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摘抄(最新6篇)》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美文的概念已经不限定于某种文体,或某类内容。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文化,给美文的概念也赋予了更多的开放自由的元素,好散文是美文,好诗歌是美文,好小说是美文,好论文是美文,一条写得好的手机短信,或一段能让人会心而笑的笑话也是美文,用通俗的讲法,写的好的文章,就是美文。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摘抄(最新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高中语文摘抄 篇1
1、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摘自《麦田的守望者》。
2、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摘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3、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摘自《神秘岛》。
4、毒辣的阳光将植物烤的东倒西歪。树上的知了不知疲惫地叫个不停。——摘自《查理九世》。
(来源:文章屋网 )
高中语文摘抄 篇2
“学困生”,顾名思义,是指在学习上遭遇困境的群体。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讲,是指在学习或运用语言文字方面遇到了某些障碍,导致听、说、读、写等单方面或多方面基本能力达不到班级平均水平。这种“学困生”现象的最直接表现便是考试成绩不理想,但如果就此认为转化语文科“学困生”就是使其成绩提高便过于形式化了。语文科“学困生”与其它科目“学困生”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学困”的长期性,相对来看,学期或学年成绩的提高都只能认为是短期效果,不能视为真正的“脱困”。语文能力是靠大量的知识积累得来的。因此,语文“学困生”的根本转化途径只有一条:长期关注,增加其积累与实践的机会,有针对性地使其突破困境。下面试举两例供大家分析:
例一:小含,七年级,父母离异,各科学困,上课时目光迟滞。小学三年级起,语文成绩就一直保持在30分(百分制)左右。七年级入学第一个月,小含与其它孩子的差别并不过于明显,上课时虽然经常走神,但也曾非常积极地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不高,但还能坚持完成。第一次月考后,语文成绩26分(满分100),其它各科也是全年级的极低分。从此以后,小含的实际情况一一显现:上课基本处于自我想象之中,作业从此不交,背诵、默写一概不理。综上可得:小含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处于各科“学困”之中,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从家庭、心理、智力、习惯等各方面均可找到根由。怎样使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脱困”呢?经过师生谈心、兴趣引导、分层作业、单独辅导等环节后,小含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转机,反而对老师的关怀产生了抵触情绪,学习情况更是每况愈下。第二学期,老师在目标与方式上做了一些调整,不催作业、不谈成绩、允许小含在课堂上看课本以外的读物。一个学期下来,小含竟然先后读了《童年》、《骆驼祥子》、《窗边的小豆豆》等5部中长篇小说,也经常翻阅《格言》、《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时,她会抄下来问老师,也会主动地摘抄自己喜欢的字词句,课间还常常同老师讨论小说情节,经常会发出“我多想一个人去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啊”之类的感叹。看着她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读书,笔者慨然:“其实孩子又何尝不喜欢读书呢?只不过是不愿意受到外界各种各样的束缚罢了。”从成绩来看,小含并没有明显好转,但如果从语文能力上来看,她未必没有收获,当她沉浸在书香之中时,她的语言文字能力与审美评价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提升,谁能否认她自我转化的成功呢?
