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课外阅读 > 名言警句 > 恩格斯名言通用5篇正文

《恩格斯名言通用5篇》

时间: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这次为您整理了恩格斯名言通用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恩格斯名言 篇1

1、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2、自然,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

3、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4、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

5、资本家为自己的利润而斗争,工人为自己的健康,为每天几小时的休息而斗争,以便在工作、睡眠和饮食之外,还能人一样地从事别种活动。

6、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7、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期待产品的另一种分配,那就等于希望电池的电极和电池相连时不使水分解,不在阳极放出氧和阴极放出氢。

8、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9、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10、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

11、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

12、婚姻本身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法律承认的卖淫形式,是卖淫的官方外衣,并且还以不胜枚举的通奸作为补充。

13、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14、共产主义者一向是最活动最有知识的会员。

15、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16、城市和农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需要,正如它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一样……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地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这也不是什么空想。

1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8、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19、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20、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专门手艺的奴役。它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体力发展的基础。

21、只有通过大工业所达到的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劳动无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会成员,从而把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够的时间来参加社会的理论和实际的公共事务。因此,只是在现在,任何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才成为多余的;也只是在现在,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无论拥有多少“直接的暴力”,都将被无情地消灭。

22、家庭,即以生产为目的的社会结合的最简单和最初的形式。

23、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奴隶服役。为了能使用奴隶,必须掌握两种东西:第一,奴隶劳动所需的工具和对象,第二,维持奴隶困苦生活所需的资料。

24、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

25、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

26、如果成员之间在分配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不平等,那么,这就是公社开始解体的标志了。

27、在最古的自发的公社中,最多只谈得上公社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妇女、奴隶和外地人自然不在此列。

28、只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时,才可进行决战。

29、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

30、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31、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32、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33、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34、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名言 篇2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学科 范畴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4-0075-04

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是一门学科,长期以来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不但是一门学科,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这样看问题,既不符合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又会影响现实中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一、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理论范畴的重要论述

恩格斯有句名言:“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从学科建设角度看,应该说多年来确实存在着不重视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学科来加以研究和推进的状况。这既降低了这门学科的地位,又削弱了它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这个问题集中体现于对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基本范畴研究不够。因为任何一门被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学科都应有它的基本范畴。范畴好比是理论体系“之网的网上的纽结”(列宁语)。它起着把理论体系中的概念、原理、规律联结起来的作用。

理论体系中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关系的概括,凝结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取得认识的成果。任何一门科学理论体系,各个逻辑层次上表达其内涵的范畴都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科学理论体系尤其是自己创立的理论体系的范畴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

马克思指出,范畴的本质是客观世界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阶段的普遍联系的反映。“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力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因此,范畴与现实是不能颠倒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批判过蒲鲁东用经济范畴中的逻辑关系来取代现实中的经济关系的唯心主义错误。恩格斯有段名言就是针对这个错误而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了范畴的辩证实质:“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唯物辩证法体系包括客观辩证法范畴、主观辩证法范畴和实践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客观辩证法中,发展的范畴是最基本范畴;在主观辩证法中,联系的范畴是最基本范畴;在实践辩证法中,实践是最基本范畴。

列宁则进一步指出了理论范畴的地位和作用。“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把实践范畴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强调人类的认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实践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基础“环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理论范畴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基本范畴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基本范畴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现在需要对科学社会主义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探讨。这既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又是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论述过这门学科的基本范畴,但是以下这几对基本范畴贯穿于他们撰写的卷帙浩繁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中。

1、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第一对基本范畴,它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前,普遍存在着以劳动者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小生产方式。在与这种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逐步成长起了新的生产方式:这就是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了,生产本身也由一系列的个人行为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为,生产产品也由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产品。这就出现了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但是,在生产资料使用和生产产品都已经社会化的条件下,生产资料仍然是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出现了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因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是与个体劳动方式相适应的,而社会化生产是与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相适应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切矛盾归根结底都是由这对基本矛盾派生出来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就是由这对基本矛盾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也是这对基本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结果。从理论上看,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在考察这对基本范畴的过程中形成的。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2、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

