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的诗句(通用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描写雪的诗句(通用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描写雪的诗句 篇1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个专题编排的。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三篇精读课文组成。《暮江吟》一诗构思精妙,摄取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一幅是弯月初升、夜色朦胧;《题西林壁》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雪梅》咏物说理,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富有启示性;《爬山虎的脚》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事物;《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这是通过作者长期、深入地观察得知的,启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在观察中发现自然的奥秘。
2.单元重点
(1)了解观察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古诗三首》一文的学习中,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爬山虎的脚》一文鼓励学生,要通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蟋蟀的住宅》一文教学中,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观察日记》,通过引导,让学生运用好眼、耳、心等感官,懂得关注现实、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道理。理解写观察日记要围绕写作中心,联系广泛、多角度思考,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该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所介绍的新鲜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肯动脑筋,但缺少深入、细致观察的经验,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本单元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力。
【教法建议】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古诗
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仔细观察,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3.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它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4.口语交际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把握观察的方法。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
6.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9.古诗三首
2
10.爬山虎的脚
2
11.蟋蟀的住宅
1
口语交际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1
习作
写观察日记
1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合计
9
9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4.
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暮江吟》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重点)
4.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唐诗是祖国语言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一些是写景的诗,谁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写景的唐诗——《暮江吟》。(板书
《暮江吟》)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忆江南》《长恨歌》等。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方法指导: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一般含而不露,蕴藏在字里行间。有些诗词中
(1)
(2)
(3)
的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暮江吟
瑟瑟
重点指导生字:暮:“暮”和“幕”“墓”是形近字,不要混淆;
吟: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jīn”,右边是“今”,不要多加点。瑟:“瑟”和“琵”是形近字,不要读成“pí”;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吟
可爱。
瑟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可怜
珍珠
真珠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3)
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想象: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暮
吟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暮”,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暮”,学生练写。
暮:中间的撇捺要舒展,下面是“日”不是“曰”。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4)
(5)
(6)
(7)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愉快,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暮江吟:傍晚在江边的吟诵。
2.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
3.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是什么意思?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铺”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
“射”可不可以?
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体会到了夕阳的温暖和柔和。“铺”换成“照”
“射”不好,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照”和“射”都不及“铺”字形象、灵动。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出示课件)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板书
露水
月亮)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预设:打比方。
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预设: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
小结: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
景色美丽)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7.指导朗读全诗两句。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8.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
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夕阳西下时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八、当堂检测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九、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7)
(18)
(19)
(20)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重点)
4.
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画导入。
教师口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板书
《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图片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庐山,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宋代诗人。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1)
(2)
(3)
(4)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只缘
未肯降
骚人
输梅
阁笔
费评章
(重点指导生字:缘:“缘”和“椽”是形近字,
不要读成“chuán”;
降:是多音字,在“投降”中读“xiánɡ”,在“降落”
中读“jiàng”在本课读“xiánɡ”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sūn”;输:区分“输”和“愉”形近字,不要读成“yú”。)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题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西林
因为。
缘
书写,题写。
降
诗人。
骚人
服输。
阁
同“搁”放下。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评章
不及;比不上。
逊
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题
侧
峰
庐
缘
降
阁
费
须
逊
输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峰、侧、缘、输、降、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费”上下结构;“费”,上大下小;“题、庐、阁、逊”,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庐”
、左右结构的字“缘”和
(5)
(6)
(7)
(8)
(9)
(10)
上下结构的字“费”,学生练写。
庐:里面是“户”不是“尸”。
缘:笔画较多,右边的撇要匀称。
费:上宽下窄,下面是“贝”不是“见”。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一)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解诗题。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预设: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抓字眼,明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板书
横
岭
侧
峰)(板书
变幻莫测)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板书
远
近
高
低)(板书
千姿百态)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板书
从不同角度观察)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是什么意思?“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的原因是什么?
