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正文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时间:

(一)

最初接触《为奴隶的母亲》是几年以前的一次观影过程。那时候并没有学专业,只是单纯地为春宝娘的悲惨命运而扼腕叹息。后来研读中国电影史时,发现这部片子进军了国际影坛,女主角何琳还获得了艾美奖最佳女演员,这是亚洲女星第一次获此殊荣。

这都使我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看一下柔石的原着,也想看下电影与原着之间的差别、两种艺术形式如何转换且各自不同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令我惊讶的是原着并没有电影版明显而尖锐的戏剧冲突与对白,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但又不能说它平淡,其中的内容实在骇人听闻,引发思考。再仔细看其中的一些言语竟有鲁迅的味道,看来柔石也很受鲁迅影响。虽然那个年代已经相去久远,但我还是一度很喜欢鲁迅、老舍、曹禺、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孙犁等等现代作家的文字、笔风与味道。从柔石的字里行间恍惚间似乎瞥见了鲁迅的现代主义风格,这种鞭辟入里,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作品在当代文学中是鲜见的,我想这不能单单推脱于现在的社会环境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充足。更多的应该从写作者自身来考虑。当然,现今读者群中有很多一部分人心态的浮躁、希望逃避压力与现实,轻松与快速阅读以获得愉悦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说了一些题外话,还是回到这部作品上。柔石用不长的篇幅向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旧中国社会的图景,蒙昧的人物群像、其中最具意味且突出的自然是春宝娘这一人物形象。她的可悲既是由于封建社会阶级压迫与典妻制度,周围蒙昧的人们的虐待于压迫,也是有其自身不知反抗、逆来顺受、愚昧无知的缘故。她把这一切都归结于苦命与倒霉,而这件荒诞的事在所有人眼中都是司空见惯、十分正常的事、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态,人们的精神状态。显然,春宝娘的个体命运并非偶然与孤立。同样的借故事来呼吁唤醒和疗救国民、变革封建制度,在《祝福》、《药》中都可以找到。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整个旧中国愚昧无知的国民的群像与可悲而不自知的状态与命运。而从《为奴隶的母亲》里,我则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旧中国女性悲惨至极的命运。春宝娘固然可悲,而她的女儿呢?连生命的权利也被剥夺,且是被自己的亲生父亲亲手烫死的。这已不仅仅是一个“麻木”可解释的,而完全是一种泯灭人性的行为。不过即便她能活下来又如何呢,重蹈她母亲的覆辙吗?

现在再读《为奴隶的母亲》可以从中瞥见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在重男轻女仍然存在,职业性别歧视,还有与春宝娘如出一辙的现代代孕妈妈的今天,我们还能嘲笑当时人们的愚昧吗?或许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阅读与思索,而非浅尝辄止,从这些经典中我们觅得的不仅是故事、道理、感悟,还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结尾,柔石写到死一般的长夜无限地拖延,这个长夜是春宝娘抱着春宝睡觉的黑夜;是愚昧国民的精神写照;是充满阶级压迫与封建制度存在的旧中国的象征,也是春宝娘等旧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的指代。这些暗夜中的女性在自己悲惨的命运中徒劳地喘息与哀叹,终究没有觅得照亮前路的亮光。而我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能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沉浸在暗夜中,自信且自由地掌握自身命运,清晰地明了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之努力,渐行渐远……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二)

有那么一个时代,鲁迅先生形容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且坐稳了如里的时代。”读了《为奴隶的母亲》,这个时代,我见识到了。

《为奴隶的母亲》是左联作家柔石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力作,也是现代小说名篇。故事发生在闭塞落后的旧社会,抓住了农村苦难深重的一隅,展现了一个悲剧性的家庭:丈夫是个皮贩,偶兼做农活,他技术好,插起秧来总会是众人效仿的榜样。女人贤惠善良,任劳任怨。他们还有一个男孩,身体健康,活泼可爱。即便是这样,家里的债台还是一层接一层的垒高。生活无望,丈夫开始酗酒,赌博,甚至于对女人和孩子施暴,到最后落了个连钱也借不到的下场。于是,典妻的悲剧终究上演了。

