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如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一些影片资料。
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 阅读感悟,自主研讨。15分钟
提防 疟子 寒噤 吆喝 蹿 仄 飒飒 泅水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 悠闲:
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
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学生口述,教师引导。5分钟)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突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示例: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反复阅读感悟,理清思路。13分钟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 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进芦花荡的看病途中,由于老头子过分的自信, 导致大女孩受伤,老头子感到丢人,决定当着小女孩的面教训敌人,挽回面 子。 (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由于老头子的过分的自信和自尊,导致大女孩受伤。 。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 写老头子用计谋通达了几十个日本鬼子,为大女孩报了仇,找回了自己的自尊。 (高潮、结局)
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口述,2分钟)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
b组(中等生):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识记文学常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整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1.散文特点。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之后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此文转自淘。教。案网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云南的歌会》教案一》,
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天游》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一、知识储备点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积累生动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培养点
1、品味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培养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的情趣,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品味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1、朗读法
2、点拨引导法
一、导入
1、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周围的声音一分钟,比一比谁听到的声音比较多。
2、请同学起来说说刚才听见了些什么。
教师导入课题:虽然刚才教室里很静,但只要你认真聆听,或多或少会听到一些平时不太注意的声音。作家桂文亚就听到了雪花飘落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探究竟。
二、读声篇
1、教师配乐朗读。
2、选择一段你最喜欢的朗读给大家听。
3、问:你认为朗读应注意哪些方面?
4、问:这段文章感情应如何把握?
(在学生的表演朗读中穿插提问)
5、分男、女声朗读。
三、品声篇
1、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问:这篇文章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过渡:作者在课文中提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对于大千世界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别人说好,他就跟着点头,别人批评,他就跟着摇头,作者将之称为“木头人”。
(问)在我们同学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木头人”?
既然都不是木头人,那老师就要来考验你们: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是生活的有心人。
四、听声篇
1、听力大比拼。
2、发挥联想想象,描绘声音。
五、写声篇
1、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的最美的声音。
2、听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六、结语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
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
生活中不是缺少爱,
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
把眼睛叫醒,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
笑对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听见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易:a.更替b.以为易;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负;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习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四、辩论
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
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大家发言。
明确:愚公不顾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首先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其次是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于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丽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于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课本剧表演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加上鲜活的时代信息,改编的《愚公移山》课本剧,排练并表演。
(让学生把古老的故事,赋予现实生活的活水,亲身体验。由于课文是文言文,与现代普通话有着距离,因而在表演前。合作小组成员还要对原文进行语言上的改编,加大了合作力度,进而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及身体运动,这样进一步感知了文本的细致精彩,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重要。学生经过内化语言、试排、演出等过程加强语文训练,再群体评议,深入巩固阅读成果。需要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多方进行,更深入理解了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合作竞争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与生活相勾连,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这一环节的情感体验、表演与导入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首尾呼应,混然天成。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将编成的课本剧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面前。这对培养我们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这种语文实践活动自始至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实践和运用中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使其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六、评价
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评议。
(公平评价,合理打分,找出成功与遗憾的地方。让学生能清楚自己的表现,在反思中正确地评价自己,不断进步。让大多数学生有说话的平台,有展示的空间。)
七、教师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与探究,我们知道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泽及后人,其思想之崇高、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定实在令人钦佩。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气魄,直面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愚公精神,不老永存。(板书)在征服了一座座高山之后,我们必将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2.试析如下一种对比(愚公的妻子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的对比;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的对比。)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每天诞生一次》教案
1、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作者关于生命和时间的基本观点。
2、 能力目标:学会在比较中鉴赏不同作品的写作特色;品味文中格言式句子,扶助写作。
3、 情感目标:学习正确对待时间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1、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2、帮助学生摘取关键词句,鉴赏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4、 以积累格言名句为目的,简要探讨文中的哲理性句子,品位其内涵。
问题式教学法;比较研究法;探讨拓展法。
一课时。
一、 导入。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总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他们所指的“东西”实际指的是“事情”。“事情”这个词可以分为两部分。“事”是“事件”,“情”是“抒情”。很多文章并不局限于写“事件”,而是重在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受和感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我们注意从这两个方面来欣赏。
二、 研读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1、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最想告诉我们这些读者的什么话?
