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很高兴能够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按照时间顺序,苏轼的一生在政治斗争与黜陟迁徙的大背景下展开。其实看完以后对他的人生有一种印象就是疲于奔命。古代的交通本就不便,而他一生在数个州县辗转,路途遥远跋涉之苦可想而知。但是仔细一想,奔命或许不假,他也确实接受过很多始料不及的搬家命令,但是还不至于用“疲”来形容他。真正的天才,总是不知疲倦的。而苏东坡的天才,体现在他“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上。
一开始对原著的书名感到奇怪,gay指的不是一种性取向吗?查了资料才知道成书时间其实是早于gay这个词的“同志”义广泛使用的,也就是说,“The Gay Genius”指的是“快乐的天才”。标题如此,不难看出林语堂对苏轼最概括的一个评价了,而且他也喜欢用gay这个词,不光形容苏轼,还描绘了京城富丽堂皇的街道、坐拥西湖的杭州、有伎女请他题词的聚会宴饮,也描写了侍妾朝云的形象,而且紧接着就是“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王朝云是最懂他的女人”,这也才配得上苏东坡的“gay”。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才华与慈悲让他步入仕途、名满天下,受各方百姓爱戴,也让他受朝中小人嫉妒;刚正与狷介让他惨遭构陷,又或是扶摇直上,然而政局更替,无人知晓明天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更甚者身陷囹圄性命攸关;唯有他的乐观旷达,无时无刻不在支持着他,让他有愿望也有能力支持他人,让他如清风一般活着,带给人美感与希望。黄州突围之后,这个才华横溢的中年人才开始了然自己的内心,他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是他认识到自己也不过是大千世界中平凡的一粒尘埃,真正的天才,从不以天才自居;“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谓世界,皆在自己心中,内心澄澈,世界自然宛如明镜。
更为触动我的,是他在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维琳方丈对他耳语:“现在,要想来生!”苏东坡轻声说:西天或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他的一生无不在践行这个道理,他遵从着自己的本心,不计后果,因为无论结果如何,至少问心无愧。我生病三年,也是从抗拒慢慢向顺应转变,若是无比困难,勉强或许适得其反,但既然本心想要走向更远的未来,脚步蹒跚也不应停歇,若是有荆棘拦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成与败很快就被时间抹去,而留下的是我的那一份“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虽不至于像苏轼一样万古不朽,但至少可以使君微展笑颜。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读毕《苏东坡传》,一股对东坡的喜爱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物,让我为之倾倒的同时,思考之余,也给了我许多启示。
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高尔基如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眼中所欣赏的朴素换种说法,可以说是全面真实,而东坡就是这样的人,他这六十四年的完整一生完美地诠释了"朴素"这个词。林语堂先生这样描述东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数百字都无法描绘苏东坡的全貌。是啊,再多的篇幅,对于刻画这样富有生机的人皆是苍白而徒劳的。
了解东坡的人都知道,作为政客的他一生颠沛流离,从苏氏三父子乘舟离开眉山的壮雄心勃勃,到辗转黄州,再是一路向南到达岭南,最后越过雷州海峡,老死琼州……朋党之争中苏轼从来不是不知晓政治规则,而是他的本性让他明知故犯,所有的私欲在他眼中卑微至极。比起荣华富贵,他更乐意关注百姓的愉悦和疾苦。正是他的清醒与坚持,使他困于朋党之争,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相抵触,他就是要反抗到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管政治生活中多少风雨,甚至是冷箭扑面而来,东坡都用豁达做蓑衣,乐观做草帽,波澜不惊地缓缓驶船,坐看风景。苏轼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即使深陷泥潭,他依旧可以唱着小调和三五个知心好友共享生活的乐趣,他为***题诗,与和尚趣谈,与邻人学做菜,在东坡耕耘,美化生活环境,作文写词乐不亦乎。苏轼平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引车卖浆者亦可与他成为知己。
"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无法细数其功,我们只是知道苏轼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他那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随风飘荡却始终笑的坦然,而这份坦然正是源于他内心的纯粹。这让我想到这本书的作者,另一个大才子林语堂,他在书中写道:"我喜欢他,所以我了解他。"正是源于这份纯粹的写作缘由,这发自内心真正纯粹的喜欢,我们才有幸通过林先生的笔触去感受这样一个虽已作古千年,却依旧立体多面的天才,幸之。
林语堂说:"读苏东坡的生平,我们一直在观察一个伟大的思想和性灵的人生足迹,而他只是在尘世中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暂的印记。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切回忆,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与心智的快乐,这些都是万古不朽的宝藏。"是啊,东坡就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而他赤子般的笑声随着历史长河飘荡,使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动容。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大师为大师写传,这点很吸引人。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的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数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派,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苏东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穿过梨花带雨的清梦,绕过朝代更迭的山水,碾过暖寒交替的岁月,你带着那抹风趣幽默的微笑,向我走来。我轻闭双眼,与你拥抱,嗅着你身上夹杂着的田间泥土味儿,感受你身上的丝丝温暖,听着你的故事。
