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课外阅读 > 名言警句 > 古诗文名句【优秀6篇】正文

《古诗文名句【优秀6篇】》

时间:

名人说的`话或有名的句子,广泛上来说是比较有名的话与有意义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人名句。同时它让人一生受益,终身难忘,奉为座右铭。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古诗文名句【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古诗文名句 篇1

[出自]魏・曹操《龟虽寿》。

[解读]骥(ji):指良马,千里马。枥(li):马槽。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这两句诗表达了曹操为统一全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志在千里”的“志”指的是诗人要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这几句诗的大意是:老马虽伏在马槽里吃草,但它的志向在千里之外。怀有雄心壮志的人即使到了晚年,那颗雄心却丝毫刁观减退。

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出自]北朝民歌・《乐府诗集・木兰诗》。

『解读]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即: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激烈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奏捷归来。如果不按互文的特点去理解。只从字面解释就会产生疑惑。去、留――为什么经历了千百次残酷战斗死去的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都是“壮士”呢?这两旬诗概括了战事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木兰有幸成了凯旋的“将军”。

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解读]丹心:比喻忠心。汗青:古时在竹简上写字,采用青色竹子,须用火烤竹片,去除青竹的水分才容易书写,称为杀青或汗青,后人便以汗青代指史书。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坚持抗元,视死如归,以死殉国的决心;表现出他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这联壮语感召了后代多少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已成为中华诗史上千古不朽的名句。

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解读[柳暗花明:柳色深绿,称为“暗”;花光红艳,所以说“明”。这两句诗描写的是在山峦重重叠叠,河流盘旋曲折时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一处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好风景出现在眼前。后人常用这两句诗比喻战胜困难过后必将是光明的前途,

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解读]渠:指水塘。那:通“哪”,怎么。如许:如此,这样。为:因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作者问水塘怎么能够这样的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上不断流来。诗句表面上是在写水塘清澈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暗示了做学问也要有“源头活水”。真可谓设喻奇妙,即人要不断地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6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出自]唐,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解读]销通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抽刀断水水却更快地奔流,借酒消愁却又愁上加愁。诗句形象生动,明白如话,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激起内心的痛苦不得发泄的愤懑。诗句对仗工整,特别是“水”“愁”两字重叠使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7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出自]北宋・晏殊《浣溪沙》。

[解读]时间永不停滞,春花纷纷凋谢,这一切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人力难以支配的,虽然惋惜、依恋旧情,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是无可奈何。那似曾相识的燕子,如今又从南方归来寻找旧巢。这一联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天然奇偶,工巧的俪对,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很生动,仿佛信手拈来,无一丝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唐-杜甫《望岳》。

[解读]将群山和泰山相对照,突出泰山的高大雄伟。《孟子・尽心上》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登山决心和壮志,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

9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古诗文名句 篇2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的重要性,它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识记与积累。青少年时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他们记住的东西往往一辈子难以忘却,好像用凿子刻进石头一样,记忆极为牢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古诗词教学中努力探索学生欢迎的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诵读,来学习古诗词。这种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既不增加学生负担,也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乐意熟记每首古诗词,使学生得轻松,记得牢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见缝插针,熟读成诵

在语文课上,利用预备铃后的两分钟,让学生或听或读,逐步熟悉诗词,以致能背。一般第一次听朗读录音,以确准字的读音,之后在教师或科代表带领下让学生朗读。朗读开始了,有的学生刚进教室,或还要做课前准备还而跟不上马集体朗读,这也无妨,通过听别人读同样可以达到熟悉诗词的目的。这样每单元两首诗用不着两周时间也就会背了。既不费课堂整块教学时间,也不加重学生负担,达到了背诵的目的,而学生没有了死记硬背的苦恼。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做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船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在学生背熟了课文中的优秀诗歌,尤其是《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外阅读词,中学几年就能背一百多首了。实践证明,见缝穿针,日积月累,学生乐意学,古诗词教学效果也好。

