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菊花的诗句(优秀5篇)》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以下是勤劳的小编有缘人帮助大家找到的5篇描写菊花的诗句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菊花的诗句 篇1
唐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日本汉诗家大沼厚《东台看花杂咏》云:“半天乔木已空枝,矮树仍能弄艳姿。气魄旋消华彩在,晚开花似晚唐诗。”由此可知,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的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有人说晚唐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诗坛的整体状况是感伤气息浓重,雕琢风气盛行。但也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人称“小李杜”的杜牧、李商隐便是晚唐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长安晚秋》的作者赵嘏出生于望门大族,年轻时四处游历。此间,多次进京应试,均未及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诗题《长安晚秋》,为我们点明了地点、时间。显然是诗人居住在长安的一个秋天所写的诗。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没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唐宣宗读赵嘏诗作,题诗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认为他借古讽今,不愿委以重任。大中七年,赵嘏任渭南尉,故有赵渭南之称,不久病逝于任所。他擅L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胡震亨谓其“才笔欲横,古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因与杜牧友善,杜牧极为赞赏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因此人又称“赵倚楼”。
许多诗人以诗中佳句赢得声名,留下千古佳话。如宋代宋祁《木兰花》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之佳句,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于是时人称其“红杏尚书”。宋代诗人张先,其诗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三句名句,时人送别号“张三影”。宋代词人贺铸则因《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得名,人称“贺梅子”……同样,唐诗人赵嘏因《长安晚秋》中“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一名句得了个“赵倚楼”的绰号。
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展开具体描写的?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呢?一是远近结合:一二句远望,五六句近观。二是俯仰结合:前四句仰视,五六句俯看。三是动静结合:三四句是动态描写,五六句是静态描写。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凄清”二字既属客观描写,也蕴含主观感受,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下句从“高秋”品味,同时还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
景物描写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其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云物凄凉”“残星几点”不仅是秋的凉意、星的寥落,更是内心凄凉的反映。“长笛”不仅是所闻,更是内心的思念和乡情的反映。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只管借笛抒发自己内心的衷曲,可曾想到听笛知音又是怎样黯然神伤?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菊之静,实为心之静;莲之愁,更是人之愁。这样写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令人不免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又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总之,前三联都是写景的,所写之景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第一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着时间的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颔联和颈联的写景融入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雁阵,东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却自然传达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情怀,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尾联诗人仍未直抒胸臆,而是运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情怀。第一个典故“鲈鱼正美”,是表示思乡之情。源于张翰(字季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个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莼羹鲈脍)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张翰有诗云:“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后来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化用此典故,写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第二个典故“南冠楚囚”,据《左传》载,成公九年,晋候见到钟仪,他问别人道:“兵器库里那个头楚冠被囚禁的人是谁?”随从回答说:“那人是郑国转送来的俘虏。”晋候对这个被关押了两年,还仍然带着自己国家帽子的人,十分感佩。他下令把钟仪释放出来,并立即召见,以示抚慰。后人用“南冠”代指囚徒或战俘。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诗人用了一个“学”字,因为实际上他不是囚徒,他寓居长安,是为了求取官职的。在这句的用词上,他用“空”与“楚囚”两个词,传达了留居长安的困顿失意和久居长安之无谓,这就引出了羁旅之思、归隐情怀。
