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两个小八路读后感优秀10篇正文

《两个小八路读后感优秀10篇》

时间: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整理的两个小八路读后感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两个小八路》读后感 篇1

最近,读了李心田爷爷的红色经典作品《两个小八路》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的英雄事迹,在我的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闪现,真是令人感动。

这本书写的是长征后的事。主人公是两个小八路,一个叫“孙大兴”,一个叫“武建华”。他们虽然只有十二三岁,但人小志大,机智勇敢,在战火纷飞、硝烟四射的年代里不畏困难,不怕牺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有一次,两个小八路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他们没有害怕,还下定决心永世不做叛徒,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受尽了折磨,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让千千万万的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个像孙大兴、武建华一样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生活在红旗下,生活在亲人的呵护下,每天幸福快乐的成长着。我们要感谢牺牲的先烈,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感恩,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

教师评语:在老师眼中你是个敢说敢道的孩子,这篇文章让老师对你有了新的认识。你能从这部红色经典中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能珍惜,实属难得!

两个小八路的观后感 篇2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

每当爸爸送我上学的时候,我总能听到爸爸嘴里哼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娃,平时爸爸总爱给我讲抗日战争的故事,让我不由得从心底向我们民族的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英雄是一种信仰,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两个小八路》一书,书中的少年英雄孙大兴和武建华更是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小八路通信员孙大兴和卫生员武建华在抗日过程中并肩战斗,一起成长。他们火烧敌人屯粮,智炸敌人炮楼……他们机智勇敢,不畏艰险,每次都能够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的每一个任务,他们就像寒冬中的白杨,质朴而坚强。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同日寇进行着生与死的较量。

在故事最后的战斗中,孙大兴自告奋勇去给二营送信,在途中为了掩护战友把信及时送到,自己却落入了敌人手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不但未曾吐露一个字,还巧妙地把敌人带进了我军的埋伏圈。让我军来了个瓮中捉鳖,将敌人全部歼灭。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小英雄孙大兴却倒在了血泊中,再也没有醒来。

孙大兴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像一颗种子埋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当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我想到了战场上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孙大兴,于是我浑身又充满了榜样的力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而落泪时,孙大兴好像在对我说:“铁骨铮铮男子汉,志坚行苦能胜天”,于是我眼中又折射出自信的光芒;当我与同伴玩耍发生争执时,孙大兴不顾自身安危掩护战友的场面又浮现在我眼前,于是我心中又点燃了友好的希望。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如今,一个蓄势待发的中国如凤凰涅槃屹立在东方。为此我们要努力学习,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国重任,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美丽,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

《两个小八路》读后感2300字 篇3

最近在读南怀瑾先生写的《论语别裁》,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感慨颇多。几乎每翻开一页,没读完一章,都能让我心情愉悦,思如泉涌,让我不得不写点东西出来。正如论语里所说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然而,正是在《论语别裁》的“学而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让我开始感叹于南怀瑾先生的睿智,感叹于他对《论语》一书深刻的洞察力和精辟独到的分析。

看到这句话,就回想起上中学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都深信不已,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当时的学生,现在看起来,似乎是只求只字片解,其实只是因为文学修养还不够,自然没有能力去分析甚至批判了。正如南怀瑾说的,文学革命,你都不知道什么是“命”,如何去“革”?

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第一”部分,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以为意义再明显不过的“子曰”,在南怀瑾先生看来,居然还有另外一层完全不同的意思,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有思想,不断地见习和体验,并反省,就是学问。能够从不断的体验反省中经常得到“会心一笑”,那就是“不亦说乎”了。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没有人欣赏。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并不一定是指空间距离上的远,也有可能是时间。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后的汉武帝时期才兴起的,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美孔子,这个时间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间,孔子是非常“寂寞”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还说过,“无友不如己者”。在中学时学到这句话就很诧异,如果每个人都只交比自己强的朋友,那世间没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岂不很势利?其实,夫子的意思是,对朋友要“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待朋友,有看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做的比自己好的地方。亦如民国时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师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们轻率地误解了——甚至加以嘲讽和打压。

《论语》,经历了汉朝董仲舒的篡改和宋朝朱熹的注解统一思想……到当今的大师、教授、专家……拿它说事,其真实面目已经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因此,这也成了孔子思想为再后来的人们说诟病的一个重要起因。

