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咏雪的诗句【优秀3篇】正文

《咏雪的诗句【优秀3篇】》

时间: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编辑为大家分享的咏雪的诗句【优秀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于咏雪的诗句 篇1

关键词:传统诗词 形式之美 创作实践

传统诗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经过千百年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以及历代诗人的锤炼与升华,已经较好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码系统,有着自己组词造句的规则,如平仄、押韵和对仗等形式美的因素。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那种所谓不想戴着镣铐跳舞,不愿意接受任何规则约束的人,其实是不懂得诗词韵律的特点及其写作规范。当代诗词创作的当务之急,是以传统诗词的形式建立一个智性的汉语空间。

一、熟记格律诗词的平仄格式

初学者要想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以五绝为例,其常见的句型有:A种句,仄仄平平仄;B种句,平平仄仄平;C种句,平平平仄仄;D 种句,仄仄仄平平。这四个句型组合起来就是一首五绝。它可以有四种不同的组合,这样就构成了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而七言是对五言的扩展,律诗是对绝句的扩展,只要掌握了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它假以时日自然掌握。不论是运用哪一种格式,第一联末句第二个字的平仄,一定要和第二联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否则就叫做失黏,是做律诗的大忌。

以个人创作的七律为例,既有对诗的平仄、粘连的把握,亦有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而这恰恰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这个难点一定要突破,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 如《春初登凤凰山》:“冬去严霜能有几,松坡幽径喜登临。一江清景堪连梦,满树琼枝独醉心。寂寞天光驰远道,妖娆山色动新吟。春初罕有桃花雪,足步凤凰聊寄音。”,如《冬日二九登高》“错走南沟雪满堆,堪堪几度冬云徊。投林寒雁逐烟下,入壑闲驴登顶来。向取丹峰观胜迹,今从四道上仙台。玲珑玉雪由人赏,淡淡轻风迤逦开。”两首七律都注意运用平仄格式,以及其它规定。

二、懂得格律诗词的押韵规则

传统诗词主要是用来吟咏的,为使其能歌咏动听,除了平仄声调上力求合律外,尚须押韵咏诵起来才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韵味。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押韵所押的“韵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称韵脚。传统诗词的押韵是有严格的规则规律的。譬如四行的绝句,一般是一二四,二四的押韵;譬如八行的律诗,一般是一二四六八,至少是二四六八的押韵。大概因为身在诗词圈的缘故,常有应景之作,而把握传统诗词的押韵规则,也是学写格律诗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谨慎对待,稍微不留意,就会犯出韵的错误。

如今年重阳节,是节,也是老人节,和诗友们唱和,我创作的《七绝重阳节咏菊兼赠镜泊四老》:“霜凌未减真风雅,寒噬犹抽旖旎芽。愈是经秋香益远,冰心一片绽芳华。”押的是平水韵之下平声六麻韵,诗中韵脚“芽”、“华”两字属于同韵字押韵。而我创作的《七律咏谷雨》“谷雨溶溶霜未断,银珠点点缀枝桠。早莺吟暖春已至,末雪吹寒冬又加。忍踏田畴黄湿土,喜拈原上白蒿芽。凭高但祈夏归日,满野青葱禾遍插。”虽也押的是六麻韵,但最后一个字“插”字却出韵了。对于押韵问题,一般来讲,只要读或写过诗词的人来说,似乎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古今语音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诗友们写诗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就是该用什么韵,用古韵还是用新韵的问题。我赞成现在通行的双轨并行制,不管用古韵还是新韵,写出诗词风骨才好。

三、掌握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

对仗,是诗词楹联中所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极为高度地运用汉语的优势,产生一种音韵和谐,文字铿锵有力的节奏句式。它在诗词中的存在,如同美玉珍珠,而在楹联中则如同皇冠宝石,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什么叫对仗呢?简而言之,就是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使两句之间从形式上相互映衬、从内容上相互补充。天地万物,都具有某种程度时空上的规律性和对称性。因此,诗词艺术出现对称之美,是非常自然的。诗词中的对仗字句可以增加文意的表达力量,显得声调铿锵,让人们能更容易地欣赏其音韵和含义的巧妙安排,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仗是诗词中最直观的形式美。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同听觉艺术(平仄、押韵)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在传统诗词的三要素当中,对仗的要求最严格也最难把握。比如五律、七律不仅规定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且讲究对仗方法,对仗包括工对,宽对,流水对,扇面对,借对,错综对,当句对等,初学诗词楹联创作者,必须学会使用对仗。如本人随诗友到牡丹江南湖公园采风,就写下了“书就松间读,琴来石上弹”、“鱼游知禅境,鸟啭绝尘嚣”、“层层步高阁,湛湛俯清流”、“闲观四时景,静泯一壶茶”、“几处鸭声吟暖至,一泓春色破寒来”、“柳映明湖鱼弄影,桥携幽韵鸟争鸣”等相对工整的楹联,既培养了对诗词的悟性,又把握了对仗的一些基本技巧。因此,我以为只要肯下苦功夫,人人都可以写出对仗工整的诗词来。比如《七律。登牡丹峰》:“幽独兰花林迹隐,妖娆野杏俏崖端。一泓碧水纯能饮,满目青峰翠可餐。诗火趁情添浓兴,笙歌侑酒佐清欢。松风淡月忘归晚,恣墨骋怀意未阑。” 再比如《答刘、丁二长君》:“八月丹江花正好,秋归大地草还薰。闲拈墨笔成新咏,忙趁诗心拜长君。微酒浓情融朗月,殷言切语轻云。仁风侠骨高可仰,北叟南翁书剑芬。”其中的对仗都是比较工整的。

清朝诗人赵翼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诗词的恒久魅力就在于创新,而这种创新应该是与时代同步的。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周笃文强调当代格律诗词创作要“激活传统,继雅开新”,而我认为要创新的不是形式,而是题材内容。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是有诗味的,但我们的绝大多数生活经历和现代意象都是可以入诗的,即苏轼主张的“无事无意不可入诗”,用现代有而古代没有的意象写诗词似乎更容易创新,而不能抱着食古不化的态度。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要想让格律诗词真正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就必须突破诗词传统题材的樊篱,自由吟咏性情。

参考文献:

[1]程郁缀《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之刍议》发表于《贵州社会科学》 2009.8.

