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名言(精选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或是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多看多背一些名言可以丰富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罗素名言(精选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罗素名言 篇1
本文在回顾中外学者所提出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希腊马神话对英语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关于英语教学中文化(希腊罗马神话)输入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文化; 希腊罗马神话; 文化输入;方法
引言
国外学者主要致力于研究希腊罗马神话与英语文化的关系,或者是英语语言国家的语言、文学、宗教等与希腊罗马神话的内在联系。简而言之,他们关注和研究的是几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针对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输入问题展开研究。
但是大部分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并不深入也不系统。随着近年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强与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注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必定未来我国英语教学的一个大的趋势。英语的课堂教学将由简单的语言教学转化为语言与文化并重的多元化教学。因此,本文将探讨希腊罗马神话与英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探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
一、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是一个人们争论了无数个世纪的论题。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是如此,他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那么到底是哪一者先诞生的呢?在对Sapir (1921)、Donald, M. (1998)和 Christiansen (1994)等学者的观点进行分析与综合后,我们可以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归纳为以下三点:
1、 语言和文化通过人类的学习和处理机制,相辅相成,以螺旋式共同进化和发展。
2、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3、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能有效的将人们的内在想法与外在行为连接起来。
二、英语文化受希腊罗马神话影响的三个方面
西方文化有两个起源,希腊罗马神话与希伯来文化。英语主要受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该影响表现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语言习惯等诸多方面。从古至今,不计其数的作家与艺术家从希腊罗马神话中汲取知识,创造出他们的传世之作。英语中还有许多单词、词组、俗语等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英语文化受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英语语言方面
英语单词和表达是英语最基础的构成要素,也是文化的直接载体,它们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英文当中有许多的物名、地名及人名是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例如,希腊罗马神话中掌管命运的女神名为“Fate”,现代英语中有一个单词fate表示命运;欧洲的英文为“Europe”,传说有一位名为“Europa”的人类公主在这片土地上为宙斯产下一子,因此这里被命名为“Europe”;人名当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Helen”,这是非常常见的女性名字,在希腊罗马神话中Helen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嫁给了斯巴达的国王,很多人给他们的女儿取名“Helen”就是希望她们能变得漂亮;正如中文俗语不能脱离中国古代文化去理解,英语当中很多俗语的理解也不能脱离希腊罗马神话,如“Helen of Troy”。上文中我们提到Helen是斯巴达国王的王后,因为她的美丽最后引发了斯巴达与特洛伊的战争,所以该表达可译为红颜祸水。
2、英语文学方面
希腊与罗马的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英语语言国家的诗歌、戏剧、雕塑、绘画和习俗等都深受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乔叟、莎士比亚、米尔顿、雪莱、艾略特等文学巨匠都从中获益良多。例如,莎士比亚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米尔顿的《失乐园》,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等。众所周知,在欧洲文学界有一个称号“laurels poet”。“laurels”一词本意为月桂树,其内在意义是“胜利、荣誉”,这就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中阿波罗与达芙妮的爱情故事。
3、英语语言国家民族性格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国家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性格很接近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诸神。神话中的神们不是苦行主义;大多数都犹如宗族中的贵族,任性、放纵、高傲;追求权力和利益;和人类一样,诸神之中也有英雄,如将火种带到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希腊罗马神话反应出西方国家的人民提倡自由与乐观主义,强调并认可人权、利益与价值。在价值方面,最为突出的观念就是“个人主义”,这是美国人人生和价值的核心观念。所以他们并不害怕远离家庭和家乡,把个人尊严看的比什么都重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希腊勇士阿喀琉斯的传说中得出。
三、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
