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卖米》读后感11篇正文

《《卖米》读后感11篇》

时间: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米》读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米》读后感 篇1

读了《卖米》。这篇文章很平实,很淡然,有一种安和的力量。

作者飞花写这篇文章的年纪,是多大不清楚,应对贫弱的现实,有无奈和悲痛,抱怨,或许是因为当时经历卖米这件事情时,飞花那时候是中学生,十五六岁,仍然纯洁,质朴。

然而,通常底层人民的严肃在于,在健康平安的前提下,费尽所有力气,仅能维持生活。

一旦健康不保,或者遭遇意外的伤害、打击,挫折,就真的很难,陷入雪霜的境界。

这真的是一种很脆弱的微平衡,就像站在一根线上的不倒翁,一点点风吹草动,它就要掉下去。

不幸的是飞花的家庭,她爸爸多病,妈妈的手有不便,弟弟年幼。

这在农村,真的是很难。农村的农业,在过去机械不发达的年代,田地里的农活都是体力活,男主人病了,虽然女人也很能干,但依然是很弱的。

所以贫病交加的家庭,是她的状况。而农民又是底层。所以在卖米这种交易中,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不仅仅是他们,就是其他的农民也是没有的。可是她家的米好,所以收米的人愿意在当时的价格上1块5分加三分钱,他们呢,想按上场的价格,在加两分钱,就死一块一毛,结果没有谈妥。

在临近收场的时候,收米人依然出1块5分,她们想卖1块8分钱,收米人说,开场时,都没卖出去一块8分,此刻收场了,谁收?还说了一句,做梦。

她们也生气,于是就担着米回家了。

她担的是重一点的,途中米撒了,妈妈说了她一句,因为心疼米,没有关心她的脚扭伤否,她难受了一下,之后很快调整过来,回家了。

到家后,她跟爸爸汇报了经过,爸爸,没有怪妈妈,直说那些米贩子黑心,只赚农民的钱,并说,在城里一斤米卖一块5毛呢。可是转而,妈妈说,明天去转步的场,卖米,爸爸说,少担一点,一个人担50斤左右就能够了。但,那是十几里的山路啊。

她说,别因为价钱又卖不出去,妈妈说,不会了不会了,无论是1块8分,还是1块5分,都要卖掉的。

她很纠结,难过,想哭,可是不想当着父母的面哭,想被窝里哭的。

可是头一占枕头,就睡着了,她太累了,睡的.又香又甜。

这件事就算完了。

也许是她仍然年轻,十五六岁,天真,淳朴,虽然现实幸苦,那时候不那么敏感。她的父母,心态上,却高于一般的农民,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暴躁的情绪。不然,就是她在写作时加工过了。她之后在身前最终一封信种写到了,她是属于心态比较好的,她说她她素来有些傻气,对于太过抽象的概念,不大能理解。人是最能适应环境的动物之一,而她也是容易随遇而安的一个人。她也有悲痛难过的时候,可是更注重眼前,那些抽象的飘渺的担忧很少困扰到,反而是那些琐碎的细节更令她关注。生活从来不会是完全的光明,也不会是完全的黑暗,即便是阴云漫天的日子里,也会记住往日的阳光,并憧憬明日的完美。

也就是说,她是一个不那么深刻,不固执的,心态宽厚的人。她很进取,乐观,阳光,因为从她现实的经历看,她从中学开始,都几乎在辍学的边缘,是教师的惜才,她在重点高中读了一年,之后因为经济,转到普通高中。

她还出去打工,因为家庭不能依靠。她的心态还行。如果这种性格能够遗传的话,她的父母也是很善良进取的人。虽然他们贫病加身。

她天分很高,心态也好,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才很平实,很客观,很实际。才能有一种很大的力量。吸引人,感动人。所谓力透纸背。那是当时事实的力量。是很有说服力的。

有一句话,说,很多人的努力远远没有到拼天赋的地步,就在自我设限了,这是向上的限制。这大概是真的。现实中,更多维持微弱平衡的穷人呢,还没有经历过绝望,自我就先崩溃了。所以,穷人,想要逆袭,都要豁出去的,真的拼命的。不然的话,留在底层,依然费尽力气,还谈不上半点尊严,这种尊重,无论是对自我,还是对周围人,她得不到,他就不会施舍出去。