描写菊花的诗句 篇2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簇,犹向陶公觅宠光。
[注]①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 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 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3分)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的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参考答案:(1)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 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
(3) 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通过阅卷,发现学生在回答本题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 审题不清,所选角度不准确。比如第2题“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即赏析“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这一联。生甲:“写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写出了傍晚相见山坡的景色。”生乙:“从内容上看,写出了菊傲然于世、高洁傲岸的精神;从结构上看为全诗点明了主旨。”显然这两个学生审题不清,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生甲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上来就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答非所问;生乙的“点明主旨”属于强拉因果。他们所给的答案,赏析角度不够准确,导致该题不得分。那么这类赏析型的题目该如何作答呢?首先应选准角度,其实对诗句的赏析,首先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的赏析。比如炼字角度、修辞角度、色彩角度和情感角度。其次应看清是“两个角度”,而有的学生只选了一个角度,比如生丙:“已晚”表现出作者对的喜爱,突出了诗的主题,令人深思。可见该生只是从情感角度进行了回答,是很难得满分的。而有些学生就回答得很好。请看生丁:(1) 对偶用得好,“半山碧”与“一枝黄”对仗,堪称完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2) 色彩对比鲜明,“碧”与“黄”勾勒出一幅深秋傍晚图景,凸显了的鲜艳美丽,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这一答案就非常棒。首先按题干要求,从修辞和色彩两个角度切入进行赏析,并且有分析性的语言,感情也答出来了。角度准确、全面,又有分析,这样的答案就能得满分。
二、 答案表述不够准确全面。比如第1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一生:“描绘了野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形象”。只能给1分,为什么?因为答案包含两个方面。(1)生存状态:“政缘在野有幽色”,即在自然界中的客观形象,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1分)(2)内在品质:“肯为无人减妙香”?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1分)综上所述,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分两个方面作答,即客观形象描述加内在品质挖掘,然后进行语言的整合即可。
三、 语言表述过于笼统、宽泛,导致表达不恰当、不准确。比如第3题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描写菊花的诗句 篇3
关键词: 李清照 咏花词 绘画美
诗歌和绘画历来有许多相通之处。宋代大诗人兼画家苏轼评王维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与苏轼同时代的郭熙亦说:①“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②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也提出诗歌要有绘画美。艺术门类的本质都是相通的,都饱含着诗情与画意。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工于诗词,善于书画。在词的创作中,她善于借鉴绘画理论与技巧,使其词画意盎然,具有浓厚的绘画美。
李清照被尊为“婉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明杨慎《词品》评曰:“宋人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③李清照的词以“别是一家”的风范,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创造了词体文学中新的艺术境界。易安词中,咏花词占很大比重,颇受关注,但在对其成功原因探析时,人们常忽略一个重要方面,即她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影响,以及其咏花词中蕴含的绘画美。
一、淡雅清丽的色彩美
李清照是一位词画兼工的文学家,她在《金石录后序》中曾提出:“得书、画、彝、鼎,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④《才妇录》也记载:“易安居士能书、能画、又能词。”⑤可见,李清照善画,精于书画鉴赏。
