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百科知识 > 《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事迹10篇正文

《《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事迹10篇》

时间: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盛典已经结束?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名单已经揭晓,但“感动中国”一直在路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事迹10篇,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事迹篇1

“菌草之父”林占熺

“移民扶贫情意浓,闽宁合作暖人心,双孢蘑菇致富快,多亏福建扶贫队。”

这首宁夏老百姓自发改编的山歌里所唱的种蘑菇的扶贫专家就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他也是热播的脱贫攻坚剧《山海情》里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

而远在6000多公里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有成百上千的当地居民,经常用盛大的仪式,载歌载舞地欢迎着他。

林占熺:看到我去,那是比他亲人回去还要兴高采烈。一叫林老师来了,一叫就整个村非常多人就跑过来。

为什么从宁夏的小县城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村落,这么多普通的老百姓会对他如此感激?因为正是他,解决了全世界资源匮乏地农民种蘑菇的难题。

众所周知,全球绝大多数的食用菌都是用砍下的树木做成菌棒来栽培菌种。要种蘑菇,就得砍树。菌林矛盾一直是世界级的难题。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在考察中亲眼见证了很多贫困地区,不仅没有因为种蘑菇致富,反而因为砍树导致土地沙化,进一步加剧了贫穷。

林占熺:用牺牲生态的代价来发展经济,不是贫困地区应该走的路。

他突发奇想,能否用草来取代树木栽培菌类,然而,这在全球都没有先例。在他月工资才46元的年代,他向农学院工程队借了5万块钱来进行各种实验。

林占熺:那个是要豁出去的,说实在压力是非常大,就说借款我这辈子还不清,连小孩子都担心到了他那一辈来还。因为没有任何资料,我们国家3万多种草,有哪几种草是可以用来栽培食用菌的呢?

他采取三级系统法,用配方来筛选,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1986年,林占熺在成千上万种野草中选择的芒萁,真的长出了香菇。

林占熺:第一次看到第一朵香菇长出来的时候,我都兴奋得不得了,我就觉得真是像发现新大陆那样,非常兴奋。

林占熺发明的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就叫做“菌草技术”,也因此他被誉为“世界菌草之父”。

为了壮大科研队伍,20世纪90年代,林占熺把研究生刚毕业的亲弟弟林占华也拉进了菌草队伍,却万万没有想到,弟弟在安溪县指导菌草栽培时遇到锅炉爆炸,不幸身亡。

林占熺:我们村到我这23代,一万多人,第一个研究生,没了。非常悲痛,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地,把我弟弟没完成的任务,他那一份工作我一起做。

由于常年奔波,有一次他自己也在出差时发生翻车事故。

林占熺:我也以为我会死掉,当时就想,现在就死了?菌草现在就告别了?太早了,我还要做很多事。我们全国为扶贫事业牺牲在岗位上的1800人,1800人啊。

就是带着这样的韧性与决心,林占熺研发的菌草技术在全国31个省推广应用,给数百万户的农牧民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方案。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的菌草走出国门,至今已推广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在非洲的很多地方,菌草被称为“中国草”。因为这种迅速生长的草,既可以防风固沙,又可以做菌菇培养料,还能为牲畜养殖提供高品质又低价的饲料,真可谓一举三得。

一位巴布亚新几内亚原警察部部长甚至给女儿就取名叫“菌草”。因为这株小小的菌草,凝聚的是不分国籍、不分地域的所有人,对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

巴新东高地省居民 布莱恩·瓦义:很短时间内,你几乎可以每天收割,你不停收割,就不停有钱进账。

种植户 陈镇忠:挣钱挣到有时候会躲起来笑,简直是跟零成本一样。

林教授说,30年前他给自己定的使命就是: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因为这是他的中国梦,也是他的菌草梦。

《感动中国》颁奖辞

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

传递幸福,不以闽宁为限,

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

时不我待,所以只争朝夕;