所以,要说贫穷是原罪,倒也不夸张。有一个出身贫穷的作家说,穷人不配有梦想。她说这样的话,也不是歧视穷人,而是她自我就死一个有梦想的穷人,她要改变,她已经改变,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成功,而是她明白,穷人在追梦的路上,有多难,或者是,一生都未有可能实现。

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这些故事能被传颂,是因为作者不是普通的穷人,她是一个天分很高的聪颖的农民子弟,大部分穷人的生活,不被认知。或者他们是如此的相像。

贫穷是一种罪,当你好不容易脱离它后,还会以它为耻。就算你不,你飞上天后的,成功的圈子,也会让你以为。贫穷本身是落后,可是落后的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它能扭曲人性。使人脆弱到不若一只蚂蚁。

所以,奋斗、拼搏,是为了改变,是为了摆脱啊。当然事实有用,此刻穷人的底线大大提高,机械化,到此刻,农田,修路建房,都不需要拼体力。可是很多穷人,他们下作,他们的想法,思维惯性,依然停留在过去,那是对穷苦的深深的恐惧。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深深刻在心里的伴随一生的烙印。

飞花,没有被打败,她是一个贫弱中,高尚的人。可是她短暂的生命,难道不是命运的束缚。好像穷人多病,她说她讳疾忌医。病本身很客观,但穷,使得他们自身免疫系统低下。受到一点侵扰,便无能为力。她的大病,从从确诊,到离世,也可是短短两三个月。

我能从她的文章中得到的,我钦佩她的好心态,努力,她的爸爸妈妈。

这种心境是很无力的。也许能激发出一股力量。

总之,我们是都记住了她。

《卖米》读后感 篇2

《卖米》这篇文章是一位清华大学学生的全国作文比赛的作品,这篇文章获得了一等奖。可是在颁奖当天,作者没有来,因为她已经得了白血病离开了我们。

“没等母亲说完,我就挑起那个80斤重的米担子,颤颤悠悠的朝村外走去。”读到这儿,杂志已经被两颗珍珠染的模糊了。

这篇文章讲了作者与母亲一齐去几里外的镇上卖米,给父亲买药。米贩子出1.8元一斤买下,母亲不一样意,陪着笑脸,和米贩讲价:“2元还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净又细致……”过了中午,米贩子都回城了,母亲的额头上挂着几颗豆大的汗珠。到了午时,还没有人来买,母亲急了,说要1.8元卖出去,可是在也没人来买了。

真让人辛酸,一个农民家庭,挣点钱多不容易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刻苦学习,还要分担家里的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最终考上了著名学府——清华大学。而我们这些小太阳小皇帝连爸爸妈妈的钱也不珍惜,不好好学习。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又有什么呢?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难道很难吗?不,不是的,我们班也有许多同学会为父母着想,甚至帮忙做家务。那些信手拈来的豪言壮语难道只在纸上和口中才存在?

让我们不要做行动的矮人,说话的巨人,行动起来,为父母做点事其实并不难。当你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别人的感受,你会很自豪很欢乐。可是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我陷入了沉思……可惜这位作者因为不只之症——白血病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这个完美的世界,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位帮母亲卖米的清华大学学生。

《卖米》读后感 篇3

有时我在想,这篇文章为何会拿到高校原创作品一等奖。可细细一品便知回味无。文章中一家人的相互扶持,文章中作者的隐忍懂事。文章中母亲的倔强和对生活的妥协,文章中米贩子的精打细算。无不向我们透露了当时的人们为生活的辛苦奔波,他们每个人都没有错,只是不一样身份和立场罢了。每个人之间似是矛盾的冲突体,又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他们无不散发着奋斗的姿态,无奈结局如何,都要勇敢地承担。位位家境贫寒的北大学子。学历无关乎家庭的经济实力而在于自身。那么审视如今的我们,衣食无忧的我们,学习和自身的品质修养却被身边的嘈杂所掩盖掉了。

我的心里也存在着一个清北梦。一向没有付诸过实践。路街上的霓虹灯吸引着眼球,我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里沉醉。糜烂的生活腐蚀着纯净的心灵,那颗红彤彤的初心早已远去。作者的倔强坚强却像一颗种子撒播在了我贫瘠的土壤上,在发芽,在成长,生长出一棵"明亮的"太阳花。教师说过,振作要从人的缺点开始,勇于改正缺点才是不二法门。