从历史上看,在社会化生产发展中诞生了工人阶级的同时,就有了资产阶级。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一对“双生子”。从逻辑上看,这一对范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详尽论述了这两个阶级产生、发展和斗争的历史过程。他们指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阶级矛盾方面的表现。这种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全过程并呈现出阶段性特点。由于工人阶级同社会化生产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目光远大、最讲纪律、革命性最强的阶级。与社会化生产密切联系,这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主义的重要出发点,又是他们考察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的切入点。正因为工人阶级与社会化生产密切联系在一起,才铸就了工人阶级一系列优秀的品格,才使工人阶级成为能够运用社会化生产这个武器来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即“变革的力量”。

当然,工人阶级的诞生和成长要经历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这个过程。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转变的根本标志就是工人阶级是否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政党的领导。因此,工人阶级政党既产生于工人阶级之中,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即它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这是决定工人阶级运动成败和工人阶级能否完成其历史命运的关键。

在此,我们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西方政界、学界关于“白领阶层”和“蓝领阶层”这两个时髦的观点加以剖析。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由于西方国家发生了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上层建筑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西方国家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脱离直接生产岗位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和第三产业的人员。西方国家称这些人员为“白领阶层”或“白领阶级”。另一方面,从事直接生产或体力劳动的工人则越来越少。西方国家称这些人员为“蓝领阶层”或“蓝领阶级”。只要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这两个概念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实际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对基本范畴的颠覆。因为西方一些政要和学者热衷于使用的“白领阶层”这种提法,实际上把从事脑力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的人员剥离出工人阶级的队伍。这样,在他们看来,在西方国家真正称得上是工人的就只是“蓝领阶层”了,而“蓝领阶层”将越来越少并且最终将被“消灭”。如果将这样的观点引入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头脑里要有这根“弦”:这就是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都源自它与社会化生产的密切联系。只要社会化生产存在,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是不会泯灭的。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一定会完成自己崇高的历史使命。

3、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发现未来新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的。他们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因此,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如此重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实行社会化生产,这就必然要求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即公有制)。而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则是束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源。这是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原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显然,这里讲的“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而不是笼统地指其他私有制。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还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财产公有”或“财产共有”等提法表达生产资料公有制。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比如,过渡时期生产资料公有制表现为无产阶级以国家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集体占有生产资料也是公有制的形式。从马克思、恩格斯反复使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这个提法可以看出,社会所有制是他们认为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4、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

社会革命是指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化程度时必须用革命手段加以解决的社会发展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暴力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尤其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自身彻底解放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指出,暴力革命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具备时才能发生社会革命。客观条件是指社会矛盾尖锐化,出现了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和被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状况。主观条件是指要唤起人民群众的觉悟和被压迫阶级力量足够强大。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而言,还需要一个成熟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社会改良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途径或方法。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笼统地赞成或反对社会改良及其形式。他们是从社会历史发展、无产阶级整体利益和具体条件变化等结合上来评价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的。恩格斯指出:“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灭亡,那就和平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马克思也指出,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恩格斯晚年根据19世纪末无产阶级运动处于低潮、革命力量处于重新酝酿阶段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充分肯定了利用议会、普选权等社会改良手段对实现工人阶级政党伟大目标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5、民主与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来看,有原始社会的“自然长成的民主制”,奴隶制民主、封建社会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民主是与社会主义不可分离的,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追求的目标。他们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还要继续推进民主,尤其要重视发扬工人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列宁正确地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思想。他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

与民主相对应的也是有不同类型的。它包括奴隶主阶级、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根本内容,是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1852年,马克思在致魏德迈的信中讲到,发现现代社会中的阶级斗争“不是我的功劳”,我的理论贡献是提出并论述了无产阶级。列宁则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根本点。对待无产阶级的态度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民主和体现了国体与政体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思想。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言简意赅地指出,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同一种国体可以有不同的政体。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的国家,社会主义民主与无产阶级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对敌人实行有效,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切实保障人民的民利,在人民内部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

6、经济发展与社会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即发达的经济作为未来社会实现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社会平等。虽然他们都使用过公平、正义和平等的提法,但更多地是用平等。他们从来不抽象地谈论社会平等,而是把社会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平等密切联系起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就分配制度而言,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主要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和生产关系成熟程度不同等原因,所以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看,这是权利上的平等,