李清照擅长丹青,深知色彩在绘画、诗词中的重要作用,女性的特质也让她对色彩尤为敏感。在她的大量咏花词中,金桂、红梅、黄菊、红荷、白菊、白梅是词人最常用的色彩意象,巧妙运用色彩描绘的词句比比皆是。如写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黄”写出了桂花颜色的淡雅柔和。它没有鲜艳耀眼的光泽,但色彩却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淡黄色,自有其动人之处。“红酥肯放琼苞碎”(《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梅是春的使者,红色属暖色,宜于表达愉悦温馨之情。红梅欲放未放、含而不露的无限情意表达了女词人爱梅惜梅的心境和惜春叹春的情思。“夜来揉损琼肌”(《多丽・咏白菊》),白色是高洁的象征,“琼肌”赞美白菊的素洁高雅。以花瓣洁白如玉,风采淡雅迷人的白菊隐喻自咏,表达了女词人追求高洁人格的情怀。“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盛开的黄菊已舒展开细长柔弱的花瓣,露出黄色的花蕊。色调淡雅明丽,给人以美好的遐想。“满地黄花堆积”(《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样是写黄菊,却已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枯萎,满地堆积的“黄花”,恰似词人孤独凄凉的心境。“红稀香少”(《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浩浩渺》),清丽怡人的秋光中,粉红的荷花已逐渐凋落,但余香仍在,没有半点悲秋的情调,景色鲜明无穷好。
写海棠的著名词句“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被誉为易安奇句,“人工天巧,可称绝唱”。⑥它“奇”在以肥瘦喻花,也“奇”在“绿”和“红”色彩的巧妙运用。嫣红嫩绿,对比鲜明,红绿交相映衬,格外鲜艳美丽。把“红”和“瘦”连用在一起,以“瘦”字状红海棠花由盛开繁丽而憔悴零落;形象凄婉又楚楚动人,生动形象又色彩美丽。
赵明诚称赞李清照“清丽其词,端庄其品”。⑦清丽不仅可以形容其前期词的主要风格,而且可以概括其咏花词的主要色彩。在其咏花词中,词人巧妙运用淡雅清丽的色彩,描写花的颜色特征,突出花的风韵品格,创造或清新或素雅的意象。词人以淡雅清亮为特征的宋代绘画色彩为主色调,巧用富有色彩的词藻,增加了画面的鲜活形象,增添了词句的优美生动,给词抹上了一层淡淡的色彩,增添了几许浓烈的绘画美。
二、千姿百态的形态美
有画的诗和有诗的画俱是诗、画的极高境界,“诗中有画”意指诗中描写的形象生动鲜明,逼真得像一幅鲜明的图画。李清照“词中有画”,其咏花词中描写花的形态美的句子新奇生动,各具特色。
词下笔下的花形神兼备,“香脸半开娇旖旎”、“玉人浴出新妆洗”(《渔家傲・雪里已恬春倍至》),“香脸半开”、“玉人浴出”拟梅花蕾初绽,柔美俏丽,似一张半开却妩媚的“香脸”,犹如出浴新妆的“玉人”,表现寒梅的形神美。“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巧用工笔,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春花的娇嫩、鲜润。犹带露珠娇艳美丽的鲜花,是年轻词人如花美貌的绝好写照。词中描写的桂花、白菊、梨花、芍药,也是多姿多彩的:“揉破黄金万点轻”(《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点描出淡黄轻柔的桂花;“渐秋阑,雪清玉瘦”(《多丽・咏白菊》),描摹了高洁清瘦的白菊;“梨花欲谢恐难禁”(《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已深》),描绘出欲谢凋落的梨花;“容华淡,绰约俱见天真”(《庆清朝・禁幄纸张》),刻画的是风姿绰约、淡天真的芍药。
李清照词中出现最多的梅花,经她妙笔点染,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红酥肯放琼苞碎”(《玉楼春・重置已知春倍至》),是含苞欲放的早梅;“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是尚未开匀的梅花;“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髻子伤春人庸更梳》),是凋落的梅花;“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月下的梅花。那满枝盛开,雪中傲放的梅花则又是另一番韵致了。“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垂置已知春倍至》),“腻”字用来状梅花之质,可看出梅花开得正盛,丰满润泽之形态。料峭春寒中,皑皑白雪之上,凌寒盛开的梅花充满生机与活力。
李清照天资聪颖,性灵钟慧,精通多种艺术,填词随意点染,便能妙笔生花。千姿百态的花朵,一经词人之手便被描绘得绘形绘色,宛若在目,一首首精彩的咏花词仿佛一幅幅色彩鲜明,形态各异的咏花图。
三、幽美深远的意境美
古人说诗论词是很讲究意境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就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⑧宋代绘画美学亦推崇诗意这一审美标准,李泽厚认为他们重视的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⑨易安咏花词中常以委婉的情思、超脱的襟怀和美丽的花儿相融合,创造清新素雅、凄冷寒凉、寒洁幽远等幽美深远的意境,充满绘画美。如写藕花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夏日的黄昏,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清澈的湖水,无数只白色或粉红色的荷花,在密密丛丛的荷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就在这清香袭人的荷花深处,迷失了回家的方向。一幅色彩明快,格调欢快的荷塘少女泛舟图浮现在读者眼前。词人在进入“藕花深处”的佳境后喜悦、兴奋,笑入芙蓉浦,又有些惊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又是一幅动态图,扑愣愣飞起的鸥鹭使画面更加生动丰满。词笔至此戛然而止,读者可能仍沉醉在她的“藕花深处”,眼前仿佛看见黄昏美丽的荷塘,可爱的泛舟的少女,扑棱棱飞起的鸥鹭。整首词描写夏景清丽俊朗,格调轻松欢快,意境自然清新,让读者产生深深共鸣和无限向往。
同样是写藕花,笔调不同,意境也不同。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已不再是欢快的笔调,而变为孤独凄凉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的清秋时节,凉气袭人,一派凄清的氛围。丈夫“负笈远游”,词人心情孤寂、百无聊赖,“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只是泛舟出游也没有了少女时的无忧无虑,她无心游玩,回到“西楼”等待过雁传送“云中锦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构成了一个目断神迷的意境,“月明人倚楼”,绘成了一幅幽静朦胧的月夜相思图。月满之时,登上西楼,但月圆人未圆,雁回锦书无,心中的情思与愁情萦绕,无由排遣。“花自飘零水自流。”它们并不能理会词人的相思离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绵绵的相思、深深的闲愁,思念之情无法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眉尖的一蹙一颦,心头的一颤一震,处处流露出离愁别恨。哀伤凄冷的环境,愁肠悱恻的词人,烘托出一种深沉凄凉、婉转忧伤的意境。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雪梅图,构筑了一个冰清玉洁、空灵幽美、如诗如画的意境。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描写寒梅形象,把其置身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里。起笔以“雪里琼枝”表现梅花独占春首的品性,接着以“香脸半开”、“玉人浴出”拟其妩媚娇艳的形神美。“故叫明月玲珑地。”雪中盛开的梅花在朦胧的月光下,别有一番风韵。“共赏金樽沉绿蚁。”看到这幅美丽的“月下雪梅图”,词人忍不住想邀梅共饮。“此花不与群花比。”既赞美了梅花孤高傲寒的品格,又表现了女词人鄙弃世俗的坦荡情怀。这首词把皑皑的白雪、美丽的梅花、溶溶的月色组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疏淡清幽、空灵洁净、美妙如画的意境。在这幽美的意境中,词人和梅花融为一体,寒梅的形神美和词人的感情美融为一体,更增添了意境的优美。