心系乡土,所以敢为天下先。

你不是田间的野草,

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林占熺

《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事迹篇2

陆鸿:能吃苦肯奋斗 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

在苏州吴江区平望镇的一家相册工厂,这里的43名员工中,有30多名是残疾人,老板陆鸿也是一位脑瘫患者。就是这样一家残疾人居多的工厂,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冲击,营业额不降反升。

陆鸿:2022年营业额我们算出来是1400万,2021年大概是1000万。疫情发生之前基本上都在七八百万。

陆鸿:我这个人喜欢坚持,办一件事情,我再怎么样也要把它办成功,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

残疾人的工作效率要比正常人慢得多,但陆鸿的工厂招人,残疾人优先,这都源于陆鸿的一个心愿,他就是想证明残疾人是有用的。

陆鸿:残疾人找工作是那么不容易,真找到的话,也只不过是扫扫地,不会找到自己能发光的工作,我最好是能提供(给)他们一个岗位,(让他们)把自己的光给发亮。

陆鸿的心愿始于他自己的经历。陆鸿一岁时生了一场大病,从此成了脑瘫。

陆鸿:每次上体育课,同学们都会去操场上面开心地跑,开心地跳,只有我孤零零地一个人坐在教室里,老师从来也不会让我去。

我去找工作,找一个失败一个。最严重的一次,厂里那个人就跟我妈妈说,他说你看看你儿子这副样子,他能干什么。我埋怨天,埋怨地,连我妈妈我都埋怨,为什么要生我下来呢。

万般无奈之下,陆鸿只能去叔叔的厂里学敲白铁皮。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陆鸿学会了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往返50公里。渐渐地陆鸿的手艺越来越好。但由于父亲病重,花光了家里的积蓄,陆鸿的收入不足以给家里带来太大的帮助。

陆鸿的妈妈:他爸爸不在了,影响也蛮大的,他说我是家里的男子汉,我要撑起这个家。所以自己要创业了。

陆鸿:我不愿意当家里面的累赘。

陆鸿的创业是从摆地摊开始,他修过自行车、开过报亭、电话亭和碟片店,收入却依然微薄,直到他开照相馆。

陆鸿:因为我这个人拍照,永远也拍不好,因为我头会晃晃。

刚开始,顾客看见是一个脑瘫患者给他们拍照,10个人里有9个都会转身离开。为了留住顾客,陆鸿承诺不满意就免费,并苦练修图技术。

陆鸿:我通过修图软件练了一手绝活,就是可以把我的头给摆正,可以把我所有的缺点都给掩盖,然后这个绝活也让我直接就火了,连上海、杭州顾客都慕名而来,找我拍证件照,有好多的顾客都问我,他说你有照片,怎么没有相册,然后我就开始想到了相册。

2017年,在吴江区残联的帮助下,陆鸿开了相册工厂,开始吸纳残疾人就业。

相册厂员工:因为说话交流困难,找工作很困难,我才来两个月。只要我不会的,他都会教我。我目标肯定想跟老板一样的,想做一个老板,和他一样帮助更多人,我有自信。

相册厂员工:老板他各个方面都是全能的感觉,他蛮厉害的。

疫情期间陆鸿动脑筋增加投入,购置了近500万元的机器设备,在疫情管控,员工们不能来上班人手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机器派上了用场,保证了工厂的正常生产。为了让员工保证收入,陆鸿也是想尽了办法

陆鸿:因为疫情的原因,前面真的是一点生意都没有,(旅游)景点大概少了百分之七八十。我就开始带他们做自媒体,做淘宝店。大的那些相册厂都无法开工,外贸经销商就来找我们做,所以外贸大概翻了有两三倍。

在陆鸿的带领下,2022年的营业额达到了近1400万,比疫情前翻了整整一倍。现如今,陆鸿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

《感动中国》颁奖辞

有人一生迟疑,从不行动;

而你从不抱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

能吃苦,肯奋斗,有担当,

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

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光。

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我们带来力量。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陆鸿

