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彩10篇】》
2022新课程标准感悟 篇1
今天学习的是主要变化中的第一部分——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这个需要学习吗?
我想是需要的。我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在学习总结的时候,问自己一个为什么。
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以前的教育教学目标不完善吗?
我想经过一系列的事情,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从前的教育教学目标有一定的瑕疵。这种瑕疵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经过社会的发展之后,所呈现出来的。
我们发现,香港的那一段时间有很多是青年人,也有学生。有的是被雇佣的,也有的是无知的。不论是哪一种,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我们教育在学生培养上有了漏洞。这样的事,是为我们的民族复兴埋下了隐患。
教育的漏洞,就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完善。
那么,我们再回头看一看“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这句话当中,民族复兴是一个目标,民族复兴需要什么样的人呢?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在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这样说道:“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这句话是对青年人的希望,那么什么是理想呢?
还是在这一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表达青年一代人的理想——“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
那么,我们青年人的理想是不是应该和国家同频同振呢?在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我想,我们现在的教育应该是有颜色的,这种颜色必须是红色。我们教育是培养青年一代的,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能和我们的国家同频同振,那么我们的青年人又应该怎样与国家同向同行呢?
所以,青年人的理想应该和国家的理想相一致,将我们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的理想之内。有理想就是让自己的小理想和家国的大理想相互渗透。
有本领,什么是本领,有什么样的本领。本领就是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而且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本领也是一种心理特征。我们的孩子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本领呢?我想能够阅读,学会感恩,可以乐观向上,可以直面挫折;能够自我保护,拥有梦想;学会沟通,正确认识自我;学会理财的能力和自我独立能力。这些能力看似弱小其实很强大。
有担当,担当什么?自然就是担当家国未来。
优化了课程设置。在2022年新的《课程方案》当中,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在这其中,又一次提及了“双减”。“双减”到底是减什么呢?只是减少作业和课外辅导吗?不是的,“双减”是减轻的孩子们额外负担,这种负担不仅仅是外在的学业压力,还有内心的压力。增的是什么呢?增加的是孩子们的积极性、创新性和家国情。
在下文中,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
看似只是更改了名字,但是其中的含义也是深刻的。这一次的改变是依据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2016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进行整合的。同时,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更加切合中小学学生生活的逻辑、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青少年生命成长阶段的任务和教育的引领和指导。另外,这一次的整合也是不断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中的一次尝试。
但是,我们一定要改变背后的一些其他的因素,如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等。
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一定是一种“美”,没有“美”的呈现,我们的教育就缺少一种表达。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综合型人才的出现,这种综合并不是每一项都是平均值,而是对更多学科的认识,还有一种就是对国学文化的认识。所以,在改革艺术课程中,有了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更为详细的便是:1-2年级,学习任务为“模拟表演”,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动物、植物进行模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表情、身体、语言进行表演;3-7年级,学习任务为“戏剧游戏”“课本剧表演”,运用音乐、语文、外语等教材中的教学材料进行创编表演,观看传统戏曲表演,培养学生的舞台意识和对表演活动进行评价能力;8-9年级,学习任务为“演出舞台剧目”“编演故事脚本”“记录观剧心得”和“策划戏剧活动”。
我们发现艺术类课程,在总量上已经超越了英语。这种超越是实质性的。
我们都清楚艺术类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日后的竞争中,我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重不重要呢?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认为,如果一个人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他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通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重要性了。
这一改变也是我们对主要矛盾认识。习近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做出相应的改变。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这两样变化,也是基于孩子们核心素养的发展而进行的调整。这一调整是对孩子们终身发展侧重,也是“双减”的要求。
一个“提前”、一个“分离”,如果说体育比例增加是误读,那么结合之前的多次政策可以发现,国家对于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奔着越来越精细化的程度跑了。
伴随着科学课程在一年级开设的还有一个消息就是,奥数的冷却。现在在社会上,我们发现很多重点高中都在特招一些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生等等。
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也是有原因的。
比如说:劳动课程以劳动精神为引领,围绕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进一步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砺意志。数学课程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学科实践实现其独特育人价值。
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劳动课程的的独立,也是对教育方针的回应。另外,这种变化也是对课外、校外劳动实践体验的有效拓展,也可以统筹和利用好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现有资源,还可以多方优化和开发劳动教育资源。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劳动教育更应该回归生活。我们可以设置农耕展馆参观:认识农具及其用途、传承农耕文化;还可以设立农耕体验:学习基本耕种知识,实地体验锄地、栽苗、浇水等;还可以开设蔬菜种植区采摘蔬菜采摘:了解蔬菜文化、蔬菜知识,收获蔬菜种植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深刻认识,锻炼劳动能力;也可以开拓生活体验:提高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毅力。这也可以看成是研学的一种实践。
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我们的孩子们使用的课本不论是部编版的教材,还是我们的省级教材,更或者是我们的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我们都应该十分谨慎。教材本该是传承科学知识的载体,教材与一般出版物性质不同,教材上的知识是用来“打地基”的,对孩子的影响非同一般,准确严谨应是教材的生命。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最近,我校组织语文老师学习了《学语新课标》。让我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的理解与体会,进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学语素养的培养
语新课标明确提出:“语课程应致于学语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素养是学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全发展和终发展的基础”。语课程应培育学热爱祖国语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正确地理解和运祖国语字,丰富语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阅读能、写作能、语交际能。
、注重学的阅读背诵
语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广泛的阅读兴趣,扩阅读,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励学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疑是积累语素养的好法。
2022新课程标准感悟 篇3
桌案前准时聆听温儒敏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讲座,不时暂停,赶紧记录下只言片语,零碎的内容消化甚有难度。好在短时间内,获取到了本次讲座的文字梳理。教授专业的解读,静心嚼了数遍,稍有小解,提取片段,算作感悟。