识:认清。是因为“我”就在山中。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3.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11)
(12-14)
(15)
(16)
(17)
预设:作者喜爱庐山。
小结: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庐山的赞美之情?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老师有一个地方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4.背诵古诗。
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古诗《雪梅》。
1.看图片、赏雪梅。
(1)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
《雪梅》)
(2)介绍题目。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2.读古诗、诵《雪梅》。
(1)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2)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3)男女生接读。
(4)齐读。
(5)背读。
(18)
(19)
(20)
(21)
3.品诗句,悟道理。
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这两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4.谈雪梅,拓诗词。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找同学背诵《梅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
5.指名朗诵。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庐山各个面点所得到的景象也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事物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雪梅》中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
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22)
(23)
(24)
(25)
七、当堂检测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的。
八、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题西林壁》
苏轼
横
岭
变幻莫测
侧
峰
远
近
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高
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的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较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时,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
3.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描写雪的诗句 篇2
描写下雪的诗句1
1、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4、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6、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7、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8、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连处士墓》
9、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1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11、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1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3、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14、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
15、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16、雨雪瀌瀌,见晛曰消。——《诗经小雅角弓》
17、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孟郊《商州客舍》
18、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19、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踏莎行》
2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1、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22、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23、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沈佩《南乡子》
2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5、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26、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白居易《村雪夜坐》
2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9、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密飘粉署光同冷,静压青松势欲斜。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张义方《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
30、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1、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2、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3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5、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6、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37、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3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9、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40、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1、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李九龄《寒梅词》
42、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43、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4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5、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
46、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47、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48、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49、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刘驾《苦寒吟》
5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51、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52、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韦庄《钟陵夜阑作》
53、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54、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杜牧《独酌》
55、天山雪后海雪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56、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罗邺《早发》
57、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
58、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雪吹得香零落。——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59、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陆游《金错刀行》
60、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李商隐《对雪二首》
描写下雪的诗句2
1、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2、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3、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4、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李白《王昭君二首》
5、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6、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薛昂夫《蟾宫曲·雪》
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9、俄而未霰零,密雪下。——谢惠连《雪赋》
10、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1、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12、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1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4、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白居易《村居苦寒》
15、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吕渭老《好事近·飞雪过江来》
16、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17、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18、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李白《紫骝马》
19、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屈原《九章》
20、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21、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2、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23、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24、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25、春田龟坼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王士祯《春不雨》
26、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张衡《四愁诗》
27、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8、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29、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张孜《雪诗》
30、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31、霜雪兮漼溰,冰冻兮洛泽。——王逸《九思》
3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33、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34、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姜夔《暗香疏影》
35、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36、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37、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38、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姜夔《钓雪亭》
39、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屈原《九章》
40、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佚名《信南山》
4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4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3、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李白《折杨柳》
44、阁雪云低,卷沙风急,惊雁失序。——吴文英《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45、江上雪,独立钓渔翁。——李纲《望江南·江上雪》
46、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47、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48、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49、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孟浩然《南归阻雪》
50、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51、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孔平仲《寄内·试说途中景》
52、冬宜密雪,有碎玉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53、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刘禹锡《更衣曲》
54、秋冬雪月,千里一色;——苏轼《放鹤亭记》
55、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56、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57、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5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描写雪的诗句 篇3
以前听别人用篇目串讲式讲中国古典诗词,自己也曾模仿过这种方式讲了许多篇诗词。但总觉得学生单是听了诗词中的情节或几种美妙的修辞而情绪激动,而对于如何着手去鉴赏诗词就所知不明了,做诗词鉴赏题也总得不了分。这使我觉得,有必要把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单独总结出来教给学生。这样,不仅仅停留在一种模仿上,而是教给他们真正的鉴赏技巧。在这里,就我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些许经验总结如下: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它指古典诗词为表情达意所运用的手段与方法,也有人把它叫做“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在诗词鉴赏中主要有三大点:A.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B.写作手法:比兴手法、衬托与烘托、象征与白描、正面(或侧面、细节)描写、虚写与实写、景物的层次(比如范围的由大到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等)描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借物言志、诗中有画、以乐景写哀情、以写对方来写自己、大处着墨(如勾勒出大背景,然后写细小的景物的手法)、色彩描写等等。C.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对偶、夸张、拟人、双关、通感等等。
在鉴赏诗词时,表达技巧一般要与其表达作用、表达效果结合起来。
示例主题1:四种常用的写景手法:景物的层次感、动静结合、大处着墨、注重色彩。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本诗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点拨:1.突出景物的色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2.景物具有层次感:视角由低到高(由黄鹂到白鹭),由近及远(千秋雪、白鹭为远景),意境逐渐开阔。
3.注重动静搭配。“黄鹂鸣、白鹭飞”为动景,后两句为静景。
4.后两句先写雪晴之后由窗远望山上的“千秋之雪”,再写门前停泊着能行驶“万里之船”。先从大处着墨,然后让空间与景物转移,意境开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示例主题2:四种非正面描写或抒情的手法:衬托烘托、侧面描写(烘托)、以乐景写哀情、以对方写自己。
夜 雪
白居易
以讶衾枕冷,复见窗口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题:本诗是用什么手法来写夜雪的?
