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读后感(优秀10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10篇世界名著读后感,仅供借鉴。
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大全 篇1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在这梅子初黄,菡萏微红,闷热的夏季,“平地一声雷”,年仅23岁,清华大学的学生曹禺挥笔写下惊世之作——《雷雨》,同时造就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同样是在令人烦躁的夏日,我重读《雷雨》,依旧对他二人颇有感触。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构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冲。谈到曹禺,提到《雷雨》,没有人会忽略曹先生刻画得最经典的人物,周蘩漪。她疯了,不断地有人说她疯了,周朴园,周萍,读者,最后她真的疯了。作为妻子,她背着丈夫偷人;作为继母,她与儿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锐,她魅惑,她也勇敢。
她无视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冲破道德的枷锁,违背人伦。是谁迫她如此这般?是那死气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蛮横专制的周朴园?是年轻男人的气息与诱人的爱情?或许,她只不过是生错了年代。曹禺与那位写下“红楼巨作”的曹老先生有些许相似,有一个无望的家。终日弥散着____片的烟雾的家;有一个废人般的哥哥的家。史太公不受宫刑之辱,或许就没有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或许也就是这样一个家造就了一个五四青年,一个戏剧大师,一个叫蘩漪的女人,一部《雷雨》。社会对女性的性爱压抑,专制男人对女人的统制,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年代造成了一个雷雨式的人物的爆发,其中就有一个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个男人叫曹禺。蘩漪的儿子周冲不知为何没有她那动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许是剧中最脱离“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个孩子,有点傻气的孩子。
第一次看《雷雨》的公演,曹禺对那个周冲的扮演者感到失望,因他只演出了周冲的傻、憨,却忽略了背后的那一些。周冲是最无辜的,他沉浸在自己的梦幻世界里,而蘩漪说得对,周朴园一句话就可以打碎他的梦幻。记得有人说,“当你发现宝石比玻璃球珍贵的时候,你就悲哀地长大了。”是的,长大了,悲哀地。很显然,在戏的开头,暴风雨的前夜,周冲并不知“宝石”与“玻璃球”有何区别,而周朴园,周萍,蘩漪,四凤……他们一个个手把手地教他。我从不怀疑周冲根本没有爱过四凤,他爱上的根本不是人,而是个玻璃鞋般水晶的童话,只不过他的童话的结局并非公主,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当他发现敬爱的父亲是如此专横;四凤残酷地让他知道他童话的结局,他的世界崩坍了。是否是蘩漪将儿子保护地过好?让他不知何为受伤?何为现实?人总是要长大的,永恒的玻璃花房并不存在。戏由宁静开场,又以宁静收场。一切归于平静,而在今天,已经并非是那个促成一场场“雷雨”的年代,我们或许再难看到“雷雨”的爆发。但《雷雨》或是“雷雨”所留下的东西始终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世界名著读书笔记 篇2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世界名著读书笔记 篇3
在临近假期结束的时候我终于细细地品味完了这本高尔基大师的杰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很多人都很喜欢读书,我也不例外,我就属于其中一个书迷。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这部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读完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潸然泪下;读完其二《在人间》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其三《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他在小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不久就随着母亲来到外祖父家里。当时他还亲眼目睹了毒打儿童的丑事,两个舅舅也是个粗野自私的市侩。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炽热的仇恨,大人们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了一份。但是它的外祖母却与外祖父和其他的人不同她经常个阿廖沙讲一些故事,阿廖沙常常被这些故事有所吸引,因此他对文学产生了叫大的兴趣。阿廖沙的外祖父的性格由一件事改变了。阿廖沙的外祖父开了一家染坊,可没过三年随着家业的衰落而被伦为家业破产。此后,他的性格发生了改变,他变得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阿廖沙的外祖母和他的孩子,幼小的阿廖沙也曾经被他用树枝抽的失去了知觉。可是他的外祖母确实一个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有人让之心,似乎是一名圣人。她正如一盏灯照亮了阿廖沙那敏感而又孤独的心,还经常将一些歌颂正义和光明的童话给阿廖沙听。
高尔基曾经用过这样一句话来称赞她:“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由于外祖父的家业破产,还没有我们大的阿廖沙因无法受外祖父的教育而被迫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他曾经在鞋店、圣像作坊等地做工,受尽了种种屈辱。可是,书可以使他找到慰藉,在探索文学的道途中阿廖沙重新了自己的人生。