但事实上不平等。因此,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能保证通过社会生产,使“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7、商品经济与有计划组织社会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上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的。这对范畴涉及到两种制度在经济特征上的区别。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社会化生产。但是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的条件下,由商品内在两重性所产生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演化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难以克服的矛盾。

前已述及,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发现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他们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实行社会化生产,并从未来社会也要适应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提出了未来社会是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这个重要论断的。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即经济领域的特征,而不是从体制(或机制)上来理解未来社会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的正确论断。

8、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全人类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质的规定和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还多次使用“自由人的联合体”来界定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与历史唯心主义根本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所讲的人决不是指抽象的人,也不是仅仅指个人,而是指全体人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然要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密切联系在一起。由此出发,才能深刻领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社会。这是因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做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研究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这一崇高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9、基本原则与各国实际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贯穿于他们浩瀚的著作中。这些基本原则包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最高理想,必须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党的宗旨,必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必须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为执政党的重要使命,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主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他们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的这段论述最清楚地指出了这对范畴的关系:“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也包含了上述卓越思想:一切民族最终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但具体道路并不一样。西方不同于东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于像俄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国家。因此,社会主义的实现必然具有各个国家或各个民族的特色。

注释:

①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636页,第43页。

②④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42页,第144页,第86页。

⑤《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第7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1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恩格斯名言 篇3

把北京、纽约和伯恩斯坦联系在一起的是伯恩斯坦的小女儿儿杰米・伯恩斯坦,10月9日,杰米来到北京大学,在这所中国最著名的大学,向北京的观众讲述了父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10月11日,北京音乐厅,杰米联手小提琴家徐惟聆、指挥杨洋和中国爱乐乐团奉献了一场“伯恩斯坦和百老汇”音乐会。

今年全球各地都在纪念伯恩斯坦诞辰90周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纪念活动只是其中一部分。在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和卡内基音乐厅在9月至12月推出大量活动来纪念伯恩斯坦;北俄亥俄的繁花艺术节、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以及欧洲各地都在纪念伯恩斯坦,由此可见伯恩斯坦影响力遍布全球,经久不衰。

肆意挥洒的浪漫主义

伯恩斯坦可以说是美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多才多艺,博学多闻,其天份与禀赋都受到极高的评价。1990年10月14日,伯恩斯坦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72岁。当时美国媒体称,伯恩斯坦的逝世意味着“美国音乐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结束了”,其身后留下的空白“难以弥补”。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音乐大师,他是一位集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其艺术造诣举世推崇。伯恩斯坦是继卡拉扬之后,世界乐坛陨落的又一颗巨星。

卡拉扬比伯恩斯坦年长10岁,早逝世1年,作为同时代的两位大师,二人难免被人相提并论。有说法称,自福尔特文格勒和托斯卡尼尼之后,在20世纪中、后叶崛起的指挥大师中,卡拉扬与伯恩斯坦构成了新的两极。

从指挥风格上来讲,卡拉扬把理性结构的营造推向极致,而伯恩斯坦则是感性的情感刻画的高手。卡拉扬用严谨的指挥技法营造了一个个精致的空间,伯恩斯则以他充满激情的生命划出了一道道迷人的弧线。如果把伯恩斯坦比作充满激情的鲜红色,那么卡拉扬则是冷静睿智的深蓝,这两道同样炫目却截然不同的色彩成为了20世纪后半叶世界乐坛多彩世界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亮色。

从地域上说,卡拉扬代表的是欧洲古典乐坛的权威,伯恩斯坦则是新崛起的北美大陆的大师。伯恩斯坦的出现使得北美这块新大陆有了足以与欧洲抗衡的旗帜性人物。伯恩斯坦将古典音乐的精神遗产与新大陆所孕育的旺盛的生命力融为一体,将浪漫主义的阐释风格推向极致,同时他又从深厚的欧洲传统中汲取精神营养。

