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文言文 > 东施效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最新12篇)正文

《东施效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最新12篇)》

时间:

东施效颦现泛指仿效者的愚蠢可笑。以下是细心的小编演员为大伙儿找到的东施效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最新12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东施效颦的成语解释 篇1

东施效颦的故事

从前,越国有个出名的美女,名字叫西施。她的一举一动都使人感到很美。她有胃病,经常用双手捂(wǔ)着胸口,皱着眉头。但就是这种病态,也使她显得分外妩媚。

同村有个长得很丑的女子,名字叫东施。她以为西施之所以美,就是因为经常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于是,东施也学着西施的样子,一出门就用双手捂着胸口,把眉头皱得紧紧的,走一步扭三扭,装出一副弱不禁风的病态。东施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使人见了就恶心。只要东施一扭出家门,有的人就赶快把大门关紧,有的人就连忙领着子女远远地躲到村外去了。

东施效颦提示

东施长得虽然不漂亮,但只要老实本分,不装模作样,人们也不会讨厌她。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仿效,生搬硬套,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东施效颦文言文

西施病心而颦①,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②,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③;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④。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⑤。

《庄子》

东施效颦的意思

①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病心心口痛。颦(pín)皱着眉头。

②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二十五家为里。这里泛指古时居民聚居的村落。美之认为这种姿态很美。

③坚紧紧地。

④挈(qiè)带领。去之走赶快离开她。去,离开。走,快跑。

⑤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她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很好看,而不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为什么很好看。

东施效颦的近义词

邯郸学步 照猫画虎

东施效颦的成语解释 篇2

【汉字】东施效颦

【拼音】dōng shī xiào pín

【基本释义】效:效仿;颦:同矉,皱眉头的意思。东施:越国的丑女,代指丑妇。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贬义

【出处】《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近义词】邯郸学步、亦步亦趋、,画虎不成反类犬。

【反义词】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自我作古、择善而从。

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天运》。

西施病心而颦(pin)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言谈微笑,样样都惹人喜爱。

西施爱用淡妆,身着衣服朴素,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她实在太美了,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

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着她。

乡下有一个丑女人,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

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可用扭捏作态一词形容。

结果,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和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皱眉的样子为什么很美,而去盲目地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东施效颦文言文 篇3

关于西施的文言文的题目叫《东施效颦》。

相关补充:

1、《东施效颦》的原文。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2、《东施效颦》的寓意。不能盲目的去模仿,一味的模仿别人,就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来源:文章屋网 )

东施效颦文言文 篇4

一、巧用描写

描写是一种表达方式,多用于记叙的作品之中,如果把它运用到议论文里,以之论理,不仅照样具有说服力,而且可以增加论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幽默感,产生意想不到的议论效果和出奇制胜的积极作用,是使议论文出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寓理于具体感性的形象之中,使人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信服由此阐述的抽象的道理。这样议论文就不再枯燥了,也没有空虚之感,我们看到的是触手可及的形象,有物有据,有血有肉,实实在在,具体充盈。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某一句话,也可以用于某几句话或某几个段落,还能够通篇运用。就描写角度来看,不外乎如下两种情况:

1.正面描写

这种方法,多出现在立论文中,多运用于正面的人、事、物,可以对论点进行形象解说,也可以对论据进行具体的绘制,还可以对论证方法作形象的勾勒,从而达到以描写来论理的目的。这种描写,一般带有明显的褒赞色彩,如同志在《死》一文中的论述文字:

“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睡在猪栏狗窠的场所!不稀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的苦工!不稀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

这段文字,就是通过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形象描写,论证了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必须具备坚定立场与献身精神的道理。语段以作者“我”为议论对象,采用了一正一反的对举方式,有物的形象对比,如“大厦”对“茅棚”、“大菜”对“住所”,有事的形象对比,如六个“不”和两个“宁愿”,态度鲜明,有力地表现了的精神品质,字里行间虽然没有直接的论述,但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给人的形象感、直观感和新颖感是非常明显的,描写对论理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2.反面描写

这种方法,既可以出现于立论文中,也可以出现在驳论文中,但都必须用在反面的人、事、物身上,要么对反面观点进行形象性的描绘,要么对反面的人事物进行必要的形象化的展示,还可以对错误的矛盾的论证方法或逻辑关系进行形象的勾勒。描写中,含有一定的嘲弄或讽刺意味,感彩多以贬斥为主。例如《别了,司徒雷登》第16自然段,语段以人民横渡长江、南京政府如鸟兽散为背景,具体描写了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无可奈何花落去”“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丑态:他“坐着不动”,“睁起眼睛”,他看到了“人民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还看到了人们“喊口号,讲革命”的情景,就是“没有人去理他”,于是“只好夹起皮包走路”。你看,这里句句都有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司徒雷登带着强烈的失落感和惨败心境离开中国的神情,读后既有大快人心之感,又无不对作者这种入木三分的刻画手法叹服之至,这些都是形象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形象描写是议论文求新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时要注意一点,就是描写要恰如其分,要适度,一般不大量运用,不围绕一个对象运用,描写中含有浓厚的议论成分,为说理服务,只要达到了说理的目的既可。

