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最新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大学生【优秀8篇】正文

《最新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大学生【优秀8篇】》

时间: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这次为您整理了最新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大学生【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第一次读红楼是完全没有看出黛玉对宝玉有多爱,甚至连最简单的立场都没有分清楚。非但没有一个我喜欢的角色,反而对每一个人都讨厌到不行,尤其是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耍小性子实在是让我心烦。但读过第二遍竟感觉宝黛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深情,对那些小人的心思是多么鄙夷。

《红楼梦》本来只叫做石头记。红楼梦只是小说第五回中十二支曲子的名称,而这十二支曲子则概括了十二钗的身世经历。所谓的红楼就是富家闺阁,顾名思义,红楼梦就是富家闺阁中的一场美梦。此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也写了大观园儿女的悲惨命运和四大家族的衰落。

读曹雪芹书的谁不记得金玉二字?作者也说了他"作的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金"自然指宝玉无疑,但这"玉"却是争论不休,大部分名家认为是黛玉,也有几个认为是宝钗,在此我还是支持前者的看法。那宝钗不过是个牡丹,"人间富贵之花",和黛玉这个"美玉无暇"的仙沾不上边。

再者说作者真正中意的还是林妹妹,宝姑娘根本不入作者的眼,怎么可能把她当作主心骨来写呢?学文的没有谁不知道曹雪芹只写了红楼的前八十回,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很可悲的是遭到了大家的一致批判,写的走了形。但又没有谁能写的更适合凑上局,咱们也只得批判着看。

先说说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本来是黛玉先到的贾府,人家和宝玉可有着"木石前盟",所以第一次见宝玉就互相对上了眼,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他们的感情不能算作一见钟情,而是前世累积下来的,能是你一个薛宝钗就插的了足的么?话说这爱情啊都是让人悲喜纠结的,二人自见面后自然多了不少乐趣,但黛玉的小性和多疑也制造了很多不爽快,不过跟兄弟间不打不相识有点类似,他们的闹腾不但没有破坏他们的感情,反而是日益加深,自从这林妹妹来了之后宝玉这魂还真就是守不了舍了,把林妹妹的门槛都快踏平了。

不多时那宝姐姐出场了,作为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女儿自然是个大家闺秀,长得不赖,行为得体,最牛的是会讨好不同的人。一来的气场就跟黛玉不同,黛玉是一步一步都小心翼翼的,毕竟是外婆家,自己孤零零的,得处处小心才是。薛大姑娘是全家总动员,她有什么好怕,自然是大大方方的,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众姐妹自是欢喜。她的出场也引起了黛玉的担心,她一直以来都是孤僻自己做自己的事,才不在乎这个宝姐姐有多讨人喜欢,她害怕的是宝玉,万一也讨了他的喜欢可怎么办?

而这宝玉呢,素来是爱跟女孩搅在一块,如今来了个大美女自然是兴冲冲跑去看了。在他看得入神时突然注意到了身后的黛玉,立刻感觉到了什么,牵起黛玉的手去跟宝钗问好,这无疑有种告诉黛玉:"即使现在来了个又有人气又有脸蛋的美女,但我喜欢的还是你,你要相信我"的感觉。同时也是告诉这个新来的大姐"看到没,咱已名草有主了,所以我们以后就是只是好朋友了",可见宝玉还是很了解黛玉的,他知道她会多心。日后的生活中这三人更是矛盾多多。但宝钗给我的感觉就像个幕后黑手,明明很多矛盾都因她而起,她却淡定的很,宝黛二人闹开了锅,她依然没事人一样冷眼旁观,还不时出来充当和事佬的角色。她可是个正儿八经的强人,贾府上下无人不夸,连那些下人都被她骗得团团转,对她是赞不绝口,对于上层则直接是收买了王夫人的心,那叫一个懂事啊,大家闺秀的风范展现的是淋漓尽致。

说她到底喜不喜欢宝玉,这简直就是一句废话,她千方百计笼络王夫人无非是想让这个虚伪的娘们把她当做最佳儿媳人选。这是日后宝黛爱情悲剧的第一个坎。如果你认为人家就这点本事可就大错特错了,她不仅正面攻击也从侧面扇风点火,花袭人就是她的忠实粉丝,绝对是拥钗反黛,所以黛玉的战线是极其清冷的,也就有了临死而那么悲的结局了。但很可惜的是不管宝姐姐耍了多少心机,痴情的宝哥哥眼里都始终只有黛玉一个,只能告诉宝钗一句:感情是勉强不来的。

至于宝黛二人的才气自然是伯仲之间了,作诗是各赢一局,二人所做之诗也都透露二人的心性、追求和结局的不同。黛玉对官场生活可谓是厌恶至极,这就是宝玉深爱黛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他们两个都是那个时代的反叛者,走的不是寻常路,都不是世故的人,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就好,而宝钗则完全相反,人家是牡丹呀,富贵之花,当然是向往那种大富大贵的生活,作为名门闺秀她刻守妇道,本来这次来京的目的就是去参加选秀的,不过喜欢上了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宝玉怎么办呢?好好调教他一番才是,就总是苦口婆心的劝宝玉你要好好读书啊,将来当个官给家里争面子啊…说白了还不是为了她自己,她越是这样越疏远了她和宝玉的距离,婆婆妈妈的,让宝玉烦到不行,直接翻脸,把她和黛玉比一比:你看人家黛玉怎么不说你这样的混帐话?所以难怪我喜欢她嘛!请你以后不要说行不行呢?自是不欢而散。

那黛玉呢自她来了之后没少吃醋,明明知道宝玉的心思全部在自己身上,还是忍不住多疑起来。稍有个风吹草动就开始不爽了,先给宝玉几天脸色瞧瞧,误会闹大的时候就是整体以泪洗面啊,也难怪,她此次投胎的目的就是"还泪",如果不三天一小哭两天一大哭的话,这泪是还不清的。最惨的一次是扛着小锄头去葬花,搞了一首《葬花吟》,那叫一个悲啊,"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听得宝玉是心寒寒。当然她的《葬花吟》也暗示了日后的命运"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与污淖陷沟渠",写出了她日后宁死不受垢辱的心情。

那究竟是谁扼杀了宝黛的爱情?是高鹗笔下的凤姐和贾母么?我显然不能赞同。要说在曹雪芹笔下那贾母对黛玉是极尽宠爱,她尤其疼爱黛玉的母亲,现在她死了,黛玉来投奔自己她怎么可能不好好疼爱呢?让她住好吃好,甚至把自己的贴身丫头都送给她使唤了。再说贾母虽是这个封建家庭的老大,但是她是一个完全的享乐主意者,她才不会闲着无聊去捣弄宝黛的爱情呢。一个是她最宠的孙子,一个是她疼爱的外孙女,她有什么动机去拆散他俩呢?相反,她是支持的。这就说到了凤姐,她跟宝钗差不多,也喜欢讨上层领导的好,她是贾母眼下的红人,所以她会极力的去讨好贾母。

她早看出贾母对待宝黛的心意,所以她也就自然大力支持宝黛的恋爱。她早就以开玩笑的口吻说过以后把她嫁给了宝玉看她还这不这样胡闹。她和贾母两人都看好宝黛爱情,怎么到高鹗笔下就变了呢?真正的凶手是贾元春、贾政、王夫人、赵姨娘,他们是什么?不就是那个封建时代的代表么?黛玉的反叛性格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她只能孤芳自赏。那贾政夫妇自然想要宝钗这样的大家闺秀做儿媳,而且又是门当户对。那个林黛玉算什么?不过是个没爹没娘寄他篱下的病鬼,更可恶的是她非但不劝宝玉读书,还策反,贾政对她能喜欢么?

