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至的古诗句【精选3篇】》
如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描写冬至的古诗句【精选3篇】。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范文 篇1
一、明确阅读步骤
阅读诗歌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通读文本
要想通读,先看题目,再看作者,三看注解,最后才是读诗文。很多诗歌初看题目就可以知道内容,比如是托物言志诗,是思乡怀亲诗,还是送别诗。如《江乡故人偶集客舍》这个题目,有很明确的信息:故乡人在外偶然相聚,而且是在客舍中,它的内容里一定有思乡怀亲之念,客居在外又有漂泊流离之感,宦海沉浮之痛,不忍离别之情。
问题是大多数学生不看注解,注解被忽略。教师一定要强调看注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看注解的习惯,知道从注解中寻找信息。
2. 判断手法
分析语言技巧,包括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正常的顺序是,先找修辞,找不
到,再找表现手法,还是没有找到典型的表现手法,最后才找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定是有的。
很多学生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混为一谈,眉毛胡子分不清。如果学生能够记住表现手法的类型与每一种类型的典型例子,记住表达方式的类型及每一种类型的典型例子,他就可以像学数学一样掌握了公式定理。
诗歌中表现手法十分重要,常见的有: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一般在古诗中,描写细微的声音,如露珠滴落,石上泉水流动,秋冬鸟、虫啼叫,落叶的声响,鱼儿跳动等,就是以动衬静;而描写较大的声音,如竹笛响,牛儿哞叫,箫声,爆竹声等,就是以声衬静。教师让学生记住这些惯例,在分析表现手法时,他会一眼就得出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结论。
对比衬托。举一个最通俗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什么是衬托,问“很高的人和很矮的人走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胖子和瘦人站在一起什么感觉?”这里既是衬托,又是正反对比衬托。在影视剧中,墙上的钟哒哒哒发出很响的声音,为什么?这里的问题是,学生搞不清楚什么是正面衬托,什么是反面衬托。通俗的解释就是好的,同类的就是正衬,比如两个很高的人在一起;好的和坏的,两个相反的在一起,就是反衬。但是不同的诗歌,要做具体分析。
写景抒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歌典型的
间接抒情。诗句究竟是什么表现手法,在脑子里梳理一下有哪些类型,对号入座。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第一句记叙,同时写景,交代了时间、事件、环境,第二句抒情,情感的落脚点是“悲”字,交代了人物。
虚实结合法。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送别诗往往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明写送别时的情景,虚写送别后的情景,同时也是想象送别后的情景。学生记住了这个规律,只要一明确是送别诗,就可以基本上判断采用了虚实结合法。
表现手法是考的最多的,学生往往会判断失误,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既是比喻,又是想象,很多时候,一句诗既有修辞手法,又有表现手法。很可能学生只判断出比喻,不能够判读出想象。像这种情况,如果阅读题目问的是什么修辞法,只须要答比喻;如果问的是表现手法,就要回答想象。
表达方式只有5种: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在古诗中,描写、抒情是最多的,难得有直接议论的诗句,说明几乎没有,记叙是有的。在诗歌阅读中,很少有分析表达方式。
3. 分析手法
答题包括3点:什么手法、什么作用、什么情感。
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把湖水湖面比作白银盘,把远山比作青螺,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明丽的美景,又是想象,把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深绿色的远山想象成青螺,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明确阅读的答题模式
诗歌阅读题目的类型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意象类。判断是什么意象,结合原句分析营造了什么氛围,流露表达了什么情感。
技巧类。判断手法,结合原句翻译和分析手法的作用,明确是什么情感。
语言类。概括语言特点,结合原句分析语言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
炼字类。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翻译、解释分析作用、氛围,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举例理解阅读步骤和答题模式
诗歌的三大特征是语言凝练,音韵美,饱含情感。教师在教授诗歌阅读时,首先需要提纲挈领地告知学生,每一首诗歌阅读的落脚点都是情感,诗歌就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诗歌中通常都是间接抒情。
以诗人戎昱的《塞下曲》(其六)为例,分析诗歌的阅读理解。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VV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解,①VV(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歌的题目告诉读者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中的人物是将领、士兵,这类诗歌作者
对他们是颂扬、怜惜的情感,他们有报国、建功立业、思乡怀亲的愿望,这类诗歌的主旨往往是表达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VV”的注解可以帮助理解原句,“卢龙塞”是古地名,“烟尘飞至今”就迎刃而解,“烟尘”,借代的修辞手法,仗打得很久了,战争连年。
在这首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月”。“月”在古诗中通常表达思乡,可是有学生说“你怎么知道边将思乡?”这证明,学生连阅读古典诗歌最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但是,“月”不仅仅是表达思乡,它的含义还有:清高孤傲,不同流俗;感叹昔盛今衰等,关于这一点,老师须要给学生讲清楚,以免读诗看见“月”就是思乡。
首句为什么是“北风”?“白草”?因为东风是春天,北风是冬天。知道绿色的草,枯黄的草,也该明白白色的草是怎么一回事。凛冽的西北风中被霜打后又披着白雪的凋敝的枯草在瑟瑟抖动,可见天有多么冷。而胡人的马天天都来侵扰。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将七的出场作铺垫。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范文 篇2
打油诗
