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精选6篇】正文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精选6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本页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精选6篇】。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篇1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材料作文,再一次把这个话题推到风口浪尖上。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比较起来,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的权利,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凸显了对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要求。

首当其冲的是材料的审读问题。“新材料作文中,阅读(理解材料、把握材料,寻找写作切入点)是一道客观存在的‘门槛’”。[1 ]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淡化了“审题”,但因过于宽泛而容易套做;“新材料作文”强调“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材料作文是一种资源型作文,试题中的‘材料’(含内容、思想、主题)就是给予写作者的第一份资源,是文章思维的起点,思想的火种。” [2 ]可见,正确审读材料,是立意的关键。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高考福建语文作文约有18%的考生不及格,其中多数作文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对材料审读不准确,偏离题意。

新材料作文之所以审题难度相对较大,原因在于:首先,材料多为叙事性,多没有明显的提示立意的词句;其次,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多呈现多向性;其三,中学生缺少作文思维训练,思维普遍呈现肤浅、单一和人云亦云状态,常常无法对材料做深入准确的分析,审题容易走偏。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进行有效的审题思维能力的训练。

下面,笔者尝试以具体的审题思维训练为例,来探讨新材料作文审题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抓关键句,把握主旨

即准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关键语句常常是议论性语句,或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或是反复出现的语句,或是转折复句“但是”后面的分句。

示例一:(2006全国卷Ⅰ)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很羡慕,于是开始模仿,想学鹰抓羊。有一天,它看到牧羊人带着小孩在放一群羊,它也像鹰那样飞下来抓羊。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小孩说:它也很可爱。

审题训练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这则材料有多少个角度。生可能回答:鹰、羊、乌鸦、牧羊人、小孩等五个角度。教师可再引导学生思考:谁是材料中的主角?哪些属于关键词?从而确定乌鸦是材料中的主角,找出关键词:羡慕、模仿、抓。然后,再找与乌鸦结局有关的评价。学生确定了牧羊人和小孩的对话。接着,思考: 作文立意:要正确评价自己,不要盲目模仿(属于最主要的角度和最稳妥的立意)。由此,可以归纳出快速审题“四字”要领:“抓”(主次方)、“圈”(关键词)、“划”(中心句)、“问”(为什么)。

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而言,这个审题训练运用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训练方法。“抽象”就是同志在《实践论》里所说的“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3 ]首先将材料通过找关键词句的方法,逐句分析,概括出中心意思;然后将具体含义通过全面考量,从同一类别的感性对象中抽取出它们的本质属性。2006年全国卷I所引用的材料虽是多元的,但很显然的,乌鸦是第一角度,也是最佳角度。“抓”、“圈”、“划”、“问”这四个审题步骤,可以分析并从中抽取乌鸦结局的本质是: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这样训练,一环接着一环,将思维一步一步地由具体引向抽象,拂去表层,深入本质,抓关键句、把握主旨,既切题又富有深度。这种方法可能使学生在处理比较感性的材料时更加有章可循。

二、由果溯因

世间万物之间关系复杂,其中有些事物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审题时可以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

示例2:三国时,诸葛亮率蜀国大军北伐魏国,司马懿认定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定不足,故闭门休战。诸葛亮多次设计引诱,甚至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裳侮辱逼战,司马懿依然按兵不动,强压怒火稳住军心。相持数月后,诸葛亮不幸病逝军中,蜀军群龙无首悄悄退兵,司马懿不战而胜。

审题训练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1.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2.通过材料中对司马懿的描写语句,可以分析出其不战而胜的原因有哪些?3.从“司马懿认定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定不足,故闭门休战”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4.从“诸葛亮多次设计引诱,甚至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裳侮辱逼战,司马懿依然按兵不动,强压怒火稳住军心”中又能提炼出什么观点?5.从“相持数月”中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

这是多因对一果的因果关系型材料,在审题思维训练上,除了要具有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外,还需有发散性思维。在分析中,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过程,从果溯�

通过以上思考题的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果,一步一步地分析,推究出结果的本质原因,进行多角度立意。比如:由第3题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他具有知己知彼的能力,可提炼出“要获得成功,须做到知己知彼”的观点;由第4题中,可以分析出他自控能力强,在关键时刻能控制情绪,由此可提炼出“要获得成功,须有自制力、能忍辱负重”的观点;由第5题中,可以分析出他能准确把握时机,由此可提炼出“要获得成功,须学会等待时机、善于把握时机”的观点。