二、激发兴趣,理解名句

在初步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某首诗词的名句内容,让学生理解并说出诗句。例如,教师描述:在我国辽阔苍茫的草原上,风吹过去,茂密牧草纷纷低下了头,使众多的牛羊显露了出来。诗歌背得熟练的同学马上能够说出:“风吹草地见牛羊”,然后让学生背整首诗。再好教师启发:树上的知了“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身在闹市区,你会注意它吗?可在考场上同样写字时发出的沙沙声或笔掉到地上的细小的声音,你都会听得很清晰,这是为什么?谁的诗句也描述了这样的背景?学生们便会联想到南梁王籍的《入耶若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句子。

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百花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都可以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境让学生说出诗句来。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如身临其境,读诗之乐,读诗之美也就在其中了。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这样的诗句,同学之间互相描述。有的名句,也可以通过告诉学生诗句所表现的内涵,来让学生说出诗句。如唐朝的刘禹锡有一联诗,形象生动地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曹操抒发自己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情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苏轼的词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等。

另外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汉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都有深刻的含义,都可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在含义来复习巩固。这样不仅记熟了名句,也理解了诗中所包含的意义。有的还可以由教师直接说出诗题、作者,让学生说出名句,并说明为什么这是名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找名句的能力。

三、展开想象,据诗作画

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要求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出画面,然后用图画来表达诗意。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画意很清楚,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据此作画,看谁对诗句理解得最正确。绝大多数同学想尝试一下,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动脑动手,没几天,不少同学把画作交了上来。虽然有的同学画画的动夫不够,或太阳、孤舟的位置把握不好,但不乏画得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在教室里展出,有典型错误的画亻也贴出来让同学评议,找出错误所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牢记了诗句,还提高了分析能力,更激起了学生理解古诗的积极性。后来有几个对画画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另找诗句作画。如据扬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作画,也有根据张志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作画的。学生将桃花流水,鹭鸟纷飞,渔翁垂钩的图画画得活灵活现,以致美术老师也大加赞赏。

四、利用活动课,开展诵读比赛

古诗文名句 篇3

一、诗歌的特点

⒈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⒉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⒊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三、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这个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这个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古诗文名句 篇4

【关键词】高考作文;古诗文运用;名句;历史素材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文化作文’理念的古诗文运用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71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091-03

中华古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其意蕴深远的名句、丰富多彩的素材、灵活新巧的构思,为我们提供了充足多样的写作资源。高考作文中若能活学活用,定能提高发展等级,在作文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如何在高考作文中活用古诗文呢?从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些策略。

一、巧引诗文名句,展示文采

古诗文名句犹如语言世界中的一颗颗明珠,闪耀着迷人夺目的光芒。它们或精致,或典雅;或豪放,或婉约;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飘逸,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作文中全方位巧用名句,可以使行文摇曳多姿,语言更显文采和意蕴。具体可从以下4个方面引入:

1. 引名句拟题,明眸传神

诗词歌赋往往有很强的哲理意蕴和启示作用,在高考作文中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名句做标题,可以为文章营造哲理氛围,标题如明眸善睐,吸引人的眼球。

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话长话短”的言论类材料作文。一考生选用刘禹锡《秋词》中的诗句“我言秋日胜春潮”做标题,来阐述“这个时代的表达需要个性与创新”这一主题,贴切恰当,这是直接引用。还可以把名句稍微“装扮”一下,化为己用,也是快速命题的高明之举。2016年全国卷 I “教育的奖惩”漫画类材料作文,一考生化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名句,以《勿以点点沉浮论英雄》做标题,论述“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应局限于那小小的分数”的观点,别致而醒目。

另外,诗词名句还可以用作作文的小标题,给作文搭建起清奇别致的骨架。如2015年北京卷命题作文2《深入灵魂的热爱》,一考生写“我家后院里的那棵芍药,就已经成为我时时牵挂的挚友”,选用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三句诗依次作为小标题,从不同角度赞颂芍药“那点点滴滴的情怀”,为全文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 引名句开头,先美夺人

巧妙引用与作文相关的名句作为文章开头,使文章生动活泼,“凤头”展美,吸引读者。如2016年全国卷II“语文素养大家谈”材料作文,一考生以《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为题的作文开头:

陆游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列宁也说:“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 由此看来,躬身实践,何其重要。没有千里之遥的涉水跋山,何来处事之满腹经纶;没有细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

作者引用陆游和列宁的名句,准确扣合观点,言简意赅,引出全文论点“社会生活实践对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自然贴切。

3. 引名句阐理,意味隽永

高考新材料作文一般文体自选,但侧重理性思辨的考查,议论文为优先选择文体。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展开分析说理时,如果能选用名句作为材料,就能增加论据的分量和论证的说服力,使说理具有文化内涵,体现出作者的文化功底。如2016年江苏卷优秀作文《我言秋日胜春朝》片段: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

这段文字在论述“‘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表达是一种个性与创新”这个分论点时引用了辛弃疾、王勃、范仲淹等人写秋的诗句,与刘禹锡的“秋词”对比,凸显作者的观点,语言凝练含蓄,展现出深厚的名句积淀。

4. 引名句作结,余韵悠远

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能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句做结语,往往能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使作文余韵无穷,令人回味。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我的行囊”材料作文,一考生以《背一只行囊,行万里路》为题论述“不管准备如何,行好万里路”的观点,结尾是这样写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行往远方的路上,背一只行囊,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还有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没有孙正义敢做敢想的疯子的放荡,还有福本青之让熟悉的人来做事的坚决……富足与否,我们都要出发。

背一只行囊,不管准备如何,行好万里路,你准备好了吗?每一段路上,我们坚定前行。

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名人名句名事,总结观点,照应标题,文韵十足而悠长。

二、活用历史素材,丰厚底蕴

古诗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素材。动人的历史故事、充沛的伦理情感、深厚的生活哲理,乃至于作者驮拥娜松遭际,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学生应该学会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审视,用现代观念进行改造,或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处挖掘出材料新的内涵,写出独特的情感认知,使材料焕发出时代情趣。“活用出新”的关键体现在“活”上,服从主题是根本,灵活化用是手段。历史素材“活用出新”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 直接引用,重概括

直接引用古人、古事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说服力和表现主题,重在精炼概括、剪取人物典型细节或主要事例。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享文化之繁华》片段: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生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戴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之水的伤感……用一指墨香,览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作者开篇运用想象,以排比的形式与文化名人对话,既化用了古诗文名句,又提取人物关键事件和细节,扣合了名篇的主旨和诗人的重大人生经历,将读者带入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自然地导入话题,照应题目,语言很有张力。

2. 多种素材,重组合

如果选用古今中外多种人物素材,要注意材料之间的搭配与组合,产生“经典”与“时事”、“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表达效果。如2016年全国卷I“教育的奖惩”漫画材料作文,一考生以《差别化的待遇》为题的作文片段:

是的,我们的社会需要差别化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发需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多位,而恣意的草书国画只求神形具备即可;正如廉颇以身经百战的显赫战绩位列上将,蔺相如以如莲巧舌精巧说辞拜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谱写精致,《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双双巧手以古物刻写精华……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化待遇而实现整体的共赢!

这段论述两两对举各类人物事物,事例论证、类比论证交相辉映,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有了差别化待遇,才使每个人尽展其能,各得其所”的观点。

3. 化旧为新,重角度

对人人熟知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要根据写作的需要寻找新的角度,从新的方面开掘内涵,翻出新意,古为今用,用于表达的需要。同写项羽兵败乌江的事件,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就从不同视角写出了材料的新意。如2015年天津卷“范儿”材料作文,一考生从“‘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切入,以《范儿》为题写的作文片段:

“范儿”是民族复兴的标志。在那遥远的西汉,“中国范儿”是友好,开拓绵延在无尽的丝绸之路上;在强盛的大唐,“中国范儿”是包容,是开放,传颂在各国使者的回乡路上;在那峥嵘的岁月,“中国范儿”是抗争,是爱国,寄托在捐躯者的枯骨上;而现在,“中国范儿”是创新,是责任,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誓言。

作者站在时代的潮头提出“‘范儿’是民族复兴的标志”这一分论点,但论述并不局限于当今,而是将视野延展到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将汉唐史料和时代话题对接,体现出“中国范儿”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丰富内涵。