二、多用修辞

修辞专门解决语言好不好、美不美、新不新的问题。议论文要想创新,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应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它比其他创新方法的运用难度要小一些,要方便简易一些。但这里强调的是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样才能形成语言优势,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柳斌杰先生《事业篇》中的第二段,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首先,连用四个设问,构成问句排比,并嵌用“象牙塔里”和“高楼深院”两个比喻,摆出浪费人生的种种表现,概括了四种不同的类型,促人深思。然后,通过两句概括的话语过渡,进入评析文字,否定在“酒色财气”和追求“金钱、财产、享乐”中浪费一生的人生观,又运用了“蛀虫”“贼”和“奴仆”三个比喻和一个排比。最后,又通过一个“保险柜”的比喻,提出中心论点。可见,语段中共运用了设问、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而又以后者为主,使语言生动形象,令人爱读。可见,这段议论语言十分精彩,主要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来实现的。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浮华造作,不可过分讲究语言的新颖,而产生生硬之嫌,因为创新的目的是为说理服务的。

三、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独辟蹊径,是一种违反常情常理的逆向思维写作活动,是相对于正向和顺向写法而提出来的。它的优点是一反人们熟知的陈旧观点,发人深省,令人耳目一新,因而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种写法的意义,可以增加新的议论领域,扩展新的思维空间,辩证客观,积极向上,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透彻了解,是一种创新的好方法。

反弹琵琶的显著特点是一个“反”字,就是与人们的观点相反,认识相反,态度相反。而在实质上,则是转换角度,选准角度。角度选不准,选不好,就无法进行反弹。要写好这类作文,就角度而言,可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角度要小

反弹琵琶议论文与写一般议论文一样,选择的角度一定要小,这样,可以很快进入反弹重点,容易把问题写深写透,增强反弹力度。角度小,就是从某一个方面来切入,余者可以不及,这样反弹内容集中,降低写作难度。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东施效颦”,不仅不应遭到人们的耻笑,相反,人们应当向她表示足够的敬意。东施既想“效颦”,说明她有自知之明,既知自己貌丑,也知貌丑者不为人喜,不该轻易抛头露面。但东施不自暴自弃,不避己丑,不畏外嫌,竟然敢冒L险,在众目睽睽之下效法西施的身姿。她这种敢于学美的精神和勇气,实在可嘉可敬!

“东施效颦”这个典故用作贬义早成定论,而该文却对此进行反弹,为东施“翻案”,并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论据。可见,作者的反弹是从“美”的角度来进行的,是从“勇敢美”方面来议论的。东施不避丑、不怕丑,敢想敢做,付诸行动,“可嘉可敬”。由此看来,作者翻案有理,反弹成功,应该说,主要是得益于选择角度小。反弹琵琶作文,从一个很小的角度来写,不失为聪明之举。

2.角度要巧

反弹作文,角度是十分新颖的,但光新还不行,还要巧,要产生以一驭十、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巧”的概念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来比较省力顺手,无须花大时间和精力就能把道理说透。二是人们很少写过见过的角度,易于获得创新价值。例如,“头冷顾头,脚冷顾脚”,这是一个传统的观点,是被人们否定了的,多表现为贬义,它的意思是就事论事,不作通盘打算,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一种十足的实用主义,其结果是问题越出越多,直至最后到处都出现了问题而无法解决。如果对其反弹,为这个反面格言正名,仍然可从本身的实用主义出发,从正面肯定这句话的价值和意义。现实生活中,“头冷顾头,脚冷顾脚”是正确的,这种做法也具有普遍性。如果“头冷顾脚”,或者“脚冷顾头”,既不合实情,也容易出问题。这样反弹,写来十分巧妙,情理相济,令人可信。

反弹琵琶作文的出新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铺垫文字,这是基础,就是被反弹的、传统的、原来的观点,文章起始,要把它摆放出来,还可作适当解释,为下文反弹做准备、打基础。但这种文字只是个引子,不可多写。二是不能诡辩,这是关键,虽自圆其说,但要持之有据,论之成理,得起实践的检验,让读者信服。如果陷入诡辩的怪圈,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这样的“新”也就没有意义了。

四、富有哲理

富有哲理,意味深长,就是议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充满智慧,给人以启迪、教益和警醒。这种方法,主要是从内容上提出来的,而落脚点是在句子上。运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句子,必须言简意赅,以精短的语句传达丰富的内容,语句越精粹凝练、富有哲理、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就越显示出新鲜的特点,就越给人以新颖之感。可见,这种求新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初写议论文者是难以做到的,而如果有意地去努力实践,可以锻炼写作者议论创新的睿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这种方法在运用形式上有如下两种:

1.多用警言佳句

就是在议论的时候,所用的句子要涵义深刻而动人,但又不是警句的堆垒,而是上下联系很紧,表达意思明畅,说理透彻。这些句子,可长可短,以短句为主;可明可蓄,以蓄为主;可整可散,以散为主。它们互相配合,彼此作用,共同为创新服务。例如,弗兰西斯・培根的《论求知》,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写成的议论文。也就是说,这篇议论文,语言精炼有力,警句很多,不少已相沿成为有口皆碑的名言,请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这段文字共有五句话,每句话都富有深刻的内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第一句运用了排比和对比手法,指出不同的人对知识和学问的不同态度,让人对号入座,给人们以警醒;第二句运用对比手法,摆出两种知识,重在书外知识,强调实践的重要;第三句顺着第二句往下说,告诫人们学知识要经过实践,明确途径;第四句又用对比,指明应怎样对待书本知识的正确态度,辩证客观,一分为二;第五句仍用对比,阐明了求知目的,否定错误做法,指出了正确的方面。可见,这段文字虽然理论性很强,可人们并不感到枯燥,其主要原因就是富有哲理,意味无穷,产生新颖有趣之感。

