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个人读后感感悟【优秀8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个人读后感感悟【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
读完英国作者韦尔斯所写的《全球通史》,浩瀚的大作,把地球演化,生物繁衍,人类发展的过程浓缩为上下两册书的百万字中,不得不叹服作者的功力。
开篇先从宇宙星辰说起,不断地把视角拉近,银河、太阳,再地球,然后把人置身于地球,接着按照时间的进度诉说地球生物的起源,智人的进化,走出非洲,文明开始……有史学家定义人类有四大文明,分别为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但从全书的论述来看,中华文明属于世界文明的非主流,它保持了独立性,却也较少地与其它文明有相互的辉映。这与中国所处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有关,也有古代的君王闭关锁国的政策相关。因此可以说,全球通史关于人类主要发展的区域,重点在如今的中东再到地中海沿岸,再到欧洲和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如再概括而言,其实就是欧洲的发展史。在贯穿历史的轴线里,---形成、发展和斗争,却又是关键的脉络,其中--的尤为重要,它促成了文明的发展,又沦为教派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科学之光,但又因其教义的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复又孕育出了现代的文明价值。
而中国对文明的贡献,不得不提我们常说的四大发明,其中纸张和印刷术,让欧洲知识迅速地传播普及,打破了教会和权贵对知识的垄断,促进了文艺复兴。除此外,中国对外界输出的仿佛只有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了,对文明的贡献似乎就乏善可陈了。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原因在哪?作者提到了我们的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它太难掌握了,而且限制了汉人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导致中国出现不了大哲学家和大科学家。古代苏美尔人就曾比中国人早1000多年掌握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他们大概是认识到了象形文字的缺陷,最终改为了音节文字。这或许有道理吧,但从感情上却难让人接受汉字的是一种落后文字的说法。但对比一下古罗马帝国,有一个相似的原因可借鉴,即专制导致了思想的禁锢,古罗马帝国存续了四百多年,它同样没有哲学和科学提升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思潮还需从更远的古希腊寻找根源。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有诸子百家了,因为那时候是列国时期,没有哪个君王能够阻止人们自由地思考。类似的还有古希腊,他们是城邦国;还有欧洲,分立的各个国家,哥伦布可以拿着他的航海计划书去游说各国,最终得到了西班牙女王的支持。
对于有悠久历史但不在地中海范围和欧洲区域内的帝国,作者基本上着墨很少,比如印度,虽然贵为文明古国,但不在文明交融汇合的中心,而且没有出现过有存在感的帝国,篇幅就很少了。还有日本,虽然人类活动较早,但开化较迟,且为岛国,与外界交流甚少,也被简略地带过了。但作者称赞日本为最会学习的国家,没有之一,明治维新后30年即赶上了欧洲强国,动摇了白种人自我种族优越性的看法,并成为了亚洲文明的中心。当然,关于文明的国家,作者推崇备至的是美国,它仿佛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国家治理的最高成就,有着崇高的价值观和正义感,如美国推崇的门罗主义,阻止了欧洲列强对美洲的染指,和平地解决了美洲的独立问题。不知作者看到如今的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论,又是什么样的看法。
全书截止的时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部分章节描写的翔实程度和各方作战的惨烈程度,让人错以为这是一部纪实小说,枪炮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然而就戛然而止了,连战争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都没有提及,让人疑虑丛生。为何不写之后的历史呢?---、罗斯福、丘吉尔都是值得大书特书之人。我猜测,或许是因为时间太近,喧杂声太多,还没到下结论的时刻。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2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
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
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
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全球通史读后感3900字 篇3
二战后直到今天,在世界历史研究上产生了两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一个是我们熟知的英国史学大师汤因比,他的历史巨著《历史研究》开创了世界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再一个就是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阿若斯,《全球通史》就是这位史学大师的代表作。