《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事迹篇3

陆清泉:他带领祖国电动汽车在新能源赛道上驰骋、超车!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祖国。恰好在这一年,香港大学教授陈清泉成为香港第一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者。

作为一名归国华侨,他的求学、研学和治学之路,一直与祖国割舍不开。

陈清泉:我在第三代华侨家庭成长的,因为我在印尼的时候,华侨得不到保障。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可以站起来。

幼年经历的动荡时局,让陈清泉深刻体会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个体命运的重要。

1953年,年仅16岁的陈清泉回到了祖国怀抱,他考入北京矿业学院机电系。陈清泉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祖国的工业化进步贡献力量。

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清泉仅凭简单的资料,设计研发了低频发电机,为中国煤炭工业的自动化做了最初的尝试。此后,他又用6年时间,研制了中国早期的直线电机。

那时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陈清泉决定前往香港。

1982年,陈清泉博士毕业,在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教书。陈清泉通过大量学习研究,预判出电动汽车广阔的发展前景,他希望能够帮助祖国抓住这次发展机遇。为此,他决定将电动汽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上世纪九十年代,陈清泉设计了电动汽车HKU2001,它承载了跨越时代的科技理念,一经亮相,便引起了全球的瞩目。

陈清泉:那个时候应该是最典型的、最先进的。

陈清泉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到一起,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他撰写的专业著作,成为高等院校的经典教材,为现代电动车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办人,陈清泉多次荣获国际性科技成就奖,而在他的内心当中,却更看重祖国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为此他建言献策,助力国家战略,为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陈清泉:20年前我当工程院院士的时候,我就说了这句话,中国要成为电动车王国,现在已经实现了。

2017年6月,由陈清泉牵头,与香港其他23位院士一起,给_______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香港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期待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影响科研发展的问题。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了答复,信中提到的问题迅速解决,这让香港科技工作者振奋不已。

陈清泉:____批示很具体,他那个信是一个强心剂,我一直在脑子里深深记住,所以我要记住____的嘱托。香港一定要跟深圳和内地珠联璧合,融入国家的大建设。

近年来,国家支持香港科研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2018至2021年共有17个由香港高校牵头申报或承担的项目课题获批立项,项目资助经费达1.38亿元。这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给了陈清泉莫大的信心。

心怀祖国,放眼世界,陈清泉仍然在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走过86年的人生历程,他仍然初心不改。

《感动中国》颁奖辞

汽车曾经改变世界,而你要改变汽车。

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

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

在新能源的赛道上,驰骋了四十多年,

如今,

你和祖国,正在超车。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陈清泉

《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事迹篇4

徐梦桃:打破魔咒创造历史 奋力一跃改写人生

1998年,中国女子空中技巧队开始出征冬奥会,24年了,共获得5枚银牌,因此有了“收银员”这么一个戏谑的称号。

2014年徐梦桃出战索契冬奥会时获得了银牌,也成为“收银员”中的一员。

徐梦桃:我当时会感觉到这枚金牌,就是触之可及。

索契冬奥会之后,徐梦桃开始积极备战平昌冬奥会,但在2016年全国冬运会的赛场上,徐梦桃受了重伤,左腿膝关节韧带断裂,她不得不接受手术,切除了将近70%的左膝外侧半月板,并在膝盖中打了3根钢钉。

徐梦桃:整个2016年当中都在用电击片,提高你的肌肉质量,那个腿电完之后,就会疼好久好久。这种疼痛,就会让你感觉到一直在抽筋,好像触电了一样。

重新回到国家队的徐梦桃,为了不影响平昌冬奥会的发挥,她一直没有做取钢钉手术。就这样,徐梦桃带着钢钉如期站在了2018平昌冬奥会的赛场上。

平昌冬奥会成了徐梦桃的噩梦,这一次她摔得更重,无缘夺金。

徐梦桃:我当时会感觉到,天啊,我真的是拿不了冬奥会冠军,我现在已经28岁了,冬奥会是四年一届,青春有几个四年,尤其是空中技巧女运动员又有几个四年,可能未来我没有机会了。我是不是就注定了与冬奥会金牌无缘。