2.文句整齐有力

这就是在议论时,所用的语句以整句为主,以短句为主,多用对比、对偶、排比等手法。这种情况,不仅在句意上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而且还给人以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的美感,于是新颖之感也就由此产生了。例如,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在批评主观主义态度的语段中,所用句子短促有力,整齐工仗,很有韵味。第一句是观点,然后是两个“或”字句,构成并列,双双相对,基本工整;一“无”一“有”,构成对比对偶;两个“而不”,对仗十分严格;三个“拿了”,形成排比,揭示危害;四个“大敌”,又用排比,提出实质。可见,这段文字,以整为主,以散配合,整散相间,错落有致,可谓语言优美,新颖活泼,趣味横生。

东施效颦文言文 篇5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关键词 :文学翻译;典故;翻译策略;有效传递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143—02

典故是诗文中利用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历史名人的话语构成的语句。用典的好处就在于既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又能给读者以“似曾相识”的感受,可谓一举多得。许多著名的作家都钟情于用典故为自己的作品“增色”。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必须重视对典故的翻译。

典故往往包含、传递着许多文化意象。典故的翻译常常涉及文化意象的破译与传递。在多数情况下,典故的翻译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转换,而是文化基因、文化信息的重新编排与有效传递,接受群体不同、接受场景不同,就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直译

直译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如果原文所包含的典故经过直译后能够使读者易于理解,不会造成误解或错误的联想,就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而不需要进行补偿性的处理。很多由英语直译过来的典故已经为人们所熟悉,成为英语典故直译的典范。如stick and carrot policy(胡萝卜加大棒政策),domino theory(多米诺骨牌理论),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ugly duckling(丑小鸭),black horse(黑马),等等。这样的直译既能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和民族色彩,传递原文的语义内涵,又能丰富译入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二、意译

有些典故包含人名、地名或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如果将其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全部直译过来,可能要么出现信息丢失,要么显得过于繁琐,对于不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来说,容易出现理解困难,这时就不能拘泥于原文语言的形式,而要考虑采取意译的方法。例如:

1.Would any of the stock of Barabbas/Had been her husband rather than a Christian!我宁愿她嫁给强盗的子孙,也不愿她嫁给一个基督徒。

Barabbas出自《圣经》,是古时候一个强盗的名字。对于在英国文化或欧洲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英国人来说,《圣经》的影响深远,其中的内容更是耳熟能详,其中的某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他们语言的一部分。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个名字却是陌生的或毫无意义的。如果译为“巴拉巴的子孙”,只会让读者一头雾水,而意译为“强盗的子孙”,既没改变原文的意思,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可谓典故翻译的范例。

2.The goalkeeper is the heel of Achilles.那守门员太弱是致命的缺陷。

“The heel of Achilles”出自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对于不熟悉希腊神话故事的中国读者来说,很难通过其字面意思理解背后的文化传统,而采用意译的方法译出其蕴含的意义之后,读者便很容易理解了。

三、直译增补法

由于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一些对母语文本读者来说耳熟能详的典故对译入语读者来说却非常陌生。这时可以采取直译加补充信息的翻译方法,即先直译,再在原文中补充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更是可厌。”

“Can this be some silly maid come here to bury flowers like Frowner?”He wondered.This reminded him of Zhua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ur,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Xi-shi captivating produced an aspect so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 The recollection of it made him smile.“this is imitating the Frowner with a vengeance”,he thought,“——if that is really what she is doing. Not merely unoriginal,but down-right disgusting!”

“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大意是: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同村的丑女看见之后觉得很美,也学她的样子,却丑得可怕。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此典故比喻胡乱模仿,结果却适得其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因为知道这个典故的背景知识,因此,很容易理解它在这段话中的意思。而对于多数西方读者来说,他们头脑中缺少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果将“东施效颦”直译过来,对他们而言很难理解。霍克思在翻译时进行了解释,弥补了西方读者在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不足,使英美读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原文。

直译增补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缺点也非常明显,一旦运用不当,有可能破坏整个行文的流畅及作者的风格等。因此,译者必须慎重对待,在必须使用这一方法之时才能选用,而且要保证所补充的背景知识不影响行文流畅,并与文章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四、直译加注法

对于一些蕴含深厚文学背景的词句,为了使译文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源语文化,译者可以先直译,再通过加注的方式,在注释中将典故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典籍出处、来源等充分地介绍给读者,加深读者的理解。例如:

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And what?s the third?”)“The dream of the Southern Tributary State.”At this she made no comment.

(Based on a Tang story in which a scholar had a dream of great wealth and splendor,then he woke up and found it was just an empty dream.)

如果只是直译《南柯梦》,而不加注释的话,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尤其是不熟悉中国古典文化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就是个难题。他们难以从直译中读懂其在该语境中的言外之意,更无法理解原本兴高采烈的贾母为何“听了,便不言语”。因此,译者特意加注解释了这一典故,使读者不至于因不了解原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产生阅读障碍。

现代读者接受理论认为,译文读者也是积极主动的接受者,在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文化因素时,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思索和推理。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读者的接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让东西方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考虑到上述这些因素,译者在翻译时应避免做过多不必要的解释和补充,应留给读者一些审美想象的空间。例如:

Everyone in the family bullied her and made her do the housework.She was indeed a Cinderella.

家里人人都欺负她,强迫她做家务。她确实是个“灰姑娘”。

灰姑娘是欧洲童话故事里的人物,中国大部分读者都知道“灰姑娘”是个在家里受欺压的女孩。因此,将Cinderella直译出来,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而且会引起读者的联想。

综上所述,由于译文读者与源文本作者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甚至是不同的时代,与源文本读者在文化认同、文化接受力、阅读期待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导致译文读者很难理解源文本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尤其是在面对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时,就需要译者在了解译文读者接受能力和阅读需求的条件下,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以使译文更好地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这也是翻译的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乐金声。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J].中国翻译,1999(2).