他艰苦的打工,使他疲惫不堪,但是他一得到书籍,就像一个很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他一直想去上大学,可是无情的学校总是对贫穷的学生是关着门的。终于有一天“特别的大学”——专门收留穷苦学生的学校向阿廖沙敞开了大门,是阿廖沙开始了新的生活。没有多长时间阿廖沙终于可以去喀山大学读书了,就因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的一句话,阿廖沙才产生了上大学的念头这一句话就是——“您生来就是为科学服务的。”他上大学以后,不知什么时候来到面包店生活。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从表兄寄来的信中得到一个噩耗,他的外祖母去世了,而且他的外祖父也快死了。他是多爱他的外祖母啊!这本书牵起我无数的悲哀对以前男女不平等,黑暗无比,我对外祖母的慈祥、善良、无比地热爱生活而十分的喜欢她。更为主人公的坚强而钦佩!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 篇4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那个遥远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魔幻般感受。
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经历,而是他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整个拉美国家真实历史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缩影和拉美人民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斗争历史和凝聚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作品。
小说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与邻居发生口角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生活中,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爆发和外敌入侵,布恩地亚氏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男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密码,而这个密码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意味。而这个带尾男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小说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结构,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间,甚至是人物名字。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一个循环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荣辱兴衰。作品自身奇幻还不足以实现魔幻现实主义这一风格完整性,同时读者在作品阅读过程中镶嵌也是不可或缺一部分。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背景和离奇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光辉。遥远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人对美尔加德斯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男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暴雨带走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感觉。
马贡多百年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一面镜子。
读书日世界名著读书笔记 篇5
暑假里我读了一篇神话故事叫《夸父追日》,我认为故事里夸父坚持不懈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夸父去追赶太阳,追啊,追啊,跨过了黄河、渭河,他口渴得把河里的水都喝光了,可是夸父没有停下来休息,又飞快的朝北方的大泽跑去,他跑跑啊跑,一向朝着太阳的'方向跑去,可惜的是,他还没追上太阳,就轰然倒下了。他虽然没有成功地实现他的梦想,可是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却永不倒下。
生活中我最欠缺的是夸父坚持不懈的精神,记得刚上三年级我就被选进学校的鼓号队,刚开始很喜欢,时间久了,单调乏味的练习越来越让我提不起兴趣,上课时我开始不认真听讲和练习,教师批评了我,一赌气我就放弃不学了,此刻想起来真的很后悔,和夸父相比我真是太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了。可是我也有坚持的十分好的地方,那就是我最喜爱的篮球运动。那是从我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的,不管刮风下雨每个星期六都坚持学习打篮球,直到此刻。不管我将来打得如何我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夸父的那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以后我们干任何事情要像夸父一样有坚持到底的决心,不能轻易放弃,仅有坚持才能成功,仅有坚持才能更优秀!
读书日世界名著读书笔记 篇6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萨曼莎·艾米丽·金斯顿经历死去、重生、又死去、再重生,以及在这期间体会到的死后重生的奇妙感觉。
小说主要围绕着主人翁死后的七天生活感悟来撰写。第一日,她遭遇死亡;第二日,她尝试着着逃避灾难;第三日,她试图阻止已经发生的事;第四日,她承认了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并且自暴自弃;第五日,她开始感恩思考,自己要做什么才能死的有意义;第六日,她开始发现生活中并非只有自己,有时伤害了别人却不自知;第七日,她顿悟:既然发生的不可改变,至少可以去做她能做的一切,不让自己后悔。
看完这本小说,首先我倾佩作者的思考模式,她简单、深刻地描述了人类死亡带来的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人的本性,在我们面对一件不好事情的时候,本能地去想怎么规避这件事,发现不能规避的时候,就想着把生活过的更糟,以“反正已这样了……”为借口,逃避现实,人们都说“上帝关闭一扇窗户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一扇窗户的开启应该是你学着去面对与改变之后。
恰巧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恰巧的时机我经历了人生中的小变动,恰巧的。时机我想着去改变生活……生活的真谛就像是个谜。朋友赠我的话:”靠自己是长期的,靠别人是短暂的,做小事靠才能,做大事靠人品“,对这句话我感悟很深。
周末看完这本书后,我睡了整整7个小时,我的思想仿佛也从黑暗中到光明中,再到黑暗中,再到光明中……我不知道自己是醒还是在沉睡,我的思想疲惫期,也该结束了!