在平昌冬奥会摔倒后,之前缝合的半月板再次裂开,原本被切除了大半个外侧半月板的左膝,又再度被切除了60%的内侧半月板。

那段时间,徐梦桃的情绪非常低落,她真的打算退出冬奥赛场。为了备战冬奥,别说结婚了,就连父母都难得相见,也就在养伤的这段日子里,才有了父母久违的陪伴。

徐梦桃的父亲徐学君经营烤串店为生,却酷爱体育,正是他发现女儿在体育上的天赋,在小梦桃心里种下了当奥运冠军的种子。在普通人看来,他是一个狠心的父亲。

徐梦桃:我爸爸也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万里长征都走过来了,不差这一步了,北京冬奥会我们再坚持一下。其实没有任何一件事是比我能参加自己家门口的冬奥会更让我向往的。

备战北京冬奥这四年比之前更艰难。年龄越来越大,加上切除掉如此多的半月板后,膝盖没有了缓冲带,基本上是两块骨头在摩擦了,当从高台上跳跃落地时,无法想象会给腿部带来多大的冲击和伤害。

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徐梦桃在空中技巧世界杯分站赛芬兰和加拿大赛场先后夺冠,个人职业生涯的世界杯冠军数达到27个,成为世界第一人。只差一枚冬奥会金牌,来成就她职业生涯的全满冠。2022年2月14日,她站在了北京冬奥会的决赛场上。

徐梦桃直接挑战三周台BACK/FULL-FULL-FULL,向后空翻三周加转1080度,这也是女子赛场的顶尖难度。

108.61分,这是女子决赛的最高分,这一次徐梦桃是第一,她为自己和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队赢得了首枚冬奥金牌,终于破除“收银员”魔咒,创造了历史。

《感动中国》颁奖辞

烧烤炉温暖的童年

伤病困扰的青春

近在咫尺的金牌

最终披上肩膀的国旗

全场最高难度

这是创纪录的翻转

更是人生的翻转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梦之芒芒,切切其真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徐梦桃

《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事迹篇5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集体奖“银发知播”

4日晚上,央视举行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颁奖仪式上,主办方颁发集体奖“银发知播”,致敬“借助互联网传授知识的退休教师” (13个人),其中一度数十万人“追更”、线上直播物理课的济宁82岁退休老教师王广杰入选。

“我没想到能跟著名天文学家、大学教授等知识分子一同获奖。”4日晚上9点,王广杰在家里观看央视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当王广杰看到自己与欧阳自远、戴建业等退休教师共同荣获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集体奖“银发知播”时,他感慨地说“我没有他们的贡献大,做得还不够。”

在网友们看来,王广杰这话说得谦虚了。“王老师的直播间,现在不只是属于他了,更是电工电子电路等电学知识,交流分享的平台。”网友留声机说,王广杰的直播间里集聚了来自广东、江苏、四川等五湖四海的朋友,有的是求知若渴的青年、有的是电学领域的教授以及电路操作的一线老师傅。

“有问题的网友可以上麦,诉说困惑。热心的老专家们会示意我,这是他的专长,我就会把他请上麦进行讲解。现在除了讲解《电工电子电路基础》这本教材之外,我更像是一个主持人了。”王广杰笑着说,直播时间定在每周一至周五晚7点半到8点半,开播时能达到千人同时在线。“面向青年电工,直播间是学习传授知识的平台;面向老电工、老教授,则变成了大家相互切磋、一起研讨的渠道。”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王广杰口中反复念着沉甸甸的颁奖词,沉吟片刻后说,“虽然我的贡献不如著名学者专家们,但我也不自卑。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一直拼搏、终身奋斗,就足以无愧人生。这份荣誉既是对我的肯定、认可,更是勉励。激励着我向他们学习,努力发光发热,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他也勉励青年们,应当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奋斗,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颁奖辞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