从《学而》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我们都能明白,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这就是“入则孝”,若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则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则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则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假如一 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 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被重拾起。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国学大家们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我尊重每一位内心纯良的学者大师,没有他们对历史的悉心研究,哪里来的社会进步?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亦步亦趋追随高人的脚步。今天是这个声音,我们顶礼膜拜,明天有人出来反对,我们又趋之若鹜,唯其马首是瞻。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从众、迷信权威是给自己内心的禁锢。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记录。作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离我们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真实的孔子不复存在,唯有思想流传百世。而对他思想的理解,我们也只能揣测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内心的判断。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为政还是做学问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两个小八路读后感 篇4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两个小八路》,它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

1942年的春天,小八路孙大兴的爸爸在一次战争中牺牲了,孙大兴很是伤心。因为伤心过度,大兴一不小心跌了一跤,把腿部划出了一道两寸长的口子,胳臂肘也碰烂了,卫生员武建华看到好朋友受伤特别难过。为了能更好的养伤,组织上给了他们安排了当侦查员的任务。这样他们可以一边养伤一边侦察摸清敌人的战术。于是,他们来到了“两不管”地,刘集。

这两个小八路在侦察过程中做了很多事情:烧敌人的粮食、炸敌人的炮塔等。他们还给组织执行了买子弹的任务。看到这儿,我不禁感叹:天啊!这些小朋友真的太厉害了,做了很多大人都无法完成的任务!

看!小八路孙大兴被日本鬼子抓去了。敌人为了从他口中得到更多八路军的信息,用尽了各种惨不忍睹的刑法。他身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但为了保护更多的人的性命,他紧紧咬住嘴唇始终没透露一点信息。这就是革命小英雄!

听!武建华因为找粮食而烦恼。他一边想着如何找粮食一边走着,这时他走到了一片地瓜田旁。他想:弄些地瓜回去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他就用手挖土,不一会就挖出一个很大的地瓜来,哎呀!我这在干什么啊?他的手像触电似的停住了!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害群众的庄家,现在我不是在破坏纪律吗?他又一想:这是不得已挖几个地瓜也不能算破坏纪律吧,何况又是给伤员吃的!可是,他又想起政委的话“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一个革命战士都要自觉遵守组织纪律。”最后他决定回去向宋军医汇报再决定怎么办。听!这是严格遵守纪律的革命英雄。

正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才有了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虽然英雄们已经牺牲,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严于律己、顽强拼搏的精神。让我们在这些精神的激励下,努力学习,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少年!

两个小八路读后感 篇5

每个孩子都有享受母爱的时候,而动物界的黑天鹅也不例外。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黑天鹅紫水晶》的书,里面讲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紫水晶是一只雌性的黑天鹅,他亲眼目睹着丈夫惨遭袋狼杀害。但袋狼却因以为叫约翰 · 威廉斯的人,不小心碰断树枝而吓跑,便对他百般依赖,虽心里仍然惧怕着,但还是与他交颈厮磨,为的就是让他当自己的“丈夫”,和那五只还未出壳的小家伙的爸爸。

因为没有雄天鹅的保护,它们遭遇了许多事,家园被夺,被捕食者撕咬。这些危机最后都被威廉斯化险为夷,但有一次,威廉斯他失手了,造成了一场悲剧。

有一天,紫水晶和它的孩子们正踏着晚霞的余晖回巢,却被两只袋 獾 盯上,可威廉斯却无能为力,只好眼睁睁看着紫水晶的一只脚被 袋 獾 咬断。从此,紫水晶再也飞不起来。就在那时,我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为了孩子,连名都不顾了,真的可以叫做母爱无私。

日子没过多久,紫水晶又出事了,这毫无征兆。

那天,正在小家伙们练飞之时,一个空中杀手——楔尾鹰向着小天鹅们疾速飞来。待小家伙发现时,楔尾鹰早到天鹅们背后了。这时一团黑影向楔尾鹰飞去,那不是什么,就是紫水晶!

孩子!

母爱的力量让它飞升起来与楔尾鹰殊死搏斗,也因为这样,这个伟大的母亲牺牲了。

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了:不仅我们人类有母爱,动物也有,伟大无私!