例二:胜子,七年级,数学宠儿,见解独到,思维严谨,语文书写及写作能力有所欠缺,默写中错别字极高,阅读理解题目限制在10字以内,日记、作文篇幅只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归因:小学语文教育缺乏文字书写方面的训练,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习惯,自我设限,一方面认为语文会背就可以,不会写也没关系,题目答对点就行,再多写就是废话;另一方面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水平,已经改不了了。对胜子的转化,只采用了一种手段,即每天至少读书半小时,选择字句摘抄,附写摘抄理由,周一至周五读散文随笔或杂志上的短篇,周末两天读中长篇小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为胜子注入一种力量,即“坚持”。定期与其父母沟通,询问胜子的读书情况。胜子是个乖孩子,对老师的这种安排丝毫不抗拒,对父母的教导言听计从。最初,胜子读一期《读者》只需要半小时,摘抄其中的几个短句,胡乱写一句满是错别字的摘抄理由,有时为了完成任务,眼睛就只盯着文章中的短句。后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与“威逼”,胜子摘抄的内容越来越完整,且摘抄质量也明显提高。一个学期下来,他仍然喜欢那些言简义丰的短句,也喜欢把这些语句按顺序排列,一眼看上去倒像诗歌的样式,有些时候,他会把自己从不同文章中摘出来的句子组成一个意义完整的段落。读书也不像之前那样囫囵吞枣。八年级以后,同样每天读书半小时,他阅读一期《读者》的时间拉长到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日常随笔与作文的写作也大有改观,已经明显带有思维的痕迹。语文学习上也变得主动积极,开始重视课文的背诵与默写,跟上了全班同学语文学习的节奏。
除小含与胜子之外,还有一些同学在语文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困”情况,他们的“症状”不尽相同,但如果深入分析的话,可以将他们的“学困”原因分为:一、受学校教育制度的束缚,不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语文,导致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二、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或因个人因素,长期不重视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理解能力降低,从而影响了其口头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积累,仅仅只靠课堂来转化“学困”现象实在是难之又难,所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其学习自主性,使其在课堂之外主动学习,提高积累,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建议各位愿意把差异当作资源、把“学困”视作资源的广大语文老师把转化“学困”的最终评价标准从成绩转移到能力上来,如果仅仅希望从“成绩”上对其进行转化,那眼光必然受限。从能力上来讲,如果一个学期看不到所谓“学困生”的明显进步,我们不会吝啬另外一学期的时间。但如果仅仅期待他们从“成绩”上能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大概我们坚持不了一年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教育是个慢的过程,语文“学困”能力的转化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镇西。教有所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4]蔡康和。新课改中语文学困生学习自主性培策略浅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31).
高中语文摘抄 篇3
【关键词】背诵 表达 抄写
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字难写、难读、难理解,总之是难学。说来有理,但我认为:这不正说明了汉语言的丰富多彩吗?作为国人,汉语是母语,大家当然懂得不少。但仔细想来,又似乎不太懂。不过,很多学生却有些满足,不愿深究。而且放弃了母语,学起了外语。外语固然重要,但学好语文似乎更显必要。学语文,不但要想学,还得会学;不但要学好,还得学精。怎么学呢?笔者认为当练好基本功。
1.背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我认为唯有引导学生巧背才能较快地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1.1认真诵读是入门的途径。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锻炼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及意志力,注重诵读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自信心的有效方法。诵读法是背诵语文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充满激情地讲解,感染学生。再让学生分组朗读,进行朗读比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1.2理解内容是牢记的关键。对课文理解了,有助于牢记课文。如有些课文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感人至深。把这些都告诉学生,使背诵的难度降低。有的同学善于讲故事,还可以把作者的经历编写成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使同学们产生兴趣,对背好课文也有帮助。
1.3循环往复是巩固的前提。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提前一周用一节课时间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当堂以配乐朗读、表演、配曲演唱、竞背等形式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兴趣;课下学生酌情安排自主性朗读的次数;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我在第二天、第四天的早读课上用二十分钟时间朗读,在一星期以后让学生默写,再在第三十天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再朗读两遍课文,经过这样循环往复式的诵读,学生大都奠定了良好的背诵基础。