没有墙壁的教室

不设门槛的大学

白发人创造的流量

汇聚成真正的能量

知播,知播

传播知识与文化

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

《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事迹篇6

感动中国:安徽种粮大户徐淙祥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安徽省的“麦王”。“我1972年开始种粮,到2022年,种了50年。”徐淙祥介绍。

徐淙祥为什么能够成为安徽“麦王”?他种地的经历要从半个世纪前说起。1972年,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的高材生,他没有留在城里,而是决定回家乡当一个农民。他很少跟人提及,这个决定与他的大伯有关。因为那一年,徐淙祥的大伯突然全身浮肿、皮肤蜡黄,在病床上面对前来探视他的侄子,许久说不出话来。没几天,不到50岁的大伯就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去世了,这件事给了18岁的徐淙祥很深的刺激。

那时候的生产技术,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小麦亩产至多三四百斤,大豆亩产不足百斤,吃饱都难,更不用提什么营养了。站在大伯的墓前,徐淙祥默默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外国先进国家小麦(亩产)能超千斤,玉米也超千斤,我想咱都是一个地球,咱们国家只要干起来,也能超千斤。我说我们将来也有这一天,所以我选择了搞农业。”

他常说:“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在进行小麦高产试验时,从麦苗出土起,不管刮风下雨,天热天寒,他都从早到晚蹲在田里。他用放大镜观察农作物的长势、授粉和虫情,连叶面上的小黑点都不放过,而用笔记本记录刮风下雨的时间、风速、雨量,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经年累月,从不间断。就这样,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超出安徽省单产400斤。很快,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2010年起,他牵头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他注重科技育种,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35项,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个贫困户、上万名农民成功脱贫致富。

如今,徐淙祥一家三代,儿子与孙子都加入了务农的行业。爷爷老徐的黑色放大镜“退役”了,孙子小徐的智慧农业App上线了,祖孙三代在新的时代,成为新的种粮明星。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觉得我们在搞农业,带领广大种植户一起多种粮、种好粮,这个舞台还是无比广阔的。”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表示。

“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徐淙祥说。

颁奖辞

饿过,所以懂得温饱,

拼过,才更执着收获。

种了一辈子庄稼,

现在赶上了好年景。

禾苗在汗水中抽穗,

稻麦在农机下归仓,

珍惜陇亩颗粒,

心怀天下仓廪,

你是泥土上的黄牛,

夕烟下的英雄。

《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事迹篇7

沈忠芳:坚持真理 坚守理想 对党忠诚 不负民族

今年88岁的沈忠芳,他是《导弹人生》书中12位已过了脱密期的中国导弹总指挥总设计师之一,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和见证者。

1934年8月,沈忠芳出生在上海。随着淞沪会战爆发,轰炸机时常对上海进行轰炸和扫射。童年的沈忠芳感受最深的就是颠沛流离和对日寇的痛恨,家园被战火摧毁的瞬间,在他的心里也埋下了一颗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高中毕业的沈忠芳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亲手设计的飞机,能够保卫祖国的领空。

这里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1958年,沈忠芳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在这儿工作。

当时,美军派出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大摇大摆的侵入我国领空,搜集情报。

沈忠芳: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它的飞行高度是21000米左右。我们现役的飞机飞不到那么高,炮更打不到那么高,怎么办?

为了摧毁U2,我军开始研制地对空导弹系统。一次又一次反复实验,付出终于迎来回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地空导弹“红旗—号”横空出世。

沈忠芳:西方国家,他们以美国为首对我们封锁,中央指导我们只能自力更生为主,艰苦奋斗,所以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我们的武器系统。这个很重要,(核心技术)买是买不来的。

30岁的沈忠芳又开始参与“红旗二号”研制。新型地空导弹的研究工作量很大,难度也大。为了拿出最优的方案,几百名科研人员始终艰苦奋斗,同时也在争论不休。

1967年,随着“红旗二号”导弹的研制成功,迈出我国自主研制防空导弹的关键一步。随后几年,在沈忠芳的带领下,他所负责的导弹型号在很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成功完成了4次飞行试验考核,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2年1月,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经过一次次挑战,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攻关任务,突破了五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九项科研成果,使得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迈入了正轨。这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研制水平跨入到世界领先行列,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防空导弹体系对抗能力和国防的实力。