为了清楚的了解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真实现状,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极少数的学生对希腊罗马神话有较好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是十分重要和有帮助的;老师们都觉得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非常必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将之实施并较好的实施的人少之又少。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笔者也总结了一些文化输入在英语教学中的功能以及文化输入的教学方法。
1、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重要性
首先,文化输入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其最显著的功能。不同于中文教学,英语教学没有较好的语言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文化恰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利刃,相较于一门陌生的语言,文化更贴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其次,文化输入能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基础语言技能。传统英语教学中老师往往把重心放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这几项基础语言技能的训练上。在不了解相应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要很好的理解、记忆、书写和翻译这些异国语言,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如果能更好的使用英语俗语、俚语将使学生们的英语表达更加生活化,更加西化。
第三,文化输入能减少或避免文化冲击或无意的冒犯。英语与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英语学习者在与外国人沟通的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他们之间存在文化冲击。英语中有许多词语在两种语言文化下的意义完全不同。如“狗”这个词在西方人的思想中代表着忠诚与友好,在中国人的语言中则多有骂人之意。
2、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方法
根据上文所述,笔者总结出以下三条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方法:
第一,发掘出英文单词内在的文化含义。前文中已经提及过,许多的英语词汇和表达的内在含义都与希腊罗马神话有关,所以这是文化输入最常用的方法。但在采用这种方法时需注意把握对时间的控制,挑出那些对日常对话和沟通产生影响的词及表达进行讲解。
第二,尽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原始的英语材料。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文字、图片或音频、视频的方法进行文化输入,这是较为常见也最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教师可以多让学生阅读一些西方作家著作的原版,给他们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英文歌曲或者是经典英文电影,这些材料中的语言都是最贴近英语语言国家人民生活的,是他们日常使用的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三,在课堂上开展更多沟通的活动。虽然使用这种方法的比例并不大,但也还是非常有用的,最常见的就是角色扮演。在阅读或播放过相应的英文材料后,可从中截取一段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记忆。
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是西方社会文化的语言,希腊罗马神话已经渗透进了英语文化的方方面面,它们让英语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和成熟。过去,西方文化教学局限于对英语语言国家节日、传统服饰、食物等方面的教学,但这些对语言知识的丰富帮助甚小,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语言环境。
一个人能造出没有语法错误的英文句子,并不代表他了解西方人日常对话的文化语言环境。因此,教师们应该把文化输入作为关键点融入英语语言教学中,并注意将中国文化与英语语言国家文化进行对比,这样学生才能学好英语。(作者单位:江西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Hinkle, E.. Introduction: culture in research and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In: Hinkel, E. (ed.)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Krasner, I.. The role of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J ] . Dialog on Language Instruction ,1999 , (1 - 2) :79 - 88.
[3]陈彩芬,杨彩玉。 希腊神话对现代英语文化的影响[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4]陈莉等。 希腊神话作为英语背景知识的重要地位[J]. 中州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5]刘朝晖。 论文化与英语教学[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0卷第4期。
罗素名言 篇2
【关键词】意义的指称论;意义的使用论;人的主体地位
意义一直是语言学家以及哲学家们感兴趣的话题。不过习惯上把对意义的哲学研究叫做意义理论,把对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叫做语义学。(陈嘉映2003)关于意义的理论也有很多,多是仁者见仁,没有统一的令人满意的完满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意义的指称论,意义的观念论,意义的途径论,意义的行为论,意义的使用论等。本文主要讨论两种理论,意义的指称论和意义的使用理论。在意义的指称论中,将简单梳理弗雷格,罗素等人的指称论思想,继而阐述这一理论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迫使意义的解释走向语境的介入,也就是意义的使用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某种程度上说,从分析哲学的意义研究向现象学解释学的一种回归,对日常语言的研究要考虑到人的主体性地位及作用。本文还将谈到,弗雷格,维特根斯坦等虽是分析哲学的代表,但其在分析意义时同时也蕴含了意义的主观性可能。