温教授讲到,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这三个方面是彼此连带的。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目前一阶段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一个比较共同的话题。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更高了,视野更开阔了,尤其是语文课,它担负了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的任务。
语文学科,旧版2011年版和现在2022年版的课标,它基本的东西没有变,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没有变。我们老师应该按照统编教材体系架构,分学年逐步的推进,就能够达到目标的基本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去改良,尽可能的往课标的目标去改进。
与现行课标相比,新课标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内容,体现了课标与时俱进,紧贴教学实际。这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实践工作指出了方向和路径。作为一线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一导向,将语文学科独特育人价值落地于学科实践中。
尊重教学实际。面对这种国情,这种学情,要实事求是,要尽可能既要我们的学生考得好,又不把他脑子搞死。结合教学实际,用好课标,用好我们手中的教材。对一些议论,包括某些专家的解读,我们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也不一定同意,不要去认死理,要朝积极的方面去理解。
新课标的改良,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展高质量日常教研和实践专题,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深入研究教材、教学、学生。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助力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走出“教材、考试、分数”的小天地。
走在语文教学路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守正创新,用好教材,实事求是,尊重教学的规律,课改之行少走弯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通过市教育学院组织的集体备课和学校教导处下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相关内容,深入学习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感觉收获最大,触动最深。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并用其指导我的教学实践,觉得无论是学生的变化,还是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都觉得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我们语文教学务必要重视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不能六年学生毕业时,脑子里的东西都一模一样,这是以前语文教育的失败之处。在近几年中,国家尤为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保护学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初见成效,但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新课标出台后,让一线语文教师看到了希望。老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老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摆脱了教参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为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学习是无止境的,每次的深入学习都有收获和提高,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使自己永远对课堂充满激情和梦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今天线上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解读《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培训,我收获非常多,吴教授从“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五个方面对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细致的讲解,我从主要变化的内容中发现了语文教学的很多新趋势,比如,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育人导向的具体落实,将育人导向转化为真切的真实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要关注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通过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修养等各方面发展有效落实等等。众多的变化,留给我印象的就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当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用六个学习任务群呈 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这与原来课标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阶段目标,不同了,有了这个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老师在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更好把握了,学习任务群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回顾之前我的教学,基本上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而且还是用线性推进的方式开展教学,上课流程就是首先是识字写字,然后是解词,然后是分析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教学效果单一、低效。吴教授举的学生学习演讲的案例给了我我很启发,让我明白了如何去落实学习任务群,应该通过学习任务群的让学生通过调派各种学习资源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使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四种语文实践活动,变成了互动交流的关系。学生可以以任意一个实践活动为起点,他可能会以阅读与鉴赏为起点,通过阅读与鉴赏来实现自己梳理探究后达到表达交流这样一个目的。学生可以在这四种语言实践活动当中,以任意一个活动为起点,通过这个活动带动其他的三个活动。也可以以任意一个活动为中心,通过这个活动来有机的组织其他的三类活动。今后的语文课我要尝试着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设计合理科学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不再用原来的线性推进的方式开展教学了。
新课程标准是引领我专业成长的指南,我会继续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带着自己的思考、收获,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运用,上课做到“心中有方向,行动有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扎实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新课程标准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我们要通过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挑战,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标的落地,需要教师做出改变。教师要从“教”向“育”转变,从教“知识”到探索“实践活动”模块,为学生搭建新的学习场域。因为教师改变,教育才会改变;教育改变,学生才会改变;学生改变,未来才能改变。
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2001版和2011版有了很大的变化,如:课程目标分学段的要求由原来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变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和“梳理与探究”。通过仔细对比阅读,我发现“阅读与鉴赏”大致等同于以前版本的“阅读”目标,“交流与表达”则整合了前版本的“写话/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梳理与探究”则可以算是以前“综合性学习”的升级版了。
以第二学段的“梳理与探究”目标为例,2022版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几点要求都是以前版本的课标中所没有的,尤其是“跨学科学习”,让我联想到了四年级阶段性检测中的题目,在数学中出现满分作文网“詹天佑开凿隧道的课文片段”,语文中则出现“根据售票方法计算买票费用”的题目,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其实许多问题是很难只用一个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例如生病吃药,我们既要看得懂说明书,有时又要能根据年龄和体重计算出需要服用的剂量。又如照食谱制作美食,既要能看懂步骤,又要根据食材和调料比例进行称量。
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便提出了如下要求:“可以配上插图,还可以用书法形式展示喜欢的诗”,教师在指导学生编小诗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擅长的方式去设计,鼓励学生用表格的形式给收集到的诗歌分类、用配图、书法或者朗诵的形式去展示自己喜欢的诗。
学习分学科,而生活不分学科,我们培养学生,就是为了让他们将来能更好的生活和创造,去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较2011版有一些变化,有新增的,有小范围修改的,也有些是进行整合的。网上有不少关于“变化”的解读,分析得很细致。我想从阅读角度谈谈对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粗浅认识。
语文阅读前所未有地被重视
新课标“课程理念”中明确写到“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这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靠刷题考取高分的语文时代已过去了,今后语文想拿高分,还是得多阅读!