舞台上的伯恩斯坦和卡拉扬也是对比鲜明。伯恩斯坦可以说是超级浪漫的动作派,指挥乐队演出时动作夸张,潇洒无比,在激动时或处理高潮时,他甚至会跳起来,有些刻薄的评论称之为“指挥台上的舞蹈家”。伯恩斯坦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自己的感觉全部表现出来,伯恩斯坦曾表示:“真正的指挥家应该这样:他们以身体的动作代替语言,对乐队来说,指挥必须运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他所要求的东西”。而看过卡拉扬指挥的乐迷则对他闭目沉思的画面记忆犹新,他双目紧闭,细心聆听,手指微动,把乐团各声部雕琢的精细之极,调配至室内乐般的默契。卡拉扬青年时代以托斯卡尼尼为崇拜对象,托斯卡尼尼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巧妙的指挥技法以及忠于原作的客观主义作风对他影响极大。后来他又将富尔特文格勒的主观即兴风格融汇到自己的风格中,他自己曾经说过:“我要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将托斯卡尼尼的精神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性结合起来” 。

在卡拉扬的手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而伯恩斯坦入主纽约爱乐后,将这匹难以驾驭的“野马”驯的服服帖帖,他执掌纽爱的12年间也成为了该团历史上继托斯卡尼尼之后的第二个黄金岁月。而当伯恩斯坦卸任之后,纽约爱乐水准下滑明显,无论祖宾梅塔还是皮埃尔・布列兹都无法再现伯恩斯坦时期的辉煌。经过多年的努力,直到现任总监洛林・马泽尔上任后才逐渐恢复元气,由此可见伯恩斯坦的功力之深。

跨界之间的“犹豫不决”

除了指挥之外,伯恩斯坦还是美国近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但是和他辉煌的指挥成就相比,他在作曲方面取得的成就就显得略逊一筹了,尽管他为后人留下了《西区故事》这样的经典之作。

伯恩斯坦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交响乐和音乐剧两个方面,但是很显然,他在音乐剧方面的成就要远远超过他的交响乐创作。伯恩斯坦一生共创作了3部交响曲,分别是第一交响曲《耶利米》、第二交响曲《焦虑的年代》和第三交响曲《犹太诗文》。有评论家认为这三部交响乐作品是伯恩斯坦最具深度的作品,但是相比于他那些著名的音乐剧作品和电影音乐,它们似乎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因此,伯恩斯坦始终都认为自己是戏剧音乐作曲家。

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伯恩斯坦应该算是一位“跨界”作曲家,他模糊了严肃音乐和百老汇音乐剧之间的界限,很好地融合了古典、爵士与流行音乐的元素。他拥有深厚的古典音乐基础,然而在创作中却又难以舍弃美国本土丰富的音乐素材,二者都让他难以割舍。在音乐剧的创作上,伯恩斯坦继承了乔治・格什温的音乐剧的风格,即在古典结构中将美国的爵士乐、布鲁斯、市井街头音乐以及乡村音乐等元素结合在一起,这是美国音乐剧之根。对此,有评论家称,正是这种在严肃音乐和百老汇音乐剧之间的“犹豫不决”,成就了一个成功的跨界作曲家――他的作品已经自成一派,“黑白通吃”,雅俗共赏了。

从创作成就上来说,伯恩斯坦的三大音乐剧《小镇风光》《西区故事》和《坎迪德》都堪称经典,在百老汇久演不衰。1953年的《小镇风光》一经问世就使得百老汇为之一震,席卷了当年托尼奖的五项大奖2003年这部音乐剧被重新制作后再次搬上百老汇舞台,又获得了2003年托尼奖中的最佳舞美奖并获5项提名。其中的选曲 《New York,New York》如今成了美国纽约市不成文的标志性歌曲。在这部作品中,伯恩斯坦已经开始发挥自己的个人风格,其音乐剧开始奠定交响化歌剧化的风格。然而《小镇风光》的成功只是个开始,1957年推出的《西区故事》则使得伯恩斯坦音乐剧创作达到巅峰。

《西区故事》是伯恩斯坦最成功、最受欢迎的剧目,它把百老汇音乐剧推向了新的高峰,既充分反映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精心照顾到表演的具体形式。《西区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情节框架,被誉为美国底层社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伯恩斯坦在创作中吸取了大量的美国本土音乐元素,诸如上世纪30年代的男声合唱、40年代的bebop(比波普音乐)、拉丁爵士以及50年代时兴的青少年街头歌曲,可以说是集美国音乐之大成。加之伯恩斯坦新鲜而独特的音乐语汇和出色的脚本,融戏剧性、音乐性和时代特征于一体,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剧中多首歌曲传唱成为经典,比如《喷汽之歌》《玛利亚》《今晚》《亚美利加》等,至今传唱不衰。后来《西区故事》被排成电影,伯恩斯坦在原有音乐剧的基础上,为电影谱写了9段交响舞曲,使得影片按照最自然的方式进行。