1.4理清思路是记忆的诀窍。在讲解分析课文中,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这种方法是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学生到了中学,有意识记开始占优势地位,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抽象思维中迅速渗入辩证的思维方法,理解力得以迅速发展。只要老师能正确引导学生抓课文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就能很顺利地完成对课文的记忆。
2.表达。学好语文,要会说。何为语文?吕淑湘解释为:口语为语,书面为文。会说,会写,这是学好语文的两个基本标准。学英语,大家都非常重视口语训练。碰上外国人,都想法子上去说上两句。不少学校还花重金聘请外教。这道理是显然的。
说,要敢说、会说、能说。敢说,主要指说的心理。有的人由于各种心理,或是不愿说,或是不肯说,或是害怕说。如上语文课,很多学生都习惯于认真听讲,一说要上讲台,或要课堂提问了,马上就低头回避了。有的学生平时也敢说,甚至于挺会说,但一上台,一到正式场合,就面红耳赤,说不出话了。要学好语文,就要克服这种心理。在上课时,要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回答问题,敢于和同学讨论交流;在课外,不仅要和家人多说话,多交流,还要敢于和别人交往,要敢于在交往中表现自己。只要敢说,就算说错了,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们还有重说的机会。
会说,主要指说的能力。撇开生理原因,一般的人当不会哑口无言。会说话,却也不能乱说话。说话是一门艺术。说话要看对象,分场合,辨情形。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什么地方说,这些都得综合考虑。
至于能说,指的是说的水平。只要敢说、多说、会说,时间久了,自然就能说会道了。而能说,你的语文水平自然也就上去了。
3.抄写。学好语文,还得练就抄功。抄,可以理解为抄写、抄袭。抄写,这是从小就要学的,我看大家都会,照搬而已。至于抄袭,我们是反对的。毕竟抄袭别人的东西,这与强盗、小偷无异。但不少学生又偏爱作小偷,不少人都具备了一手“抄功”,考试时更是各显身手。不过,要学好语文,还真得从“抄”字入手。抄,这办法是笨了点,但挺管用。当然其中的抄,不是一个简单的抄字了得,而应讲究抄的艺术。
抄,不仅仅是抄生字词,抄课文,也要与罚抄区分开来,不然会有体罚之嫌。也不是简单的抄几个字,照搬照抄而已。抄是为了积累。如记读书笔记,可抄名言至理,可抄文章片段,可摘抄,可选抄,形式各异。抄,要认真地抄,不能丢三落四,更不能张冠李戴。抄,要作好注解,写写感受,甚至适当评论一下。抄了,也不能一抄了事,对抄的东西要时时整理,时时采用。
高中语文摘抄 篇4
精读课文,细品感悟
被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大家、学者们的精华,无论是从语言结构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是我们提高写作技能的最好的素材。《大自然的语言》、《苏州园林》、《背影》等等一些名家名作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模仿。教课文的过程中,侧重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作家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在浅斟低吟中与作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自己发现语言中的情境美,意蕴美。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写作技巧得到提升,厚积而薄发,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背诵美文,摘抄积累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如果我们的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美文、佳句、好词,再加上合理灵活地运用,那么写作对他们来说不是信手拈来的事情吗?因此在平时我注重学生的摘抄笔记的整理,督促他们养成勤于摘抄的好习惯。摘抄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把别人的好句好词为己所用。摘抄是为了转化运用。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感受生活,储存素材
高中语文摘抄 篇5
下面以2010年江苏卷阿城的《溜索》为例,来验证这“三点”的做题效果。
1.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达特色。(5分)
2.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3.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4.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一、 坚持分点。
每一个阅读题的高分值决定了答案大多要从多方面来回答,所以尽可能多的分点回答能提高答案的条理性,周全性,正确性。
例1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参考答案 (1) “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 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且告诉我不要往下看: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 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 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 虽然没有要求分点回答,但是题目中的“分散”“全文”就决定了领队的形象
不只是“一点”答案的扁平形象,而是“多点”答案的丰满形象,应该用 (1)(2)(3)(4)或者①②③④进行分点,且整齐排列。
如果“四点”答案不标序号,首尾相连地放在一起,可能会只得到“一点”答案应得的分数,更何况我们的表述难以和参考答案相同或相似,也许连“一点”答案应得的分数也得不到。
二、 坚持摘点。
坚持找到答题区域,让相关的语段重现,坚持从语段中摘抄相应的点,或词语,或短语,甚至句子,既符合“简要分析”的多数答题要求,又有的放矢,言必有据,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甚至能答出比高考答案丰富的答案。
例2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达特色。(5分)
参考答案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 本答案没有“分点”,实际上阅卷老师在操作时是明确分点给分的;本答案也没有“摘点”,也就不符合题目中的“分析”要求,严格说来,本答案有些空洞,答无所据。而“画线部分”给我们指明了答题的区域,从中摘点,就可能得出和参考答案不同的答案。
①作者通过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段中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这个答案比高考答案更丰富,多出来的几点答案有“摘点”做根据,合乎情理,即使不给分,也不会因此扣分。即使缺少了参考答案中的某点,也能因此而加以弥补。如果有字数限制不允许“摘点”,也应该把明“摘点”变成暗“摘点”。