李清照咏花词充满幽美深远的意境美,许多画家选其为题材,创作为“词意画”。中华书局编的《名家书画宋词精萃》精选了她的6首咏花词及书画家据其词意创作的词意画。著名画家陈逸飞许多作品的立意来自于李清照的咏花词,其词中空灵凄美的意境,在陈逸飞画作中有淋漓尽致的展现。
四、结语
宋代的帝王多喜好和提倡绘画,许多文人诗画兼工,常作诗意画和题画诗。李清照出生在书香浓郁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学诗习画,婚后常与其夫赵明诚一起收藏鉴赏历代金石书画。受社会风气的陶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她在绘画方面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李清照灵心慧质,天生具有艺术家气质,以特有的女性情怀感受生活,不拘一格爱花。她才力华赡,写词推陈出新,独创一格,把绘画知识和表现手法运用到词中,故其咏花词有独特的绘画美。本文所探讨的咏花词大多是李清照前期所作。词人前期生活幸福,婚姻美满,词作风格清丽婉转,咏花词的主要色调也淡雅清亮;词人热爱大自然,爱花写花,其词中花的形态也姿态万千;词人以花为知己,借花喻己,词中幽美深远的意境也寄托着她真挚美好的感情。
清代李调元评易安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⑩易安词无一首不工,其咏花词更是其词中的精品,宋词中的经典,如永不凋落的奇葩,独树一帜地盛开在宋词的百花园里。其咏花词不朽的原因,除了内容美、形式美、语言美、音乐美,词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巧妙运用清丽的色彩,细致入微地对花之形态的描摹,创设耐人寻味的意境,也是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易安词中有绘画美,其咏花词中画意与诗情完美结合,交相辉映。读其咏花词,读者可以看到淡雅清丽的花的色彩,千姿百态的花之形态,感受到幽美深远的意境,体会到词人真挚细腻的感情,领略到其中充满画意诗情的绘画美。李清照“词中有画”,其咏花词特有的浓厚的绘画美,丰富了词的内涵,增添了词的艺术魅力,提升了词的审美价值。
注释:
①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中华书局,1985:94.
②郭熙,郭思。画意。林泉高致・第二篇。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本。
③陈颖杰教释。词品(卷二).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157.
④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10.
⑤褚斌杰主编。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53.
⑥褚斌杰主编。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75.
⑦徐培均,刘忆萱撰。李清照及其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3.
⑧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6.
⑨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87.
⑩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1934年排印本。
参考文献:
[1]褚斌杰主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
[2]夏青.此花不与群花比 自是花中第一流――浅谈李清照咏花词的独特风格[J].曲靖师专学报,1988.
[3]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4][宋]李清照。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M].北京:中国书店,2003.
[6]刘耀,孙丽萍。略论李清照词的绘画美[J].中州学刊,2003.
描写菊花的诗句 篇4
一(24分)
1.用古诗文原句填空(10分)
①烈士暮年,。(曹操《龟虽寿》)
②日生残夜,。(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莫言下岭便无难,。(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松店》)
④,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⑥争渡,争渡,。(李清照《如梦令》)
⑦,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⑧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⑨高远的志向和不屈的意志铸就伟大的灵魂,孔子曾这样告诫人们:“,。”
2.下列加点字读音两两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啜泣——堕落骸骨——骇人听闻
B.隐秘——静谧酝酿——踉踉跄跄
C.伫立——贮蓄头衔——繁弦急管
D.栖息——嬉戏喑哑——黯然缥缈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训诫禀告宽恕玲珑剔透
B.玷污绵延纂夺猝然长逝
C.寥阔葱笼鞭策险像迭生
D.滑稽惊惶倾刻苦心孤诣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太空看地球,城市在苍茫夜色中散发出光亮,如黄金点缀在深蓝色的地球上。
B.看完电影《2012》,全世界为2012年祷告;看完电影《1942》,全中国为1942年哀伤。
C.辞旧迎新的晚会上,憨豆先生的表演让人捧腹不止,他真不愧是全世界的笑柄。
D.江苏书法家管峻的楷书已入选方正电脑字库。管先生的楷书端严,巧丽,让人心旷神怡。
【综合性学习】班级开展了“漫游语文世界”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唇枪舌剑】
5.在观点碰撞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四句话,你认为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2分)
A.正式汇报前,甲组汇报人善意提醒:“请大家静静聆听,不要随意议论,否则后果自负!”