《卖米》读后感 篇4

总而言之,《卖米》一文朴实的语言使我受益匪浅,在这之后,也许我会更独立、自主,不再任性,明白生活背后的苦。正如英国BBC广播公司纪录片《苦的真相》中所记录的,所有或甜腻、或苦涩的巧克力背后,都有可可产的的悲惨少年留下的血汗。我应该明白生活的苦,努力充实自己,争取在未来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穷苦可怜的人。

《卖米》读后感 篇5

近段时间,一篇北大学生在15年前所做的《卖米》文章刷爆了网络,此文曾获北京大学首届学校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文风朴实,近似写实,用白描手法展示了“我”和母亲卖米的艰难过程,道出了乡村生活、农民求生的艰辛不易,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扉,读之令人落泪心酸。

文章背后的故事更让人痛彻心扉,作者张培祥是北大才女,于2003年因白血病去世,年仅24岁。在短暂的有生之年,写就、翻译了百万字的文字,留下了一代才女的灼目光华,在生命之花刚刚绽放的时候,猝然凋谢,让人扼腕叹息,无比惋惜。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个农家姑娘,凭着自我的才华,一路倔强走来,披荆斩棘,历尽沧桑,踏进了中国最高学府,生命之幕徐徐拉开,即将绽放最华丽的乐章,然后,就在这一刻,上苍之手无情地掐灭了这朵艳丽的花朵,让人不由得有种天妒英才、造化弄人之类的感受。作为读者,听着是个故事,可作为她的亲人、家庭,那是灾难性的杯具、毁灭性的打击啊,“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生命的杯具,杯具最能震撼人的心灵,直击人的心胸,让人痛到五脏六腑,彻头彻尾。

作为一名从农村奋斗出来的寒子,能深深地理解农村底层劳动人民的心酸和痛楚,要跳出农村,融入城市,那是多么地不容易,要经过多少艰难坎坷,其中的心酸仅有自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培祥,作为一名农村女孩,用自我不屈不挠的奋斗,充满才华的锐气,一路走到北大学府,这是多少寒门逆袭的梦想情结,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实现呢?野心要和才华相匹配,才能造就一番业绩来。

我要说的是,虽然这是一个杯具,给寒门的学子、普通的凡人带去了一些焦灼和无奈,不由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无常,甚至于怀疑奋斗的意义和价值,但我觉得,不应当只看到杯具和伤情,更应当看到它的进取和上进。她像路边的一朵野花,历经风霜雪雨的洗礼,却依然怒放出鲜艳的花朵,无奈隔夜雷雨摧残她,却也不枉生命怒放一场,她用自我的存在证明了她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她不屈的奋斗,灼目的才华,才给了她短暂生命中常人不会有的哀荣,如果如仲永一般,天赋秉异,却懈怠不止,也泯然众人矣,老死于荒林而无人知晓。反观之,北大数学系男孩柳智宇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而选择出家遁入空门,已开始在千年古刹龙泉寺修行,这也是一种杯具,但更多的是给人叹息和无奈,少了一份怜惜,本该奋斗的年龄却遁入空门,缺少了生命应有的色彩和资料,我们无法理解智慧超常人的想法。但两个人比较,哪一个更让人惋惜和“怜悯”呢?

不悔人生梦一场,只恨离去太匆匆。

这个世界本就无常,每个人,离去只是时间的问题,生命就在于经历和过程,生死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和谜语,作为凡人,当你写下自我对生命感悟的时候,上帝会在角落偷偷地发笑,对错仅有天知。

我想起了一句话:时间是个令人爱恨交加的东西,它留下了美梦和传说,也留下了忧伤和狼藉,人生、世界、命运,何尝不是如此?杯具,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越是有价值,越让人心痛,越能流传千古,这就是审美的悖论。

做事在人,成事在天,万物各有天命。我不信宿命,但却无法解释命运,人生的悲欢离合,人世的生死离别,世上又有几人能参禅悟透呢?