两个小八路读后感 篇6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两个小八路读后感500字 篇7

这几周我阅读了李心田写的《两个小八路》这本书。本书主要讲了两个小八路孙大兴和武建华在抗日战争时的故事。第一部(全书有两部)孙大兴的父亲牺牲了,他非常思念自己的父亲,在行军途中,他不慎滚入山谷伤势严重,和小武安插在刘集。在刘集,孙大兴和武建华同时合作完成了烧粮食,炸炮楼,买子弹等任务,回到部队后,孙大兴还探查工事,武建华细心照顾过伤病员,能看出他们细心认真,小心谨慎的珍贵品质。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小武和宋军医在山洞里照顾伤员的情节。当伤病员们听说快要断粮的时候,三位伤病员都不肯吃饭,这时候越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粮食反而多了起来,小武劝说没有用,只好去找宋军医去劝说他们,宋军医终于说服了伤病员们,让他们吃饭了。武建华又冒险去别的村里找粮食,来到鸡冠庄,遇到一位老大娘,老大娘在自身贫苦下把小米让给了武建华,他却不肯收。又找到了一片地瓜田,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还是没有挖地瓜。这个地方让我感受到了小武守纪,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的品质。

做为差不多年龄的我们,书中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的差别是多么大呀!这些小英雄们在那么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生活,经历了那么多的困难和磨难却还是那么坚强,我们更应该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认真学习,认真听讲,长大以后做一个对国家有帮助,对人民有贡献的有用之才!

《两个小八路》观后感 篇8

我今天看了《两个小八路》电影,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在抗日战争那个时候的故事。

大新和晓武两个小少年和八路军叔叔在一起生活成长,在一次战斗中哥哥大新的腿受伤了,弟弟晓武就带着哥哥到他们的一个亲戚家养伤,伤养好了以后哥哥大新让晓武一起去给八路军送情报。在送情报的路上迎面碰上了日本兵,大新躲藏在芦苇档里瞄准了一个日本兵果断的开枪“叭”一名日本兵应声倒地,我不由得佩服大新真是神枪手啊!

日本兵气急败坏地开始放火烧芦苇档,只见大新灵机一动,趴在了水塘里躲过了熊熊大火,他成功的活了下来。我看到这里心里不由得轻松了许多,同时心里也对日本兵残忍不比的愤慨。

后来八路军叔叔来了,消灭了所有的日本兵,整个村庄欢腾起来,只见八路军叔叔高高将大新与晓武举了起来,大家都在夸赞这两个小八路的机智和勇敢。

我深深被这两个小八路的抗日的精神感动了,我想我以后会像他们俩一样爱祖国和保卫和平。

两个小八路读后感 篇9

暑假里,我读了李心田爷爷的红色经典作品《两个小八路》,看完后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两个小八路》主要讲了抗日战争时期两个小八路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历程。13岁的孩子孙大兴的爸爸在与日本人战斗时壮烈牺牲了,孙大兴感到十分悲痛,发誓要为父报仇。之后,由于孙大兴腿部受伤无法随部队转移。于是部队安排孙大兴和他的朋友武建华一齐住到群众家中,一面养伤,一面打探日军情报。之后,在他们的帮忙下,八路军攻下了日本鬼子的两个据点。他们也归队了,继续与敌人斗智斗勇。作品最后,孙大兴在将日本鬼子引入我军包围圈之后,被敌人杀害,英勇地献出了自我年轻宝贵的生命。武建华接过了孙大兴的枪,继续着革命事业。

两个小八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坚强不屈勇敢与敌人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中国一代代人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两个小八路读后感 篇10

《两个小八路》是《闪闪的红星》作者是李心田的一部反映抗日杰战争的杰作、名作。1942年,八路军某部独立三团的小通讯员孙大兴,在一次战争中腿部受伤,党员让他到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不久,孙大兴的父亲孙连长牺牲了,孙大兴本来想为自我的父亲报仇,但是解放军说要继承他父亲的遗志,为解放军去斗争,战斗。经过了党的教育,他已经成长了起来,他像一只雏鹰,翱翔在高高的蓝天上。

我们要向孙大兴,武建华这两个人学习,并且敬佩他们那种不怕牺牲,为中国人民打倒日本鬼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