B.乙组课件出故障了,组员小王遗憾的说:“我说让我来弄,你们偏不肯,这下丢人了吧。”
C.小李代表丙组总结发言,组长郑重的说:“就靠你了!你如果说砸了,就别在我们组了。”
D.丁组获胜后,组员对语文老师感激的说:“谢谢老师指导,我们一定继续努力,做得更好。”
【活动二:咬文嚼字】
活动中,下列一则材料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揭晓“2012年围观名家博客”活动结果。12位名人中,周国平、郎咸平语言文字差错较少;而收藏名家马未都与“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则差错较多。
据悉,这次“围观”活动历时一年,吸引数万网民参与,共对周国平、郭敬明、韩寒、黄健翔、郎咸平、李承鹏、李银河、马未都、钱文忠、徐静蕾、郑渊洁、方舟子等12位名家,提出了11万余条(含重复)差错质疑,最终语言文字专家组认定了其中538条差错。根据“围观”结果,学者、散文家周国平的文字很严谨,他的博文差错率仅为万分之零点七,对语言文字的严谨使用令人叹服。紧随其后的是财经名人郎咸平,差错率也在万分之一以内。
6.读上述材料,结合“咬文嚼字”这一活动主题谈谈你的认识。(2分)
【活动三:妙联绝对】
7.在阅读《伊索寓言》活动中,要求大家回答两道题:
从前,有个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子上路。路途中,驴子对马说:“你若能救我一命,就请帮我分担一点我的负担吧。”马不愿意,驴子终因精疲力竭,倒下地死了。于是,主人把所有的货物,包括那张驴子皮,都放在马背上。这时,马悲伤地说:“我真倒霉!我怎么会受这么大的苦呢?这全因,现在不但驮上全部的货物,还多加了一张驴皮。”
(1)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马受苦的原因:(1分)
(2)读了这则寓言,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1分)
二(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2题。(15分)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诗中用一个“___”字写出环境迷蒙冷清的特点。(1分)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歌第二句写事,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三、四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
D.《后庭花》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诗人用此鞭挞商女的荒唐无知,醉生梦死。
【古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乙】为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①之鄙②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③,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④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
①蜀: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四川成都一带。②鄙:边境③之:到,往;南海:这里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舟山群岛)。④何恃:凭什么。⑤顾:难道、反而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2)教学相长()
(3)贫者语于富者()(4)人之为学()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二)阅读《紫藤萝瀑布》,完成13~16题。(13分)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13.面对瀑布似的紫藤萝,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用本文原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⑦段中写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中缓缓流过”,使“我”的心情产生什么变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有许多写紫藤萝的比喻句,请找出一句,说说妙在哪里。(3分)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开头“我”为什么“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为什么“不觉加快了脚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5分)
家书
胡凯
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延叔有些不高兴,问:“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
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
菊趴到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草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撰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了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去,“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9只崽。今年价好,涨到7块,有卖头儿。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上个月,那只黑老母鸡被隔壁伢子打断了腿,我心疼了好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痛。叫你哥在学校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透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
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枝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枝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去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
“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给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样式还挺流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纸,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郑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信收到。钱就寄。
选自《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
