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苏试水调歌头诗句精彩9篇正文

《苏试水调歌头诗句精彩9篇》

时间:

本页是编辑为大家分享的9篇龚琳娜 水调歌头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思念的诗句——《水调歌头》 篇1

《水调歌头》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鉴赏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水调歌头》 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水调歌头苏轼诗句 篇2

苏词水调歌头的赏析

近来有些颠狂,你知道的,就是那种单打独斗(独处)惯了的人,沉溺于某事物后会有的状态,似有所发现,于是就有些文字不吐不快。

迷恋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一星期,窝在大路园的一楼角落,没网没老公,连喜欢的书都在家,只得一边码老公交待的任务,一边听龚琳娜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觉得该女士唱得真爷们,东趣写得真绝。好久没这样认真底写论文一样地讲点人文的东西了,胸中挤了好些话,不知道扯哪个话头讲起。也不知道我导师看了这样的论文,会不会气得想用戒尺拍我。还是从读书那会子开始,方便我找到写人文类论文的感觉,你知道的,丢开人文书籍很久了。

在前湖校区的时候,人文学院有次安排了一个特别高大上的演讲,来者是人民大学语言文字点的博导,该导师名字我忘了,但他讲的那一课,我是怎么着也难忘。讲的内容是“论‘王冕死了父亲’一句的源起”之类的。当时那个盛况哟,同学们那个激动,中文系的都去了,还有其他上大课时没见过的人也去打了酱油。礼堂里满满的都是人,我装腔作势很认真地听,现在回忆起来,记得真切的就只有“王冕死了父亲”这句话,其他的一概忘光了。但是,当时真心觉得老师好牛B啊,就这么个句子,能扯上一个多小时,愣是把我听傻了。恍惚兮,唯有那种高大上的感觉尚有余味。现在猜一下,大概是讲这个如此白话的表达句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吧,是语言文字学的范畴,如果圈里有高人,请尽情鄙视我的水平吧!今天我要讲苏词的情感张力,大概就是想直逼这个老师讲授的效果。闲话少叙,开始掰。

苏东坡,人都说他旷达,要我说,旷达这种东西,是用来安慰自己的是留在文学作品中的,因为事实上,东趣先生行事待人也有失之刻薄的地方呢。大凡有才的人或多或少有这个鸟德性,看不上那等比自己蠢的,甚至懒得装出谦和的样子,一幅老子不带你玩的表情。这个且表过不提,就只提明月几时月这词的情感是怎么启承转合的,这情感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张力,为什么会最终以这样的形态呈现,留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况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几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词很大,很自恋。因为这词里你看不见其他的人,你能看到的是天人(东坡自己)、天宫、月亮,还有整个人的群体。最后一点很重要,人的群体,为什么当个体的情感上升到群体后,我们感到了救赎——难道是因为,得知其实大家都一样苦逼后的释怀么?为什么当个人的'情感上升为人类的普遍情感时,你便不觉得这词小家子气,反而有种无比高大、庄严的味道。为什么?你去找文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相关的书找答案吧。其实,东坡写这词时,眼里可没有想别人,他想的是自己,表达出来后的作品就是有人的“神性”——普遍的人性。为什么?你去找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有解释关于天赋这种东西的内容。

东坡先生才高,不得志自求外放为官,本想与兄弟团聚,耐何又不成。那时不像现在,想谁了,发个微信骚扰一下,非常方便,所以现在人情感浮躁而变幻无踪。他那时,心里苦,别说听到兄弟的声音了,就是看信都难。一个人在外做官打拼,据说他当时身边有一个解意的小妾,可怎么替代得了亲情。尤其是过中秋节,人家都亲人团聚了,他永远只是只身一人。插话: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孤独的,他们闭上眼睛,用心看见世界。其实,我真想说,若果然兄弟在一起时,这首千古第一词就没了。