1、关于指称,指称对象,指称关系等几个概念的明确
指称:把语言表达式或词和指称对象联系起来的行为叫指称。指称在这里指一种行为。指称对象:语言表达式或词等所指代的对象。它可以是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的,个别的。也可以是类,或概念。指称关系:语言表达式或词和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联系叫指称关系。在罗素的后期思想中,意义正是出于这种联系。通常在阅读文献和书籍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学者专家在使用对指称和指称对象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不够明确。例如:陈嘉映:“所谓指称,主要是通名和专名所指的对象,也包括限定摹状词,不定摹状词所指的对象以及语句所指的对象。”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氏所说的指称等同于指称对象。这种情况很多见,所以在看到指称二字时要明确出到底是何种涵义。
2、意义的指称论
意义的指称论或简称“指称论”,是一种特定的意义理论,不同于“指称理论”。“指称理论泛指研究语词和它所指称的东西的理论,指称论则是关于如何确定语词意义的一种主张。(陈嘉映2003)这一理论主张语言表达式和现实世界的事物具有对应的联系,例如“王老五”这个词的意义就是叫王老五的这个人,“莫邪”就是指叫做“莫邪”的那把宝剑。那个人和那把宝剑分别是“张三”和“莫邪”的意义。哲学家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找到语言(含意义)和现实世界的联系。阿尔斯顿(1964)在Philosophy of language中对意义的指称理论的主要思想有精当总结:“(意义)指称论把表达式的意义等同于它所指称的对象,或者等同于那种指称关系。”
2.1 弗雷格“命题的涵义和指称”。弗雷格把表达式、语词、专名统称为指号,甚至把句子也作为名称或指号来对待,提出句子的涵义是命题,指称是真值。弗雷格在分析语词即指号时,只是从日常语义来分析语词的涵义与所指,而分析语句时,则用逻辑方法来分析句子的逻辑语义,从逻辑语义学来分析日常语句,语句的涵义便是命题,指称是真值。“语句的意义是命题的真值条件”这一理论便由此提出,并由罗素继续发展完善。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弗雷格把句子的指称看作真值。一般来说,指称作用是由名称(专名和限定摹状词)来完成,反映语言与对象之间的联系,句子如果有指称的话,也应该是指称事实。
2.2 罗素的指称论。罗素首先区别了专名和摹状词。它们的区别在于:专名直接指向命名对象, 专名的意义其实是对象的意义。而摹状词不直接指向对象, 我们知道它指向这个对象是由于这个对象与摹状词所描述的属性相符合。罗素强调:词的意义与其所指对象是同一的;语言表达式的内涵就是其指称。他认为,“飞马”、“金山”、“上帝”等语词由于没有对象和它们相联系因而无意义。由此我们可以说罗素持的是“意义即指称”的观点。这一观点受到英国著名牛津学派哲学家斯特劳森的责难,他认为:如果意义等于指称,那么人们就可以在衣袋里掏出“手帕”这个名称的意义。
2.3 指称论的弊端。指称论存在问题。如果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他所指称的对象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借我一块橡皮”的同时也借走了“橡皮”的意义?除了专名,通名,还有很多词语和命题的指称对象是不存在的,难道说这些词和句子都没有意义?
3、斯特劳森的意义使用理论
弗雷格用逻辑分析语句的逻辑意义,关心语句的真值,语句的真值条件也就是该语句的意义即弗雷格所说的命题。罗素进一步用谓词逻辑分析指称词组,提出摹状词理论,并用指称词组在其中出现的整个命题来定义摹状词,也就是分析指称词组在整个命题中的逻辑意义。对于语言的日常使用与日常意义,则不是那么的关心。斯特劳森提出了他自己的指称理论,正是为了反对以罗素为代表的逻辑语义倾向。斯特劳森受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从语言的使用来分析语词或语句的意义和指称,他认为,“语词的意义是为了把这个语词使用于指称或者提到一个特定对象或特定的人而提出的一般的指导,语句的意义是为了把这个语句使用于构成某些真的或假的论断而提出的一些一般的指导。”这些指导包括规则、习惯和约定。语词与语句的指称也是同样与使用紧密关联,在使用中才发生的。
3.1 意义使用理论的意义
斯特劳森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在对语词和语句的意义和指称作了新的阐述,引入了说话者和语境的因素,使人这一主体在意义理论上有了参与者的身份。说话人的目的不同,语言的使用和表达的意义一定不同。说话人这一因素是研究意义的一个重要突破和方向。意义的使用理论这也是一种语境论的意义和指称理论,关心语言的日常使用而不单纯是语言的逻辑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把人们的目光从分析哲学传统下的意义研究引向日常语言的分析。
4、从意义的指称论到意义的使用理论,人的主体地位转化
指称论关心的是语言表达式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以及怎样联系。没有考虑到意义在语言使用中的获得,更加不会考虑到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指称论中人的主体地位没有显现出来,而是被忽略。斯特劳森的使用理论引入语境因素,强调必须在语言、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说出之间做出严格的区分。语词本身也说不上指称了什么东西, 因为同一语词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使用。讲话者,语词和所对应事物是斯特劳森语义关系的三个点,处于中心位置的是使用。虽然我们能够看出斯特劳森似乎更关注使用。但是我们要看到,在此种语义理论下,说话人第一次被涉及,人的主体地位从指称论的无到使用理论的有是一种进步,得到强化。
结 语:
语言哲学研究语言和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可是我要强调人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人是语言的主体,以往的指称论试图通过词或语言表达式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没有考虑到人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种理论是静态的。词和句子都要放在使用中才能表达涵义,才是活的语言。维特根斯坦曾在说“意义即使用”。在意义的使用理论中我们看到了人的主体地位的提高,说话人,受话人都成为组成意义,实现指称,使语言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主体。人是语言的灵魂,要想揭示语言的本质,意义的真相,就必定加入人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友香。意义指称论的反思与批评[J].外语学刊,2008(1).