17.从经济状况来看,你觉得延叔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2)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
19.菊的哥哥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请说说他是一位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最初的家书密密麻麻写了三大张,最后延叔让菊将家书改成短短的六个字。延叔为什么这样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篇小小说匠心独运,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出两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24分)
1.(10分)(1)壮心不已(2)江春入旧年(3)赚得行人空喜欢(4)几处早莺争暖树;(5)无可奈何花落去(6)惊起一滩鸥鹭(7)问渠那得清如许(9)小桥流水人家(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每句1分,有错、漏、添、颠本句不得分。)
2.(3分)C
3.(3分)A
4.(2分C
5.(2分)D
6.(2分)要维护汉字的纯洁;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我们要严谨地运用语言文字。(能从维护汉字的规范角度作答即可。)
7.(2分)(1)(1分)不愿分担一点驴的负担。(2)(1分)这故事说明,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帮助,共同合作,各自才能更好地生存。(意对即可)
二、42分
(一)(15)
8.(1分)“笼”
9.(2分)D
10.(4分)(1)甘美(2)促进(3)告诉离(4)做、求(每小题1分)
11.(4分)(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前往的事情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12.(4分)实践、(行动、尝试)“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坚定的信念(远大志向、知难而进的勇气、实现理想的决心、大胆实践的精神)(意对即可,每空1分)
(二)(12分)
(三)(15分)
17.(3分)这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家庭。从以下的叙述描写可以看出:菊写信是从书包里翻出两张草稿纸,用的是笔杆裂开的圆珠笔;菊的哥哥要的钱需要凑好才能寄去;去年的债刚刚还清;学校奖给菊那枝笔,她舍不得用;家里分了救灾衣服;信写了三张就没有纸了(家庭贫苦占1分;例子占2分,写出任意两个方面即可。)
18.(1)(2分)细节描写,一个“漾”字描绘出了菊娘在听到儿子来信时,脸上的笑容就像水波一样荡漾,内心充满了喜悦。
(2)(2分)动作描写,一个“哽”字表面上是指塞住,其实可以看出此时的延叔,面对儿子对家庭的冷漠,他无法接受,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痛楚。
19.(3分)菊的哥哥的来信很短,他只表示自己需要钱,不回家过年,对家里的事和父母、妹妹的情况一概不问。从中可以看出他亲情淡薄,对家人和家庭情况漠不关心(分析1分,结论1分)
20.(2分)一方面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的爱,一方面也表明父亲以这种方式表示对儿子的不快与不满。(一点1分,意对即可)
21.(4分)示例:冷漠的短信与充满亲情的长信的对比;拆信前的兴奋与拆信后的失望的对比,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让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出现极大的反差,使读者的感受更加的强烈,留下深远而悠长的思索。(找出一处对比2分,分析2分。)
三(30分)
22.(30分)参照中考评分标准,从23分切入。
项目
卷类内容表达结构
一类卷(30—27分)中心非常明确,
内容具体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观点正确。文体规范。
语言通畅。
无病句。结构完整。
条理清楚,
分段恰当。
二类卷(26—23分)
中心明确,内容具体,
思想健康,观点正确。文体规范。
语言通顺。
病句少(1—2句)。结构完整。
条理较清楚。
能够分段。
三类卷(22—18分)
中心较明确,
内容较具体,
观点基本正确。文体基本规范。
语言尚通顺。
病句多(3—4句)。结构较完整。
条理尚清楚。
分段不当。
四类卷(17—12分)中心不够明确,
内容不够具体,
观点有偏差。文体不够规范。
语言不通顺。
病句多(5—6句)。
不成篇。
五类卷(11分以下)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具体,
观点不正确。文体不合规范。
语言极不通顺。
描写菊花的诗句 篇5
1、倒喻
倒喻,也叫逆喻,是为了强调本体的属性,有意改变一般比喻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格式,把本体和喻体颠倒过来。倒喻能使本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凸现,而且意趣盎然,新奇精妙。
如秦观《浣溪纱》:“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通常比喻都是以具体可感的事物去形容抽象、难以捉摸的事物,可词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却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令人耳目一新。
再如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古人常用秋水形容女子的眼睛,用远山形容女子的眉毛,而词人却倒过来作比,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就像女子流动的眼波,那些团簇纠结的山峦就像女子蹙聚的眉峰。“眉眼盈盈”语带双关,既指有着盈盈眉眼的女子,又指江南明丽的山水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别开生面。
2、较喻
较喻,又称强喻,是指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超过喻体,是用比较形式构成的比喻。把本体与喻体放在一起比较,既承认它的相似点,又显出在程度上的差别,格式上常用“比”、“不及”等词语。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佳节,词人把酒对菊,眼前菊瓣纤长、菊枝瘦细,却无法和亲人共赏,不禁触景伤情,顿生人不如菊之感,词句共同渲染了佳节冷落、佳人自怜的凄清气氛。
再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写潭水已深达千尺,那么汪伦送诗人的情谊更有多深呢?两句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鲜明地表达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情。
3、博喻
博喻,又名复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同一个本体。博喻能够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增强文章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