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柴静《看见》读后感优秀4篇正文

《柴静《看见》读后感优秀4篇》

时间: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柴静《看见》读后感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柴静《看见》读后感 篇1

看见这本书是几年前和闺蜜交换来的,一直没有看完,这其中有一些自己的`小矫情,不愿意去碰触一些内容如:虐猫事件,家暴等等。这次呢正好借助读书会的机会把它重新认真的看一遍。

书作者记者柴静序言中写: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确实如她自己所说的,这本书真的是作者身临其境的感触,灵魂深处的发问。

这次看的我觉得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和现在的疫情最息息相关的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2003年的非典相信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印象深刻。但是当时的我还年轻,没有孩子。甚至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没有什么牵挂。只记得当时,每天上班都有一个同事背着消毒桶给每一个办公室消毒,不能坐公交车需要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但是这次疫情不一样了,人到中年的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汹涌而至的疫情让我们不知所措,担心老人担心孩子,责任产生了焦虑。随着时间的推移,“看见”柴静描写的2003年非典时期,我国第一次面对大疫情既没有经验,各种物资医疗设备相对短缺,但是我们还是战胜了疫情。相比今天,我们有了非典时候的防疫经验,卫生条件和医疗技术方面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电视节目里不但有讲述防疫的方法,更是加强了疫期的心理辅导。书符合心境更容易吸引人,白天和同事们进社区完成防疫任务,晚上和孩子们一起静静的看看书,充实又有力量……

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好的心态,祝福所有的人平安。中国平安。

柴静《看见》读后感 篇2

看完这本书大概花了两周,抽空写了一点感想,但又觉得过于矫情,一字字的删去。还是来天马行空想到啥写啥。柴静说,每个生命都是有很多个个体组成,我经常听到小学生甚至大学生轻生的现象,每每听到这种新闻心中无限的悲悯,不禁感叹,生命真的好脆弱。谁能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要想成功,只能不断的抗击抗压,只要牢记初心。

当然,说这个不只是为了鼓励别人,同样说给自己,现在的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有时候很想改变但是会恐惧到退缩。朋友说我很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其实他只说对了半句,但我不会经营生活啊,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自己。想想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是自己变得更优秀,看看这句话说的那么没底气,“更”有界定吗?还是对自己过于温柔,事事留有余地。

陈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那你的离去还有什么意义?”且行且珍惜,时光匆匆,容不得自己时时迷茫,希望这一次能把自己所决定的事坚持下去,不抱怨,不遗憾。

柴静的《看见》也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真情,她,温柔平和,眼里无限的悲悯与温情,很好的平衡了工作与情感所需要达到的境界,我看到了她,她也看到了整个世界。现实中我总容易被太多愚昧蒙蔽,所以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善良的人在公正的要求下以宽松的视角对待每一件事。时常勉励自己,不娇柔做作,不阿谀奉承,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在这复杂美好的世界中绽放我自己的青春。

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世界,更重要的是看见了自己,我要拥有我自己的十年之期,好好经营我生活,十年之后的自己一定是幸福的。

柴静《看见》读后感 篇3

《看见》发布六年后,我终于在室友的驱动下翻开了这本书。

一周时间,我翻了近两百页,这可能远不及你的阅读量,但我得向你坦白,这已经是我最快的阅读速度了。旁人眼里的中文系学生是热爱阅读的,我是个例外。我不喜欢读书,尤其是被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那些奇奇怪怪的句子实在令我感到莫名其妙,因此,我的许多被迫买来的外国文学书籍都逃不开被抛弃在书桌一角的命运。

在看了三节内容之后,我从寝室床上扑腾而起,冲着室友喊:“怎么办?!我好喜欢柴静啊!!”“你有毒啊?”室友这样回复我。她们早就习惯了我的神经质。

说得没错,我深中这本书的毒,连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居然可以坚持读下去。看到这本书的一半,我就迫不及待的从网上找了有关柴静采访和演讲的视频,看完之后,我心里的那个声音越来越清晰了:我好喜欢柴静!真的。

和书名一样,柴静将她记者生涯中真真切切看到的东西写进了书本。她的经历是对她的一种独特的历练,面对种种,她的表现让我肃然起敬。从她个人来讲,我很佩服柴静。在央视,巨大的工作量,领导对片子的严审,采访中存在的问题都没有让她放弃留在央视,而是凭着一股子倔劲儿让她逐渐在新闻这一行声名鹊起。作为记者,她很专业,采访的问题层层展开,问题间蕴藏的严密逻辑让她向真相靠近。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么瘦削的一个人居然大着胆子走进了非典病房,揭露环境污染的现状,关注同性恋以及被家暴的女性,一个个尖锐的话题都是对她的考验,因为这当中的风险未可量也。我发现她已经做了超出记者本职之外的事情,因为她有一种悯人的情怀。

柴静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普通人,她有被文静外表遮盖的刚毅和执着,作为记者,她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力图还原真相。

我和《看见》之间隔着六年的距离,我与书中的柴静似乎相见恨晚,柴静满足了我曾经对记者的期待:挂着***在众多镜头前向新闻办公室发言人提问,能采访像周星驰、李连杰那样的大咖,能气定神闲与受访对象侃侃而谈,始终奔跑在新闻第一线……如果我能早点遇见,此刻我的身边又会是另一番风景吧。

柴静《看见》读后感 篇4

我是把柴静的《看见》当成短片小说集来读的,仔细跟随着一篇篇文案的主人公,去代入感受、想象还原那种场景和心情,时而悲伤,时而振奋……可是故事看久了,心中也不免会有所思,有所想。

我首先思考的是人性。《看见》一书中展现的最多的便是小人物的人性,正因为是聚焦于对小人物的描写,其所展现的人性便能够躲开“政治粉底”、“宣传修容”与“道德口红”的擦脂抹粉,最大限度的保证真实。千百年来,人们常常对人性的善与恶争论不休,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亦有人讲性恶论,然而透过柴静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自私夹杂着热情,温馨交织着仇恨,种种情感糅合在一起的复杂。

且不说孰对孰错,单就柴静笔下的这些小人物:母亲、病人、农民工、死刑犯、维权者……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人性的真实与向利性。人的皮囊可以伪装,但是人性容不得半点掩饰,它就是那样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地待在那里,人的种种想法与念头皆因其所生,而推动其的力量之源便是向利性。人生的种种痛苦皆因此而来。

人生来便被教育着去分辨这世上的一切,有了分别心,便有了种种心意,也一切与深植入人性的向利性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今世的果。

《看见》一书中,我们看到的种种感情上的悲欢离合、交往中的折冲樽俎、犯罪前的善恶心意较量,无不体现着这一点。因此,我们不妨去想想,我的身体到底是谁在控制着呢?我到底是不是我呢?

因此与其缘求外物,不如反求诸己,安禅未必需山水,灭却心头或自凉。当我们观照到那颗不垢不净地人性时,便是度化一切苦厄之日。心不为外界所动,无谓善无谓恶,观照当下。

见,看见,见不见也。

万物皆自化,枯荣各有时。心定境自转,意何强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