《西区故事》固然是伯恩斯坦最著名的作品,但是除却音乐剧,伯恩斯坦还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合唱、室内乐及其他乐队作品,在这其中也不乏精品之作。10月9日,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与大学生的“音乐对话”中,杰米・伯恩斯坦表示,父亲1954年根据柏拉图对话录《会饮篇》创作的《小夜曲》非常具有审美价值。而11日和中国爱乐乐团合作的小提琴演奏家徐惟聆谈及自己和这部作品的“情缘”时说:“《小夜曲》非常独特、非常精彩,我在练习时经常被音乐深深感动”。1988年,徐惟聆第一次买到这部作品乐谱,“我非常年轻时就很想演奏这部作品,可是一直未能如愿,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美国音乐中的民族元素

伯恩斯坦的音乐充满了美国本土的民族性,他致力于开创具有典型美国风格的音乐,从《西区故事》里面已经可以很好体现这一点。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根源的,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伯恩斯坦的成长历程:

1918年8月25日,伦纳德・伯恩斯坦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他自幼就显示出超众的天赋,凡是接触过的曲子,几乎都能很快弹奏出来。17岁那年,伯恩斯坦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毕业后又分别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夏音乐中心专修钢琴和指挥。曾经教过他的老师有梅利特、比斯顿、希尔、范格罗娃、雷纳、汤普森、库塞维茨基等。从这些名家身上,伯恩斯坦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打下了牢固的专业功底。

由于在美国大陆土生土长,伯恩斯坦从小深受美国本土音乐影响。作为完全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音乐家,他在求学过程中就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这在伯恩斯坦大学期间就得以体现。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伯恩斯坦就为《鸟》创作了戏剧配乐,并参与了 Blitzstein的歌剧《摇滚摇篮》的演出。哈佛大学期间他结识了艾伦・科普兰,两者之间的友谊保持到了科普兰逝世。科普兰的音乐语汇对伯恩斯坦影响很大,在伯恩斯坦日后的音乐经常能够得到看到科普兰留下的印记。而伯恩斯坦更是将自己的大学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定为《美国音乐中吸收民族元素》,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当代音乐的广泛兴趣和致力于开创具有典型美国风格音乐的决心。

伯恩斯坦的成名也颇具“美国模式”:1943年11月13日,一场原定由布鲁诺・***大师执棒的音乐会,因其突然患病而面临推迟。26岁伯恩斯坦临危受命,指挥纽约交响乐团完成演出,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第二天《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消息,盛赞了当时还默默无闻伯恩斯坦,从此他一炮走红。这又是一个美国式的成功典范,在美国这片充满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土地上,总是上演着类似的传奇故事。今天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郎朗因救场而成名的故事不过是半个世纪前的翻版而已。

在伯恩斯坦的身上,处处体现着美国精神。1959年,伯恩斯坦成为纽约交响乐团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美国指挥,即美国土生土长并由美国训练而成的指挥。他指挥的曲目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尤以阐释海顿、、拉威尔、西贝柳斯、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早期作品见长。他的艺术处理富于创造性,评论家称:“他的每次演出,都有如一首新作问世”。开拓、创新、敢于冒险,正是美国人所推崇的“美国精神”中最可贵的品质。

伯恩斯坦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国文化特征,造就了其个性化的、激情澎湃的、丰富复杂的指挥风格,这种风格在海顿、、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与其说伯恩斯坦善于阐释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不如说这三位作曲家身上有着与伯恩斯坦相近的气质。三位作曲家分别属于不同时代,但他们三人都可以被看作是最细腻的民间音乐家,他们的创作深深植根于各自民间音乐土壤,从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中汲取养分,运用高超的技法将民族音乐元素纳入到自己的音乐语汇当中,同时又不失却民间音乐朴素自然的特征。伯恩斯坦从海顿、、斯特拉文斯基中寻找到的是历史与现在、经典与大众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契合,这正是伯恩斯坦音乐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恩格斯名言 篇4