三、求同存异

遇到多则材料,首先必须先将各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或者求同综合,即把几则材料共同的论题或共同的观点提炼出来;或者求异比较,即看这几则材料有哪些不同点,由此说明什么问题,从而提炼出观点。

示例3:(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审题思维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读材料:1.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将三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试着找出共同点。虽都没有明显表现主题的词句,内容也完全不同,但三个材料都有一个过程:由现象问题之因,引起思考、探索之行,最后得出努力之果;都有一个不好的开始和一个好的结果——道尔顿把红色看成蓝色到研究出色盲症理论,安藤百福破产到发明方便面,乔利弄脏了衣服到研制出干洗剂;每个问题的产生,都具有其偶然性,问题最终有好的结果,又是主人公留心生活、努力探索的必然。3.综合三则材料,就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主题——偶然的发现,若能够抓住不放,深入思考和探索,必将带来不一样的成功。当然,还可以多向思考。如:留心生活,抓住机遇,才能成功;发明创造,就在生活当中;勤于思考,是成功的保障;善于发现并努力思考探索,才容易成功;发明、成功,必须执著于事,努力付出;等等。

由于材料本身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立意角度的多向选择性,选取这个材料进行思维训练,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感悟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多元化,体会如何理清材料的指向性,找到思维的聚合点,从而更快速而准确地审题立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又使学生思维在深刻性上有更深的认识。

学生要在分别读懂每则材料、把握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思考,才能提炼出具有共性的观点,绝不能仅凭其中一个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做出立意的选择。如:由“道尔顿给妈妈买袜子”,谈亲情、孝道;见到“安藤百福破产”的字样,就探讨起当今“失业和就业”的热门话题;从“乔利的油浸衣服,白干一年来赔偿”联想到社会待遇不公、奖惩制度等问题。

马克思十分重视思维的比较过程,他说:“极为相似的事情,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找到理解这现象的钥匙。” [4 ]在进行思维的广阔性训练时,我们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这样将各个角度或各个方位全面地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训练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辩证地观察、分析、联想,广开思路。多角度思维的作用是拓宽思路,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比较后,找出问题的实质或要害,选择一个最佳角度,从而写出见解深邃、令人信服的文章。

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广阔、由肤浅到深刻是新材料作文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必由之路。清代黄宗羲说得好:“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绵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名言。”新材料作文审题时,单则材料可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旨”、“由果溯因”等方法,多则材料可运用“求同存异”等方法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不断将一般人的认识“剥去一层”,其思维就逐步广阔、逐步深刻了。

以上是笔者在新材料作文审题思维能力训练上所进行的一些摸索。正如王立根老师所说的:“作文也应重视思维训练,只要我们不时地坚持做思维体操,我们也一定会学会分析,把思维引向深入。” [5 ]如何有效、有序地进行作文思维训练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始终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课题。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求索,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余发亮:《关于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思考》,福建省第二届“高中议论文教学”高级研修班专题讲座,福建省教育学院,2012年。

[2]余发亮:《关于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思考》,福建省第二届“高中议论文教学”高级研修班专题讲座,福建省教育学院,2012年。

[3]:《实践论》,《全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篇2

运用这种方法审题立意,可以按照以下思维流程进行:是什么(概括材料内容)――为什么(探究事件原因)――怎么样(提出观点看法)。如:

狼与羊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事。为了加强信任,双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则交出了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为人质的牧羊狗因为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解析:运用以上思维流程进行分析,可以自问:是什么(羊和狼握手言和,羊最终落得被吃的下场)――为什么(羊认错了对象,被狼所谓诚意的假象所迷惑,错把敌人当朋友)――怎么办(不要轻信美丽的谎言;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平固然值得珍视,但对言而无信的人只能针锋相对,决不妥协)。

“金钥匙”之二:抓关键句

有的材料为了突出中心,往往会在字里行间设置关键句(如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等)。抓住这些关键句,我们就能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全面理解材料寓意,以便迅速、准确立意。如:

在克罗地亚的海滨扎达尔,有一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风琴。这是一架经过精心设计的海浪管风琴,白色石阶下暗藏35个大型风琴管,大海就是风箱。海水拍打和潮汐涨落会在风琴中自动形成气压变化,美妙的乐声也随之产生。海风琴建成于2005年,设计者是建筑师尼古拉・巴希奇。巴希奇生长在海边,小时候就喜欢聆听海浪拍打岩石的声响,海风琴的设计灵感也来源于此。去年,海风琴获得了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

解析:通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画横线的句子是材料叙事的关键句。抓住“小时候就喜欢”和“获得了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这些关键词句,就可以立意为:兴趣和爱好使人成功。抓住“设计灵感也来源于此”,就可以立意为:灵感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

“金钥匙”之三:明确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明辨材料中的这些关系,有利于准确立意。如: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逃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解析: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是依存关系。如果没有了这个小小的“1”,那么“99”也就等于“0”。据此可以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金钥匙”之四:明辨是非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议论某个事物时,会显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非好恶一目了然。这恰好给了我们一把审题立意的金钥匙。我们要善于从作者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如: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来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解析:这则材料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语,贬斥之情显而易见。很显然,作者对想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持讽刺否定态度,而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肯定态度。据此可以立意为:凡事应该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残缺之美。如果不注意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知难而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难避偏题之嫌。

“金钥匙”之五:比较异同

有的材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材料组合而成,这些子材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共同揭示某种内涵。剖析这种材料的最佳方法,就是居高临下,通盘兼顾,找出这些子材料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而综合对比,准确立意;绝不可任意“肢解”,断章取义。如:

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列宁17岁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26岁主编《湘江评论》。徐特立43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解析:这则材料由五个子材料组成。这五个子材料都是叙述伟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显得片面,也缺乏深度。进一步分析比较就会发现,前四个还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人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第五个是讲徐特立43岁苦学法语,学有所成,其年龄特点与其他四位伟人差异很大。综合以上异同,可以这样立论:青年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成功的关键在于具有坚定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样的立意肯定是全面的、深刻的。

“金钥匙”之六:寻求互补

针对没有共同点甚至意思相反的几个材料,要考虑它们的互补性,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如: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篇3

新材料作文是相对于传统材料作文而言的,两者都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传统材料作文限制多,限定文体,要求作文时必须结合材料。新材料作文则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也称为题意作文,即命题人仅仅给出材料,但是不给出话题,学生可以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话题和角度进行立意,自主选择作文的文体,自主给出作文题目。新材料作文可以叙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大事小事,新材料可能是单一材料,也可能是多则材料、漫画图片,而且新形式在不断增加,但主要还是以单一材料为主。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单一的新材料作文如何审好题,立好意。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得分的关键所在。

审题立意,即对所给材料进行细致周密的审查、分析,从中正确判断文题所要求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表现手法及文章格调。其中立意是最关键的一步,“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是根据材料确定好一个明确的中心,立好意是紧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具有启发性的、贴近时代的、充满哲理的立意。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出题者一般选择内涵丰富的材料,注重题目设置的开放性,比如“自选角度”、“选好角度”、“选择一个侧面”等,虽然表面上为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无疑增加了考生权衡和选择的难度,增加了选题的时间。而且在立意方面,考生要透析材料本质,完成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总结过程,由浅及深,对考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而且有时考生很难读出出题者的观点。以安徽卷材料作文“梯子不用时可以横着放”为例,材料中客户角度的观点是: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如果转换思路,则问题迎刃而解,题意中心是“转换思路”,但是有的考生却得出了“注意细节”、“处处小心”等观点,与出题者意图相差甚远,得分自然就低。

为了能让考生掌握好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将审题立意提到一个高度重视的层面。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要遵循由浅及深、由易及难的步骤。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训练好单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非常重要,不仅是大势所趋,更可以为多则材料作文打好基础。在训练单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应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步步深入。

一、关键语句审题法

有的材料作文中关键性语句就是整个材料的中心,是材料的主旨,只要抓住这样的关键语句进行思考,就可以准确把握题意。教师要先将这种方法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练习,最后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资料进行练习。

例1:贝利是巴西足球名将,他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记者采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答案是:“下一个!”当他踢进一千多个球,成为世界著名球王时,记者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而答案依然是:“下一个!”