导弹事业让他付出了绝大部分精力,而陪伴沈忠芳一生的伴侣和战友,同样是北航飞机设计系毕业的徐正年,在承担了中国航天工作的同时,还肩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因为保密的原因,孩子在年幼时,爸爸就像个陌生人。直到今天,沈忠芳也无法向孩子们和盘托出工作的全部。

作为中国国防中国航天武器事业的建设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深深地印在沈忠芳心里。

沈忠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党忠诚,不负民族。

国士无双,无数像沈忠芳这样为中国航天武器事业而隐姓埋名的英雄们,他们是真正的大国脊梁。

《感动中国》颁奖辞

从无到有,从近到远,

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

这一代人

从没有在乎过自己的得与失,

这一代人

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

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

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沈忠芳

《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事迹篇8

杨宁:不怕弯多山高 只盼家乡更好

2022年10月16日,来自广西的____代表杨宁走上“党代表通道”,讲述自己带领乡亲致富的故事

杨宁:江门村是深山里的贫困村,条件非常艰苦,到村委报到的第一天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我到底能为村里做些什么。

杨宁2010年从广西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飞出去的金凤凰又回来了。

杨宁:我家人是不理解的,就觉得白读那么多书了。

杨宁心里清楚,如果留下来,摆在眼前的困难会有很多。然而,一次次地走访,乡亲的穷苦生活深深地触动了杨宁。

杨宁:2010年时候,去米粉店吃粉,就看见一个阿婆,带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三个人坐在一起就拿了一碗粉,我说一碗能吃饱吗,她说不能吃饱,但是没钱。两块钱一碗的粉,对我触动太大了。

杨宁想了很久,觉得自己应该做那个领头人,带领村民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杨宁:我觉得他们需要一个人来带。

杨宁考察市场后,她贷款了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建起了竹子收购点。然而由于货源不足,杨宁想靠竹子致富的想法宣告失败。

杨宁:竹子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又带他们种了辣椒。

种辣椒应该是个不错的致富项目,杨宁和同学两个人一起贷款试种辣椒。不料那一年雨水特别多,辣椒苗长斑腐烂,杨宁请来的专家也束手无策。

种辣椒也以失败告终,她又打起了种植野生葛根的主意,贷款20万,带领农户种植起了高山葛根。

杨宁:但是没有想到我们大苗山温差太大了,产量不行,所以葛根我们又失败了。

几次失败,村民们开始质疑这位大学生村官,一个女孩子能做成什么事情。

杨宁:哭过,肯定哭。后面都是跟银行借贷的,这个钱怎么还,但是我反过来一想,如果就这样放弃了,那我就是白做了。

2017年,杨宁发现一位阿嫂家有一种紫色的糯米,询问得知这是苗家人传承下来的独特品种。

杨宁:但这时候我下屯入户,去发动村民种紫黑香糯的时候,大家都不信了,因为很多村民都说,你种什么就失败什么。

此时老乡们并不知道,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杨宁又自掏腰包,免费提供稻谷肥料,为此,她已经卖掉了父母为她在城里准备的婚房。

杨宁:银行也贷不出钱了,只能把婚房卖掉了。虽然后面父亲知道以后也很生气,先卖了再说,又筹了30多万。当时有一户贫困户,就站出来,他说小杨我相信你。

终于,60多户村民加入了种紫黑香糯的队伍。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秋天水稻大获丰收。乡亲们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然而当初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她的老乡不幸因病去世,这成了杨宁心中深深的痛。

杨宁:他的妻子是个聋哑人,他妻子就跟我比比画画,我回村的时候她说,老福说谢谢你,老福说他走了,家里面的稻米可以吃上三年。

丰收的喜悦就是乡亲们的笑脸,就是他们鼓起来的钱袋子。这收获是对杨宁一次次不惧失败,努力向前的最好报答。

杨宁:在困难面前,我觉得大家心要一致,办法总比困难多。

2020年,杨宁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她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家乡特色产业。