近日,迪士尼公司宣布和一家投资组合就交易米拉麦克斯达成意向。迪士尼对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及其旗下611部影片作价约6.5亿美元,接盘者则是美建筑业大亨罗纳德・图特(Ronald Tutor)和私募股权投资公司Colony Capital领衔的一支资本组合。图特是建筑公司Tutor-Perini的总裁,个人资产估计超过7亿美元。

自2010年1月迪士尼便决意卖掉米拉麦克斯以来,他们曾与多个潜在买家进行一系列谈判。这其中最让业界关注的是“韦恩斯坦兄弟重回米拉麦克斯”――韦恩斯坦兄弟曾多次和迪士尼接触,欲回购米拉麦克斯。为韦恩斯坦兄弟提供资金支持的是以洛杉矶投资大亨罗恩・伯克勒(Ron Burkle)为主的一个财务组合。双方的谈判一度被业界十分看好,因为韦恩斯坦兄弟是米拉麦克斯的创始人。谈判双方曾在很多方面几近达成一致,但最终受阻于最关键的环节价格――迪士尼开价6.5亿美元,而韦恩斯坦兄弟表示他们最高只能接受5.75亿美元。这让谈判于5月陷入僵局。

除了韦恩斯坦兄弟,坊间传闻与迪士尼接触过的买家还有:对冲基金KKR,金融家兄弟阿莱克・高尔斯(Alec Gores)和汤姆・高尔斯(Tom Gores),著名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以及一家荷兰投资公司。这些潜在买家大部分止步于迪士尼6.5亿美元的开价。

在最新的这项意向中,收购资金组合如下:图特和Colony联合出资3亿多美元,Morgan Creek Prods.制作公司主席詹姆斯・鲁宾逊(James Robinson)以及来自阿布扎比的投资公司Gulf Capital等其他投资方共同出资约1.5亿美元。如此一来,这支投资组合目前募集到的意向资金约为4.5亿美元,距6.5亿仍有大约2亿美元的缺口。

此项交易的最终期限为7月28日,图特需要在最终期限到来前筹集到短缺的2亿美元资金。

观察认为,这项交易仍有流产的可能,因为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在短期内筹集2亿美元难度极大。

有媒体报道称,图特筹集资金困难重重。首先,美国本地及海外的大部分银行均认为6.5亿美元的估价过高;其次,这项交易缺少韦恩斯坦兄弟的参与,交易可行性不被看好;再者,目前金融市场依然处于缓慢复苏阶段,银行放贷空间有限。“资本很谨慎,市场环境不好,以及影片价值大幅缩水,这对任何一项大宗交易而言都极其不利。”影视娱乐咨询公司Clear Scope Partners的股东克拉克・霍尔伦(Clark Hallren)说。

恩格斯名言 篇5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它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最重要的基石。

一、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内涵和科学方法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他们把揭示自然界的规律称之为自然观, 把揭示人类社会规律称之为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至少有以下四条理由:一是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说到的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首先是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揭示。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①恩格斯把第二个发现即剩余价值的发现, 定义为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②这可以理解为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恩格斯还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 新的历史观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③。二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唯物史观既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工具, 又是改变世界的工具。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观与历史观, 前者是客体, 后者是主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 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②四是唯物史观的确立,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具有标志性意义。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说的那样, 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 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 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③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8封书信, 对唯物史观都有深刻的分析。他们从个体人的分析开始, 人为了生存, 必须生产生活资料, 生产生活资料, 必须使用工具, 因此需要生产工具, 要使生产能够延续下去, 还需要人口的再生产;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 生产存在着社会联系, 有社会联系就会产生分工, 有了社会分工就会有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 有了共同利益, 就需要国家。他们由此得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结论, 并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还分析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并认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恩格斯在晚年书信中, 分析了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 提出了社会合力论。由此可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内涵丰富, 逻辑严密, 既贯彻了唯物论, 又充满了辩证法, 是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革命性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二、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 实际上是发现和运用唯物史观的过程。