4.故事新编,重主题

将古诗文或古典名著中的人物,运用历史场景、联系现实社会进行合理改编来表现作文主题,就是故事新编,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就属范例。故事新编要熟知历史故事并结合特定历史情境表现现实的主题,不可随意编造。如2015年北京卷命题作文1《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一考生选取“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进行故事新编,梗概如下:

“我”是“今天早上入宫”与王昭君住在一起的宫女,和昭君一样家人被匈奴所杀,俩人成为同病相怜的好姐妹。得知皇帝要用画像选定一位宫女远嫁匈奴和亲的消息,“我”希望自己和昭君一起相伴留在宫里生活,就悄悄置办了两份礼物。“我”将自己那份亲手送给了画师毛延寿,也嘱咐昭君画像时给毛延寿送礼……“一觉醒来,我听到的却是噩耗般的消息――昭君居然被选中了。”送昭君离开长安西去,回到宫中,“我无意中发现,我给昭君置办的礼物,竟悄然地躺在一个角落里……”

这篇作文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在对历史题材的“新编”中,虚拟了“我”的形象,拉近了历史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且巧设悬念,突出了一位心怀大义、决然西去的“英雄”形象,主题鲜明、有时代感,感情真挚动人。

三、借鉴写作技法,创新表达

除巧引诗文名句、活用历史素材两大方面,古诗文尤其是古代散文的写法在作文中也可加以借鉴运用。如《劝学》“分论点并列式”的结构、《阿房宫赋》“借古讽今”的手法、《种树郭橐驼传》“寓言体传记”的写法,甚至语言表达,都是学生新巧构思、结构行文,进行创新作文的好范例。2010年江苏卷,一考生以“赋体+骈文”的形式写成的作文《绿色生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代文言素养,阅卷组长也赞其“简直绝了”,这是对个性表达和特立“奇才”的一种肯定。节录作者揭示环境恶化的一段文字共赏:

古诗文名句 篇5

一、从古诗词关键词语的角度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非常强调炼字,尤其是古诗名家,总是力求字字珠玑,给人耳目一新而又意蕴丰厚的感觉。在赏析这些诗歌时,要注意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而带动全诗的全面理解。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是裂开的意思,“浮”为飘浮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湖泊东南大地分裂成东南两块,日月星辰宛如在湖水上日夜飘浮。此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这首诗写出了湖山之胜、登楼的喜悦,也写出了诗人的孤身漂泊之感和家国多难的悲哀境界沉雄悲壮。

二、从古诗词表现的画面角度赏析

古诗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这些诗歌的某些诗句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画面,凸显出鲜明的图画美。近几年,各地中考也非常关注这些诗歌的赏析考查,一般题型是描述这些诗句所表现的图画。在赏析这些特点的诗歌时,要注意研究诗句这种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赏析。

例如,2009年镇江市中考试卷,第7题就属于这方面的考查。试题的内容如下:阅读杜牧的《江南春》,完成7―8题。第7题的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杜牧的《江南春》原文是这样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描写景物的字词,理解字词的内涵,并于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具体拓展相关的景物,还原诗歌所描述的具体画面。

具体到这个题目,诗的前两句中涉及景物的字词有很多,我们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千里”极言江南土地平旷,辽阔千里。“莺啼”,黄莺的鸣叫,莺是江南的一种鸟,通常指黄莺。学生可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什么样的黄莺,怎样鸣叫,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填补诗句留下的空白。怎样的黄莺呢?可以说美丽的黄莺。怎样鸣叫呢?综合诗歌的整个内容,写的是江南美丽动人的春景,可说欢快地鸣叫。说得更生动形象一点,可说成快乐地歌唱,这样采用了拟人手法,语言表现力更强。“绿映红”是什么呢?绿的是树或叶,红的是花,可想象成丛丛绿树,朵朵红花,掩映成趣。“水村”指临水的村庄,“山郭”是倚山的城郭。“酒旗”指酒店迎客的彩旗,“风”是刮风。只要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就可以这样来描述诗的前两句表现的画面:“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客的酒旗在风中招展。”这样采取先分后合,展开联想想象,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对应的画面就容易多了。