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便就此传开了。后来人们把用语俚俗的诗均称为打油诗。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别人。
有趣的是,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相传苏轼长的是“马脸”,苏小妹的前额特高,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讥讽苏小妹额头太凸。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讥讽苏轼脸太长。妙用夸张,情趣十足。
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作打油诗的高手。李调元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与他吟诗联对。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吟一首诗。李调元不假思索,吟曰:“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众士子听了前两句,先是哈哈嘲笑,听了最后两句才品味出此诗俗中见雅,绵里藏针,自己挨骂了,个个苦笑不得,顿时对李调元刮目相看。李调元含笑不语,扬长而去。
回文诗
回文诗既可顺读,亦可倒读,韵自成韵,意自成意,韵味无穷。如四川射洪县安乐乡龙归寺有块诗碑,是一首十言诗,作者是清代才女吴绛雪,描写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被世人誉为回文诗珍品。
春: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日明;夏: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秋: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冬:红炉黑炭炽寒冬御雪风。
以上诗的每一句来回复读,可成一首七言绝句。四首绝句,分别描写四季景色。诗的读法是:第一句顺读,第二句在上句末重复四字构成顶真,且顺读七个字,自成一句,第三、四句也如此回读成句,终成一首诗,其平仄押韵完全符合格律。如第一句可照此吟成一首咏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日明;明日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第二句则可照此吟成一首咏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描写“秋”“冬”景色的两句请读者自己试读玩味。
再如宋朝时候,李禺写过一首夫妻互忆的回文诗,顺读是一首情诗,抒发了丈夫对妻儿的痴情眷念,想起昔日对酒当歌,眼下孤灯长寂,不由泪洒衣襟:“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迷途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廖寂,夫忆妻兮父忆子。”倒读则表达了年轻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子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途迷。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瘸腿诗
瘸腿诗又叫十七字诗,“三句半” 诗,句式为“五五五二”。
相传古时有一名叫“西坡”的读书人,善作瘸腿诗。他的第一首出名的瘸腿诗描写了干旱之年抗旱的情景:“太守祈雨泽,万民多感德。昨夜推窗看,见月。”这是一首讥讽太守借拜神来欺骗百姓和破除迷信的诗,传扬出去后,太守大怒,派人把西坡抓去,还罚他作一首自嘲诗。西坡答曰:“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坡比,差多。”然后,西坡就被发配了,行前,他舅舅去送行。他这个舅舅是个独眼龙,西坡又赋诗:“发配到云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流泪,三行。”到了云阳,地方官很喜欢他,让他做诗一首:“环佩响叮当,夫人出后堂,金莲三寸小,横量。”金莲,指的是古代女人的小脚,横量,则讽刺了这夫人的脚实在是一双难看的大脚。这西坡,实在是一个能搞笑的歪才。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范文 篇3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儿童的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读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可见,人们对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童年时光的向往之情,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写爱国诗词为专长,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属于农村田园风格,其中描写儿童的词句,寥寥数笔,童真便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中儿”都在忙活着,小儿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读罢这句,一个顽皮淘气的孩童形象,就会浮现在你脑中。
童趣诗写得最为有名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他多以儿童日常生活的瞬间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幅浸润着童趣美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真是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画。“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们在柳树下嬉闹玩乐,让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和生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冬天,调皮的顽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顽童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乐趣和余景的玩味,让我们忘记了背景中冬季的严寒和冰冷。
刘克庄的诗作《鸟石山》,也是描写儿童的:“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诗人范成大在组诗《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乐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儿时,许多人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按常理,大多数孩子都会挨大人的责骂,可是在白居易眼中,偷莲的孩子却是这样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全诗没有批评和责怪,只有温馨的描绘,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娃儿,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采白莲,回来时却不知隐藏自己踪迹,在浮萍中留下一道船经过的痕迹。这真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