[3]王依宁。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东施效颦文言文 篇6

据《庄子・天运》记载,面对效颦的东施,富人闭门不出,穷人领着妻子逃之夭夭。几千年前,古人用最简单但却最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对丑陋行为的厌恶,不给东施当看客。那时没有教育学院改造东施。没有美容院接纳东施。更没有舞台给东施开演唱会,展示她所谓的潜在的才艺,东施只能被冷落在故纸堆里成为一个流传几千年的笑话。

21世纪,在教育场所、美容院遍地,舞台随处可以搭建的今天,现代“东施”们会有怎样的遭遇呢?现代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早已超越“效颦”这样简单动作的“东施”们呢?

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大约从2003年开始走红。如今9年过去了。她红到了开演唱会,有人买票,有人捧场:她穿着圣诞老人服,扮萌装清纯,还被人连连夸奖:她甚至还堂而皇之地登上中央电视台,成为万人景仰的“励志姐”。这边“芙蓉姐姐”的大戏还在上演,那边“凤姐”早就按捺不住,狂言似连珠炮,秽语如没羽箭,风头似乎顷刻之间盖过了“芙蓉姐姐”……这些更甚于东施的现实版“东施”活跃在我们的视线中,只差有位庄子那样的作家将她们记录下来。

某些美女看到“东施”,虽然不屑却高声地说:“还是让这种人多点吧,这样才更能凸显我的高贵美丽。”某些姿色平庸的人嘀咕道:“这等模样都可以登上报刊头条,我们打扮打扮也能上得厅堂呀,这简直是‘励志楷模’呀!”某些媒体看到“东施”,以为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东施”不仅可以填补报刊的天窗,让她们长期霸占报纸也未尝不可,有需求就有市场嘛。因为一群看客要看“东施”们扭腰摆胯,摆出所谓s曲线造型:要看她们发表的无稽之谈,频频摆弄的丑态:要看她们名气不断增长,成为另类的“名流”。看客们用“东施”的丑陋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似乎“东施”更丑一点,他们就可以容光焕发赛西施,一句“你比‘凤姐’好看多了”也就真的算得上是夸奖了。与此同时,看客们裸的审丑心理也助长了“东施”们的气焰,越发滋润了她们,使她们更不知道天高地厚洗心革面了。

几千年前,古人旗帜鲜明地拒绝东施。不当东施的看客,东施注定只能一人从街角灰溜溜地走过:几千年后,因为看客。“东施”东山再起,甚至比西施还受关注,不仅享誉国内,更将影响扩至海外,上了知名刊物,成了封面。面对如今“东施”泛滥的现状,是不是也应该追究看客的责任呢?

在追求真善美的世界里,如果只看丑陋,那是对美好的伤害。“东施”并不是怪人,送她去教育学院,抑或美容院,都是比将她送上舞台更好的选择,在西施辈出的国度里,应该少些看客。

东施效颦文言文 篇7

那如何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如何让学生真正实现“我笔写我心”呢?我主要从几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

一、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能有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感悟,才会体验到生活的情趣,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感而发,才会体验到写作之快乐、写作之情趣。

1.关注自我,着眼细处

朱光潜先生说,人最困难的莫过于认识自己。这就像小孩子排队点名容易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却往往忽略了自己一样。同样,在写作中,学生也往往容易忽视自己,忽视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而“小事见真情”,许多“小事”往往是写作文的最佳材料,只有关注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的细微处,作文才能写得真切、实在。

2.观察自然,寻找亮点

大自然是博大而丰富的,它不仅可以愉悦人们的身心,让大家在心旷神怡中灵感突发文思泉涌,大自然的博大丰富也必然会带来写作内容的博大丰富。对小学生来说,回归自然,观察各种动植物以及自然现象,更能激起作文的兴趣。为此,我经常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观察自然,教给观察的方法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明白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等,都可成为观察的对象和作文的内容。

二、感悟生活,升华思想

纵观小学生作文,我们经常发现有的作文并不缺乏漂亮的词汇,事情经过也记叙得有条有理,可是读后总有一种浮光掠影、泛泛而谈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这其实是因为学生虽然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发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许多学生在选择写作材料时还常常停留在事件的表面现象上,选择一些“公用的”模式化的材料,所以写作时自己都无法感动。这不能怪学生,因为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还缺乏感悟生活、提升思想的能力。我们虽然不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己的思想、能够洞察社会、透视人心、能够写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品的作家,但是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也就得加强感悟生活、提升思想的锻炼,让学生学会在缤纷多彩的世界中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生活所给的往往只是素材,当它进入文章时总是要经过写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能凝聚到文章中去,而感悟就是对生活的消化和提升。

1、记录童真,表达真情

首先,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视角来对待学生的作文,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视角,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记录事实。教师要做的只是引导如何把事实记清楚,记详细。我们可以从指导写一些抒情式的文章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如写《给老师的一封信》、《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说说我的心里话》、《我给_______提个意见》等等。由于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感而发,这类作文学生不仅能够有话好说,并且能够反思生活,从中发现值得写的内容,在平凡的事中显露真情。

2、旧题新作,挖掘新意

学生从一年级写到六年级,写作的内容已经十分广泛。如果我们老是让学生写同内容的作文,学生肯定会失去兴趣。然而,如果每次作文的内容要求都不一样,那说真的,又哪有这么多内容值得学生去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勤思善思的习惯,有时,我采用旧题新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也就是让学生写同一题材,但要写出新意来。

三、放飞思维,拓展空间

著名作家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是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文章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与内容。刘心武说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涉及的就是思维训练问题。