[2] 周笃文《 平仄,诗词形式美之奇妙魔方(上)》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9月27日。

作者简介:单秀凤,女,1963年出生,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古典诗词吟诵与创作。

关于咏雪的诗句 篇2

雪与花,特别是梅花,像是孪生姐妹,若即若离,有着种种微妙的关系,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交相辉映,尽显丰姿。

人们常以花喻雪,谈到下雪,总说是雪花飘舞。雪还素有“六出梅花”的美名。以雪喻花就更寻常,苏州梅花出名,早春时节,千树皆白,暗香浮动,人称“香雪海”。刘禹锡《杨柳枝》中有这样的句子:“昨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既然互为本体与喻体,雪和花似乎令人难以分辨了。然而,富有哲理的宋诗,还是巧妙的区别出它们。“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王安石的《梅花》诗吧。是的,雪有雪的优点,梅有梅的长处。卢梅坡《雪梅》说:“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话虽如此,雪与花还是互相搀杂了对方的特点。从王禹称《春居杂兴》“荞麦花开白雪香”句中可见,雪香未必不如花香。而周邦彦《浪淘沙慢》中所描绘的“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告诉我们花白也未必逊于雪白。

落雪与落花,由于季节的因素,却令人产生截然不同意境。落花的时候,是李后主《清平乐》中的“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教人伤怀。落雪的时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人奋进。

还是李煜在《浪淘沙》中悲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黯然销魂者,落花岂非亦有份?可是毛泽东《咏梅》中的落雪却带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结果。可见和雪关系最恰的,也只有梅花。同样是主席诗,《冬云》中写道:“梅花欢喜漫天雪。”又有韦庄《浣溪纱》:“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在寒冬,幸亏有梅与雪做伴才让大地还有生气,也幸亏有雪衬托才显现得出梅的高洁。卢梅坡另一首《雪梅》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关于咏雪的诗句 篇3

王文婧: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吟咏马的诗句。如:《齐风・载驱》中有“四骊济济”的诗句,写四匹黑马很强壮;《小雅・四牡》有“四牡”的诗句,写四匹马“马不停蹄”;而《小雅・白驹》共四段,每段以“皎皎白驹”(洁白的马)起兴。此后,有关马的诗文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张晗瑾:战国后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名篇《离骚》中就有表示诗人愿乘骏马奔驰来为楚王充当开路先锋的诗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左甜:汉武帝刘彻的《天马歌》是一首专门咏马的诗篇:

太一贡兮天马下,

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此诗咏天马,形神兼备,堪称中国诗歌史上较早的一首通篇咏马的佳作。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马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中咏马的诗句和诗篇数量多,质量也高。大诗人李白的诗中就有一首《紫骝马》: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苏志丛:唐诗中咏马的作品质量高,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可窥见一斑。全诗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马抒怀之作。前四句是实写,写马的来历;后四句由实写转为虚写,写马的气概、马的品格,并以马比喻房兵曹这一人物,希望房兵曹能为国建功立业,将咏马与咏人有机结合起来,也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这首咏马诗篇,堪称中国马文化的代表作。

韦韬:还有著名诗人李贺,他以《马诗》为题的就有23首。如: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显然,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其他著名诗人如王维、王昌龄、岑参、杜牧、李商隐等,也都有咏马的诗篇或诗句。

袁朝霞:有关马的文章也相当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唐宋家”之首韩愈的名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发人深省,读之,令人赞赏不已。

李家兴:有关马的笔记小说也有不少,内容也很丰富。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之《女化蚕》篇,记载了一则与马有关的传说。

远古时,有一个女子,父亲远征,家中仅有她一人,养了一匹马。有一天,她因思念父亲,就对这匹马戏言道:“你能为我迎得父亲归来,我就嫁给你。”马听此言后,就脱缰而去,一直跑到这女子的父亲处。其父看到马很惊喜,便骑马回到家中,从此,对马“厚加刍养”。但马不肯食,见其女出入,动辄“喜怒奋击”。这女子就将其中的缘故告诉了父亲,父亲则“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一日,这女子拿着马皮跟邻女玩,对马皮说:“你是畜生,怎么想娶人为妻呢?招来屠杀剥皮,又何苦呢?”话未说完,马皮就将此女卷走。过了数天,在大树枝间,人们发现,该女与马皮皆化为蚕,“而绩于树上”。邻女“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而将其树命名为“桑”。桑,即丧。后来,人们祭拜“蚕神”,希冀养蚕丰收。

此马对女子的爱是那么执著,以至死后马皮卷走女子双双化为蚕神,这是多么神奇的传说呀!

李广:近现代也有许多写马的诗文,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

凤霞:还有周涛的《巩乃斯的马》,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多么形象生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