就指着这个独生子光大门楣呢!那贾元春是宫里的贵妃,固然知道功名利禄才是正道,怎么可能同意弟弟娶林黛玉那样的丫头呢?探亲回宫后立刻通过送礼表明自己的想法,她送给了宝玉和宝钗相同的东西,而给黛玉的却和众姐妹一样…那个赵姨娘则完全是被薛宝钗收买了,她对谁都看不顺眼,唯独对薛宝钗唯唯诺诺,足见这薛大姑娘神通广大。在那么多阻力之下黛玉只得落得个凄凉而死。一个掉包记直接送了她的命,也怪她把爱情看做了她生命的全部,她看不到她生命的其它价值。

说说这个贾宝玉,他就是个正儿八经的情种,在读者眼中有见一个爱一个的嫌疑。他的周围就是主仆不分了,跟丫鬟们亲亲我我,也难怪丫鬟们都不怕他。他这么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一见女人便觉清爽,一见男人就觉恶心",幸好他自己还是个男人。但不管怎么样他真正爱的只有一个林妹妹,不然当紫鹃骗他说林妹妹要回家时他也就不会给气傻了;不然当他的玉丢了魂丢了之后知道是林妹妹嫁给自己就不会神清气爽了;

不然当他知道黛玉含恨而死的时候就不会遁入空门了。他对黛玉的是大爱,对别人充其量是暧昧罢。本来他是想所有的女孩心中都有他,包括家里的戏子他都不觉得她们身份低微,都愿意去接近,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就没有等级差别。但是当他看到那个戏子在雨中痴情的画"蔷"字时他突然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爱,不可能都把心思放他身上,那是他的价值观第一次受到冲击。那他到底喜不喜欢宝钗呢?

我觉得是没有,他对宝钗是远而观之,当他看到宝钗白胖的胳膊时怎么想"这要是长在黛玉的身上兴许还能摸一摸,但是长在她身上。"而且后来他上学时再忙都要到黛玉处报个到,黛玉开玩笑说"怎么不到你宝姐姐处道个别?"宝玉只是向黛玉吐吐舌头,在他心里那个冷美人只能是姐姐。通观全书绝对是没有一处写到宝钗笑过,隐藏的深的人都不会通过面目表情让别人知道他的心情,这样的女人在宝玉心里自然没有像黛玉那样直爽的好。或许从某种角度说宝玉比起宝钗更喜欢湘云。他和湘云有一个麒麟相配之说。

湘云和黛玉有着某种相似,都是孤儿,因此其实她们两个人在这方面心境应该是相似的,只是黛玉是悲观主义者,而她是豪爽乐观的。另一方面她和黛玉说话都特别直,不过可惜的是她觉得黛玉小性,专挑别人的刺,因此在情感上和她疏远更喜欢和宝姐姐搅在一块。在文学界一直存在着胭脂斋这个女人,据说她和曹雪芹的关系非常亲近,她可能是看过曹雪芹所作《红楼梦》全稿的唯一一个人,只可惜后来原稿失传了。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说起《红楼梦》,我们就不能不谈及袭人其人其事。不仅是因为袭人是伴随宝玉左右、侍候宝玉青春成长时期的一位重要女性,亦是因为袭人位居情榜又副册之二,晴雯之下,更是因为曹公不惜笔墨,着笔最多、在书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丫头。无论是正出或是暗出,均不亚于正册十二钗中的包括妙玉、巧姐、迎春、惜春等在内的任何一位女性。上回我写了一篇《谁是宝玉的小三》,说到袭人其人,也仅仅从一个侧面说到了袭人,然而,感觉还不够全面,并不能完整的反映一个人物的全貌。对袭人这样一个人物,我依然感觉意犹未尽,那么,袭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顺着曹公与高先生的思路与笔墨来细细的梳理与分析一番,或许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与感悟。

袭人,又名花珍珠,是贾府花银子从面外买来的丫头。因旧人诗句上一句:花气袭人。让宝玉改名为袭人。丫头的名字随意改动,并非袭人一人,譬如红玉等等好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仅从更名这一点,贾府下人地位之低,可见一斑。贾府里的丫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中府中的下人养的,所以,下人生下来的丫头,理应还是下人。另一类是花钱外买的,袭人即属于这一类。还有一类是下人送给主子的,虽然也同属于第一类,但比起外买的身份要稍逊一筹了。譬如睛雯。袭人比宝玉大两岁,与香菱、睛雯,宝钗同岁。在与宝玉庆贺生日那天,袭人抽了一具《武陵别景》签。上面写道:“桃花又是一年春”。同庚共饮一杯。同庚即是香菱、睛雯,宝钗。同辰的只有黛玉。

袭人,家境贫寒,离贾府不过十里地,上有母亲,还有一哥。记得一年冬天母亲病重,袭人告假回家看望,宝玉还特意与茗烟骑马去了她家看望,可见袭人家的住地距离贾府并不是很远。

然而,就是袭人这样一个外来的丫头,在贾府却神不知鬼不觉地爬上了准姨娘的地位,比起睛雯,鸳鸯等人的命运,不知要强多少倍,当然鸳鸯是不愿意嫁给贾赦当姨娘罢了。袭人自从转变了角色,当上了准姨娘以后,可谓风光无限,光彩照人,红极一时。若不是后来宝玉离家出走,袭人姨娘的位置,亦是板上定钉,毫无悬念的。即使如此,在曹公与高先生的笔下,袭人的结局也还算是比较圆满的,在第八十回之后,袭人即嫁给了宝玉的朋友: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琪官,即蒋玉菡。

袭人上位准姨娘,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更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吃穿用度均在丫头之上。可谓名利双收。物质上,袭人的月钱按照老太太的丫头付,王夫人又另付一部分,那年冬天,袭人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风姐见其着装太素,便把自己的一套大毛大衣送给了袭人。说什么:“先给你穿去也罢,等年下太太给作的时节我再作罢,你只当还我。”连风姐这样的人物都讨好她。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就连黛玉,宝钗这些小姐也均来道喜、祝贺。我们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袭人的准姨娘地位,并不比赵姨娘差在哪里。

读《红楼梦》,我常常感到纳闷或疑惑,袭人并不比睛雯,鸳鸯等人聪明到哪里,为什么能够上位于准姨娘呢?细细的读来,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其实,袭人上位于准姨娘,有着诸多方面的因素,然而,在我看来,最直接、最重要的有三条。

攻心为上。应该说袭人很会察言观色,揣摩王夫人的心思,不失时机的给王夫人出谋划策,讨好王夫人,博得贾府上层的青睐与支持。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一节中,宝玉被贾政暴打后,袭人对王夫人说的一番话,也让王夫人对袭人刮目相看,奠定了上位准姨娘地位的基石。她原话是这么说的:“我今个儿在太太跟前说句不知好歹的话。”、“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大家听听,这是什么话?此时此刻,宝玉被贾政给打得遍体鳞伤,老太太、王夫人都心疼得要命了,何人还敢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想一般的丫头,包括睛雯,包括鸳鸯,即使是黛玉,亦绝不会“自讨没趣”的,赶来与王夫人说出这样一段,极有可能招来一顿责骂的话来。恐怕也只有袭人了。这也许正是袭人的聪明过人之处。