1. 角色换位,深挖新意

在写作中,对寓言故事,现实事件实施角色换位思考,对情境的发展及其寓意形式不同的作用,赋予了不同的意向,挖掘学生自己意想不到的新写作材料。

2. 动机换位,扬我个性

东施效颦文言文 篇8

关键词:异化归化文化特色的保存文化传播

目前,翻译研究已经从初步的等值翻译阶段进入到综合研究阶段。翻译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而且起着社会交流的作用。语言的交换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翻泽的研究范围也扩大到了研究社会、文化等与翻译的关系,翻译理论电随之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从而,翻译也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由语言行为逐渐转换成文化行为。

ChristianNord甚至用InterculturalConun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来替代“翻译”一词。我国学者王佐良也指出“他(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归化和异化作为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大原则,也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在其翻译中分别以异化和归化为主要翻译策略。本文从杨宪益先生以异化为主的《红楼梦》译文赏析中初步探讨文化特色的保存与文化的传播。

一、归化与异化

异化,在英语中可称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xenceVenuti)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红楼梦》的英译中,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理论,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因素。例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为“Truly,storln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might.”。此处,杨先生直接将富含中国文化意象的词汇转换到了英语中,“storm”和“luck”两个单词在汉语中就是“风云”和“祸福”,在英语中却失去了对等的含义。但为了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杨先生采用了异化的理论来处理不同的文化意象。

与异化相反的理论是归化,即domestication。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理论。尤金·A·奈达认为“翻译作品应是动态对等的,不仅表达形式而且文化都应符合目的语规范”。对于赞成归化的译者而言,翻译作品时应排除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障碍,翻译的责任就是消除语言和文化障碍,让目的语读者接受译作。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在翻译《红楼梦》时使用了归化的理论。例如,霍克斯直接将英语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译为成语本身的风格,即“Manproposes,Goddisposes”。他将带有佛教色彩的“天”译为西方读者更为接受的“神(God)”。

二、《红楼梦》中异化翻译与文化信息传播

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具体语言文化所特有的、由于承载了其他语言文化没有的信息而极易造成理解障碍的成分。对于汉译英而言,由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漫长积淀,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这在文化交流中给翻译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如何在保留或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较好地把汉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特色表达出来,使目的语读者不但能理解作品的原意,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汉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是一部蕴藏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自问世以来曾有不少人尝试着对它进行翻译。迄今被译界广泛推崇的有两个译本: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DreamofRedMansions,另一个则为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Minford)译的TheSto.ryoftheStone。杨宪益在《红》的翻译过程中,以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为目的,以忠实为原则,异化为主要手段,其译文更接近原文,使译文读者得到了更多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的机会。

Nida曾将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归为五类,New.mark据此调整为如下五类:(1)生态文化;(2)物质文化;(3)社会文化;(4)宗教文化;(5)语言文化。本文以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译的英译本《红》为主,依纽马克前四种划分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翻译进行分析,试论对汉语文学作品英译时如何以异化的翻译方法对文化背景及文化知识进行保留并向译文读者传播。

1.生态文化。

在第35回中:“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一句,杨是这样处理的:“Youratirnkthing!LikeadogthatbitLuTung——pin—-youbitethehandthatfeedsyou.”恐怕很少有西方读者知道吕洞宾是谁。这里,如果只译为“LikeadogthatbitLuTung—pin”,可能会让译文读者如坠云雾之中,但有了后半句“youbitethehandthatfeedsyou”,含义就清楚多了。读者除了能读懂这句话,还能猜到“LikeadogthatbiteLuTung—pin”是中国的一句习语。在这里杨的译法可以帮助读者对某些隐含意义进行理解,并从一定程度上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2.物质文化。

《红》第41回中,妙玉与宝钗、黛玉、宝玉、品‘体已茶”时,黛玉问,“这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涓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杨译:“Isthismadewithlastyear,srainwatertoo?”askedTai—yu.Miao—yusmileddisdainfully.“CanyourealybeSOvulgarasnoteventotelthedifference?ThisissnowIgatheredfromplumblossomfiveyearsagowhilestayinginCurlyFragrnaceNunneryonMountHsu—anmu.1managedto±ilJthatWholedarkblueporcelainpot.butitseemedtooprecioustouseSOI,vekeptitbur-i"reusedit.Surelyyoucantastethedifference?HowcouldlastyearSrainwaterbeaslightandpureasthis?”茶作为一种饮料,水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是茶色、香、味的载体。选择佳水烹茶待客十分讲究亦十分富有情趣。

“旧年的雨水”是烹茶的上乘用水,用来招待贵客。然而,用陈年收藏的梅花雪水烹茶比旧年涓的雨水更胜一筹。其中的学问是,水的轻重决定水质。所谓“水轻”是指水中杂质和可溶性物质较少。清乾隆皇帝提出这个标准后命人量得北京京西玉泉山之水为泉水中最轻者,遂定玉泉为第一,作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又量雪水较玉泉水轻三厘,因此雪水的水质最好。妙玉烹茶用水是从梅花上收集的雪水并埋在地下陈藏五年,那更是美妙无比。译文一用“lightandpure”表达原文中梅花雪水“轻浮”的含义,切中了要害。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到今,茶是中国人最喜欢喝的饮料。

饮茶不仅是人们的一种物质生活,而且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段译文使读者深切体会到饮茶不仅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的体现,更是我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感受到中国丰富多彩的茶俗文化。

3.社会文化。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杨是这样处理的:“CantthisbeanotherabsurdmaidcometobuyrflowesrlikeTiayu?”Hewonderedinsomeamusement,“Ifos,shegTungshihimitatingHsiShih(HsiSh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i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whichisntorigi-nalbutrathertiresome.”对西方读者来说,无论“东施”、“西施”都是陌生的人物。译者以异化为原则,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又使读者对“东施效颦”这一典故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即:模仿他人却不得当),从而达到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