好了,置换下情境方便理解。如果是我们自己,一个人在城市工作,平常公务缠身,一旦闲下来,一个人的时候,拿什么打发时光,愉悦自己?尤其是万家赏月时,你却一个人,孤独得可耻,翻遍手机就是找不到个人聊天,其实你真的很想发疯开车到某个山边去看月亮,就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能陪你疯,甚至连找个陪你说几句不着边际的话的人都难。你就只是一个人。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各种自救方法有木有?看电视、打电动、对着微信发英雄贴骚扰别人(哦,这里插播一个关于女神林徽音的故事,该美女在国外留学时,同时给四位男士写信,大意是国外求学不易、精神苦闷需要朋友求聊天通信之类,这几位分别就是大诗人徐志摩、大哲学家金岳霖,还有那谁谁谁。具体情节自己网上百度。为避免被众粉丝打S,我要表白一句,我也是林粉,女神的魅力就在于,她说出这样的话不矫情而且能得到绅士们的回应,我这等矮穷挫膜拜之啊。所以小鲜肉们,别去想琼瑶阿姨的鬼情节了,那太没有营养)。当然那些有自己爱好并能长年累月沉浸其中不觉厌烦的人,请略过,因为你们已经不需要任何物和人去搭救你们,你对这种痛苦没体验,请不用看下文了,谢谢。

有痛苦体验的人们思维跟上,虽然来自外面的搭救治标不治本,但是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你祈福这种量变带来的可观质变吧。自救,颇文艺而不害人的方式是,开始自言自语以及自恋,目的是找到自我存在感。譬如,你可能在微信上写道:西江月,秋风乍起,念九华山中明月夜,你我把酒聊天,BLABLA,总之些不着边际的话。好了,你表达完了,等着丰收。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开始围观你,因为他们一样的无聊,开始有人点赞,有人说,啊,你真是有情调,你那时跟谁喝酒来着,或者问,你在哪里看月,或者干脆说这真是文艺范的楷模。其实泥玛,你想说你很苦逼,中秋没人陪正在微信上钓鱼么?其实大家深想一下都会知道,但是他们没法深想,因为无法理解你的境况。也许你就只是需要有个人说,是不是觉得孤单了啊,要不要一起赏个月喝个茶聊个天哪?!

而东坡先生连这点虚无飘渺的希望都没有。他喝着酒,痴望着月亮,你想让他哭着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么?不可能,他的苦逼还没到李煜那个程度。他只是无聊了,想家了,想有个知心的人聊天。可是,NOBODY。这种状态,不仅在节假日,也更在人生的每一天,你了解东坡就会晓得,他真正玩得好的就佛印和尚,两人能聊到一块去还很开心。(你有这样朋友吗?一直在身边,已经看透了他是什么样的人,却不厌烦。就是张爱玲讲的那种棋逢对手式的谈话对象。)怎么办呢?佛印

不在身边哪。他只好痴望着月亮,把月亮当朋友了。请注意,这是卖萌的开始。

我们对着月光菩萨会说什么?会说,好圆好亮的银盘啊。可东坡的萌不是这样卖的。

他说的是问句:这么皎洁的明月啊,是几时就有的,青天你知道吗?(他说这话其实不是真问,是他的一种情感在作怪:月亮恒常久,一定看惯人世悲欢离合,今天,你可是扎实地看见我也这样了。)你们是不是也看见了我是怎么下凡的,话说,天宫之上是什么年代了?还是那样每天歌舞无忧的么?这人间真是苦逼啊,我想乘一阵风飞升算了。可是天上一定很冷清吧,不见得有人间这样温暖斑澜。还是算了,别回得太早。夜已经深了,我睡不着啊,想心事呢,想胞弟子由,你这么明晃晃的亮着是闹哪样?真是挠人心啊。透过窗子望,月亮并不说话,她只是圆着。其实又不关你的事,月亮时圆时缺,圆时美满,缺时也耐看,就像人一样,难得时时团聚,千古以来都如此啊,又岂止我一个孤独?只要我们兄弟都平平安安的,像这样的晚上,纵身处异地,赏这样一轮明月,也是欢喜无比的啊。