人穷了,可以典当首饰,可以典当衣服,也可以典当家产,至于典妻,我还是头一回听说,不由觉得冷汗直冒。丈夫的确犹豫过几天,但最终还是说了:“我已经将你典出去了。”可怜的女人几乎昏死过去:“什么呀?”女人其实听得很清楚,只是没有办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丈夫的话使她的整个世界都塌了,“我实在不愿离开呢!让我饿死在这里罢。”可是丈夫终究是发怒了:“穷了,我们又不肯死,有什么办法?”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是啊,与其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曾是多少可悲生命继续下去的勇气!不管怎样的被伤害,不管怎样的被伤害,不管怎样的不情愿,女人从头至尾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或许正是照应了题目,既做母亲,必为奴隶!为了孩子,为了丈夫,为了全家的生活,她无声的同意了。

典妻,多么荒唐的事啊!丈夫需要钱,把妻子典出去;秀才需要儿子,把别人妻子点进来。于其间,女人仅仅充当着挣钱的工具,生孩子的工具,奴隶就是奴隶。

同样作为女人的沈家婆,为了钱财不惜拆散别人的家庭,谎称那家有多么的富裕,口碑有多么的好,秀才多么善良,大娘多么仁慈,绞尽脑汁把女人骗了过去。对于这般穷苦的家庭,她没有一丝的同情。轿夫也是,“也不是新娘子,还哭哭啼啼的。”'也是,穷苦的旧中国,人急了也是可以吃人的。女人同孩子痛苦分别后,踏上了为奴隶的道路。

看到这里,我不免有些担心和怀疑,会有人真心对待这个生孩子工具吗?会有对奴隶仁慈的的女人吗?答案的确在我的预料之中,女人嫁过去了,秀才一开始对她不错,当然这种不错也仅仅是表面上的,他向她介绍家里的家产,也不过使“向她夸耀或求媚罢了”秀才心里明白的很,典她来,不过是为了自己传宗接代,三年中,生上一俩个儿子,她的价值也就没有了。秀才对女人好,大娘也是看在眼里,于是想方设法对付这个女人,显示背地里指桑骂槐,接着就直接把她当作丫鬟使唤,衣服让她洗,猪也让她喂,甚至于监视着老爷的一举一动,生怕老爷被这“狐狸”灌了迷魂药。对于生儿子,她是没有能耐的,可是嫉妒之心折腾起来,只是阴险至极。

很快,女人生下了秋宝,孩子可爱得常常令女人想起春宝来,尤其在女人得知春宝生病后,念子之情更加急切,此后一段时间,更是每天盼着可以得到春宝康复的消息,可是不但没有实现,反而被大娘当做把柄抓住。青玉戒指呆在手上,却是秀才让他留给秋宝的。戒指被女人当掉,则成为秀才弃她直接借口。这个可悲的女人马上就要离开了,而这一次的离开则预示着她将同自己的秋宝永远分离,难以想象,这对于母亲会是怎样的失子之痛啊!来时坐轿,回时徒步,她的即使作为生孩子工具的价值也没有了,她病了,“脸色枯萎如同一张干瘪的黄菜叶,两眼朦朦胧胧的闭着,嘴里的呼吸只有微弱的吐出。”颠簸到家,三年的奴隶生活换来的是已疏远自己的春宝和更加贫苦的生活,而等待她的则是无限延伸的苦难的深渊。

