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秋分的诗句(优秀2篇)正文

《秋分的诗句(优秀2篇)》

时间: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句吧,诗句是诗的句子,泛指诗作。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秋分的诗句(优秀2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秋分的诗句范文 篇1

也许是受到刘熙载此语的影响,后人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唐宋词中的点染艺术上,而对唐诗中的点染艺术鲜有解说。其实,任何一种艺术都离不开前承后传,继往开来。

仔细品读唐诗,不难发现诸多点染密切配合的佳作。比如韦应物的《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起笔两句以极为平淡的笔墨叙写诗人一旬中九天为官务奔忙,迎来了一个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第二联诗人笔锋一转,先是点,点出友人“诗思清人骨”;后一句则是染,用清澈的流水、清冷的白雪,渲染友人的诗情。诗的意境也由此而出。

唐诗中的点染,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先点后染

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诗的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落笔,写走马疾行,时过两月,既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又暗藏诗人绵绵的乡思之情。后两句“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前一句故意设问,是点,点明夜宿不定;后一句是染,荒凉大漠无际无涯,苍凉一片。点笔表情,染笔写景,融情入景,含而不露。

又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上联的一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这是点,点明归思题旨,“方”字透出归思之心切。三、四两句是染,是以淮南的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寂寂高斋、凄凄雁声,渲染悠悠乡情。“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再有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前两句写早起临水梳发,水边看到寒秋。深秋是最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而塘边梳洗,以水为镜,又暗含岁华将暮。楸木人老,加之漂泊异地,一触即发的自然是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乡心”句是点,点明身在客中,“无限”二字加重了其分量;“一雁”句是染,是以一雁飞过南楼而归,浸染人不得归的苦意。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二、先染后点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发端两句直叙秋山经过一番秋雨洗涤之后一派清新之气。接下来先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有韵,一切和谐而恬淡。后写“竹喧”现“浣女”,“莲动”出“渔舟”,则更显淳厚之民风。这两联是染,是从“物象”和“人事”两个方面生动而具体地展现秋晚“空”山别样的魅力。结句点出诗人的“留”之情,诗人先以染笔营造出一个清新的山居环境,然后再以点笔把题旨点出来,景与情的结合自然而紧密。

再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首句用嫩绿、鹅黄两色描写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春景;次句又以“桃花”“乱”、“李花”“香”,暗笔为明媚的春光添上嫣红、洁白两色,花枝披离、花气氤氲,使得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浓郁,此处是染。后两句是点,是以反笔出之,是以东风不遣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别样的愁绪。“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诗意的表现也显得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三、点染交织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船儿停泊在暮霭笼罩的小沙洲边,渲染了羁旅的特殊背景;第二句先写暮色茫茫,随即点出题旨:“客愁新”。三四两句进一步渲染: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沉落在近处的树木之下;明月高挂在天,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诗从渲染烟雾朦胧、暮色沉沉着笔,接着点出客子漂泊之愁,最后再以空旷原野、江上明月渲染,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点染穿插,情景交织。

再如戴叔伦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诗的起句先点出地点,然后用野草茁长,遍地青青来染。暮春之景,引发而出的自然是怨别之情。二句用问句点出“倚阑人”,人何以倚阑?三四两句再染:燕子未归,春光已逝;烟雨迷离,杏花失容。倚阑人无故的怅惘,不尽的哀愁便具体而又婉曲地传出。情景融合,如羚羊挂角,了无痕迹。宋人点染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似乎在这首唐诗里也能找到影子。

秋分的诗句范文 篇2

一、 创设情境,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上课伊始,教师运用诗一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然后,让学生用“秋”字组词,巧妙导入新课,按照“秋风――秋实――秋光――秋思”的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文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氛围。接着,教师将诗歌的第3―5自然段展开成一幅幅画面,让学生把图文对照起来,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走进诗歌,去感受诗歌中秋野溢彩流芳、生机盎然的美好意境。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时指导、点评为辅,使学生能够沉浸到诗歌所展现的美好意境中去,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作者浓烈的“爱秋、赞秋”的思想感情,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二、 品词析句,领略诗歌的语言之美

品味体验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教学时,张老师抓住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并且穿插朗读指导,自读、同桌读、齐读、师生共读,读出韵律,读出感情,形式多样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秋风”这一部分时,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赏析、感悟拟人手法运用的好处。“打滚”“奔跑”“轻轻涂掉”这些词,原本是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作者却用它们来描写秋风,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仔细一体会,课文是把虚的东西写实了,把静止的东西写活了,这就是动词拟人化的作用。读着这些句子,似乎秋风也有了可爱的生命,让学生们忍不住产生了对秋风的喜爱之情。再如,教学“秋思”这一部分时,张老师紧紧抓住“珍藏”一词,让学生比较“珍藏”与“收藏”的异同,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留念之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朗读中品词析句,在品析中感景悟情,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意蕴,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领略了诗歌的语言之美。

三、 读写结合,学习运用诗歌的旋律之美

这首诗歌并不深奥,语言优美,也富有童趣。它采用总分总的段式,运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手法,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特点。教学时,张老师凭借教材范例,引领学生们学以致用,多次进行仿写练笔,让他们感受到了语言运用的神奇。例如,在学习“秋风”部分,教师让学生用“秋风来到 (什么地方),在那里 ”的句式,练习说说自己眼中的秋风,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在“秋实”部分,教师又出示“

嚷着冷了,要 ”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说,自己看到秋天果实丰收的喜悦。课堂上,张老师还安排了一个练习:选择诗歌中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这些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即时写作的能力。在一次次的练笔中,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