东坡先生的词写完了,他的自我救赎也就达到了,于是,他舒心地睡觉去,因为情感理顺了,他不再纠结。这就叫想得开放得下!可是若要说,你读这词的时候看到的仅是清丽雄阔,我便要说这毕竟肤浅了些,我们读这词的时候也应该读到词意背后的纠结缠绵。这些美的意境不是从天下掉来的,这样的最终成果,来自情感不得满足的辛苦跋涉,唯有理解了那裹沙成珠的过程你才能懂得,这世界上哪有天生旷达的人啊,这世上又哪有那等彻底洒脱的性子。有些人,有这种洒脱性子,我说白一点,是他的智商情商还没发展到能理解那种痛苦的份上,比如粗神经的人(其实非常羡慕这种人啊,有木有!)或者他的人生根本没给他那种体验,无论是间接还是直接的,都木有,比如孩子。区别很大的,有人根本不存在挣扎,多数人不过是挣扎多久解脱的区别,极少数人挣扎解脱了还能带着世人解脱。那少数人在不断地言说这个过程,描述那种状态,像是终极的真理,你似乎懂了,你似乎开怀了,其实,你只是隔着玻璃感受了那永远被延迟的月光。等到哪天,你静了,你站在那里看月亮,痛苦犁过你的心田,你才算是沐浴了月光的清辉,才算可以体味一下问青天的况味。

可以说,在苏词中,我们能看到人们常说的人生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第三重,看山还是山。东坡的情感承转是这样的。第一重:真实体验,他见月圆了,中秋夜想家了,没人陪。他自己又外放的事实真是苦逼,此情难以排解,开始纠结。第二重:纠结苦海,一边猛看月亮一边胡思乱想,看着看着,发现月亮真是美啊,这千古的月真是不凡,天地间该有些怎样的秘密,他真想回天宫去看个究竟。第三重:释怀,月亮还是月亮,苦还是苦,他回到本色,事实变得不那么令他受不了。第三重中,他只是观察这苦这圆缺,既然无能为力,所以祝愿人安好便是晴天。他在表达的时候,苦处是明确流露了的,但更多的是自圆其说式的宽解和对明月的喜爱。可见同志们,爱自然,能幻想是多么重要,因为你会发现你的情感在一兜圈回来后竟然变得不再痛苦,看世事也会达观。可是,释怀这种东西不能过多言说,说多了就不真实,也就变得更痛苦。李白是个最好的例子,回回看他的诗,你以为他老人家终于不愁苦了,可是下回你再看,还是会发作。哎,无解。

我想说的说完了,你想明白的明白了吗?大概没有,老陶说过一句话:“绝知此事需躬行”,特别早熟有天赋的人不在此列。

再补一句,如果下次不开心了,不妨体验一下,情感转承是不是也这样?开始是发现真苦,后面开始乱想,想着想着因为某些事你又暂时觉得不苦了?

记得有朋友转给我的一个截屏,上面调侃人们过度解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比如,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解读了一大段,让人啼笑皆非。鲁迅有知,会疯,直接后果就是,他若在意、从此便不再说话了,因为被曲解得厉害。我这上面一大篇废话,大抵若此吧。不过东坡若知道了,顶多说一句“你放屁”(这话他说得出口,你去看他和佛印两个的和诗,经常是屁来屁去的,有诗为证:一屁打过江),就又该干嘛干嘛去了。

《水调歌头》的诗句赏析 篇3

《水调歌头》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水调歌头》简介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观与天道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展望未来的诗句——《水调歌头》 篇4

水调歌头 宋·吴潜

宛水才停棹,一舸又澄江。岩花篱蕊开遍,时节正重阳。唤起沙汀渔父,揽取一天秋色,无处不潇湘。有酒时鲸吸,醉里是吾乡。济时心,忧国志,问穹苍。是非得失,成败何用苦论量。年事飞乌奔兔,世事崩崖惊浪,此别意茫茫。但愿身强健,努力报君王。

水调歌头 宋·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踏莎行 宋·杨炎正

宿鹭栖身,飞鸿点泪,不堪更是重阳到。一襟无处著凄凉。倚阑堪尽斜阳倒。瘦减难丰,悲伤易老,淡觞消得黄花笑。画眉人去玉篦存,浓愁如黛凭谁扫。

苏轼的诗句水调歌头 篇5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的作品,表达苏轼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与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的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他的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与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之中,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十分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他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之时,他的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写的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与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正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入了一层。从明月诞生时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是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他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他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自己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与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在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加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他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与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与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与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与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与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与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水调歌头诗句赏析 篇6

水调歌头苏轼诗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中秋节的诗句:水调歌头 篇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然后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然后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然后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四、诗歌赏析

