大师张金坡后,经过努力,徐诚创作的“酥炸针蘑”、“京滨全肘”、“锅包肉”等8个热菜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菜。

现在,不断有人想用房子、车子、高薪把他挖走,但徐诚都拒绝了。他说:“老板对咱不错,人不能光看钱。”就这样,每次面对诱惑,徐诚都用农民工特有的憨朴回绝了。

今年“五一”,徐诚把父母接到了北京,媳妇也是来京打工的“龙妹”,孩子三岁了,工资收入已超小康的一家人,在北京过着幸福的生活。

宾县民工团

俄罗斯赚了洋钱

宾县人能干、手艺活儿好。对外劳务中如今提起宾县民工团,那真是名声在外,不仅国内叫得响,在国外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带着这份殊荣,4月又一批出国打工的宾县农民工远赴俄罗斯搞建筑,赚洋钱了。

宾县农委副主任朱广文介绍,今年该县去俄罗斯搞建筑的农民工已经走了三批,这批就有115人前往俄罗斯的奥姆斯克市。他们在那里从事一年的建筑工作,每月工资2400元至3000元不等,这些人多是精通瓦工、油工、木工手艺的农民工,来自宾县各个村屯乡镇。目前,在俄罗斯,宾县农民工已经在当地留下了许多建筑物,如中国大市场、奥姆斯克市政府办公楼及商贸大厦等。

提起这个团体的“头儿”———吴青路,在宾县人心中那是个能耐人。11年前,他只身来到俄罗斯,承包大片地,种蔬菜。靠种地攒下第一桶金后,他在中国和俄罗斯间搞起了服装、皮货的商贸往来。随着买卖越做越大,他逐渐成为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实力派人物,进军到俄罗斯的房地产开发中。目前,通过他宾县已有500余人在俄罗斯从事建筑工作。

在这批农民工中,23岁的石勇格外引人注目。作为该团小翻译,他已是第二次出国了。第一次出国是在几年前,跟着在绥芬河和俄罗斯做服装生意的姑姑去的,起初只想学习一下俄语,没承想在给姑姑站床子过程中,却“开发”了自己的“生意脑袋”,跟俄罗斯人谈判、进货、算账样样不含糊,两年下来帮姑姑赚了一大笔钱。

“想赚大钱还得做生意,自己干,我这次主要就是去探路子,听说那边有个中国大市场,肯定有机会发财。”石勇对未来充满希冀。

要致富,出劳务。走出“家门”,跳出“农门”,跨出“省门”,冲出“国门”,我市新一代农民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再故土难离,他们开始盯着外域市场,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开始了离土创业的艰苦历程。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直至海内外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北非、俄罗斯等地。按照今年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转移劳务收入实现40亿元的目标,农民今年人均将增收800元。


创业故事2020精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