多么可怜,多么可悲的女人呦!在家里,她是丈夫的奴隶;被典后,她是秀才的奴隶。在痛苦之中挣扎着,却从未有过反抗。作为母亲,思子之痛一直缠绕着她,心破碎得沉重而惨烈,却仍得屈辱得活着。这就是活在“想做奴隶而不得“时代的劳动妇女,善良仁厚,为孩子,为家庭可以彻底牺牲自己。柔石也正是通过对广大女性为奴隶生活的描写,控诉了旧社会阶级剥削制度的无情和冷酷,表达对万千民众的同情,并且发出青年参加革命,弱者参与革命的号召,从而深化全文主旨,发人深思,读罢,令人感慨万千。

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目睹那么惨烈的妇女命运,同时也为旧社会遭受过心灵创伤的广大女性同胞感到深切的怜悯和疼惜。真心的希望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百姓的生活可以在新时代开出幸福的花朵!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三)

这个女人满心的悲伤与凄楚,带着一脸的疲惫与麻木,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步走向封建社会制度早就为她掘好了的,冰冷阴暗、深不见底的墓穴走去。

第一次看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便被那个可怜可悲的母亲形象深深触动,接着又一口气将这篇小说看了两遍。每看完一遍,沉重感就增加一层,心理始终伴随着一种若隐若现的刺痛。小说中那个的那个母亲,那个可怜可悲的女人一生都在被悲惨的命运操控着:遇人不淑,嫁给皮贩,那是一个集吸烟、喝酒、赌钱为一身,可以不作任何犹豫便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丢入沸水中杀死,没有一点儿出息又极其残忍、自私、专制和没有人性的男人。在皮贩的挥霍下,本来就不殷实的家境很快就空了,在想尽一切办法却依旧搞不到钱之后他便打起了自己妻子的主意。最终在沈家婆的撮合下,他将自己的妻子典卖给了一个年过半百却膝下无子的富秀才。与本在这个女人悲惨的生活里还有那么一丝希望,这希望来自那个被女人视若珍宝,同女人一样也很可怜的儿子——春宝。如今皮贩为了弄到钱未经任何商量便将她典卖了,女人仅存的那些希望也被抽空了。显然这个女人早已被那些古旧腐朽的封建礼教及制度驯化的无比温顺了,面对这不公平的现实她不曾做过任何反抗,哪怕是愤怒的言辞都不曾表露过半句,她选择逆来顺受,在当时那种环境这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就这样,她被一顶轿子很体面的抬进了秀才的豪宅,()二她那个完全丧失了人性的丈夫则如愿以偿的获得了那一百元钱。在这个危机四伏的豪宅,她得时时留意,处处留心。秀才那个很有心计的妻子在表面上对她百般好,暗地里却想尽一切方法折磨他,实施像个探子般的监视她。这个老女人的整颗心都包围在因妒忌而产生的怨恨中,没有任何依靠的她自然就成了最好的出气筒。老秀才看似对她不错,但终究把她当做一个生育工具。这个老头又是一个满脑子腐朽的封建思想,极怕老婆的人。府中的下人似乎也不怎么善待她,她的生活实际上还不如秀才府中的低等下人。不知吞了多少苦水,受了多侮辱,偷偷地抹了多少次泪水,女人总算为秀才生下来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取名为秋宝。女人的使命完成了,看似她的苦日子也快到尽头了,她又能见到自己日夜思念的春宝了。可是真的结束了吗,春宝是她的儿子,她的宝贝,可秋宝也是他身上掉下来的肉,对下任何一个都等于要了他的命。离开这里回到那个寒酸的家中她不可能带走秋宝,而将春宝接来共同生活也是一种幻想。最终她还是穿着那身破旧的衣服,带着那个破烂的包裹以及满满的疲惫与忧伤回去了。

这个女人的灵魂早已被抽空了,那句空了的身体站在现实的阴风中随时会倒下,落入那个冰冷、死寂的墓穴中。造成这个女人的悲剧根源是什么,是她本身的不反抗,是那个人性沦丧的皮贩,是满嘴谎言的沈家婆,是心机很重的秀才的妻子,是迂腐的秀才,还是……我想,都不是,最根本还是那根深蒂固,贻害无穷的封建制度及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