(一)、选择题

1、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____B_____

A、欧阳修 B、苏轼  C、陆游  D、辛弃疾

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号:( A  )

A、东坡居士  B、青莲居士C、稼轩居士  D、易安居士

3.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有(  B )

A、李煜 B、辛弃疾 C、柳永 D、李清照

4.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

A、欧阳修  B、王安石C、苏轼  D、辛弃疾

5.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的主题是:(  B  )

A、羁旅行愁B、望月怀人C、悲悼故国  D、忧时伤事

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出世思想与入世思想矛盾的语句是( B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月有阴晴圆缺

(二)、赏析题

1.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现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然后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

6、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 《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

8、 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然后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 例:怀人写悲欢离合,然后颇显旷达胸襟 。

9、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然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0、“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然后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然后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后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然后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苏试水调歌头游泳 篇8

水调歌头诗句赏析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朝隋炀帝开挖汴河的时候,曾命人制作“水调歌”。后来,唐朝人把这首曲调演绎为歌舞大曲。大曲由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组成,而“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所谓“水调歌头”就是水调大曲中序的第一章的曲调。水调歌头又叫《元会曲》、《台城游》等。全词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不等,前后片各四平韵。

苏轼(公元1037-1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20岁那年,他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他个性独立,一生追求自由。42岁任知湖州时,因涉嫌诽谤御史台入狱,第二年被贬到黄州,在东坡修筑一室,自号东坡居士。49岁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57岁又因出言不慎,被贬惠州、儋州。63岁被召北归回京,次年死于常州。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节思念亲人的词。作者在序言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节的夜晚,他和朋友们通宵饮酒,酩酊大醉,借着酒兴,抒发压抑多时的郁闷心情。子由是他的弟弟苏辙。想不到酒后胡言竟成了千古名篇。现在我们就来听他怎么唱吧:

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道明亮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此时,我想拿起酒杯,向上天先敬一杯酒,然后问一问青天,这个月亮究竟是什么来历。

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也不知道天上的那些神仙居住的宫殿,以及无数琼台楼阁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都说天上一天就是人间一年,那么,今天晚上,是神仙们的哪一年呢?

第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多么想变成神仙,乘着今夜的秋风,飞回天上的宫殿去呀!却又十分担心,恐怕天上那些玉石砌成的琼台楼宇里太冰冷了,我在高高的宫殿中,经受不住那样的寒冷。

第四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胡思乱想的时候,竟然对着月亮跳起了舞,在明亮的月光下,清澈的影子随着人的动舞,仿佛跃上云端。那种乘云御风的'感觉真是洒脱呀,哪像在人间那样抑郁!

这是第一段,描写中秋夜,作者和朋友们饮酒时的情景。这是酒醉后的表现,对着明亮的月光,胡思乱想,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但他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长时间沉思之后,借着酒兴,摆脱郁闷后的一种情感的抒发。现在,作者终于从郁闷中解脱出来了。解脱之后,他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呢?继续听吧:

第一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已经夜深人静,月亮向西移动,月光照进了朱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房间里。此时,有多少人不能和亲人团圆,因为思念,无法入睡呀!

第二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虽然月圆了,但很多人不能相聚团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月亮呀,你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满的出现在天上,来加重离别后的伤感?

第三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然而,细想一下,人生总是坎坷不平,有悲伤,有欢乐,有离别,有相聚。月亮也是圆缺不定,有阴暗,有晴朗,有圆满,有亏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啊!

第四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既然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忧愁了。因此,在这里祝愿大家:健康长寿!虽然亲人朋友远隔千里,但不妨碍我们同时对着月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月色吧!

人生的离别在古人的眼里是如此的沉重。可能是宋朝人安逸的生活,自由的思想,平等的际遇造就的。正如苏东波的暗示,亲人朋友的分别,已经令人无限的惆怅忧伤了,更何况是生离死别的痛苦呢?

因此,有很多宋朝人坚决不同意朝廷组成强大的国家军队,到北方和野蛮人打仗。宋朝人非常精明,也十分自私。当然,精明与愚笨,自私与无私都是相对的。所谓人生苦短,建功立业重要,还是享受生活重要?这是千古的难题。

苏词水调歌头的赏析 篇9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水调歌头

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欲乘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

向仙岛,归冥,两无消息。

长相思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