4.宗教文化。

在第七十二回一段“天地之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阴”、“阳”二字为中国宗教文化所特有的内容,然而,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译者如何处理这一现象呢?请看杨的译文:AllhtingsbetweenheavenandeartharebornfromthedualpirncipleYinandYang.Sowhethergoodorbad,weirdorwondeful,eveuthingthatcomesintobeingdependsonthefavorableorunfavor—ableinlfuenceofthesetwoforces.为了保持语言原有的文化内涵,这里部分地采用音译的手法,让读者了解到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即所谓的“YinandYang”。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即可进一步对汉语言文化中阴阳二气的理论追根溯源,并能深切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如《红》第六回中,刘姥姥对她的女婿说:“靠菩萨的保佑……”。在这句话里,“菩萨”这个词是英语中没有的,而上帝是主宰人们命运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霍克斯的译文中(以下简称霍译),这句话被译为“Wemustleaveittothegoodlordtodecide.”在杨的译文中,由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们将此句译为“TrusttheBuddha”。作为一个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译者,霍克斯把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融合了起来,使得译文更能够被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而杨译本则更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5.语言文化。

东施效颦文言文 篇9

旅顺;闲步;散步;胜似闲庭信步——行若无事

千山鸟飞绝——鸦雀无声

郝大勇振臂高呼——摇旗呐喊

下水行舟;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帆风顺

运;双簧;齐声唤;同心干;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灯谜热潮——兴风作浪

说东道西——言之有物

半月谈;飞鸣镝;此时无声胜有声——弦外之音

明月照戈壁——一盘散沙

旧账还清——一笔勾销

从;月下散步——形影不离

惊弓之鸟——心有余悸

讽刺荆轲刺秦王——笑里藏刀

照片登上光荣榜——相得益彰

占;点;简便可取——信手拈来

声贯长天——响彻云霄

料事如神——心明眼亮

桁;桨——行将就木

口传家书;凭君传语报平安——言而无信

半夜不怕鬼叫门——心安理得

刘项面约;沛公取咸阳——先入为主

儿童文学巨著——小题大作

良言妙药——心服口服

阻塞视听;大漠风沙——掩人耳目

夏夜对弈——星罗棋布

花飞花落满乾坤——谢天谢地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言行不一

幕前畅叙离别情——现身说法

音;好女婿——心满意足

没意见——邂逅相遇

步伐均匀——无足轻重

取走;哈哈镜——相映成趣

东施效颦文言文 篇10

[译] 吴进操

[出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32.00元

中国有个成语叫“东施效颦”,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个成语的大意是说,美女西施因为有心口痛的毛病,偶尔心痛发作就会捂着胸口皱着眉头,样子极其惹人爱怜;她的邻居东施看到后也学这个动作,结果本来长相丑陋的她,再学这个样子就更是惨不忍睹了。这个成语是批判模仿,尤其是盲目模仿最有力的一个例证了。

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模仿”似乎一直没有什么正面形象。其实也不仅是我们中国人这样看,西方人也有同样的观念,今天要说的这本书《模仿的力量》的作者石家安,虽然有一个中文名字,但他却是一个美国学者,这本书虽然是给模仿“正名”的,但之所以需要“正名”,是因为“模仿”一直都不受待见。就如作者在书里所说,当他对某些公司的模仿行为进行调查的时候,对方一听到他说起“模仿”,马上就辞言色厉地声明自己的公司绝无模仿之事。也可见世界对模仿的态度。

可能看到这里,有的人会说怎么还会有人为模仿正名呢?模仿再好,也不如创新好吧?关于这个问题,石家安教授引用了亚瑟。蔡尔德的话说明了问题:“只要他在模仿,同时就必须创造。”另一方面,创造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本书的最后一节作者就提出了一个“模仿,创新,创新型模仿”的思路,而按照这个思路,其实也可以是“创新,模仿,模仿型创新”。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两种表述。比如一些移植性的模仿,就是一种创新。书中给出了一个例证:两家全球性的大公司互相模仿,一个模仿对方的供货模式,一个模仿对方的高端管理,其结果,当然是两家共赢。

前面说过,世界各地对模仿的态度都比较差,但应该不包括一个国家――日本。日本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擅长模仿的民族,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是最擅长创新的民族,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模仿和创新不仅不矛盾,甚至还互为表里。所以,我觉得应该肯定模仿的价值。

肯定了模仿的价值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模仿?正如书中所说:“模仿最相似或最权威的模型不见得是最高明的策略”。具体到东施身上,就是模仿西施最美的状态绝对不是个好选择,这只会更加突出自己的丑。东施效颦让其得到了一个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后果到了商业行为中,就是“标杆学习则将企业注意力引向了模型公司较为明显但并不重要的元素,其代价便是缺乏对模仿动力的深刻认识”。其最终的后果,很可能也是灾难性的。

其实中国的企业进行模仿的并不在少数,只不过成功的不多。其原因就是上文指出的,这些企业都只模仿了模型的“颦”,只看到了模型最突出的层面,认为这就是最美之处,是对方成功的要素,结果却除了皱眉之外什么都没学会,最后自然是被迅速的淘汰。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中国企业却并不屑于模仿,一路高喊着“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口号,却又是研而不发创而不新,自然也没有市场。我们的企业不是过于浮躁、学点皮毛就匆匆上马,就是过于清高、放不下姿态进行学习。而对于后者,《第十放映室》的影评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我们没有必要把轮胎再重新发明一遍。”当然,我们的企业还是前者居多。所以有很多看似热闹的企业,最后都经受不起市场冲击。而中国那些成功的企业,其实都利益于对世界上成功企业的模仿,区别也只是程度和侧重点不同。其实这也没什么,人家的经验摆在那里,不学白不学。