那么,听了袭人的这几句话,王夫人的反映是什么呢?我原以为一定是责骂或是痛责,然而,除了合掌念声“阿弥陀佛”外,由不得赶着袭人叫了声:“我的儿,亏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袭人与王夫人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读至此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这样一层,这或许与袭人的阅历有关。袭人原与鸳鸯、睛雯一样,都是老太太身边呆过的人,只是后来才给宝玉当了丫头。长期与老太太耳濡目染,让她有机会多识广,可谓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比别人深一层亦在情理之中。假使袭人没有长期呆在老太太身边的这段阅历,袭人亦不会有这般的心机。那么或许有人会问,睛雯也是在老太太身边呆过的,为什么睛雯,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以为,这既与睛雯的性格有关,也与宝玉没有那层实质性的关系有关。

袭人下面的一段话,就更合王夫人的心意了。可以说是说到王夫人的心坎上去了。袭人说:“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娣妹,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防有事”,又道:“君子防不然”。说得是头头是道,丝丝入扣,入情入理,这样的一番话,可谓一语中谶,切中要害。一方面反映了袭人的虚伪的私欲,另一方面,亦是真心诚意的大实话。大观园中的女性太多、太多了,单单入情榜的就有一百多个。宝玉能与袭人云雨,就不能跟别的女孩云雨?若是宝玉再次与别的女子发生了云雨之事,恐怕连自己与宝玉的这段成年旧事也会翻将出来。我以为,袭人的这一番话,已经超出了袭人本身的年龄时段,试想,袭人此时也不过十六七岁呀。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向年近五十岁的王夫人说出这番话来,是与其身份极不相称的。

听了此话,王夫人像雷轰电掣一般的惊骇。又想到金钏儿之事,王夫人说:“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是这几次有事忘了,你今儿一番话又提醒了我。”

袭人简直就是牛魔王肚子里的蛔虫,袭人的一番话,如同雨打芭蕉,句句打在王夫人的心坎上。把王夫人心里所思所忧全部说了出来,岂能不打动王夫人的心菲?要知道,王夫人自从长子贾珠去世之后,最担心的也就是宝玉了。俗话说,养儿防老,自己五十多岁了,假使宝玉有个三长两短,王夫人将来的人生依靠谁呢?

自古即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夫人的一席话,可谓一言九鼎,奠定了准姨娘的基础。贾政虽然管事,但大都是外部的事务,家族内的一些事情,也大都是由王夫人说了算。我们且听听王夫人最后说的一句,便知晓结果了。她说:“我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负不了你。”

胆大心细。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宝玉与袭人即有云雨关系,按理,袭人比宝玉大两岁,应该明事理,知其不妥,完全有理由推却。然而,袭人却顺水推舟,明之不可为而为之。在她的浅意识里,非常渴望得到宝玉,亦非常渴望姨娘的位置。书中这样写道:“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所授幻所训云雨之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你瞧袭人多会自己给自己下台阶,找理由?而睛雯呢,按理,不仅人比袭人长得漂亮,而且也很聪慧,也很有可能成为姨娘,然而,却让王夫人说成是***子、妖精。直到被撵出贾府的那一刻方乃后悔不已,她曾对赶去看望她的宝玉说了这么一句话:“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

时时汇报。自从得到王夫人的青睐后,怡红院的大小之事,袭人大都如实王夫人作过汇报。使得王夫人对怡红院的事情了如之掌。不然王夫人怎么会说:“打谅我隔得远,都不知道呢,可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你说,王夫人说的心耳神意不是袭人,又是谁?毫无疑问,应该就是袭人了。然而,袭人做起这些事来,却没有半点的愧疚与不安。在她看来,这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是对王夫人负责。

袭人作为宝玉的女人,应该说是称职的。在宝玉身边,与睛雯,麝月一道,除了宝玉精神生活不能左右外,宝玉的衣食住行,一切的一切均安排得妥妥贴贴,稳稳当当。

袭人与宝钗一样,也是力劝宝玉功成名就的。也经常使用一些小小的计谋,劝说宝玉。袭人说:“以后就是刀搁在脖子上也不出去了。”她规劝宝玉。大体是三个方面。一是不能乱说,二是读书,三是不能乱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

袭人的针线活,堪称一流,宝玉的一些生活用品,也都是袭人亲力亲为。难得一次忙不过来的时候,还是宝钗帮忙的。也难怪乎曹公把她当作一个一朵花儿来赞颂了。记得第五回《游幻境指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一节中,宝玉,随警幻在太虚观中看到的又副册中有这么几句:“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有次宝玉让下人开门,没有人来开,最后袭人开了门,袭人让宝玉一脚踢在肋上,袭人疼痛难忍,都不曾叫苦。当然,我们不可忽略了睛雯对宝玉亦是尽心尽力的。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须镯,勇睛雯病补金裘》一节中,宝玉的褂子烧了一个洞,么么拿出去,一般的工匠都不敢接活,睛雯,此时正发高烧,拖着病躯,一针一线的帮宝玉给补上了。这一情节,让人看了非常的感动。袭人还跟睛雯开玩笑似地说:以后再烧了,谁来补?

袭人亦会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大观园中这一点很重要。不仅人多,关系也挺复杂。然而,袭人却处理得如鱼得水般的轻巧。既深得讨上层老太太、王夫人的喜欢,也让小姐身份的宝钗、黛玉喜爱,亦让丫头们信服。王夫人这样评说袭人:“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虽说贤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又说:“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来,从未逢迎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她也是死劝的。”老太太又是怎么评价袭人的呢?书上这样说道:老太太素喜袭心地善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服侍贾母心中只有一个贾母,服侍宝玉,心中只有一个宝玉。

当然,袭人也有人性的弱点,譬如,妒嫉。第七十七回《俏丫环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一节中,睛雯被撵出贾府后后,宝玉拟把海棠比作睛雯。这一回,袭人是真的生气动怒了。这一怒,倒是怒出了她的妒嫉与小性,怒出了她弱点与不足。

她说:“真真的这话越说上我的为了,那睛雯是什么东西,就费这样的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还有一说,他纵好,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便是这海棠,也该先来比我,也还轮不上他,想是我要死了。”

读到这里,我就暗自思忖,但凡有一点良心的女子,都会理解与容忍宝玉这一所作所为,还应对睛雯抱有同情心才是。一来睛雯毕竟与袭人共事多年,手足之情应该有的吧?二来,睛雯也已经被撵出贾府,何苦来着?这样对待一个被撵出贾府的人呢?莫不是睛雯出身低贱,是赖么么买来送给老太太的,不成?即使如此,也不应该如此!

宝玉听了忙捂了她的嘴,说了一句:“这是何苦?一个未清,你又这样起来。”袭人这才转怒为喜起来。当然,宝玉,也还是有点良知的。后来还专门为睛雯作了一篇“芙蓉女儿诔”。

袭人的婚姻,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机缘与巧合。宝玉第一次与蒋玉菡见面,并不知道蒋玉菡即是琪官,琪官即是蒋玉菡,两人上厕所时,才弄明白,并互换了汗巾子。当袭人知道,自己为宝玉所作的汗巾子给了蒋玉菡,非常的生气。这样一段看似简单细节的文字,亦为袭人日后嫁给蒋玉菡埋下了伏笔。

想来亦觉得好笑,许多人都以花为媒,而袭人与蒋玉菡却是以汗巾子为媒?蒋玉菡看见袭人的汗巾子,即知道那是袭人是宝玉的丫头,而袭人看见了蒋玉菡的汗巾子,即知道自己的相公即是宝玉的朋友蒋玉菡。

以袭人的为人,她宁愿一辈子呆在贾府,呆在宝玉身边,当她梦寐以求的姨娘,也不愿意嫁出去。袭人自己也说过只要宝玉依着她,即使“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之类的话,可是宝玉与贾兰考试后,宝玉离奇的出走,立即让袭人所有努力与愿望化为了泡影。也让她自己的誓言成了一句空话。

我猜想,宝玉出走后,袭人一定十分的悲伤,多少次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在人迹少至的林间,在月光稀疏的树下,回想与宝玉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举手投足,越想越悲痛,然后伤心地哭泣道:“宝二爷啊,你考中了,我们都为你高兴。可你却什么也不顾就独自走了,你真是个没有良心的东西,我对你那么好,什么都给了你,你就那么舍得丢下宝钗、丢下我独自走了?今后我怎么办,怎么办啊?”,“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不见你回来,我哪儿也不去了!”真是情深深,悲切切,哭泣之声,悲天悯人,感天动地!