对于世界历史的研究,以往的历史学家几乎都是奉行欧洲中心论,所谓的世界史就是欧洲史。这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直到伏尔泰那部著名的《风俗论》面世才开始得到纠正。之后出现了多部以全球视角撰写的世界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历史研究》和《全球通史》。 此三部都是以全球视角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著作。《风俗论》采取对比法探讨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历史。此书全名叫《论世界各国的民族精神,礼仪和风俗习惯》,从此书的全名上即可看出这是一部包含很多国家在内的世界史著作。伏尔泰在此书中通过罗列对比认为,欧洲文明只是诸多文明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阿拉伯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等等。他第一次系统地将这些文明同欧洲文明并立考察,得出世界历史其实是人类精神史这一新的历史观点。汤因比进一步批判欧洲中心论,认为西方文明只不过是21种文明中的一个。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还首创了历史研究模式,我们现在称其为汤因比历史模式,即历史研究的三大模式:希腊-罗马模式,中国模式,犹太模式。这种历史模式遂成为当代西方历史研究的流行作法,斯塔夫阿若斯的《全球通史》也受到此模式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希腊-罗马模式,中国模式,此外还有印度模式等。
《全球通史》除受到汤因比历史模式影响外,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世界历史划分为1500年前和后两个阶段。之所以如此划分,斯氏认为1500年前的世界各国是各自封闭的,1500年后世界各国才真正开始相互影响,彼此磨合,历史真正走向了世界范围。为此,斯氏的《全球通史》也分成两个部分,上卷为1500年前的全球通史,下卷为1500年后的全球通史。在斯氏看来,1500年后的历史才是真正的世界历史。为何这么认为?“回答是,1500年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全球通史》下卷1500年后的世界,第三页)
为何1500年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单从打破各个民族的固步自封彼此隔绝的状态这个意义上讲并不足以说明问题。罗马帝国,蒙古帝国都是跨地区性的超级大国,同时都打破了许多彼此隔绝的民族,但两个帝国对后世的影响随着其退出历史舞台而渐微。尤其是蒙古帝国本身就是一个落后的种族,更是没有给后世留下什么有意义的遗产。随着两个帝国的崩溃,世界又回到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然而,1500年后的再次打破,其影响却是深远的直到如今。那么1500年后世界性的封闭状态被谁再次打破了?那就是西欧。
从1500年开始西欧开始推行扩张主义,北美大陆被西欧强行占领,亚洲、南美、非洲开始遭到西欧的经济、军事、殖民侵略。同时,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等一系列变革都发生在西欧,并向世界范围推进,直到今天。这就是《全球通史》下卷的主要内容。斯氏在叙述这段世界历史时几乎是一气呵成,使人有一口气不读完不罢休之感。他以西欧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为主线,着重描写了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结果。同时通过对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描述侧面阐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西欧雄心勃勃地大肆扩张,大力变革的时候,这些国家在干什么,不用问依然是固步自封,我行我素,自我欣赏,根本就不在乎外部世界正在变化。如果在上卷中,斯氏还在用赞美的口吻描述中国、印度等古代文明时,那么下卷对这些文明的描述就多少带有无奈甚至是讥讽的口气。比如在介绍中国的一节中,斯氏说道:“从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欧洲人开始侵入中国为止,这个时代是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拨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的一个年代,稳定成了可诅咒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中国文明正如斯氏上面的论述那样事实在十九世纪末就已经结束了。印度、穆斯林等文明事实上也同样地结束了,世界历史舞台上只有朝气蓬勃的西方文明一花独放,并且绚丽四射。因此,整个《全球通史》下卷其实就是一部欧洲史,当美国兴起之后,再加上美国史,实际上也等于欧洲史,其它各国只是个陪衬。看文字数量,看全书布局,看章节标题,无论怎么看,“1500年以后的世界”就是欧洲人主导的世界史。斯氏也把重点放在下卷上,上卷40万字,下卷70万字,可见斯氏显而易见的“倾向性”。这就是斯氏的全球史观,仍然是欧洲中心论。
欧洲中心论,为何有这种倾向?看看当今世界谁主沉浮?难道不是欧洲、美国在唱主角吗?不可否认当今的世界舞台上就是欧美在唱主角。这是1500年后欧洲进行的一系列革命的结果。日本后来居上,通过向欧洲学习革新洗面也成了欧美同一战壕的战友。而中国,印度,还有穆斯林国家却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一切革命,所以至今经济落后,政治落后,人民生活落后,精神生活也错乱不堪。斯氏如有欧洲优势论不也顺其自然?