在这篇材料中,教师指导学生时要抓住关键词“下一个”,通过该词得出“永不满足、再接再厉的奋斗拼搏精神”的题意。

二、联想迁移引申法

有的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或者某种自然现象,即便含有关键语句,拿材料本身做文章也没有多大效果。这类材料的审题立意,必须向和社会、和人类相类似的现象靠拢,从而确立写作的主题,需要用到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联想迁移能力,这就比例1有难度。此时学生应先全面阅读材料,然后寻找材料中具有哲理的句子,细心揣摩,进而联想引申到社会现实中的相关现象,确定写作中心主题。

三、以果溯因审题法

因果关系是世界上最基础的事物联系形式,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相连。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中,采用以果溯因法,根据材料结果推理出造成该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够找到非常好的立意。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因此需要着重讲解,让每个学生学会并能灵活应用。

例2:古代有一个渔翁在一口井里捞鱼,第一天网捞成果是两条大鲤鱼,第二天网捞成果是三条青鱼,第三天网捞成果仅是几个虾米,第四天、五天一无所获,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采用以果溯因法,结果是两条大鲤鱼,三条青鱼,几个虾米到一无所获,追寻原因,就是井里捞鱼,总有捞完的时候,因此快速明白材料主旨:到广阔的空间撒网,方有更加丰硕的收获。

四、联系实际审题法

联系实际的新材料已� 于丹教授对现在高考作文的评价是“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对于这类材料,审题立意应该进行以下训练:

1.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

关注时事是现在高中生的必修学习项目,不仅是政治考试,更是作文写作的必备基础。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方法有:(1)提醒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注意对重要时事进行摘抄记录,让学生认识到多关心时事,常写时评,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大有好处。(2)教师和家长配合,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培养他们正确阅读报纸的好习惯。

2.要深挖材料

对于未直接说出所映射的社会问题的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全面阅读后,继续深挖材料,将能联系到的社会实际问题都标记出来。

3.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

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观点,把道理讲解明白,要培养学生做人的良好品质。如果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扭曲的,那么文章的立意一定是有问题的。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篇4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新材料作文的最大特点是“四自”和“三不”。“四自”(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体现了写作高度的开放性,而“三不”(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则体现了写作严格的限制性。

为区别原来的给材料作文,我们将2006年高考以来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给我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尽可能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三、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主要方法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2.由果溯因: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3.舍次求主:有些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4.求同存异:如果是多则材料,审题时要鉴别材料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或从共同点出发,或将不同点对比,或将不同观点补充叠加,提炼出正确的主旨。

四、方法例说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多角度立意。

猪八戒拾到一面镜子,扬扬自得地照了起来。可是他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朝天鼻子大耳朵,核桃眼睛尖嘴巴的丑八怪,顿时火冒三丈:“你这妖镜,竟敢把我老猪丑化成如此模样,真是狗胆包天。”说完,举起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当八戒再看地上的镜片时,镜片无论大小,每个镜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从猪八戒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结论: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要多从自身找原因;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打击报复;要勇于接受正确意见;不要因小失大,或不要把宝贵的精力放在无谓的小事上;胸怀宽大才能集思广益。

从镜子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结论:要实事求是;要坚持真理;光明磊落难能可贵;有理走遍天下;要不畏;委婉胜于直言;讲究方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忠言顺耳利于行。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多角度立意。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成功,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审好这个题后,从以下角度去写: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②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④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多角度立意。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本材料从表面上来看,虽然是三则不同的事例材料,但最后一句概括语是对三则事例的总结概括: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就是说,三则事例都可以是说人才成长规律的,但三则事例是三个不同的角度谈人才成长的三个规律:①人才成长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②好奇心很重要,人才成长必须具备一种探索精神,要勇于拼搏,不断体验,百折不挠,表现出对新知的极大渴求,有努力创新的愿望,这是成才的内因。③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才成长有积极作用。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篇5

学生在做非选择题时,先看问题,即先把所有问题浏览一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做题的效率、速度和看材料的目地性。对于材料比较难懂的,则多看几遍,加强理解,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小,所以做材料题是一定要多读,做到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另外学生必须学会审题,审题是做题得分的关键。如果学生不思考就下笔,十有八九答案会跑题,会事半功倍。如果学会审题,分析题目,搞清问题之间的关系再下笔,则会事倍功半。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学会审题。