生活的另一种思考模式:过得好学着防微杜渐,过得不好学着面对改变。
读书日世界名著读书笔记 篇7
小说中讲述了日瓦戈医生的一生,国家社会的变化发展与其命运紧紧相联,他的一生经历了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他的命运也在时代的巨变下遭受的不幸。
日瓦戈医生,善良仁慈,遵循医德,救死扶伤,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他并不是任何一个政党的支持者,他也不是革命的狂热者。日瓦戈反对暴力,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杀戳。当他在游击队中时,面对冲锋的白军,他却一直瞄准一颗枯树射击。在这战争中,他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也正因为这样,他充满人性的光芒。战争是如此残酷,人变成了冷冰冰的杀人机器,日瓦戈医生秉着人性反对这一切的暴力。
面对战争带来的不幸,日瓦戈医生没有沉沦于痛苦中,而是选择一种隐忍的态度接受这一切,并且坚强活下去。故事里的另外的两个主要人物拉拉和冬妮娅也具有这种态度,怀着希望活下去,没有被战争打击得一蹶不振。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俄罗斯性格吧。
而对于日瓦戈医生与拉拉和冬妮娅的爱情,我感觉都是真挚深切的`。日瓦戈医生与拉拉的爱情是精神上的契合。尽管这种婚外情理应受道德的唾弃,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是如此的干净和美好。
小说也引发了集体利益以及追求个人幸福之间的思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政治优先、国家优先,专制的社会里,否定个性解放,践踏个人价值,个人的声音被淹没。“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为了革命的成功,必须消灭一部分人”。像日瓦戈一样独立思考革命的人必须被社会中剔除,贴上叛徒的标签;帕西失去利用价值后也必须为了实践革命的纯洁性而成为牺牲品。
革命的背后藏着无数无辜的冤魂。社会的发展应该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人们有尊严地活着。这种以牺牲个人利益以达到国家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制度注定是不会长久,也不会顺应潮流发展。只有让个人幸福,才可能使集体幸福,这个制度才会具有活力、才能得以持久运行下去。在和平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反思,避免类似的历史再次重演。
读书日世界名著读书笔记 篇8
今天,我们读了《夸父追日》这篇课文,真是让我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个叫夸父的巨人,他喜欢光明不喜欢黑暗,他就想把太阳抓住,让它永远挂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他就去追太阳,最后他终于追到了太阳,夸父刚想把太阳抓住,就觉得自己的嗓子热得直冒烟,他太渴了,太累了,夸父就去喝黄河渭河得水,谁知喝完了还没有止住口渴,夸父就跑去喝大泽里的水,还没跑到,跨服就倒下了,把手杖向前一推,第二天倒在地上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山,他的手杖已经变成了一片桃林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学会随机应变,不能不顾任何后果的干,一件事情要瞻前顾后,考虑到这个事物的多个方面,不过夸父的。那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以后我们干任何事情要像夸父一样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呀!