也许,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够努力拓展生命的厚度和宽度,仅有奋斗的人生才会有绚烂的光彩,杯具只是反衬了它的艳丽而已,仅有超越了杯具,看淡了生死,活着的人,醒悟的人,才能继续走下去。

但愿世间少一点这样悲情的命运,多一点人间应有的清欢。

《卖米》读后感 篇6

一个十几岁的姑娘“琼宝”跟随母亲前去卖米,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担子行走四五里的田间小路去赶场,母亲为了一斤米多卖几分钱和米贩子讨价还价,散场的时候她和母亲不得不把米又挑了回去,沉重的担子压在肩头,大米的重量与生活的不易相加,让十几岁的姑娘深深感受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家境贫寒,让一个十几岁的生命从小就背负起了生活的重负。

物质匮乏的年代,穷苦的家庭出身给人们烙下了缺衣少食的印痕,时代发展向前,但年少时生活的不易与艰难几乎压弯了活着的脊梁,此生对物质的追求便成了一切的基础。

每个人都在自己儿时的经历中汲取了最为本质与深刻的影响,印在自己此刻和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

如果不是在贫困生活中走过的人,大概永远无法理解这种心情。

因为穷,穷到骨子里,所以会格外计较那几分钱、几毛钱。有时候,往往因为这样的计较,而丧失更好的机会,或者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没有别的办法

一直以为自己认知不够,为什么别人很早就能做出的决定,而我过了好多年才能想明白。大概是因为从小家境贫寒的孩子,先忙着努力摆脱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忙着努力适应市民的角色,忙着改造“穷人思维”,下一步才能考虑自我提升。

你可以说是开化的晚,永远只有“穷人思维”,但对当时当下的人们而言,真的只会产生那样的认知、做那样的选择。

明白了这世界的残酷和温柔之后,希望我们依然能不放弃努力。

《卖米》读后感 篇7

这几天,整个朋友圈都在为一篇文章潸然泪下——《卖米》。

总以为《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只存在于那个年代的课本里。却想不到,竟是张培祥——一个出生于1979年的北大*的整个少年。

她脚下那段担着大米踉跄走过十几里的赶集路,起先是贫穷通往活着的路,之后是乡间通往城市的路,最终是人间通往天堂的路。

她拥有贫困,也拥有非凡的才华。她是北大BBS上的“飞花”,著有《大话红楼》及其他翻译作品近百万字,那篇曾获得北京大学首届学校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卖米》,只是她书写的诸多文章中的一篇。她因白血病逝于非典那一年,年仅24岁。

正如网友评价:有的人,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那么,祈愿她在去的那条路上如轻风飞燕,没有贫苦,没有重担,仅有一朵自在飞花永驻芳华!

张培祥,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人生……

《卖米》读后感 篇8

父亲给我推荐了北大才女张培祥写的《卖米》,我读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受特别深刻。

文中介绍了张培祥与母亲一起担着五六十斤的米走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去几里外的镇上卖,这些米卖的钱要给父亲买药。

米贩子说:"1.8元一斤"。母亲陪着笑脸说:“一斤1.8元少,2元还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净又细致"

中午了,米贩子都回城了。母亲的额头上挂着几颗豆大的汗珠。到了下午,还没有人来买,母亲着急说:"一斤1.8元卖出去也行呀。"可是再也没人来买了。

傍晚米沒有卖出去,张培祥只得与母亲把米原路担回。为了给父亲抓药,第二天还要去走十几里远山路的转步去赶场……

我放下书本深深地沉思,在一些偏远山区人们的生活还非常贫穷,他们只能依靠种地来养家糊口,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还要多攒些钱供自己的孩子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同样是学生的我,住在县城里,不愁吃,不愁穿,还有零用钱,可以买好多零食吃。父母却还宠着我们,我至今变得只想吃零食,不想吃饭。而张培祥他们呢,连顿饱饭还吃不上。我给他们相比,我是多么的幸福。

电视上经常播放,在一些地方,还有的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读书。

母亲生养我们付出许多,却从来沒有想要得到我们的回报。这是无私的母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顶撞我们的母亲。因为母爱可以胜过一切。

父亲在外面天天辛苦上班,什么活都去干,显得天不怕,地不怕,唯有我们生病了,出事了,他会害怕。父亲是最爱我们的人。生怕我们受了一点一丝的委屈。父爱如山。

所以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我要好好孝敬父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卖米》读后感 篇9

