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优秀3篇正文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优秀3篇》

时间: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句了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勤劳的小编阿青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3篇有关清明节的诗句,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范文 篇1

分析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以2013年高考18套试卷为例,除上海卷、天津卷未考查外,其余16套都直接或者间接考查了诗词的思想情感。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看注解(题目、作者、背景、题解等),从中发现蛛丝马迹;抓意象,从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揣摩情感;抓诗眼,从某些透露作者情感倾向的关键词句解读诗歌;看典故,诗人往往借助历史故事或化用前人诗句,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看手法,表现手法是表情达意的方法之一。

此类题目答题时一般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分说,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分析作者感情的成因。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艺术手法,一定要点明手法。其答题格式一般为:本诗通过(什么)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情感分类】

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高考诗歌情感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忧国伤时类:对统治者昏庸无道、穷兵黩武的抨击;反映山河沦丧、国破家亡(战乱)的痛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景的担忧;建功立业的豪情、保家卫国的决心;韶光易逝、怀才不遇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报国无门的激愤,贬官谪居的悲恨等等。

【关键词】

意象:哀鸿、乌鸦、燕子、鹧鸪、草木、烽火、烽烟、兵锋、大漠、孤烟、长河、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角声、莲、松柏、、梅花、冰雪、鸿鹄、神器、吴钩、柳营等。

典故延伸:长城、南冠、夜郎、碧血、化碧、金鸡、黍离、商女、问鼎、逐鹿、投笔、楼兰、抱璞、掣肘、折腰、折桂、辞第、请缨、钓鳌、还珠、金鸡、献芹、抱柱、射天狼、昆山玉、细柳营、天狼星、执牛耳、花、望帝啼鹊、击楫中流、髀肉复生等。

【高考链接1】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13年四川卷节选)

九日和韩魏公①

[宋]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结合全诗中的关键词句“晚岁”“萧萧华发”“闲伴诸儒”与“壮心偶傍醉中来”,可以判断诗中作者流露出的主要情感倾向为:壮志未酬的深沉愁绪和无限苦闷

【参考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高考链接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13年北京卷节选)

古风(其十)

[唐]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吟古人以明己志,作者以鲁连自比,借他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鲁连“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辅佐平原,力挽狂澜,倒得以“却秦振英声”,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而后淡泊名利,获得了后人的褒扬。答题时,结合具体诗句,答到“建功立业”与“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热爱自由”)即可。

【参考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二、思乡怀人类: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表达游子逐客的凄凉、征夫思妇的幽怨、离别思念的愁绪等等。

【关键词】

标准词:孤、悲、怜、空、独、客、故园、相思、无情、登楼、登高、凭栏、捣衣等。

特殊节日: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

意象:芳草、尺素、芭蕉、短笛、鸿雁、杜鹃、沙鸥、古道、浮云、暮霭、秋风、衰草、梧桐、寒山、暝色、高楼、宿鸟、日暮、西楼、高楼等。

典故:劳歌、烂柯、双鲤、莼羹鲈脍等。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13年山东卷节选)

山寺夜起

[清]江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分析说明。前六句,描写了一幅山中夜景图,为烘托诗人的心情作了铺垫。“谁见无家客”一句是关键,无家,痛彻心扉的思乡与回归之愁是其“不眠”的最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三、生活杂感类: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恬淡,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亲情友情的真挚,对秀美山河的赞美等等。

【关键词】

意象:梅、竹、兰、菊、鸡黍、琴瑟、清泉、修竹、幽篁、松林、白鸥、墟烟、桑树、青山、桑麻、耕夫、渔樵、蓑笠翁、野老、牧童、浣女、空山、江村、莲舟、深巷、柴门、荆扉等。

典故:采薇、劳歌、斑马、谢家、东篱、梦蝶、三径、东山高卧、高山流水、白衣苍狗等。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13年安徽卷节选)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与“独宿”“ 不成宿”来看,“孤独”是他们共有的情感。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冷”“残”“雨”“寒”等词语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寒袭人。

四、长亭送别类: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等。

【关键词】

时间类意象: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

空间类意象:长亭、南浦、灞桥、古道等。

其他意象:酒、秋、杨柳、夕阳、寒砧、流黄、寒蝉、兰舟、孤帆、烟波等。

标准词:标题中的“送”“别”“赠”等词语。

【高考链接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回答问题。(13年福建卷节选)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颈联中,作者想象友人到家遇春燕、浣征衣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眷念。尾联中,作者想象友人在家摆脱了琐事杂务,终日临水闲居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闲适生活的艳羡。

【参考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高考链接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回答问题。(10年江苏卷节选)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第一问:“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第二问:由“别”字可以看出惜别之意;由“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范文 篇2

一是上坟扫墓的习俗。南宋诗人高菊卿,在其《清明》诗中,曾写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诗句。此诗反映出了古人清明扫墓的情景与心情。清朝《帝京岁时纪盛》中亦有这样的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挚盒,轮毂相望。”看来扫墓之风,在古时是十分盛行的。

二是在坟上植树的习俗。坟地有了墓堆之后,在墓旁植树作标志之风十分流行。有诗为证:“松柏冢累累”(汉乐府《十五从军》)、“垄树久苍然”(岑参《故仆射裴公挽歌》)、“新墓已栽松”(皇甫冉《送魏六侍御葬》)。

三是“插柳”的习俗。我国久有清明插柳之习俗。《风土志》中说,清明为柳节。清明在门楣上插柳,从春秋战国开始,在唐代已很盛行。清明插柳,其意义有四:清明日,家家以柳条插门上,为的是祈求吉祥;借此以记年岁。宋代赵元镇就写有“寂寂柴门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的诗句,以此作为已祭过祖先的证据;借以从大自然汲取青春和力量。民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有的地方清明这天,青年妇女把杨柳枝戴在头上,认为这样做可使红颜不老。

四是踏青的习俗。踏青,也叫探春、寻春、游春。此习俗古已有之,始于汉,而盛于唐、宋。唐代诗圣杜甫,在其《绝句》中,即写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并在其《清明》诗中,描绘了踏青春游的盛况:“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首朱蹄骄啮膝。”宋代周密在其《武林旧事》中也这样写道:“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装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代著名的风俗画长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为我们留下有关北宋首都清明节出游盛况的形象记录。

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习俗。杜甫写有“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宋朝黄山谷亦写有“未到清明先梦火,还依桑下系秋千”的诗句;《天元天宝遗事》中还有清明节举行斗鸡、打球等比赛的记载。《梦粱录》中还说,清明之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乐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上述拔河、蹴鞠、打球、斗鸡、荡秋千、放风筝、赛龙舟等体育活动,可见在当时已开展得相当普遍了。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范文 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心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即事 瞿佑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清明 陈子龙

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