读书日世界名著读书笔记 篇9
寒假中,我看了一本名为《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书。文中描述后羿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危而毅然用箭去射九个太阳。
但通过一番查询,我才明白后羿射下九日是不可能的。正因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一亿五千万公里,可想而知,要从地球到达太阳,就是每秒行30万公里的阳光,也得用八分二十秒;而时速为两百公里的火车则需要85年。那么,连大气层都冲不出的。箭就更甭提了。1991年,欧洲空间局和美国共同发射的太阳极区考察卫星——“尤里西斯”,它要飞行4年,才能进入绕太阳飞行的轨道。因此,后羿就算是厉害至极,也是无法将箭射到太阳上去的。(数据翔实,很有说服力!)
实际上,像古代的“后羿射日”,哼哈二将的“千里眼”、“顺风耳”……都只代表了古代人民完美的向往。但是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幻想了几千年的人类插上了翅膀:1961年4月21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首次进入太空;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飞船顺利登上月球,圆了世界人民的飞天梦想。如今的人造卫星、电话、电视机……代替了以前的“千里眼”、“顺风耳”;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也已经成功地把一颗颗人造卫星,送进预定的轨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个远古的神话渐渐变成了现实。
世界名著读书笔记 篇10
经过几年的挣扎,终于在病毒流行的这几天把《堂吉诃德》读完了。
首先,我觉得虽然我读了一遍,却好像我的脑袋里并没有留下什么有用的东西,感觉依然空空如也。但即使如此,我对最后的部分还是有些印象的,最后的结尾按照作者的愿望,堂吉诃德悔悟了。他的肉体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也正如骑士道在作者脑海中应有的归宿。说实话,我对这个仓促的结局并不是感到很满意,但在这里也不深究了。
对于整本书,我觉得也许作者的意图在于讽刺当时社会上骑士小说的流行,但不知为何在我读来更像一本真切的人物传记与一方的风土人情记叙。
经典为何是经典?经典的精髓是扎根于时代的。正如莎士比亚的戏剧能深刻反映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思想生活,从而有的放矢的批判,《堂吉诃德》在被阅读时,也许更应该被放在一个骑士小说祸害百姓的背景下。
堂吉诃德,当之无愧的主人公,沉迷于骑士小说,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是疯傻的,他的眼中,是与常人生活不一样的骑士道世界。他可以把铜盆当做头盔,可以为了骑士道不吃肉,可以听信各种谗言,可以忍受各种苦难。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挥刀舞枪,“行侠仗义”,大多数不是帮了别人的倒忙,就是无中挑衅,再吃一回苦头。纵有真才实学,却只能被骑士道思想操纵,可叹、可悲。
他已对骑士小说疯魔,并且还把自己的思想成功灌入了桑丘的脑海中。仅有的科学知识不能帮他辨明真假,只能在骑士道休息时才能出来冒个泡。因此,他必定是不能与常人相融的。别人都当他是个疯子、傻子,尽可能的取笑他,并以此为乐。最典型的是最后部分的公爵夫妇,总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捉弄堂吉诃德和桑丘取乐,直到最后两人快回家时还不肯放过最后的机会。正如书中所说,被捉弄的人固然傻,可是这两口子捉弄两个傻子捉弄的那么起劲,可见自己也傻得不轻。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骑士小说不止害一个人,还欲要整个社会在骑士的刀枪下陪葬。
但是,抛开某方面来讲,堂吉诃德的确可以说是个高尚的人。他懂得天文地理,说出来的话也使人佩服。他可以在危难面前镇定自如,舍生忘死的去拼搏;他可以在狄艾果面前侃侃而谈教育,俨然儿子们的人生好导师,他可以为了心上人杜尔西内娅坚定不渝,始终如一……他不缺财富,不缺才华,唯独缺了点心眼。
故事中其他人物也是值得肯定评价的。参孙、神父、理发师,为了堂吉诃德,也是不辞辛劳了。桑丘,这位忠诚、口直心快、又具有管理才能的侍从,虽然也有点傻里傻气,嘴上一直说要离开,却一直跟主人上刀山下火海,是可遇不可求啊。
对堂吉诃德这个人,我不吝于自己的批评,却要给他更多的赞美。我宁愿视他一位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的勇者,在路上不服输、不丢初心,即使这个理想在世人眼中荒诞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