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课外阅读 > 文章摘抄 > 文化苦旅摘抄及赏析(优秀3篇)正文

《文化苦旅摘抄及赏析(优秀3篇)》

时间: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人要到达成功的彼岸,途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文化苦旅摘抄及赏析(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文化苦旅》摘抄 篇1

1、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2、 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还是走了。我相信,那些多情女子在大路边滴下的眼泪,为山西终成“海内最富”的局面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3、 山西人机智而不小心眼,厚实而不排他,不愿意为了眼前小利而背信弃义,这可称之“大商人心志”——在南方商家中虽然也有,但不如山西人坚实。

4、 没有焚毁的,是天一阁本身。这幢楼像一位见过世面的老人,再大的灾难也承受得住。但它不仅仅是承受,而是以满脸的哲思注视着一切后人,姓范的和不是姓范的,看得他们一次次低下头去又仰起头来,登天一阁的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5、 路那么长,夜那么长,一种运动之中的巨大陌生,几乎让自己消失。

6、 他们的“入世”言行,解构了独立的文化思维;他们的“出世”言行,则表现一种敌意。直到今天,中国文人仍然在政客式的热闹和书囊式的寂寞间徘徊,都带有自欺欺人的虚假。

《文化苦旅》赏析 篇2

深绿色的封面,泛着油墨清香的它------《文化苦旅》。初次捧在手中,看到这个书名,我心头似乎涌上一种微妙的感觉:这本书所讲的文化之必然是艰苦的,然而又夹杂着作者的感慨。仔细嗅一嗅,书皮上似带着淡淡的艾草香,苦涩,而又哀愁。

《文化苦旅》记载了余秋雨老师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怡人的江南小镇的文化足迹。旅途中夹杂的许多情感:喜悦、激动、愤慨、沉痛……最终汇聚成一个苦字,中国史上诉说羇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之味浓得化不开了。

谈谈文学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诗人------苏轼,余秋雨老师称:他是一个多么高贵,可爱而富有魅力的人啊。然而却被一群佞臣奸人所嫉恨,他们嫉妒他的才华,于是便向苏东坡展开了无休无止的诬陷,一群小人向皇帝“检举”他的诗有谋反之心,在各种流言蛮语下,皇帝即使再喜爱苏东坡的才华,也仍旧无法挽回“三人成虎”的悲剧,最后把苏东坡贬谪到了黄州。而苏东坡到了黄州后,竟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前来探望。可以试想,当时苏东坡的精神是十分孤独的',那著名的《卜算子》,用优美的意境道出了他的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醒……寂寞沙洲冷”何等高雅,而又何等悲凉。但又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嚣,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而苏东坡也在这次灾难中真正地成熟了。余秋雨老师在《黄州突围》中表明了他的观点,人性是一种沉淀,一种人性的沉淀,平静的生活才是人本身最原始的生活。

《文化苦旅》一本古色古香,贯穿着中国历史的名作;一次浸透着中国古典的旅行。余秋雨笔下的苏轼,他的人生何等坎坷,而又何等辉煌,他让我明白:人要到达成功的彼岸,途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会遇到再大的困难,需要付出再大的代价,都要坚持走下去,成功的果实终将留给坚毅者。

《文化苦旅》选段 篇3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