2020年,江门村32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村民年均收入13年里翻了10倍多。

杨宁:作为年轻人,有更多的知识,回到自己的家乡建设。还有像我一样,像打不死小强的拼劲,一定能把我们的村子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那么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感动中国》颁奖辞

连就连,连上书记结对子。

莫看女娃年纪小,

敢卖婚房种新田。

连要牢,担子虽重娃敢挑,

苗乡今年多喜事,

紫了糯米撑荷包。

牢又牢,党和乡亲我作桥,

后有党员千千万,

不怕弯多山又高。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杨宁

《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事迹篇9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邓小岚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夕,一群来自大山里的孩子在做登台前的最后准备。他们将在全世界的关注下,合唱《奥林匹克颂》。他们能够从大山深处走向世界瞩目的舞台,都源于一位纯真挚诚的老人18年的坚守。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有一位北京来的邓老师,从2004年开始,在这里义务教孩子们学习音乐。这里距离北京有350多公里,在高速公路开通前,邓小岚每次要从北京坐一个半小时火车到河北定州,换长途车三个小时到阜平县城,再换乘公共汽车走一个小时山路到马兰村。十几年来,风雨无阻。

最初来到马兰时,邓小岚发现村里的孩子都不会唱歌,缺少童年该有的欢乐。

当时,村里的很多孩子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显得尤其寂寞。

邓小岚:我就觉得这样的童年太……不说凄凉吧,反正是太寂寞了,我想我要有时间,我一定教他们唱。

邓小岚一家两代人,和马兰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缘。这里在抗战时期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就是报社的社长,在敌后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纸。1943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壮烈牺牲。在报社突围的过程中,邓小岚降生,此后三年,她一直被寄养在附近的老乡家。邓拓曾署名马南邨发表文章,以示自己对马兰村战斗生活的怀念。邓小岚也一直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兰村人,一枚是母亲送给她的马兰后人。

邓小岚从小热爱音乐,一把小提琴一直陪伴着她。几十载人生岁月,音乐一直是她最好的旅伴。

新校舍建好后,来参加音乐课的孩子,从20个增加到上百名。孩子们对音乐表现出的热情,让邓小岚有了新的想法。

邓小岚开始组建马兰小乐队。她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家里搜罗来各种闲置的乐器,并委托退休前的单位,将乐器运到了马兰。

对于这些从未见过的乐器,孩子们都表现得爱不释手。

从五音不全,到能完整演奏一个乐曲,孩子们用音乐回报了邓小岚的坚持和付出。

在邓小岚不懈努力下,马兰的孩子们终于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2008年,马兰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北京演出,之后他们的足迹延伸到湖南、浙江等地。十几年间,一批又一批孩子从拘谨怯懦变得自信阳光,而在他们的背后,邓老师温暖的目光始终未曾改变。

邓小岚:我说我跑到70岁,我就不跑了。结果到了70岁,我觉得我身体还挺好的,不行,我还得跑。

北京冬奥会,马兰村的孩子们站上了举世瞩目的舞台,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清澈童声,响彻夜空,惊艳了世界。

北京冬奥会闭幕后,在家没待上几天,邓小岚又去了马兰,然而这一去竟成永别。在马兰村筹备儿童音乐节时,邓小岚突发脑血栓,经医治无效离世。

在马兰出生,在马兰谢幕,邓小岚用温暖、真挚的坚守,回报了这片生养过她的土地。

家人决定把她安葬在马兰,安葬在“晋察冀日报社革命烈士墓”旁。邓小岚在烈士们牺牲的那年出生,79年后,她又安眠在先辈们身旁,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3月4日晚,来自保定阜平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参加颁奖盛典,现场深情追忆“邓老师”。颁奖典礼上以短片形式再现邓小岚在马兰村的支教历程,讲述她用音乐带领山里娃走上世界舞台的感人事迹。

合唱团的孩子们看着大屏幕里熟悉的邓老师,眼里闪着泪光,唱出心中的歌。

“这是邓奶奶拉过的琴!”颁奖盛典现场,13岁的席庆茹带来了邓小岚送她的小提琴。她将这把小提琴视作珍宝,每次练完,都会轻轻擦拭,小心翼翼放好。她说,特别想邓老师,每次拉琴或练歌,都觉得邓老师还活着。

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

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

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

山花烂漫,杨柳依依,

为什么孩子的歌声如此动人?