历史的发展是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主流。斯氏在《全球历史》上卷“世界历史的结构”一节中说世界历史不是国别史的总和,“因此,研究重点应放在那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运动上。”所谓“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运动”就是世界历史的主流事件。历来有史学家将世界历史划分成不同的阶段。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史学家波丹将世界历史概况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宗教阶段,第二阶段是城邦国家,殖民扩张,法律制度,第三阶段是战争和科技。之后法国又一个史学家孔多塞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十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原始部落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畜牧文明,直到农业文明;第三个时期是农业文明直到文字的出现;第四个时期是希腊时代;第五个时期是罗马时代,第六个时期是黑暗时代,第七个时期是文艺复兴至印刷术的出现;第八个时期是科学和哲学发展;第九个时期是笛卡儿至法兰西共和国;第十个时期是未来的时期是完美的理性之国。这两个历史学家都生活在十八世纪前,还没有看到工业革命,科学革命等西方变革,故历史的分期只止于他们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并且很显然,以上分期全是基于欧洲的历史。据此,放眼全球,我们可以把世界历史大致分成1原始时期,2畜牧时期,3农业文明时期,4古典文明时期,之后5是工业文明,科学革命,政治革命时期。6是当代的世界。每个时期历史都有其主流,也就是历史的主线,谁掌握了主流,沿着主线发展谁就是历史的主人。我们中国在前四个时期(也即1500前的世界历史中)可以说是一直掌握主流,领先于世。印度、中东等地区也曾在古典文化时期辉煌过。但是当进入第五个时期,便从历史主角地位上退了下去,让给了西欧。
西欧之所以登上历史舞台唱主角,就是因为西欧在历史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这个关键时刻掌握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世界的发展从蛮荒状态经历畜牧文明、农业文明各阶段必然要走向工业文明阶段。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西欧(包括其衍生体美国)顺其历史发展趋势,一直昌盛至今。而中国、印度、中东等国家却没能及时跟上形势,至今仍然落伍。欧洲文明代表了人类的进步趋势。工业革命、科学革命,进而政治革命难道不是任何国家发达的必由之路吗?前面提到伏尔泰说过世界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精神史。随着这些革命而产生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这些观念难道不是人类应该共同享有的普世价值吗?这些价值观念正是人类发展几千年从各种历史教训和经验中获得到的精神财富。有观于此,斯氏的全球史尽管着眼于全球,但主线还是以欧美为主,这一点不能不被理解。
在世界历史编撰上欧洲中心论被正式打破,史学家们的观念开始转变目光放眼全球可以说是从一战之后才真正开始的。一战打碎了欧洲人梦想,接踵而至的二战再次将欧洲从里到外击个粉碎,经济崩溃,精神颓丧,以往的欧洲优势论受到沉重的打击。这个时候许多历史学才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不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从此开始大量出版。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撰的。二战后世界格局为之一变,苏联突起强行争霸世界,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东西方对抗,美苏争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大战,穆斯林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冲突等等使得欧洲地位下降,美国受到挑战,世界处于多极对抗之中。斯史的《全球通史》就诞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得出来世界的形势的变化使得历史学家们不得不重新编写世界史。但世界史的编著仍有欧洲(现在可以说是欧美)优势论的遗痕,这部《全球通史》就是这样,从整个历史的脉络上看,这种遗痕在斯氏的这部史著中表现的很明显。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欧美仍然是当今世界的强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__的硕果仍然在支撑着整个西方文明。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要想富强必须走欧美之路大力发展工业,科学,改革政治,这是唯一的出路,别无二路。这就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等国家不按此路发展,欧美永远居于优势,世界史的编写也不可能完全彻底根除欧美中心论。
全球通史读后感1400字 篇4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5
合上《全球科技通史》,闭目冥思良久,又一次被吴军老师行云流水的文笔所震撼,上一次还是读他的《浪潮之巅》获得的感觉。
佩服老师的学识,如此广博浩瀚,于我而言简直就如同在宇宙中遨游,茫茫看不到边际,而他却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就像书中老师反复提及的“历史总是重复,科技总是向前”,想想人类诞生之初,到工业革命之前,发展是线性的,并无特别的变化,基本都在低层次徘徊;而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技加持,发展速度呈现指数级变化,短短百年超越千万年,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当然,本质离不开能量和信息两个要素,这也是衡量发展的重要维度,任何科技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对能量和信息的深入探索,搞清楚这一点,才能抓住了科技发展脉络的魂。