[3]耿菲菲。意义理论的分析与整合[J].外语学刊,2004(5).
罗素名言 篇3
【关键词】文化 翻译 差异
各种语言都有自己本身的特点,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各有其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传统,甚至连感情表达和联想方式也不尽想通,特别是分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更大。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说过:“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涵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而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
我国是个多名族的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跟世界各国的交流,都离不开翻译,自古就有“舌人”,“通事”,“寄象”等称号或官职,即现在的译员,翻译工作者或翻译官。
我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翻译之所以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容易,主要是因为文化因素,语言反映文化,并受文化的制约。在不同的文化里,相同的词语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因此,翻译的最大价值在于再现世界不同文化,翻译直接影响着不同文化的传播,保加利亚翻译理论家安娜·利洛娃说过:“世界上不存在不受翻译的影响、不受益于翻译的民族文化。翻译源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就其本身而言,它体现了原语国文化与译语国文化交流、合作的经过和结果。因此,翻译必然带有某个民族、某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和民族特征,带有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如果无视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无法正确认识翻译的特点记忆只有翻译才具备的特殊性。
中国、俄罗斯的文化是两国人民智慧和历史意识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表现。在人类与大自然斗争求生存求发展中,两国文化有着很多共性,比如道德观念、社会公德、对大自然的态度……因此,尽管各自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同,但由于人类生活的共性,就决定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同时,由于背景各异,产生了很大的文化差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我认为,形成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点:
1.语言因素
各国语言中有很多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各自的文化现象多以自己的语言为基础形成的,比如文字游戏、谐音、谐意等。汉俄语的句法修辞、语言修辞以及俄汉语的音韵修辞基本都是建立在汉俄语这一基础之上。中俄两国人民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比如,中国人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对自己往往称“鄙人”、“不才”、“在下”,却尊称对方为“阁下”、“仁兄”……俄罗斯人的方法不一样,他们对人尊称用“您”(Вы),但是对具体的人,在具体的人名上,情感显得特别丰富,有小名,爱称,鄙称……各种情态,一个人名变体多达十几个。语言形成的传统各异,中国人喜欢说好听的语言,俄国人在不少场合却不同,比如,中国人听到别人说自己“身体很棒”,喜笑颜开,而说俄国人身体很棒,他们会马上敲敲桌子,或者连吐三声“呸”、“呸”、“呸”,来破除晦气;要是俄罗斯人生了孩子,你说他们的孩子长得漂亮,身体结实,却会被他们认为这会给小孩带来不幸;出去打猎,会祝愿你一根毛也碰不着……
2.环境因素
一个民族所处的特定自然环境常常对该民族的文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中俄两国由于地理位置不一样,生活环境不同,产生的概念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俄罗斯人讲“条条大路通罗马”(Все дороги ведут в Рим.)因为受《圣经》的影响,罗马在他们的生活中影响非凡,而中国人则说“条条大
路通北京”,因为北京是中国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谚语的形成不可能与不特别熟悉的罗马挂钩。
俄罗斯是个多森林的国家,盛产蘑菇,下雨之后,林中遍地是蘑菇,他们说“雨后蘑菇”(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而中国讲“雨后春笋”。不仅如此,蘑菇还形成一系列俄罗斯文化,俄语中用蘑菇作比喻较多,例如:“Назвался груздем, полезай в кузов”,意思是:允诺的事一定要完成,说到就要做到。这个成语中的“груздь”是乳蘑菇,“кузов”是桦树皮编制而成的采蘑菇的竹篮。
3.思维因素
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突出反映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中国人离不了“以人为本”,例如,中国“民以食为天”,人们见面时,通常习惯问“吃了吗?”这话给俄罗斯人的感觉,却是以为要请他们吃饭,俄罗斯人见面,通常习惯谈天气,如,为了表达事业不是一下子就会成功,需要花费多年的劳动,不是一蹴而就,我们说:“一家盖不起个天王庙,一日造不起个洛阳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或者“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一楸挖不出一口井”。俄罗斯人却说“一下子砍不倒一棵橡树”。在形容人倒霉的时候,我们说“人要是不顺了,喝口凉水都塞牙”,而俄罗斯人则说:“人倒了霉,平地也会栽跟头”(Кому не повезет, тот и на ровном месте упадёт.)。
除此之外,社会背景因素,传统因素等等也是形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社会背景因素中对文化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宗教,还有各自社会的其他因素,比如重大的历史事件,社会的骤变,传统等等。而传统因素更多的与历史渊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