三、 坚持评点。
对所摘抄的点,紧扣题目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评论。坚持了摘点,对摘点作出评点,就容易水到渠成。
例3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解析 题目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属于表情达意的作用,而不是结构的作用,所以就没有什么“线索作用”“承上启下作用”等答案。
本答案分①②两点,摘抄了“牛不肯挪动半步”“流泪发抖”,进行了“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的评点。其实,既然是“不少笔墨”,就应该像上一题的答案一样,多“分点”,多“摘点”,多“评点”,而不仅仅是两点。
如果同学们坚持分点,坚持摘点,坚持评点,用这样的答题思维与答题习惯来答题,就不用怀疑自己的答案,即使和高考答案有所不同。
坚持分点,很容易;坚持摘点,较容易;坚持评点,不容易。不容易评点在于同学们的评点语言。评点语言的组织有这样几种:
1. 抄写语言:是指文本中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和“摘点”不同,“摘点”是答案的根据,“抄写语言”是答案的表现,即“答案在文中”。“摘点”和“抄写语言”的关系就如根与木的关系,源与水的关系。如上文例3参考答案中的“怒江峡谷”“我”“战战兢兢”“领队”“汉子”就是“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抄写语言,而不是摘点。
2. 默写语言:是指答题的常用术语,可以像标签一样粘贴在答案中。在复习时应对常用术语作系统的总结。
如描写人物的方法有:
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如景物描写的作用: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氛围。以景衬人:正衬,以景物之优美衬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人物命运之悲惨;反衬,以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凄凉的境遇。小说中的景物则是渲染氛围,烘托心理,推动情节。
能把积累的这些术语中的一个或几个恰到好处地运用到答案中,这些术语便被称为默写语言了。如上文例3参考答案中的默写语言是“侧面”“互相映衬”“反衬”,没有超出上述关于景物描写(属于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术语的范围。
3. 作文语言:是同学们作为普通受众应该理解到位的语言;是指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表述出来的语言;是传统的、主流的、经典的语言。如人物的形象、小说的主旨、景物的特点、句子的含义、对某个问题的探究等。这些问题的表述运用的语言就类似于作文语言,而且是小议论文的语言,所以语言的表述不能为张扬个性而
表现非主流思想。如有人根据“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理解为领队的颐指气使,精瘦汉子的唯唯诺诺;“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理解为对动物的虐待,这就和文章的主旨背道而驰。而上文答案中的“高峻险恶”、“勇敢无畏”等评价性的形容词,就是传统的、主流的作文语言。
我们无法做到和高考答案一致,但是坚持分点,坚持摘点,坚持评点,即使不得满分,也得高分。
所以,自信地写自己的答案,让阅卷老师去判吧!
请运用本文“三点”法和“三言”法来组织《溜索》第4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
深刻意蕴:
(1) 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 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 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 “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 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 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 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高中语文摘抄 篇6
在开始阶段,学生不知抄什么好,就从字典词典中摘抄一些字词及其解释,包括成语的解释、来历、引申义、比喻义等。二是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的抄写。开始阶段,家中有点藏书比较喜欢读书的学生一般都抄写这些内容。三是现代及古典诗词的抄写。一般是对诗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一般基础比较好。四是语文基础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的抄写。如对联的基础知识、病句类型、作家生平资料等,一般是对语文一直感兴趣且有自己独特学习方法的学生。五是好句好段好文的抄写。一般是对语言的理解感悟能力较好的学生,他们选择的“好”句“好”段“好”文确实是比较“好”的,说明他们甄别选择的能力较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开始是一部分人,后来在教师的鼓励下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写出了自己的鉴赏分析。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鉴赏分析的文字不仅越来越详细,而且越来越准确。还有将不同名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似的名言集中在一起进行对比,最后自己写出鉴赏评价的摘抄内容。六是小故事的抄写。这些小故事很多类似于高考作文的材料,学生在摘抄之余对故事的寓意给予阐释,有的是多方位的解读,这大多是对故事感兴趣并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
从以上内容来看,学生的摘抄至少积累了以下方面的东西:一是知识的积累。无论是由于不知道抄什么而在字典词典中摘抄字词,还是由于懒得查找而就地取材抄写名言警言,还是由于对语文学习持久的兴趣而抄写语文知识和文学文化常识,还是由于本身的爱好兴趣在开始阶段就摘抄诗词、好句好段好文,还是由于对故事的青睐而抄写小故事,总之一句话,这些摘抄内容都是知识的积累。无论哪种层次哪种特点的学生,他们都会在摘抄中在知识积累方面受益。二是习惯的积累。第一是注意卷面整洁的书写习惯和认真的做事习惯。
