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课外阅读 > 名言警句 > 论语的语录(经典4篇)正文

《论语的语录(经典4篇)》

时间: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有名的语录吧,语录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那什么样的语录才是走心的语录呢?这次为您整理了论语的语录(经典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的语录 篇1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巧言令色,鲜矣仁。

4.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2.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 (尽善尽美)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1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

论语的语录 篇2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1.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2.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3.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4.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16.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9.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20.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21.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2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24.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25.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6.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7.道不同,不相为谋。

28.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2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31.巧言令色,鲜亦仁!

3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

3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5.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36.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3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0.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41.“巧言令色,鲜矣仁。”

4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43.德不孤,必有邻。

44.巧言令色,鲜矣仁。

45.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46.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4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译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4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5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5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2.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5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5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55.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5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8.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的语录 篇3

1、思想:提出“治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2、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3、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思想: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7、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8、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9、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

1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13、思想:“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14、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15、孔子(代表作:《论语》

16、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于《老子》,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17、老子,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公元前604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18、朝闻道,夕死可矣。

19、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20、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21、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4、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

2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6、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

2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8、温故而知新

29、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30、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

31、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卒于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3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4、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

35、思想:认为宇宙万物本源是“道”,提出朴素的“辨证论”。

3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37、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3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9、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

40、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的语录 篇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温、良、恭、俭、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不学礼,无以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言必行,行必果

四海之内皆兄弟

食不言,寝不语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于师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于事而慎于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欲速,则不达

礼之用,和为贵。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后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