(2)题目中的“诞生”和文中的“醒来”之间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2、 请同学朗读文章第一部分。
(1) 找出文中描述“醒来”之后感受的句子。
提示:应该是“醒来的一刹那--”。这其中包含着一个比喻句,形象的写我早晨醒来的特殊感觉。
(2) 赏析“浑身充溢着力量和欲望--”一句。
提示:“感激”、“忽略”、“恩赐”这些词语中充满对生之喜悦的感激和赞美。
3、 请同学朗读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我仿佛从死亡线上返回来”。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语言是我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显示”。
4、 请同学朗读读文章第四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接着我静默下来--”这里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思维的“简洁、纯净、专注、漂浮、凝然不动”、“舒适、温暖”的美。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我思故我在”。
5、 阅读第五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无所顾忌,酣畅淋漓”。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敢哭才是真性情,伟男子”。
6、 请同学朗读读第六部分。
提示:文章从智性的沉思转而成为感性的抒情。
三、 分析比较本文的写作特点。
1、 情与理的有机结合。在文章中,作者用包含深情的语言描绘醒来的感觉。如“仿佛从一个深黑的海里被一个偶然的浪头送回岸边那样,我被一个力量重又送回到光明的早晨”。这一句描写就抒发了作者从黑暗醒来后的无以言表的愉悦之情。“浑身充溢着力量和欲望”。这一句更是对早晨充满了赞美之情。文中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包含着作者浓浓的情。而“每天诞生一次”的独特感悟充斥在其中,新颖乐观,富有哲理,令人感奋。整篇文章就是这样把情与理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
2、 独特的写作视角。每天都是重复的现象,毫无新鲜可言,但是作者却能从全新的角度,赋予他新的内涵,提出“每天诞生一次”的新的认识和感悟,这主要源于写作角度的新奇独特。在这一点上,本文与《日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选取了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平凡细节,“小中见大”的表现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和理解。
四、 布置作业。
1、 积累文中的格言式句子。(抄写本)
2、 完成“阅读练习探究”第1、2题。(作业本)
五、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将《日历》和《每天诞生一次》比较。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哲理格言等方面进行学习,了解相同的题材的异同之处,体会了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课后,大家继续实践,在比较中出真知。
附:
板书设计
每天诞生一次
(其实早晨并不新鲜,新鲜的是生命在醒来时的感觉)
感悟 感受
唤醒
唤醒我的是生命自身的力量 我又活过来了
说话
说话是我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显示 仿佛从死亡线上追回
思维
我思故我在 思维很美
哭
敢哭才是真性情、伟男子 无所顾及、酣畅淋漓
(机)理 结合 情(趣) 人生机趣
诞生(抖落尘埃、复归本真)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1、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肖像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4、掌握夸张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课时
第一课时
1、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肖像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列夫・托尔斯泰》(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相信大家一定可以顺利达标,有没有这个信心?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可以利用多媒体朗读】
1、师:下面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字词,请及时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朗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师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
3、学生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
可能读错的字词:
藏污纳垢(gòu)禁锢( gù )憎恶( wù )鬈( quán )
髭( zī )伯爵( jué )广袤( mào )匕首( sh?u )鞘( qiào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 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1、了 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个。
2、歌曲《诚信之歌》。
一、创设情境,走近信客
三、整体感知,解读信客
1、积累字词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快 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字词。(教师请一位学生板书,其余学生指出 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2、合 作研讨
小组合作讨论下列四个问题,教师巡 视指导:
(1)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
教师明确:先写老信客, 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一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用自己的教训警 醒年轻信客,使这些年轻信客迅速成长。(适当时用“老信客的经历”来引导)
(2)作者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 信客的?重点写 了他的哪些事?
教师明确: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二是遭人诬陷。这些突出说明了信客职业凶险但却仁义待人,任劳任怨,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不求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3)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 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什 么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均可。)
(4)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教师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四、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学生通读全文,勾画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简要说说它的美感。
五、延伸拓展
以下选做 一题:
1、试写一段话,作为为信客的坟墓上的文字。
2、假如这位信客荣获当 年全国劳动模范,请你为信客写一则颁奖辞。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七、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八、教学反思
(暂略)
板书设计
信 客
――余秋雨
信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角度:品味诗意语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
主要教学步骤:
1.配乐朗诵课前收集的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营造诗意氛围。
2.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图片,形象感知我国传统器具的特色。
3.配乐朗读全文,提取说明性文字,用自己的话介绍屏的知识。
4.寻读,齐读并品味:
①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句,理解其大意;
②文中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对屏的喜爱之情;
③文中体现屏独特魅力的语句,感受传统艺术的神韵。
5.点击,分组活动,给几幅屏的图片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6.全班交流,对照图片配乐朗读自创的解说词。
7.教师总结,评选“最佳解说词”。
教学角度:引导多角度的自学活动,在自主学习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由《口技》或《故宫博物院》中有关屏的文字激趣,导入课文。
2.速读,整体感知,条理性地把握文中的信息。
3.细读,围绕专题自主讨论,并做自读笔记:
①本文语言的韵味;
②本文说明方法的多样;
③本文说明层次的明晰。
4.全班交流,自行归纳、分类整理自读笔记。
5.教师小结。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6.课余上网或从图书馆查阅有关屏的古诗词句、片段及相关材料,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7.组织“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书写活动心得。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9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积累“肃穆、荒谬、健忘”等词语,理解其词义并用词造句。
⑵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⑶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⑵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如何快速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的方法。
⑶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文章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把握引文与正文的四个部分之间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朗读-讨论-探究
1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句话,这种称呼一般会出现哪里?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从中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由学生们快速阅读全文,学生给课文各部分取上小标题。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三、问题探究
1。由学生齐读引文,围绕萨特在引言中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这句话展开问题。同时明确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问题1:为什么说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丽”的词语或句子来。
“沉重”:在那场悲剧中,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其中还有300个孩子。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沉重的历史回忆。
景物描写:使人感到沉重。“气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写天气,也是写心情。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
语言描写:“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突出了屠杀的残酷和悲惨。
神态描写:两位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长眠的死者在这一刻是相通的。
“美丽”:面对这场大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出“整个民族的英勇”,又是美丽的。
场面描写――人们的抗争是美丽的:如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表现出塞尔维亚人的英勇。
纪念的人群是美丽的:“人已满山满谷。……站在47年前300个孩只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生的渴望是美丽的。
在雨中的朗诵和合唱是美丽的:人们用诗和音乐来表达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自由的执著。通过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反衬敌人的残暴凶狠。
西德作家的发言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是美丽的。
遇难者的遗言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亲人的爱,对生命的渴望和留恋,这份爱是美丽的。
问题2:对照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呢?
分析: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问题3: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分析: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安格尔的反驳;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鄙弃)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四、总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五、拓展与作业
1、在正文中中,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聂华苓为什么不反驳那个日本人?如果是你在场,你会对日本作家说什么?又会对明赫白说什么?
亲爱的爸爸妈妈
引文正文
↓↓
沉重法西斯的残酷
美丽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