摘抄前要求卷面整洁,把字写好,在批改时对于字迹不工整的作业不仅批文提醒而且当堂提出来,让学生觉得字如果不写好就会在同学面前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注意卷面整洁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做事的习惯。例如有个名叫李浩龙的学生,开始卷面一直不整洁,老师的作业批语提醒效果不大,后来一次公开课展示了他的作业后,他觉得字不写好实在没面子,从此痛改前非,并且坚持下来,最终形成了注意卷面整洁和认真做事的习惯。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对语文的兴趣不一,对于那些基础弱或语文学习习惯差的学生,这是一个规范,也是让他们走上正轨的有效途径。第二是持之以恒的做事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一个星期后上交时要注明每一天日期,由于上交检查产生的督促作用,他们会不敢松懈,即使某一天由于特殊原因没有摘抄过后也会补上,这样长久以来就会形成坚持的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即使由于考试放假等不能及时上交摘抄他们也会自觉摘抄的原因,这就是习惯的力量。第三是语言表达的习惯。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了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写评论鉴赏文字的习惯,这种语言表达的习惯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四是背诵记忆积累的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利用课余时间背背记记自己抄写的内容,并学会了自觉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与说话当中,让抄写内容真正变成了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第五是独立思考和思想自由的习惯。对同一故事的不同解读一方面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训练思维能力,开始学生在摘抄了小故事后只是简单说出了自己的感想,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的习惯。三是方法的积累。在摘抄中学生积累了很多语文学习的方法,如背诵记忆的方法、写赏析评论的方法、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方法等等。当然这主要在于教师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摘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方法的指导并付诸实施,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方法的积累。
四是能力的积累。摘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层次提高和积累学生的能力。第一是做事耐心的态度和能力。日积月累形成的注重卷面的认真的习惯最后会成为一种能力,即耐心做某事的定力,这种能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对考试有好处,更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第二是迁移的能力。摘抄要求学生一定是摘抄课外的东西,这就迫使学生将学习的视角由课内广泛地延伸到课外,这种迁移拓展的能力不仅是考试需要的,更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第三是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要选择好的文段必须要甄别,而选择的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能力积累的过程,写评论感悟鉴赏的过程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积累的过程。第四是审美鉴赏能力。学生从对文字好在哪里的分析鉴赏中自然会积累审美鉴赏的能力。第五是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个性表达的能力。对同一事件同一故事从不同角度阐释评论分析的习惯会积累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的积累不仅仅是字词句段文、文学文化常识、语文知识这类知识的积累,还有习惯、方法、思维模式、能力等方面的积累,而所有这些方面的积累都可以在摘抄训练这种教学形式中得到实现。以本人的经验而言,摘抄训练不失为一种积累教学的好方式。当然,再好的工具用得不好也会有偏颇,最终出现南辕北辙的后果。那么如何用好这一教学形式呢?我们可以针对学生在摘抄中出现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学生的问题大致如下:
一是摘抄前不会选择。这里面有几种情况,或者态度敷衍,或者习惯懒散,或者理解力欠缺,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寻找不同的对策。或许一个学生身上同时具有以上几种原因,或者同一个学生在做不同的作业中原因有差异,总之,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需要分清情况再下评语,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二是摘抄后只抄不背。有的是为完成作业任务,摘抄时敷衍塞责所以抄完后就撂在一边,这种抄写基本上起不到积累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针对其惰性进行抽查督促。
三是摘抄中评论鉴赏不够准确深入精练。这是摘抄中出现的最大的问题,它涉及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修改订正、指导启发、讨论商榷甚至交流互动。如很多学生由于理解力不强而出现的理解偏差,赏析的针对性不强,或者表达上用语欠妥、语言啰嗦等问题,教师要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修改,这样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才有一个提高。例如,有学生对“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是拯救自己”这句名言理解为“帮助别人走出绝境,同时也让自己眼前出现希望”,这是理解不够深入,教师修改为“同时也拯救自己的灵魂”。再如对名言“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东西给我,而是把你比我更需要的东西给我”(约•霍姆)的理解,学生的感悟:“给予是快乐的,先给予别人再留给自己更是幸福的”,这是语言啰嗦,教师修改为“先人后己的给予更是快乐的”。又如“常人的批评和判定,好像一群瞎子,在云外推测明月”,学生赏析:“运用了比喻和联想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指导“:联想不是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