学生审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怎样抓核心词、关键词,怎样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怎样做到详略得当,怎样寻找答题途径,是依托材料还是结合所学回答等。

审题一般要注意五个步骤:一审时间(时期、朝代 );二审空间(国内、国外、哪一地、哪一城);三审设问和答项(原因类、目的类、影响类、实质类、特点类、图表类等具体要求);四审其限定的其它内容;五审需回答的几个设问。

具体的做法是

如何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非选择题获取材料信息要注意两个环节:读、找。

读:解题的基础

第一遍初读 浏览,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是了解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之间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精读 审题设问。带着设问再精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重视以下几点:

1, 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学生在阅读材料是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察的方向重新仔细阅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2, 看材料:看材料的题目是不是材料的主旨,看材料的出处,搞清材料的年代和背景,有利于结合所学来理解材料。看完材料后要搞清材料的整体意思是什么,不能断章取义和以偏概全。

3, 细读材料是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要像在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读透材料的本意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找出材料所说的主要意思。但遇到相对比较难懂的材料,平时可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语文的功底一定不能差,不然就没办法弄懂材料。

4, 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这些文字给人以暗示。还要注意材料的每段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的文字。

5, 在题上做标记,划出关键词,这样也可以节省做题的时间,看材料也可以一目了然,材料的层次也就出来了。

找:解题的关键

1. 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段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联系准了,解题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 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而“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

4.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分开。

审题是一方面,而作答也很重要,在审题的基础之上,还得把答案组织好,答案简洁、明了、要点全,也不容忽视。所以作答也很关键。

1. 列提纲,考试时,点多的,要展开论述的,最好先列提纲,这样就好下笔,而且思路不会乱,不会漏点,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2. 概括材料,题目没有特别的要求的话,一般不能照抄原文,这一点最难做,也最难把握,这就得从平时训练开始,完全可以把材料当成语文上的阅读理解来做。一定要看整段材料的意思,材料的主旨是什么,不能只概括前半段或后半段的意思,否则容易以偏概全,给答题造成很大的麻烦。

3. 转化问题,如果学会转化问题的话,问题就容易回答。问题问的是什么能不能换一个问法,看问的是一个事件的背景、内容、还是意义,这样就可以结合材料或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或是材料了。

4. 组织语言、规范答案。作答时,要使用专业术语,不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这样就必须注意语言的运用,规范答案。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篇6

审题立意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意”犹如一军之帅,是灵魂,立意如何决定着文章的质量。高考作文,可谓是成也立意,败也立意,集中进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势在必行。

二、知识梳理

1.什么是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

2.材料作文中“材料”的特点:

所给的材料主要有以下若干种:叙述、引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既然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

3.什么是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4.材料作文怎么样审题?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其次,必须“保持一致”。这里所说的一致,指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

三、知识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1.抓关键句法。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2.由此及彼,大题化小。

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大题化小,由此及彼,联系实际。现实生活的某些思想、观点、行为往往通过一些数据、比喻、寓言、漫画等形式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中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挖掘其中的含义。思路往往是由物及人(社会)。

3.层层剥茧,追问到底.

有一个人在沙漠里行走,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你如果捡些石子回去,到时候你就会又高兴又后悔的。”那人听了这话,就捡些石子装进行囊。回家后打开一看,那石子都变成金子,他果然又高兴又后悔。

合作探究:

(1)石子为什么能变成金子?(淘尽狂沙始得金;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善纳良策,把握机遇;行事长宜放眼量 ;坚信正确的选择)

(2)那人为什么要拾取石子?(困难是强者的试金石;勇敢地拾取困难的石子;知难而进)

(3)怎样理解那个声音的劝说?(发挥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作用)

(4)怎样看待他的“后悔”之情?(失望与欲望成正比;知足常乐;身在宝山不识宝;未尽力而

后悔;尽力而无悔)

(5)这则材料突出反映了什么现实问题?(让我们的行囊装满生活有用的石子;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年要知勤学早;黄金时代多淘金;身处黄金境地多淘金)

(6)这则材料蕴含哲理有哪些?(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看事物要看其本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善于利用外在客观条件;看问题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