所以说,东施可以“效”,只是不能光“效颦”。而企业也可以模仿,甚至是应该模仿、必须模仿。只是要注意模仿的姿态和心态,只要心态和姿态摆正了,最后就会从模仿当中得到一种力量,一种如同本书的名字一样的――《模仿的力量》。

《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

[著] 刘军洛

[出版] 中信出版社

[定价] 39.00元

在全球经济动荡不定的今天,金融似乎已经成了全球走向的主宰。现在的世界金融是以全球化为舞台的金融世界。当我国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积累三大资源打包变成商品加入全球化后,全球化正破坏性地改变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秩序。美国怎样运用金融世界话语权,把我们的经济程序规划成自己的快速提款机,以及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垫脚石?继《被绑架的中国经济》之后,著名民间经济学家刘军洛再次以独到深刻的分析,把脉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深入剖析了中国的农业、商业、资本市场等各领域的问题,结合金融世界的运转逻辑与规则,预测未来经济即将面临的危机。世界博弈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历经全球化的中国经济、环境,是将获得全方位的发展还是将被深度地破坏?在经济震荡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资产?本书一定能带给你全新的思考,帮你认清诡谲表象下的经济真相,保卫自己的财富。

《海底捞你学得会》

[著]杨铁锋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定价]30.00元

在中国,80%的餐饮企业活不过5年,更有的饭店老板连装修餐馆的钱都赚不回来的。可是:为什么海底捞在三伏天能让北京食客排队吃它的火锅?为什么从2004年到现在,海底捞一口气在北京开了16家火锅店,而且家家火爆到客人要排队?为什么海底捞不仅活了17年,而且越活越滋润?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餐馆老板使劲从海底捞挖店长、挖服务员?近年来,随着海底捞火锅店在经营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海底捞现象已经在企业界具有广泛影响,国内外很多企业都把如何复制海底捞模式当作重要课题来研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杨铁锋编著的《海底捞你学得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方位解读海底捞模式,破译海底捞成功密码,总结海底捞快速创富内在规律,详述海底捞管理方法,使海底捞不再神秘。成功的方法是感动!感动别人,必然会获得善意的回报。用自己的努力去感动周边的人,成功将会如期到来。企业和人生大都如此。本书非常适合于执著追求成功的人士阅读。

《数字时代的领导力》

[著] 田刚

[出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东施效颦文言文 篇11

一位IT巨头手持平板电脑,站在台上,神情亢奋地向听众们宣讲。

此人是谁?你一定立即想到2011年3月iPad 2平板电脑会上的乔布斯。不过还有另一个答案――十年前的比尔・盖茨。

早在2001年前后,盖茨就开始推动平板电脑TabletPC。当时微软认为CPU、硬盘、电池等零部件的性能已大幅提高,无线技术普及、可识别手写文字技术成熟、数字墨水问世等为平板电脑的普及提供了保障。2001年11月,盖茨在Comdex(计算机经销商博览会)上充满激情地预言,未来五年内平板电脑将成为美国最畅销的PC类型。也许从那时起,IT产业就进入了后PC时代。

直至2008年6月盖茨从微软退休,他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推广平板电脑。当时,微软公司认为,由于Tablet PC寄托着盖茨长久以来的梦想,如果推广不成功,会对其声誉造成伤害,因此微软Tablet PC研发小组承受着巨大压力。

盖茨的Tablet PC曾一度在北美的医疗系统中有一些市场。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的主持人曾通过触控笔墨迹批注功能,在平板电脑上直接勾画《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媒体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可是这些局部的亮点,并不足以照亮Tablet PC黯淡的天空。一家提供笔输入产品的公司的老总杰瑞曾称:“只见盖茨津津乐道,却不见明显的市场需求。这只是技术的推力在发挥作用,市场拉力并不看好。”

当时,两位IT业巨头Dell和IBM也对Tablet PC反应冷淡。Dell总裁戴尔称在进入该领域之前,他们要冷静观察市场是否真有大量需求。时任IBMPC事业部负责人的弗兰则觉得平板电脑不会有很大市场机遇。盖茨反唇相讥,他认为这两位大佬一旦看到市场启动,就会马上涉足该领域。

不过,IBM根本不看好PC市场,他们于2004年底将PC事业部卖给了联想。但Dell最终跳了进来,不过不是受盖茨Tablet PC的影响,而是受乔布斯iPad热销的刺激,为了追赶iPad,戴尔并没有遵循微软的平板系统概念,而是采用了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

盖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但乔布斯并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两人都努力推动平板电脑,但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盖茨更多地是从技术角度考虑时机是否成熟,而乔布斯则坚信“对iPad的使用体验将深刻影响每个人。”当然,乔布斯也承认苹果的所作所为包含了商业功利性,“但它从来都不是公司的宗旨,我们的宗旨是产品及用户体验”。

著名工业设计师阿米特曾说:“苹果的重要贡献在于,它证明你可以通过‘贩卖’情感成为亿万富翁,证明设计也是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

乔布斯重新解构了平板电脑,并主导了这个市场。那别的厂商尤其是中国厂商如何跟上呢?答案是不要迷信技术投入和价格战,要注重用户体验,也就是人文情感的注入。这看起来像是对乔布斯开发理念的“东施效颦”,其实不然,这种思路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一贯延伸。