点拨:本诗主要从侧面来烘托夜雪之大的。除第三句外,其余几句均是从侧面写雪大。第一句从触觉(感觉冷),第二句从视觉(看见窗户明),第四句从听觉(雪压断竹枝声)。由开始浑然不觉却“讶”“衾枕冷”,到“窗户明”,又“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以动衬静,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本诗虽未直接写雪大,但却从侧面非常神妙的写出了雪大;虽处处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的踪影;同时,也衬托出诗人在谪居江州时的孤寂心情,达到了借景抒情的效果。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问题:这首诗描写了梦中美好的景物,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情感吗?
点拨:这是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人用过去的美好来反衬今日处境的凄凉。对过去眷恋越深,越说明诗人现今处境的不如意。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题:“故乡今夜思千里”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点拨:从表面看,这是写家乡的亲人思念自己。但实际上,这是借写家人思念自己来间接地写自己思念家人。不从自己写起,却假借想对方思念自己,实则写出了自己更深重的思念之情。
示例主题3: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含窗岭千秋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志,须明确所咏物的特征,挖掘诗人在物中所寄托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如陶渊明咏菊,骆宾王咏蝉,贺知章咏柳,陆游咏梅,于谦咏石灰,郑板桥咏松等;借事抒情,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描写雪的诗句 篇4
柳宗元在散文和诗歌方面都有大量著作,著有《柳河东集》。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他继续著文、作诗,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揭露社会的黑暗。他的散文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说理性。柳宗元还和韩愈共同提倡古文运动,是古文运动的两位主要倡导者,被世人称之为“韩柳”。他们反对内容空洞、形式僵化的骈体文,提倡形式自由、通俗适用、便于说理叙事的散文,如寓理深刻精炼的《捕蛇者说》,简短鲜明、讽刺性强的《黔之驴》等。值得注意的是,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具有明晰的政治意指,并非是单纯地为了改变文坛风气和文体样式,他们的目的其实是力图对当时门第森严的社会弊病和中央集权旁落的政治乱象等进行革新。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被人们所传诵。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吟咏山水,暗地里则是在借景抒发作者内心的郁郁不得志之情,是一首典型的托景言志的山水诗。诗人用极其冼练的笔法,形象地描绘了白雪茫茫中山无飞鸟、路无行人的凄凉景象,勾勒出了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者在寒冷的飞雪中和寂静的江面上孤舟独钓的情景,反映了他当时孤独寂寞的心境。
诗题“江雪”:指江面上的雪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和“万”这两个数词都是虚数。这里是用了表示多数的夸张手法。如“千条江河归大海,万朵葵花向阳开”,其中的“千”和“万”也是虚数,并非实指。“绝”:断绝,绝迹,没有了。径:小路。踪:脚印;人踪,人的脚印。灭:就是“无”和“绝”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天上没有飞鸟的影子,路上没有行人的脚印。以上两句是写江上周围的寂静景象,作者尽管没有一个字提到雪,却在暗中描绘了一副漫天大雪的图景。正是因为大雪铺地,所以山上的鸟飞得无影无踪。路上行人的脚印也被大雪覆盖得没有一点踪迹。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比直接写大雪给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这是诗人运笔的独到之处。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孤单的一只小船。蓑:蓑衣,是用一种草编织的防雨雪时披在身上的衣服;笠:斗笠,是用竹片编的帽子;“翁”即渔翁。“蓑笠翁”就是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独:独自,与“孤”相呼应。寒江雪:寒冷、飘雪的江面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乘着一条小船,在寒冷的江面上冒着风雪、独自垂钓。这两句诗也是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回应。至此,一副“寒江独钓图”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也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一位披蓑戴笠、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
我们知道,在描写的对象里熔铸作者的感情,这是柳宗元山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以是观之,《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的自喻和化身,孤舟独钓则表现了诗人的清高孤傲和凛然难侵,而全诗意境的高洁和孤寂正是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由于这首诗具有丰富的意蕴,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诗多重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江雪》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停顿;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