想当初,袭人并不满意自己家人为自己许配的这门婚姻,信誓旦旦的要寻死觅活,然而,一旦看到了玉菡的汗巾子,宿命论便占据了上风,旋即转变了态度,认为自己的婚配或许就是命运的特意安排。于是,与玉菡安心的过起了夫妻生活。我想,假使袭人看不到自己送给宝玉的汗巾子呢?结局又将是怎么样呢?或许极有可能如同鸳鸯一般的下场,也是未可知的了。在我看来,袭人与戏子成婚,在当时的环境下,并不看好,然而,亦是不错的选择与安排了。

当然,我们解读红楼,也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与分析。即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前八十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这样的题目,可以解读为曹公对袭人这一人物的喜爱,不过,高先生在续集中又说:“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又当何解?我想所有的读者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

红楼梦3800字读后感 篇3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样的平等?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

浅谈几句,觉得还是辞不能达意啊。

红楼梦读后感5100字 篇4

阅读《红楼梦》就能看尽人间百态,上至朝廷政府内的官官相护的网络关系,下至草根奴仆之间的互相压榨的关系,正如王熙凤在鞋里宁国府办理秦可卿的丧事后对贾琏所言:“咱们家的所有这些管家的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坐山观虎斗的,借刀杀人的,引风吹火的,站干岸儿的,推倒了油瓶不扶的,都是全挂子的本事……”这不仅仅总结的是贾家奴仆之间的人态百像,更是贾家主子里面的人态百像,还是红楼梦里所笔触的上至朝廷命官下至草根平民的人态百像!但是在这相对缤纷凌乱的腐败龌龊的社会背景下,我却发现了三对感天动地的生死恋!

我要按出场顺序一一的叙述:第一对出场的是在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中的金哥和长安守备之子,话说贾家一行队伍浩浩荡荡为秦可卿送殡,王熙凤与宝玉秦鲸卿一行夜至馒头庵在尼姑们的伺候下洗漱完毕,静虚老尼见众婆子散去近前求拜凤姐一事:“只因当日先在长安县善才庵里出家的时候,有个施主张财主,他的女儿金哥那年都往我的庙里进香,不想遇到长安府的太爷的小舅子李少爷,那李少爷一眼看见金哥就爱上了,立刻打发人来求亲,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公子的聘定,张家欲待退亲,又怕守备不依,因此说已有了人家,谁知李少爷一定要娶,张家没法两处为难,不料守备家听见此信,也不问青红皂白就来吵闹,偏不退礼金就打起官司来!”这是张财主家托静虚求贾府写信给长安节度云老爷,要长安守备一家退亲令许李家公子。凤姐经不住静虚极力吹捧,又兼使用激将法便索性答应了此事并要了三千两银子作为跑腿仆人的小费,命旺儿找到主文的相公假托贾琏之笔寄书信连夜送往长安县,那节度使久悬贾府之情,岂有不允之理。谁知张家的金哥闻得退了前夫,令许李家,她便一条汗巾子悄悄的自尽身亡,那守备之子谁知也是情种,闻之金哥自尽遂投河而死。可怜张李二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凤姐却安享三千两白银!

在这里我不想用过多的语言评价王熙凤,只说这金哥,她一个柔弱的女子根本无法改变父母的爱势贪财,她也无法改变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的穷追不舍,她无法改变自己的情有独钟的对守备公子的挚爱,在她的意念中没有和前夫相守的时刻就是枉来一回人间,所以她毫不犹豫的选择死亡,以死来抗争让她感到压抑和窒息的一切来自家庭社会的黑暗恶势力,她死的那一刻是一种彻底的解脱,以一种超级的解放,与其说她奔赴了死亡,倒不如说她奔赴了自由和光明!而守备之子在这部书中连个姓甚名谁都没有说出来,一生能遇到几个为他死的女孩儿呢?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闻得金哥自尽后遂奔赴河中追寻爱人的脚步!急匆匆,来不及思前想后,慌张张,来不及安排后事,等你到地老天荒只为今生与你把手儿相牵!牵不到你的手,谁的手我不要牵!就这样一幕感天动地的爱情悲剧震撼着我们!

第二对生死恋就是尤三姐和柳湘莲,在第四十七回当中《呆霸王调情挨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我们结识柳湘莲,他原系世家子弟,父母早亡,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因他年纪又轻,生得又美,不知他身份的人,误认为优伶一类,那么薛大傻就以为他是优伶调情戏之,所以薛大傻就遭到柳湘莲的一顿毒打后任他飘走他乡。在第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娘,尤三姐思嫁柳二郎》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我们结识了尤三姐,她与尤二姐是贾珍的夫人尤氏的继母带来的两个妹妹,尤二姐是天性的淫荡,在此我不想细述,只说尤三姐,尤二姐和贾琏在贾珍的撮合下偷偷的在贾府之外举行了婚礼后,尤二姐一直为尤三姐的有个安身之处而发愁,于是贾琏就想撮合尤三姐和贾珍,没想到却遭到尤三姐夹枪带棒酸的辣的苦的咸的一顿大骂,把贾府肮脏丑陋龌龊的底掀个底朝天,使贾琏和贾珍羞得愧得无地自容,可见尤三姐天性脾气,和人异样诡僻,模样风流标志,打扮出色,另式另样,做出万人不及的风流体态,便是铁石心肠看到这般光景也要动心,及至到他的跟前,她一种轻狂豪爽,目中无人的光景又把人的一团高兴逼住,不敢轻举妄动!此后尤三姐天天挑吃拣穿,要了银的要金的,有了珠子要宝石,害的贾珍等没有一日随心且花了许多昧心钱。这样尤二姐就怕留着三姐早晚要闹出事来,便与贾琏商议把她找了好人家嫁了算了,却说尤三姐心中早有意中人,就是柳湘莲!她只在老娘的生日会上认识了柳湘莲,属于追星族,但是柳湘莲对尤三姐是一无所知,以至于到后来酿成了爱情的悲剧!