新课标新增的“课程内容”中写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学习任务群”首次被提出,它分为三个层面,涵盖六个任务: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6个任务群里面有4个跟阅读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依托阅读去达成。
“整本书阅读”在课标中首次提到,是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新课标不仅给出了每一学段的阅读内容,还对每一学段提出了教学提示。如第四学段:“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宜集中使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以往我们认为阅读整本书都是课外的事情,但新课标提示我们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教学提示”中还有多条有关整本书阅读的细致的建议,可见整本书阅读的地位明显提升了。
倡导读好书,读各类文化作品
2022版新课标有一个变化,就是突显价值引领,以文化人。这一变化无论是在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中均得到彰显。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提出“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这提示我们,学生在选择书籍时,除了日常的名著阅读,还应选择体现以上几方面主题的文化作品。这实际上是强调语文课程育人价值,也是核心素养的体现。
注重阅读的实用性、实践性、思辨性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目标的提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下的阅读再也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光看就行了,而是需要将阅读运用到生活中、实践中去。
增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
跨媒介阅读指的是运用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阅读。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学生的阅读也要与时俱进。新课标7~9年级学段“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在“实用性阅读”任务群学习内容中明确提出学习跨媒介阅读,“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学习内容中也提到了跨媒介阅读,“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另外,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基于以上种种,学生应跳出单一的阅读模式,增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
不管学生处于任何学段,阅读都是非常重要的。新课标下的语文学科仍要考试,且分数比重或许还会增加,但再也不是靠死记硬背、刷题等战术去赢取高分。阅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多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语言的运用,还能提升理解、思辨、鉴赏、表达等能力,从而发展核心素养,提高语文成绩。
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9
2022年4月21日,一个特殊的日子,万众瞩目的新课标终于正式发布了!
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
目前全国使用的课标是2011年的版本。此次教育部门针对旧版做出多处调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有: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各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新课标发布以来全国各地的名师、各地的教研员、各大公众号都在关注和研读,我自己也拿着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应着读2022版本。当看到80页的小册子变成了109页,还新增了那么多诸如“情境化”、“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学习任务群”、“多种媒介运用”等词汇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联想起全国中考命题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命题与日常教学关联,以教学常用情景、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编制试题与练习,突出命题与教材的联系、从教材中提取试题素材,千方百计引导师生回归教材!
我真的认识到了:教育已经换了赛道。
作为“双减”下的第一次中考,新课标在这个时机发布有其特殊的意义。新课标评价建议中新增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坚持素养立意、坚持依标命题、坚持科学规范的命题原则,有效规避了各地偏题、难题、怪题的出现,对学生的考查也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评分标准要有效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重视命题规划,明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目标要求,规定内容范围与水平标准;系统设计考试形式,一般采用纸笔测试,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逐步引入基于信息技术的考试形式。这是否向我们一线的老师释放信号,连考试形式都有可能过渡到没有纸笔的上机考试或者其他的实践类考试。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考试的命题以知识性为主、以刷题和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高分的题目题型将不复存在,每一项能力都将要在日常的真实情境中积极参与、深度思考以培养创新思维。用这样的考试选拔的将是真正会学习、会思考、能应用、懂创新的人才,而不再是一味能吃苦、能埋头耗时间刷题的“小镇做题家”、书呆子。
在这样的考试要求下,我很期待今年江西中考卷的真容。从“学-考-评”一致的原则中感知,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新课标,才可能把握命题方向!只有认真研究新课标,才可能把握教学方向。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复习”“套路”“刷题”,类似这样的学习不是真的学习,换了赛道和考场,我们可能就会一败涂地。
课标已经改变,课程也会跟着改变,教材也一定会发生改变,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然也要跟着改变,才能适应新的教育要求。教育真的换赛道了!穿新鞋走老路终将无路可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0
5月6日下午2:00,岔南小学语文教研组组织语文老师进行线上学习,聆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课标组核心成员吴欣歆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全方位的解读。
在讲座中,吴教授聚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变化,详解课程建设、课程內容、学业质量标准、教学建议,强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通过此次新课标的学习,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完整而深刻的认识,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教学方向。在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过程中也将打开更广阔的的教育视野,力争为学生打造高效新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