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邓小岚

《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事迹篇10

2022年7月27日,中央军委在八一大楼隆重举行颁授“八一勋章”和荣誉称号仪式。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是三位被授勋者之一。

钱七虎:十分感动,同时有点惶恐,这个证书上写的是为国防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感到不敢当。

钱七虎是江苏昆山人。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在逃难的小船上,钱七虎的母亲生下了钱七虎。1944年,钱七虎父亲因病去世。

钱七虎:父亲临死的时候把我叫到床边,说(你)要干一番事业,他叮嘱那么一句话,这个对我影响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钱七虎积极要求进步。1954年,被通知去刚刚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时的哈军工只有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五个系。考进哈军工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三个系填报志愿。

钱七虎:空军、海军当时来看很漂亮,大盖帽。其它的(是)软帽子。

钱七虎选报了空军系、海军系、工程兵系,结果被分配到了报名人数最少,被戏称为“跟黄土打一辈子交道”的工程兵系学习防护工程。钱七虎不但没有抱怨,还作为学生骨干协助老师给闹情绪的同学做工作。

钱七虎:当时一个习惯,也是一个风气,就服从组织。

如果说进攻的武器是矛,防护工程就是盾。钱七虎就这样成为了共和国最早的一批铸盾人。

钱七虎:那必须得有人学,那不是朝鲜战争证明了,打仗的时候先是飞机大炮轰炸你,你躲到哪里?多少米以下的山洞里面,人安全的,打不着。

从哈军工到苏联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钱七虎学习了十年的防护工程。

1965年,钱七虎从苏联学成回国。回国后一面从事防护工程教学,一面开展抗核武器爆炸作用的防护工程研究。为设计抵御核爆炸冲击波作用的空军大型飞机洞库防护门,钱七虎自学了动力有限单元法和计算机编程方法。掌握方法后要进行计算,但当时全国能进行运算的大型计算机只有三台。

钱七虎:晶体管计算机,就一个房间,比这整个(房间)大得多的房间里一个计算机。

钱七虎在大型计算机间“打时间差”,利用别人吃饭睡觉不上机的空隙进行运算,导致胃部巨大溃疡,疼痛难忍。

钱七虎:煎熬的,主要就是着急,要坚决完成任务的着急。

六十多年里,他参与了许多重大国防工程,他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城市人防防护等级标准,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钱七虎: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主要就是认真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

2019年,钱七虎获得中国科技领域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助贫困学生。截至2022年,钱七虎共捐助困难学生584位,将自己的院士津贴、获奖奖金、工资等捐助慈善事业累计超过1800万元。

钱七虎:钱是为了你生活,生活是为了工作。对于共产党员来讲,追求奢侈的生活是一个耻辱。那你剩下的钱干什么?给孩子?儿女自有儿女的福,靠父母的遗产来生活,这是没有出息的。

如今,除了防护工程工作,作为国家重大工程的专家组成员,钱七虎的脚步还跋涉在许多大国工程的施工现场。

钱七虎:我这一生没有碌碌无为,没有虚度年华,我一生,活得有价值,为国家、为我们的人民安全,贡献出了自己的心血。

《感动中国》颁奖辞

什么才是安全,

不是深藏地下,构筑掩体,

是有人默默把胸膛挡在前面。

什么才是成就,

不是移山跨海,轰天钻地,

是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

是了却家国天下事,一头白发终不悔。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钱七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