柳湘莲属于四海为家,浪迹天涯之人,而尤三姐心意已决,今生非柳湘莲不嫁,正如她在贾琏夫妇面前的表态:“十年不归等十年,今生不遇就今生不嫁,宁可出家为尼,如有食言定如手上的簪子!”说着将簪子一折两段。幸好在贾琏出门的路上就遇到柳湘莲和薛蟠一路回到京城,让贾琏感到意外的是柳湘莲曾经因为暴打薛蟠逃到他乡,而今却这样亲密无间,原来是薛蟠在外地做生意遇到了抢劫的绑匪,有幸遇到柳湘莲出手相助才保住了性命保住了财产,他们已经结拜成生死弟兄。贾琏遇到柳湘莲就把尤三姐心意告诉给他,柳湘莲便留下随身携带的祖传的鸳鸯合体的剑,拔出鸳剑留给贾琏赠送给尤三姐作为定情信物,贾琏办完公事回京后把鸳剑转交给三姐,此后三姐把剑悬挂在床头每日擦拭玩赏,如见柳湘莲。可是柳湘莲拜望完姑母后回到贾府去找薛蟠,拜访薛姨妈,薛家把他娶亲的彩礼都如儿子一样准备齐全时,跟宝玉打听尤三姐的人品,宝玉越是夸奖尤三姐,柳湘莲越是怀疑:“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然后柳湘莲悔婚速向贾琏所要鸳剑,此时尤三姐自知柳湘莲怀疑自己的人品,从内屋里携鸳剑出来左手将剑并鞘送给湘莲,右手回肘直往项上一横,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在难扶!”那柳湘莲嗷嚎大哭:“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女子,真真可敬,是我没福消受!”贾琏想把他送官处理,被尤二姐拦住:“人家并没有威逼,是他自寻短见,你便送去又有何益,反觉得生事出丑,不如放了他。”而柳湘莲并不动身欲走,而是买棺盛殓,抚棺大哭后告辞后,来到一破庙偶遇瘸拐道士引渡出家。

在此我想更多的说尤三姐,她集美貌风情于一身的绝色佳人,性情刚烈,对爱情的专一和执着让我深深的折服,以尤三姐本人生活在贾府那样无一处干净的处所里,只要一不小心就会有苍蝇一般的臭男人像盯着多姑娘一样盯着她,她能够在淤泥中成长却洁身自爱,这是任何一个美丽的女人很难做到的,试问当今红尘间的女子哪一个不想通过自己的先天容颜上的优势就妄想走捷径,为了名利不惜当二奶情妇,其实尤三姐的刚烈给我们一个启示,作为女人只要自己不愿意,在任何环境下任何境地里都能够做到洁身自爱,除非遇到绑匪和强盗,但是那是既不可能的!只要男人对女人有占有的欲念是出于对这女人的喜欢爱慕,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愿不愿意,自己不愿意像尤三姐一样用死来捍卫着自己的贞洁,那任何一个男人也不敢去碰你一下,而今贞洁的观念以荡然无存,然后女人还指责男人坏,其实是自身的堕落和腐败!尤三姐只钟情于柳湘莲,自看到他到让他感知自己的痴恋需要苦苦在肮脏而复杂的环境中斗争五年,但是终究没有换来柳湘莲的认可,一个女人最不能容忍的是她痴恋的男人对她人格的侮辱和蔑视,同样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和贞洁她用鸳剑自刎,那是何等的壮烈!何等的豪迈!我不知道如果尤三姐不选择这样的方式柳湘莲会信任他吗?不会的,她只有死在爱人的剑下才能证明自己是干净的!别无选择!她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可谓感天动地的痴情侠女!柳湘莲嗷嚎大哭,痛不欲生,为自己错怪怀疑尤三姐后悔不迭,但是瞬间看到痴情烈女死在自己的剑下倒在自己的怀抱里鲜血染满他的衣襟,这是第一次拥抱也是最后一次,这是永恒的瞬间,他又怎样将红尘识破,遁入空门,尤三姐是值得他用生命苦守的女人,也许是前世的情债需要他这样苦苦的偿还。

第三对生死恋人,是迎春屋里的丫头司棋和他姑舅家的哥哥,在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鸳鸯女无意遇鸳鸯》话说贾母八十大寿贾府上下远近的族人和亲戚都来拜贺,其中贾母看到两个远族的喜鸾和四姐儿生的又好说话行事与众不同,要她们两个在院子里与众姐妹多玩两天,又怕院子里的奴仆错待她们,就派鸳鸯带着两姐妹到院子传老太太的话,到了院子里姐妹众多不知不觉玩到深夜,鸳鸯再回来的路上正赶上内急,她便到一处隐蔽的假山石背后小解,谁知遇到了司棋和他姑舅家的哥哥私会在此,司棋下的瑟瑟缩缩两忙下跪并磕头如捣蒜,还叫她哥哥出来跪拜鸳鸯,尽管鸳鸯答应她守口如瓶,但是司棋还是在第二天因忧虑过多病倒在病床上。鸳鸯因听到贾府跑了一个小厮断定是司棋的哥哥,便来探望司棋,司棋已经被思念和担忧折磨的虚弱无力,在这种境况下还病体哀求鸳鸯原谅她,并为她保守秘密,愿来世为她当牛做马,鸳鸯安慰她好好养病,她会守口如瓶一辈子,并告诫她以后不许胡来。谁知傻大姐(贾母身边的女仆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儒小姐不问累金凤》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避嫌隙杜绝宁国府》)拾到一个十锦春意香袋正在院子傻呵呵的玩赏,却被邢夫人遇到,邢夫人赶紧要过来交给了王夫人,这王夫人思来想去的贾府上上下下佩戴这个也只有王熙凤和贾琏一对青年浪漫的小夫妻了,她就携带此香囊责问王熙凤,王熙凤是百般的解释推脱根本就不是她的,于是她们决定搜查大观园,就叫王宝善家的(邢夫人的陪房)等五个同级陪房的大主事婆子与王熙凤一起搜院子,这一搜可不要紧,正好在司棋的箱子里搜出了她哥哥的一双棉袜和一双缎鞋,最重要的是把哥哥给她的情书也搜出来了,而司棋是王宝善家的外孙女,无私是当中给王宝善家的一个响亮的耳光。就这样司棋无疑被赶出贾府。预知他们的结果就是高鹗补充续写的,是司棋死后有一个婆子向王熙凤汇报得知的,司棋出去后她的表哥已经很发达,(具体详情没有细述)但是表哥的消息一直没有,在这期间司棋的父母打算把她另配他人,但是司棋心中只有表哥一人坚决不另嫁,终于有一天她的表哥衣衫褴褛的向他们家来求婚,司棋见到她表哥是悲喜交加,自有一肚子思念要倾诉,可是司棋的父母看到他表哥那穷酸落魄的样子又看到司棋这样的不争气连打带骂的羞辱司棋,司棋一气之下碰壁而死,这表哥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司棋已经气绝身亡,表哥便出门买了两口棺材,然后带着这么多年所有金银细软甩给了司棋的父母,司棋的父母感到诧异,问他为什么求亲的时候不拿出来这些聘礼呢?表哥说:“我就是看看这么多年她变得嫌贫爱富!”随后他拿出一把刀子自杀身亡。

在这里我还想详谈一下司棋,从小与表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因为同为贾家的奴仆,制度森严,他们当然深知私自幽会会犯什么样的错误,但是这一切也抵不住相思的诱惑,导致事情败露后双双的被赶出贾府的大门,也就是说丢掉了自己的饭碗,从司棋那一次幽会被鸳鸯无意遇到后大病一场,以及在病榻上再三的哀求鸳鸯可以知道她是怎样的承受着见与不见的矛盾的煎熬和折磨,被查出所藏的私物时,她也渴望迎春为她求情,可是迎春生性唯唯诺诺,虽然心生怜悯但是无能为力,最后不得不含悲离开贾府。在家里父母爱势贪财,她对表哥无期的等待时间越长危险的系数越高,以至于等到表哥衣衫褴褛的从外归来求亲,需要承受着父母的鞭打谩骂甚至是侮辱,气急之下碰壁而死。而他表哥这么多年在外谋生显然比在贾府家更好,但是他却为了考验司棋对他的感情经衣衫褴褛的过来求亲,这样的考验无疑是一种极为危险的挑战,因为他走后并不知司棋为他曾经人受过多少精神上生活上的非人的折磨,所以他的聪明却酿成了滔天的大错,就这样葬送了自己心上的爱人,但是他毅然的承担自己酿成的错误,所以义无反顾的牵着爱人的手臂没有机缘走进结婚的殿堂却双双的奔赴天堂之路。