东施效颦文言文 篇12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取名;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74-01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一部作品就包含了五六百个人物形象。纵观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取名,非常考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红楼梦》取名内容涉及的物象广

“风云雨露”名:如晴雯、茜雪、麝月、檀云、绮霞、墨雨、碧月、素云。“莺燕鸳鸯”名:如鹦鹉、鸳鸯、绣鸾、彩凤、春燕、莺儿、紫鹃、雪雁“珍珠翡翠”名:如贾链、贾珍、贾珠、宝玉、贾环、琥珀、珍珠、翡翠、玻璃、宝珠、彩屏、银蝶、瑞珠。“琴棋书画”名:如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翠墨。涉猎无限广,“谁解其中味”。单就取名,就是百科全书,就是人生百态,万象世间。

二、《红楼梦》中某些姓名连结出奇意

《红楼梦》中的很多姓名,若把某些姓、字、名连结起来,会有出奇的艺术效果,或暗示伏笔,或揭示主题,

如书中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四个人去讲述的,这四个人是: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 这四个人的姓连结起来就是“甄贾冷刘——真假难留”,意味着四大家族必将被历史的车轮所碾覆,走向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又如四大郡王:东平王、南安王、西宁王、北静王。 “东南西北,平安宁静”,东南西北,真能平安宁静?这只不过是作者有意给肉食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反语罢了。

三、《红楼梦》中贾家五代字辈有暗示

“水”字辈:贾演、贾源(等)“代”字辈:贾代善、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儒(等)“文”字辈:贾赦、贾政、贾敷、贾敬(等)“玉”字辈:贾珍、贾琏、贾珠、宝玉(等)“草”字辈:贾蓉、贾蔷、贾兰、贾菖(等)首代“水”,“水”生命之源,饮水思源之意,寓意贾源、贾演有着不同平凡的创业遭际。第二代“代”,取而代之,不断创新,含有更新换代之意第三代“文”, 有“文治”“文韬”之意,冠冕堂皇,装文弄雅。第四代“玉”,不琢之玉,养尊处优,平庸无能,好看不能使,荒废了前人的文治武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综观贾氏名讳,第三代到第四代的分化是十分明显的,流露出作者“三世而衰,五世而绝”的历史观念。而王熙凤在第四代掌贾府大权,“牝鸡司晨”,喻示着贾氏家族的衰败。

四、《红楼梦》中某些姓名源于诗词

迎春,出自刘庭芳《春日》诗“寄语同心伴,迎春且簿装”;探春之名,可看出取自郑谷《 巴江》 诗:“乱来奔走巴江滨,愁客多于江徼人,朝醉暮醉雪开雾,一枝两枝梅探春。”又见于周邦彦《瑞龙吟》 词:“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其中“愁客”、“伤离”、“官柳”,都点明了她将来的“远嫁”与离愁别恨。惜春,多见于伤春惜时的诗词,如唐代韩握《春尽》 诗:“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李商隐《 残雪》 诗中有:“落日惊白昼,余光误惜春。”宋代辛弃疾词《 摸鱼儿》:“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这些诗境词意,无不是惜春懦弱自怜、胆小保守性情的写照。

宝玉、宝钗之名的出处,《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已通过香菱之口告诉我们了:“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原来在唐诗上呢!”

林黛玉的设名及宝玉送她的“颦”字,皆与眉相关,典出西子抱病蹙眉,因有东施效颦之说。借指黛玉有西施之美貌。另外,黛玉之名又与她“病”“弱”“愁”“啼”的性格特征有关。李商隐有诗句二“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共得几多愁。”晏几道的词中更为多见,如《西江月》 :“愁黛颦成月浅,啼妆印得花残。”《 采桑子》 :“颦入遥山翠黛中。”《 虞美人》 :“飞花自有牵情处,不向枝边坠。随风飘荡已堪愁,更伴东风流水过秦楼。楼中翠黛含春怨,闲倚阑干遍。自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这些简直是林黛玉性格的形象注释,尤其最后一首,从中仿佛看见了黛玉葬花、听曲的感人情景。

五、姓名“谐音”出寓意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满纸精彩名,一笑心酸泪。甄士隐——“真事隐(去)”, 作者郑重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世间真假本难辨。贾政——“假正(经)”,衣冠禽兽,冠冕堂皇,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贾赦,名赦,字恩侯。他的字也枉用了,不但不施恩于人,而且成日欺男霸女。贾宝玉——“假宝玉”,养尊处优,却不是败絮其中,而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甄英莲——“真应怜”, 甄英莲,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薄命女子,谐音“真应怜”,是真应该怜惜之意。她是贾雨村的掌上明珠,元宵节被家人带出去看灯,被拐子拐卖。英莲还真的很可怜,长大了被卖给颇为中意的乡绅之子冯渊。冯渊遇上了“呆霸王”薛蟠,既抢去了小妾又丢了性命,真是“逢冤”。秦可卿——“情可轻” ,秦可卿,小时唤着可儿,名字谐音为“情可情”生的形容婀娜,性格风流,嫁给贾蓉为妻。其判词中所谓,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正可以说秦可卿是一个“幻情身”,她就是一个“情”的象征,是一个符号。她所具有的优点正是红楼儿女的概括,她的缺点则代表作者批判的一面,即写出封建官僚家庭道德沦丧,从内部腐朽、崩溃,昭示贾府必然走向灭亡的内在根本原因。

《红楼梦》一书取名亦庄亦谐,亦怜亦笑,亦鞭亦喻,是《红楼梦》的艺术亮点。但《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小说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取名艺术只不过是晴朗夜空中的繁星点点。

参考文献:

[1] 韩进廉。《红学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