1.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直接与唯物史观相关联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谈到他研究经济问题的经过。1842~1843年, 他在《莱茵报》当编辑时, 第一次碰到经济利益问题需要发表意见, 这是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1843年底,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 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 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 相反, 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④由此进一步坚定了他研究经济问题的决心。马克思开始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 后来到布鲁塞尔继续进行研究。在此期间,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得出了唯物史观的重要结论, 并共同决定, 要对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阐明他们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相对立的见解。1848年和1849年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工作因故中断。到1850年, 马克思在伦敦重新开始了这项工作。接下来, 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日本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河上肇, 在1920年所写的《近世经济思想史论》的第三讲第二段《马克思底唯物史观》中说:他底历史观, 起初稍有系统的, 便是一八四八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更有一定公式的, 便是一八五九年着述的《经济学批判》 (即《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部书的序文。做他后来研究上的方向盘的---这便是这里要说的唯物史观。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写作计划的调整与研究对象的确定, 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之前的宏大的政治经济学写作计划。1857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 曾设想了五篇结构, 即:1) 社会生产一般的抽象的规定;2) 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 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3) 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4) 生产的国际关系;5) 世界市场和危机。①1858年马克思在《致拉萨尔的信》中, 又将五篇结构调整为六册计划, 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②之后, 马克思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 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1867年, 《资本论》第一卷发表, 马克思在该书第一版序言中说:这部着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马克思还同时向读者介绍了《资本论》的4卷内容。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摆在面前的对象, 首先是物质生产。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⑤

三、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是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领域的基本观点, 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基本思想方法。

1. 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第三章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时说:这种对未来社会的幻想的描绘, 在无产阶级还很不发展, 因而对本身的地位的认识还基于幻想的时候, 是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应的。他们还总是梦想用试验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空想。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 是恩格斯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着作。恩格斯说,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所有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②他还指出:这两个伟大发现,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 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大发现, 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③

2.《共产党宣言》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

当我们将《共产党宣言》 (以下简称《宣言》)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来学习的时候, 不难发现, 《宣言》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宣言》公开发表后, 马克思恩格斯不断地根据新情况、新材料, 通过再版序言、增加注释, 以及后来发表的文章, 对他们的某些观点进行补充和完善;而且他们多次强调, 要用科学态度对待《共产党宣言》。这也是贯彻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

在《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客观地评价了资产阶级曾经起过的历史作用。《宣言》在阐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同时, 还充分列举了资产阶级曾经发挥的历史作用。比如, 把一切封建的, 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比如, 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比如,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④

《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 专门论述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他说: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 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 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⑤在《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资产阶级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时, 确实是从经济生产的变化说起的, 他们说: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 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 增加自己的资本, 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⑥他们在讲到资产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危机时说: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 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 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 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⑦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正如《宣言》中所说的,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 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①他们还接着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 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 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②

《宣言》及序言论证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③在《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 恩格斯在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之前打了个括号, 括号内写上了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④, 实际上是加了一个前提。恩格斯还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了一个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在1847年, 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 几乎还没有人知道。⑤这实际上是对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判断, 进行了完善。恩格斯还在1877年所写的《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不能控制的程度, 只等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它, 以便建立这样一种制度, 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 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分配和管理, 而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整个社会地位, 只有完全消灭一切阶级统治、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 才能解放自己。⑥由此可见, 阶级对立、阶级斗争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历史阶段, 而不是人类历史的全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基础最根本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从属于这一理论。

四、唯物史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它是马克思主义对理想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一系列经典着作中, 都直接间接地涉及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 他们运用唯物史观, 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 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 不是思想活动, 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 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⑦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社会化的人,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 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⑧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因此, 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 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 那时, 与此相适应, 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 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

学习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在4篇经典着作中的4段论述, 可以帮助我们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以及所体现的唯物史观。

第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活动, 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第二, 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条件是直接缩减社会必要劳动。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 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

第三, 人在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上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第四,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认为, 人既具有自然特性, 又具有社会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首先是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的;其次, 是相对于人自身而言的;再次, 只有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第五,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联合体的制度条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化的人,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 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总之,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 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都可以说明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基石。

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③今天,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 我们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进一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 进一步深刻领悟唯物史观的思想内涵和科学方法, 进一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60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601页。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45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0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60页。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44~545页。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91页。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32~33页。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150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7、13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9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8、10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63、64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25~526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45~546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33~36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9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32~33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37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6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31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9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31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460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27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928~929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