这三对红楼梦中草根族的生死恋,更能充分的显示青年人追求的爱情的自由所拥有的勇气和执着的精神,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诠释着对爱情的专一和信仰。就在选择死亡的哪一刻,在他们的心中都是把对方的形象无限的扩大,只有对方才是自己生命的全部,所以当看到自己心爱的女人死去,他们都义无反顾的选择追随。这样的勇气和这样的生命观是向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封建家长的一种啼血的控诉,啼血的挑战!而现在曾经是前辈用生命追寻的婚姻自由,恋爱自由沐浴着我们的时候,试问红尘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能得到对方时,夜夜苦盼着与子地老天荒,当拥有一张婚书成就彼此时,就感到任何一种爱情都经不住地老天荒的磨砺。正因为我们享受着婚姻自由和恋爱的自由,我们的心才像鸟儿一样扑朔迷离的飞翔,我们的感情却像风一样游移不定,无论在什么背景之下,怎么这样的累呢!人呀,真是一种复杂的生命体!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红楼梦》是幼时读过的,不过那时这本书吸引我的不是内容而是书的扉页上画的金陵十二钗和其他几个重要角色的人像。初中我的语文老师经常说,在我这个年纪是很难把红楼梦读出深度的。她说红楼包罗万象,你的经验和眼界决定了你看能出多少境界。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成了众人的理解。总是在金陵十二衩的身上看别人故事,对于人物的看法也是人云亦云。

便也随众人感叹,好似当真从中读道了情怀。实则是借影视剧中的印象觉得是个大家族的更替。而从小到大好多课本的文章主旨分析到最后都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怎么样的结果是必然的,怎么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就好像现在有很多人会在一些不良的社会事件报道出来后大肆渲染,大肆抨击,文章评论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是体制问题”的结论。

本该自己品味,琢磨的,全有一套正确答案,说《红楼梦》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贾府这个社会的缩影里,茶香中虽飘荡着温情与欢笑,但其背后隐藏着残酷与无情,是纷繁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之后年岁渐长,才慢慢对原著,对其中的遣词造句起了兴趣。每个阶段读红楼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看红楼总有一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式惆怅落寞的感觉。后来又大了些,找了原本的又看了看。细细看《红楼梦》写尽了大观园里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终身误》诉说着: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亦写尽了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一曲是为大观园里女性的觉醒而高歌,是在黑暗时中看见燎原星火而雀跃。小小的园子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明枪暗箭,有勾心斗角,有凶狠残暴,有尊卑之分。这大观园是十二个性情各异的女子的宿命旅程。

换个角度想想,假设十二钗都变作须眉男儿,依照书里的性情猜测。

黛玉是出世的才子,常纵歌山水,质本洁来诗本澈,孤傲一身。宝钗是入世的良臣,挣功名,希望名垂青史,可见惯人心凉薄。元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终憾死党争的王爷,丰神慧玉,一生谋图权利中心,可半子算错,大梦终破。迎春是朝堂中平庸的酸腐文人,汲汲营营,背纲常,怕辜负仁义一场损清望,到头来也空做文章,庸碌半生一事无成。探春是高情远志,傲骨寒裳的商人,哪怕是富贵荣辱织罗网,终此生心头骄阳袖里月亮。惜春是掩门道几声阿弥陀佛的出家人。

凤姐本是凤凰清歌出身豪门,反为利禄蛊惑成了步步为营的九千岁,落得个看尽世态炎凉的落魄局面。巧姐则是坐过皇位却未曾掌握皇权的傀儡末帝,纵半生巧若桃花灼,终被凄风打落,也免不了后半生的漂沦憔悴。妙玉是梅雪落作杯中色,青灯黄卷红尘过的逍遥客。湘云是遍地烟云皆可卧的世外狂者,听闲鸟唱一折,嗤世间大伪斯兴,负我热怀映月光,不惧将来,不念过往。秦可卿是生的低贱,死的落魄的浪荡子,乾坤浪荡,风情月债。虽有才华却难留姓名。李纨是周旋朝堂的门客,旁观王朝的盛衰。

这也许是曹公布下的一个末世浮华的局?如曹公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道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公这一笔写尽了百态炎凉,满是悲怆。

如今红楼梦在当今对清代时期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中国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考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红楼梦》的楹联,与一般楹联一样,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观赏性。由于其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包罗万象,风格上亦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特点: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

另外在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诗词曲赋数目巨大,文备众体。前八十回各种诗词曲赋共有一百九十七首其中高鹗续的后四十回有四十首。再则据统计,书中有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楹联、匾额、书启、灯谜等,应有尽有。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更是衍生红学这一新兴学问。旷世此书《红楼梦》可当得万古不灭与日争光。

同时《红楼梦》在继承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发展,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峰。问世后,引起人们评论、研究它的浓厚兴趣,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艺术成就上,第一作者严格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都是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传统人物描写模式。

第二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细节,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同时借助于对比与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丰富,又鲜明、独特。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出各自的独特性。

第三作者与叙述者开始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在叙事角度问题上,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这样既使叙述视角灵活多变,又有利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刻画人物。以当时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者苦心营构,穷力追新,形成了简洁纯净、洗练自然、准确精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叙事语言平实自然,通俗生动,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它的人物语言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个性化。

历史和社会价值上,《红楼梦》对于清朝时期生活的细致描写。芸芸众生,世态百相,皆毫芒毕现,巨细无遗。中华民族独具东方风韵的衣、食、住、行,乃至读书做官、婚丧祭庆、市井村野等习俗,都得到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作者构制了如此精巧的艺术结构,从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和家庭成员的悲欢离合的过程中,写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段真相,显示出中国南北文化的洋洋大观。因为书中描写的细节真实,生动地表现出当时贵族家庭的生活实况,所以虽然是小说笔法,但论起真实性和细致程度来,却与历史实录极为接近。

第二,《红楼梦》在风俗描写中很注重把握详略得当的关系,它对一年四季中的重大节候风俗都有涉笔,

但每一次的描写都有所侧重,因此描绘的侧重点就放在人物的对话动作上面。正是通过一年四季中重大节候活动的描写,作者展开了《红楼梦》的主要线索,显示出主要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以及悲金悼玉的爱情悲剧故事。表现出了南北区域文化的特色,使其成为一部融合中国南北文化特色的巨著,成为从各个侧面显示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不朽之作。

因此,红楼梦在当今对清代时期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中国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考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红楼梦》里还隐藏了许多作者不便明说的故事,通过对这本书的研究都可分析出来。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题记

薛宝钗,历来是个褒贬不一的人物。在脂粉堆里,在曹公笔下,她是个与林黛玉齐名的女子,可以说是书里面未出阁的女子里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最深,品格最符合当时价值观的人。

在这个繁华的园子里,在众人的目光中,这个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美人一现身,便惹得黛玉心中悒郁不忿,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使得底层人物与她关系不错,同时轻言寡语,端庄凝重,又在上层人物心中加了不少分。

史湘云曾对林黛玉说:“谁也挑不出来宝姐姐的短处。”赵姨娘和王夫人夸“宝钗虽年轻,却想的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叫人敬服。”众婆子对于宝钗对大观园的管理也服服气气:“姑娘说的很是。从此姑娘奶奶只管放心,姑娘奶奶这样疼顾我们,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光鲜亮丽的面子,宝姐姐从来不缺。