看完本书,还有个很强烈的感受,科技与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有本质区别,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没人敢说自己在绘画领域超越了梵高达芬奇,在音乐领域超越了贝多芬莫扎特,而在科技领域,任何一位医生、码农或者工程师,都能站在前人肩膀和过往积淀中,将科技进一步推向更高的山峰。
所以,了解科技史,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也才能更好的把握不确定的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6
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他们能够从中窥见自身无尽的变化。——克拉克洪
社会制度之协作:
旧石器时代指人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往往需要生活在团体中,通过协作来获得足够的维持生存的食物。尽管团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食物而产生争斗,但由于人数的限制和工具的匮乏,大规模的战争还没有产生。
原始的平等之团体成员间的平等:
团体(也称部落)的组成单位是家庭,存在的目的采集、狩猎以获取食物。因此,狩猎本领高强的人往往会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但此时还没有出现制度规定的公权力,部落中的任何人都无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人。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等:
在部落中,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女性则负责生育子女和采集包括植物根茎、果实、昆虫等在内的食物。由于狩猎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因此女性采集的食物往往多于男性。女性对于团体食物的贡献至少不低于男性这一事实,造就了在旧石器时代女性和男性地位的平等。
全球通史读后感1700字小说 篇7
读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感触颇深。过去我们的历史教育塑就了我们狭隘的民族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让我们产生夜郎自大的感觉,对我们是有害的。如果我们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要想开拓未来的全球市场,读一读《全球通史》是有好处的,它会让我们具备全球视野,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和未来的发展。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小说 篇8
刚刚读完《全球通史》上下册,这种大裤头的书,我看的好像并不多,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书。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史前史到21世纪,基本上还原了人类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一个过程。
开卷间,感觉人类历史长河浩瀚无边,仿佛可以听到远古传来的呼唤,每一朵浪花激起,就蕴含着上百年的故事;掩卷后,又感觉人类历史昙花一现,那些存活过的王朝和人物,都已烟消云散,要不是在历史中读起,像是不曾存在过。从中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伟大。
文明和野蛮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相生相克,你无法用感情色彩去评价哪种力量更高级,他们之间的冲突,成为历史推动的主要动力。这就像人性的善恶一样,它更像是一种主观评价,其实善恶并无区分,只在人的一念间。
利益的驱动成为很多发明、冒险、开拓的原动力。比如最早西欧国家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对外航海远行,有了很多地理大发现的壮举。例如好望角、美洲大陆、大洋洲的发现等。他们都是在本国或邻国权贵的经济资助下完成的探险。甚至是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也是源自对纺织品生产效率提升下的创造。
杀戮与战争基本也是因为围绕经济掠夺和宗教信仰来展开的。没有一个永存的王朝,最长寿的拜占庭王朝似乎存在了近2000年。大多数王朝都是你唱罢我登场,有种对空长悲切的感叹。
近两百年的历史加速了世界的变革与发展。最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距离我们也仅仅过去70余年。还不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印之战距离我们似乎更近,而中东的巴以冲突、叙利亚战争还一直存在的局部战争,我们目前的和平环境的确是难能可贵。
不包括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东文明、印度文明在内,中国文明是历史上唯一没有遭到大的摧毁的完整文明体系。这让我想到了习近平提出的中国自信来了。
在经过工业革命、信息互联网革命之后,人类创造了强大的世界,也面临着巨大的冲突,人类控制与环境压力的冲突。在万千物种中,人类成为主宰,读后感。但是巨大的能耗,也无法阻挡人类地球终将毁灭的宿命。开拓外太空,星球移居,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事实。人类的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对生活索求不得的焦虑感,让现代人活得并不比古人幸福。
这不由让我对“成王败寇”有了新的认识,人类的欲望成就了社会经济的发达,一切为我所用固然很好,但是还是要适度,过犹不及,登上权誉的顶峰也称不上王,衰落是迟早的事;跌落悬崖也要有再奋起的意志,不必称寇,给生命多一些弹性,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活在当代,至少胜过那些已成土灰的王侯将相,因些,不必太急,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