三、从蕴含哲理角度赏析

我国是诗的国度,唐宋诗歌是我国诗歌发展史的辉煌阶段,这两个历史阶段的诗歌非常重视趣与理在诗歌中的体现,这方面名家辈出。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不少诗句不仅意蕴深厚,而且饱含哲理。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杜牧的《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万木春”;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诗文名句 篇6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考点的具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句。2.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诵准确无误,默写要求无错漏字、词、句,培养识记能力。3.能够理解和运用古诗文名句。考查的内容有: 1.默写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名句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3.背诵默写教材中的经典课文、精彩段落及名句4.记诵比较熟悉的课外古诗文名句。

【原题再现】

4.古诗文默写(8分)(2011年山东省临沂市)

⑴《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⑵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意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⑶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写鸟儿快乐忙碌的生活来展现早春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⑷成都杜甫草堂有副对联:“诗歌百姓,常泪湿单衣,杜老永难老;已住草堂,愿民栖广厦,甫心乃赤心。”其下联中所蕴含的杜甫诗句是:_______,_______。

⑸读诗既可陶冶情操,启人智慧,又可感悟哲理,引人深思。请你默写出四句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2011年临沂中考古诗文默写真可谓异彩纷呈,注重积累能力的考查,纵观这五道小题,⑴和⑶题是理解型的默写,根据题干的要求,在理解诗文含义的基础上填写诗文原句;⑵和⑷属于运用型默写,结合具体语境和课文篇目甚至相关提示,准确填写诗文原句;⑸题属于主题型默写,要求根据同一主题,在具体语境中连续默写几句诗文名句。这一形式具有运用性、整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屡屡出现,应该引起注意。做好⑴至⑷题首先要认真思考每到题目中的题干要求,仔细思考题干要求的默写的诗文中的哪一句话,看看与题干的要求相符合,在草纸上默写出该诗句,注意默写时不要出现错、漏、倒字的现象,书写时要规范工整美观即可。要想做好第⑸道题目,需要打开自己的古诗文积累库,从中提炼出自己积累的古诗文名句中,含有“哲理”的诗句,按照有课内到课外,有短的到长的(每句字数)这样的原则去默写,同时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写完正确的诗句后,一定要正确的写出作者即可。

【参考答案】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⑸示例:①问渠哪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④神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方法指津】

从复习来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端正认识,保持良好心态。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要保持兴趣,做到持久而准确地记忆,一旦面临试题,便能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写下来。2.巧学妙记,提高识记效果。重复记忆是复习名句名篇的生命线。一要逐步缩小范围,集中精力搞定难以记忆的;二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分散重复记忆;三要采用分组分类、互相提问和反复复习等方法;四要加强理解记忆,特别是对那些表现积极进取意义的治国治家、志向追求、友谊亲情等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的名句名篇,要认真理解,促进深刻记忆;五要及时检查,借助运用进行巩固。经常运用是抵制遗忘的好办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记诵清楚课标要求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3.书写规范,避免书写错误。记忆名句名篇,除古诗文外,还应该注意教材中出现过的名句,如现当代作品、知识短文、注释中的引语等,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都应作一番系统梳理。

从考试来讲:古诗文默写试题考查的是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和默写诗文的能力。解答古诗文默写题时要做到:1.正确理解具体题型的要求,按要求默写,特别是要看清题干提示的篇目和作者。2.准确记忆古诗文名句的关键字词,默写古诗文名句尤须注意不能写错字。特别要注意分清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区分形近异义字,突破生僻难写字。3.明确语句出处、理清语句顺序。

【试题演练】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也许你经历过离别吧!请你默写出四句“送别”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2.诗人写诗作词时,往往只用简短的字句描述所用典故,却能将典故的原意较完整地托出,从而大大增加了诗歌内容的含量。 总的来说典故使诗词更有可读性,你在初中阶段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含“典故”的诗句吧!请你默写出四句“用典”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写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岳阳楼记》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杜牧《赤壁》中蕴涵机遇造人,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