林黛玉曾在金兰契一回对宝钗感叹:“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能让素来清高自许的林妹妹掏心掏肺地对这个竞争对手说出这样一番话,绝不是全无来头。我并没有去索引考据,却也知钗黛合一说。先前薛宝钗曾对黛玉提起自己幼时“也是个淘气的”,爱看些“西厢”“琵琶”“元人百种”等等,黛玉的笑话只有宝钗最懂,破开来讲给众人,别人才解其幽微之处的趣味,因为她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知识储备、体悟路径一致。

关于宝钗和黛玉的区别,俞平伯曾评价说:“如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幼年如此相似,两个既有极佳的容颜又有灵气才华的女子,却因为她们年纪际遇决定的各自所拥有的一手经验领域,一个成了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成了它的肖子宠儿,脂批说“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宝姐姐的真性情,早早便埋进了雪里。

从身世层面去比较,黛玉有过高贵富有的门庭,一双才貌出众真心相爱的父母,经历过母丧父死,寄人篱下,与宝玉从小相伴,宝钗有一个有心无力的母亲,和一个草包哥哥。经历过家中顶梁柱的死。书里没写,很容易想象这意味着什么:家族生意的下滑、亲朋关系的散失和下人的欺瞒——家境的每况愈下,让这个饱含青春热情的小姑娘不得不把自己包裹起来,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涉世不必深,观世即洞明。她将在世上游走的规则看的太透了,大部分时候可以给出人们想要的,早有一套娴熟的面具手法随身携带。谁不想真性情,痛痛快快说话,随心随意办事,但被迫入世的她,懂得了很多闺阁小姐不懂的东西,有一回湘云不识当票,被宝姐姐取笑,其实这才是宝姐姐的可怜之处,若父亲尚在,有他庇佑,宝钗大可以去做千金小姐,哭笑随心,不用懂这么多事情。

李纨称赞说“含蓄浑厚,到底是蘅芜君。”反令人心酸不已。

宝钗在园子里的身份我觉得甚至比黛玉尴尬。黛玉虽寄人篱下,前路无着,但在园子里这一段时间,上有贾母护着,中间的正头主子都知道林家家财已并入贾府,下面闲言碎语虽然难听,但如果黛玉不介意,自然伤不到她。宝钗虽是得了家主“爱住多久住多久”接待的客居,时间一长,薛家心思路人皆知,难免怀着看笑话的心情,尤其是园子里各位主人。抄拿大观园时唯独没碰蘅芜院,名为尊重实抹嫌疑。宝钗立刻托辞搬走,其心境大概也是“这个地方住不得了”。因此她看黛玉,像看以前的自己。她虽怜惜林妹妹颦颦之态,但她只是也只能笑着,带着冷意,剖开她鲜活的心将封建礼教的话塞进去。这样的话有时是讨人嫌的,自宝玉的反应便可观一二,人人都看到探春志向远大,宝钗的志向更高远过此。她看见弊端,看见改革弊端的路径和代价,也能看见改革的结果——即便成功,也不过如此。能看清楚的,对她都没什么吸引力。摆脱身为人的局限,翱翔于青天四宇——这是她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更是牺牲品。

他人常说薛宝钗虚伪,说她戴着面具,但恰恰是这样一份安分守己、藏迂守拙的小心与智慧造就了宝姐姐的动人之处。彻底的无情并不美,一朵僵立的干花并不美,在风里微微摇动却端立自持的牡丹,将它缤纷的才华不显山不露水地吐出,才扣人心弦。

薛宝钗没有欲望吗?她有。

羞笼红麝串是她对金玉良缘的渴望,螃蟹宴一咏是她越过宫闱的抱负,她把艳丽的衣服藏在里面,她用得体的笑容遮掩激荡的情潮。越是强调克制欲望的人,天性中欲望越强,这是热毒和冷香丸的比喻所托之义。“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别离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

可苦她心里念着良缘,可那块玉对她也只是敬重、欣赏、体贴。她克己、拘谨,不像黛玉痴缠,宝玉挨打,黛玉心里最痛,可她遮着掩着,不让别人看见她的眼泪,她不像宝钗,面子活做得很到位,该出场时,一定在场。嘴上从不为难别人,处处替别人着想,这一回里,连贾母都夸宝钗:“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聪慧冷静,宽厚仁爱,这些优点是她写给别人的,心里多少话,不过是雪上鸿爪。和哥哥吵架动情。被宝玉讽为杨妃。扑蝶,推到黛玉身上。坐在宝玉身边绣花。你看,不过是一个这个年纪的女孩子。

明知自己心底有情而克制,表面波澜不惊,却在垂眉敛目时漏出些微荡意。那种丰富的层次,才是端方动人之处。无情,是姿态罢了。山中高士晶莹雪,总是无情也动人,若真无情,哪来动人?

宝姐姐虽然被封建礼教限制,认为男子就该读书上进。但她其实内心,是非常喜爱自己罕有的,这种鲜活的生命力。她在颦儿讥讽刘姥姥“母蝗虫”的时候,大大地夸赞了颦儿的才智,湘云爱闹,宝姐姐和她同睡同吃,也不嫌她吵闹。莺儿的娇憨伶俐,婉转动人,在她眼里都是可爱,这也许是她很想要拥有的特质,你瞧,她也很可爱。

只可惜这般小小之人,却注定了不是“永远福寿之辈”

宝钗成于她的通透聪明,也被这通透困死了格局。这红尘里,热春光一霎冰凉,她触到凉意就收回了手。缺了热度,终难圆满。她的青云,是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垂翼若九天之云。

可惜她的香太冷了,她选择安于自己的命运,把自己放在观众的位置上,命运遂她的意让她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更远,从而让她痛苦——活着,还在这里,看着一切衰败。

天空青灰高远,雪花漫漫,飞卷如一个旧春日里的柳絮。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依据欧洲文学体系的价值观判断,《红楼梦》只能算是有可取之处的小说而已。它迟缓,不干脆,笔墨浪费良多,有大量随手之处。篇幅浩繁,场景却狭小,又过分注目无关紧要的雅趣。更致命的是,它完全是一部生活流的作品,专注于写实又失之于写实,大量质量不错的细节堆砌起来,却演变成无修无止的唠叨。虽有精到的笔力,但大部分章节却像中国古代那平淡的生活一样,既缺乏情节上的、也缺乏文字上的应有的激越的魅力。

但是,为《红楼梦》辩白只需要一句话就够了:它完全不属于我们今天普遍认同的文学体系。有些小说由于历史的演进而褪去光泽,它却因为地理的因素而被低估。

为了铺陈纯真如何被挫败,《红楼梦》建设了一个看似温情其实残忍的虚拟世界,我们可以以其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世界做贴切的对比。男主人公贾宝玉爱好“意淫”,但在善于曲笔的小说中,这个词的意思远没有常见的那么夸张。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贾同学长大之后会买两个西门庆式的银托子,他只是爱吃胭脂而已。如果那个世界上只有他和靓妞们,他就会快活似神仙√★√,而快活的具体表现,据小说提示,必然是痴性大发。这个霍尔顿式的人物尽管显得要比自己的美国同类软弱一些,但有着与后者同样的口头禅,对经济仕途等认为顽固可厌的事物,一概斥之为“混帐”。事实上他们都没有太大的勇气,尽管总是反抗,但最终只能以逃跑了结故事。在中国的民间语境中,贾宝玉是多情而可笑的代名词,他对女孩的喜爱乃是一种个人宗教,带有强烈的中国气质,继承了米芾的拜石头教的疯狂劲头儿。由于这种形而上的爱,他对每个女孩都怀有柔软的心肠,但是唯一的认真的恋爱,只是在初次遇到林黛玉时才迸发出来。她是他生命中的百分百女孩,使他甫一见面就感慨前生后世地说:“这个妹妹我见过!”