文中有“我”对“父亲”生病的体谅,有“母亲”对“我”的体谅,有“我”对“弟弟”的体谅,等等……亲人之间这份体谅与珍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仍然显得弥足珍贵。它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动作,细致的心理活动,或是每一句看似平淡无奇而又超乎自然的言语中——甚至是责怪、埋怨。这种体谅是这个普通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它,让“弟弟”顶着烈日下田防水;是它,让“母亲”下定决心远足卖米;是它,让“我”挑着几十斤的米担来回跋山涉水;也更是它,使得“我”最终进入北京大学,撑起了这个家。这份体谅,是时间永远无法磨灭的闪光点。

《卖米》读后感 篇10

相比较而言,今天的我们就显得格外幸福。优越的家庭条件,优质的受教育资源。我们不必在烈日下暴晒一天,不必遭旁人冷眼,不必独自躲在被子里流眼泪,不必踩着泥泞艰难的走上几十里山路。我们不为贫穷所困,却往往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而怨天尤人。也许在我们看来,飞花的生活很辛苦,但她自己不苦,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呢?

愿飞花在天国随意漂游,轻如飞花,再无磨难,再无贫苦。愿世间小家大家皆欢喜。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卖米》读后感 篇11

今日,妈妈找来一篇文章,名叫“卖米”,妈妈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很感人,以往获得文学一等奖。作者飞花是一名来自湖南株洲的北大女高才生,英年早逝,年仅24岁。

这篇文章主要讲:一个农村的小姐姐,一家人都靠着种农作物换钱来过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小姐姐只能和她妈妈把种出来的大米拿到集市上去卖。问的人很多,开始她妈妈想1.1元一斤卖出去,但商贩只肯出到1.08元一斤,米很好,看上的人也多,价格却始终是1.08元一斤,到后面人越来越少,她妈妈想着要不就1.08元一斤卖了算了,可商贩这时候却最多出到1.05元一斤,由于价格没有谈拢,她和妈妈虽然顶着烈日、饿着肚子守到天黑也没有把大米卖出去。最终只能把150多斤重的大米再挑回家。回去的路上,小姐姐懂事的选择重的那担米,结果滑了一下,米撒在了地上,想到生病的爸爸,她捡起地上的米继续回家。第二天一早,小姐姐和妈妈又去另一个地方卖米。

这篇文章写得太真实了,看了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以前妈妈给我讲过外公外婆的故事——妈妈出生在农村,外公外婆有四个孩子,出了三个女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在外公那个村、那个乡都是有名的。在妈妈生活的地方,普遍重男轻女,女孩子基本初中毕业就会去广东打工,然后早早结婚生子。外公外婆为了让孩子多受点教育,他们种了十几亩水稻、养了几个水塘的鱼、养了很多头猪,还种了很多烤烟。每一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很是辛苦。每年的秋天,外公都会挑起秋收后的大米担到县城去卖。从外公老家到县城有二十多公里。天不亮,外公就得出发,走几个小时的路,东西都舍不得吃一点。有时候行情好,能够卖个好价钱,有时候只能便宜的卖出。

妈妈告诉我,她们的学生时代有做不完的农活,每一天放学后都要去田里帮着做事。晚上经常没有电,几姊妹就围着煤油灯看书、写作业。之后姨妈、妈妈、小姨接二连三的考上了大学,一个学期五千多的学费,但外公外婆不管多艰辛,都没有让她们辍学。每每妈妈说到外公外婆都是无限的敬意!

生活的苦仅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因为之前的劳累,外公外婆的身体都不太好。前几年外公还做了支架手术,外婆也是高血压、高血脂,每年春季还会风湿关节炎,走路都很困难。所以妈妈毅然回到了郴州,期望能够就近照顾他们。

不论是《卖米》的故事,还是外公外婆的故事,生活在被电子产品、游乐设施包围的我确实无法感同身受。难以想象,有些人只是简单的生活,就已经花光了身上所有的力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一家人来说,每一粒米都应当珍惜,都来之不易,是生存下去的力气。读完后才明白,生活不易,忆苦思甜,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此刻的完美生活!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格感染了我,也将激励着我不断成长,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