“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梦回宋朝,在明月几时有的水调歌头的醉意里认识你,在大江东去的念奴娇的豪放里阅读你,从是花还是飞花的杨花词的缠绵里品味你。每一首诗词,都时刻向世人告知你的文学造诣之高。
“眉山有三苏,草木为之枯”,这是多么高的称赞啊。你的才气是上天赐予你礼物,二十多岁便受到欧阳修的推崇和赏识,试问,谁人能像你一般有这样的机遇和才华?而你也没有辜负自己的才华,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辛弃疾一同成为豪放派诗词的拔尖人物,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这些都是你才华横溢的见证。你的人格魅力历尽磨难也不失本色,豁达,包容,赤诚,尤其是对生命的热爱,你的人生就是最伟大的作品。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你的性子,注定了你的仕途坎坷。可是那个时代,入朝做官是读书人的目标,亦或是说,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为父守丧或许是你人生的第一道难关的开始,你不幸的卷入政治风暴,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说的就是你吧,在王安石风头正盛之时,与他硬碰硬,想独一人之力,与党派斗争,满肚子的不合时宜,却又满肚子的才气。明知不可而为之,想来你已经料到自己的结局。你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皇帝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你只求独行其事,一切付之悠悠。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你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次乱世,你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都对你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你的真挚友人,但你还是屡遭贬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黄州你买田种地,向农民请教种田技巧,与乞丐一起闲聊,享受每一天给你的快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大官僚变成农民,没有了金钱财务的烦心,你更加快乐。在耕耘之余,游览山间小路,在竹林里弹琴小憩,没有了繁忙的政务,你的日子更加美满舒服。
时光荏苒,生活给的难题,你给出了答案:“一樽还酹江月”的洒脱是你的答案,“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你的答案,“门前流水尚能西”是你的答案。掉进泥泞,洒脱的拂去尘土,微微一笑,不理无谓的纷争。把你贬到黄州,你有酒有肉日子赛过神仙,把你贬到惠州,你有荔枝鲜果度日不觉艰难,把你贬到儋州,
你教书育人造福一方百姓。世界以痛吻你,你却报之以歌。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对于苏轼,大部分人都在评论他文学修为方面的贡献,说的都很精彩,自我感觉不如他们的感悟深、说得好。我就在其他方面谈谈个人看法吧。我以前对苏轼了解仅限于诗词,读完《苏东坡传》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天性和后天培养同样重要。苏轼天资聪慧,有一个非常好的家庭环境,父亲是大学问家,无论做人、做事都堪称表率,母亲深明大义,处处以身作则,给予了苏轼兄弟另一方面的教诲。这种生活环境也为他们所拥有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家国情怀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感觉少了一些逆境磨炼,性格中也就少了刚强,我想这可能也为苏轼兄弟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不占上风的原因。
苏轼一生都在纠结“出世”与“入世”,他一直都想归隐,但迟迟下不了决心。他也想实现自己的宏大政治报复,但缺乏政治斗争的激情和必要的手段,从他面对“王安石变法”的作为到对各种政治势力角逐的态度,他都是持一种厌倦的观点,自古优秀的政治家必须集救国志与强国法于一身,而苏轼明显缺乏后者,虽然他曾经身居高位(当过帝师),影响巨大,但始终没有跳出文人性情。他的志向因此不得以实现,而他本人也没有能力去创造或者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个人命运始终是与国家命运一致的。如果苏轼兄弟没有从小立下为国为民的志向,估计他以后的成就不会这么大,诗词中的意境不会这会高,也不会得到人民真心的爱戴。所以说为民情怀伴随苏轼的一生,哪怕在他人生最困难的黄州、岭南及至海南流放时,支撑他以积极态度生活的还是为国效力,为民造福。
做人要有悲天悯人的心肠。从苏轼的成长轨迹及做人做事风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妻子真心,对兄弟和睦,对朋友以诚信,教子女以大道,所以他每走一个地方,都能影响、团结、带动一大批人。“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王朝,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他两任抗州,为当地两修“六井”,斗瘟疫、扩西湖,修苏堤,筑河坝,任密州时带领百姓抗蝗灾大生产,任徐州同百姓抗洪流保家园,就连在岭南、海南地区在个人温饱情况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还在想着在政策面上为周围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如果他个人不具备这些素养,他不会被这么多人所敬仰,他在困境中,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帮助他,他的诗词也不会流传千古。
最后借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吧:“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文学家”。时代造就人物,时势成就人物。有多大才能,只看能克服多大困难,成多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