林黛玉是个普鲁斯特式的人物,敏感,聪明,骄傲,非一般美貌,作者肯定她才华出众,可惜列举出的她的诗歌作品并没有什么说服力。中国民间对她的评价比对贾宝玉更低,普遍认为她缺乏生命力、爱吃醋、小性儿,最可怕的是特别地酸。但如果考察周详的话,你会发现她是书中女性中最不酸文假醋的一位。这么说并不因为她率真自我,富有明显的新女性特征,如晴雯,或者想搞搞就搞搞,如尤三姐。恰恰相反,她处处谨慎,惟恐别人看出她的骄傲,跟男朋友贾宝玉之间最亲热的举动,也无非是让他摸过“膀子”。这位女诗人在性观念方面表现出超越时代的严谨与常识认为的相反,那个时代在性方面豪无道德可言,全国性地流行婚内通奸交易。她最不酸文假醋的表现,以贾宝玉的评价,就是“从不说混帐话”,在价值观上鄙视体制。

中国古代的鄙视体制者,从阮籍到刘伶,从王安石到李贽,或者狂狷,或者冷僻,尽管倍受打压,但源流长久,层出不穷。既成传统,难免就有伪作的成分,而中国社会既严苛又松弛,又常导致他们以极端反抗极端,因此无论人格如何,完全发乎本心者寥寥。林黛玉显然不是这种唱摇滚的,她的鄙视并无姿态感,甚至也不坚定。当薛宝钗教育她《西厢记》固然有趣,毕竟格调不高时,突然之间,神佑曹雪芹,他讥讽地描写出了真正的戏剧性:林黛玉深为姐姐的党性所折服,突然自惭形秽起来。

我党文艺评论家过分褒扬两个主人公的反抗的勇气是错误的。如果从林黛玉的角度叙述,《红楼梦》完全可以写成一部恐怖小说:巨大的恐惧时刻折磨着她,僵尸家族每天都向她逼近,她因此哭啊哭,终于一命呜呼。

这个像小王子一样充满梦幻色彩的小妹妹是《红楼梦》中的美与真,她可以对照《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老菲芘,都是正值青春期的男主人公在冷酷世界中唯一的火苗。她的幻想、好胜和坏脾气,与罗丹的情人卡蜜尔。克洛黛相仿,在西方文学中的同宗则是娜拉、爱玛、裘德等人这一宗族是西方近现代文学的经典,名单可以拉得相当之长。就气质来说,她最接近于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当她临水自照时,恰曾自语“卿应怜我我怜卿”。评论者们喜欢争论谁是她的悲剧的始作俑者,但如果想做一个《红楼梦》的好读者,那么就应该注意到,实际上以其自恋式的人格,孤标傲世的性格,放在人类生活的何时何地,也必不见容于世。她属于加斯东。巴什拉在《梦想的诗学》中提到的阿尼姆斯(animus)系统,即“女性的男性意向”,是不安分的女人,是天真的和任性的、哀愁的和韵律的另类者。

庞杂的《红楼梦》和单纯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之间确实可以做有趣的对应。除了大观园可以与后者的“麦田”对应,均可作伊甸园之解外,还有:宝钗、袭人等,与霍尔顿为之蠢蠢欲动又腻烦不已的那个假模假式的妞儿;不染俗尘的“水做的”女孩,与麦田里天真游戏却不知悬崖存在的孩子们;薛蟠与不刷牙大嚼豌豆的那个粗俗家伙;贾政与校长;王夫人与苦口婆心、善良又愚蠢的的历史老师;中年妇女们与麻木的大多数……等等。他们之间都有着相当吻合的特征。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对苦闷的早恋者,他们与霍尔顿和菲芘一样,结成最孤立无援的team,充满着必然失败的悲剧性。由于两人拍档受到来自中老年妇女团伙们的阴谋拆散,她孤独地死掉,而他在完成对社会的最后一击之后,出家当了和尚。

贾宝玉徒劳地对从永恒死板的世界中得到她抱有幻想,而林黛玉则徒劳地对永恒死板的世界本身抱有幻想。要真正理解一部小说,就必须善于排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垃圾,它在任何人的长篇小说中都必然存在。就《红楼梦》来说,让人津津乐道的“金陵十二钗”排名就是彻头彻尾的垃圾,不仅跟李元霸和秦琼谁更豪强一样无关小说的主旨,更兼除了满足中国人的低级趣味之外别无他用。以现代价值观考量,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出的趣味不仅芜杂,而且太滥。其中低级趣味如上述、可笑趣味如诗词、平庸趣味如宴饮,都存在着情节必要之外的滥觞。要把握《红楼梦》的主题,应做同样的甄别。

举凡《红楼梦》的各种冲突,最终都可以归纳到释道—理儒、幻想—现实、青春—暮年、爱情—淫邪、人性—纲常、自由—责任等等之间的矛盾。释道—理儒的对立在其中到底占据什么位置,是判断虚无主题是否重要的根基所在。它是否比对抗议的关注和对纯真的赞美更重要?王国维所说的是否是最佳结论?

人们觉得释道的价值观在小说中有着重要地位,来源大抵在于三点:一是以女娲补天遗石开始、以一僧一道结尾的神话式的框架,二是一僧一道在小说主体情节关键处中的出现,三是为数不少的直接表现虚无的歌词。在我看来,这三点都很重要,但都不足以改变小说的主题若要只留最精要的精要,那么它们亦可以予以剔除。

对于《红楼梦》,我非常惊讶的一点是,神话框架在小说的最后时刻演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伟大的、具备现代感结构。在小说开头,故事从顽石开始;在小说结尾,作者突然告诉我们,整部小说也就是那块顽石上本已刻有的“石头记”。这确实出人意料,与三百年后《百年孤独》中的羊皮书结构完全相同,它造成的叙事角度的陡然倾覆,完全地具备着现代小说才懂得孜孜以求的深邃的效果。

但对这一伟大笔法的惊叹,并不会改变神话框架在主题中的地位,它的伟大毫无疑问是艺术的价值,而不是思想的价值。框架的部分不可能承担小说表现第一主题的任务。无论中外,在小说发轫时期,外罩框架都是个流行的结构。在西方,其源头可追溯到《一千零一夜》,一直延续到契诃夫时代;在中国,直到欧洲小说涌入之前,这一范式一直沿用。就其反映的主题来说,很显然,山鲁佐德们的故事尽管重要,但并不拥有改变阿里巴巴们的故事的强力。也就是说,尽管《红楼梦》的神话框架相当棒,但并意味着它的粗糙外露、无关宏旨的地位就可忽略,就可以与现代小说那种巧妙的、嵌入的框架相提并论。这里有个非常重大的区别,即,嵌入的框架完全属于小说主体的一部分,不可删除,而外套的框架仅仅是框架,可以去掉。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去掉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那么《红楼梦》在95%的程度上仍然是《红楼梦》。一僧一道在小说主体情节中的出现,后者放牧他的羊群,前者则引领贾宝玉行其命运之路。以《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必然要肯定贾宝玉作为个人有其内在的冲动,社会作为一个环境也有其运行的逻辑,而这两个人物除了作为直白的代言人宣讲宿命和泛神观念之外,推动情节的作用其实相当苍白。至于“笏满床”之类,有点儿诗歌修养的人都可知道,要是没有俗气流畅的音节,这些虚无歌调就什么都不是。

第八回贾宝玉与薛宝钗婚后曾有一段对话,我以为是《红楼梦》最重要的点题之处。当时薛宝钗规劝丈夫不要发痴,其言语情义两重,无懈可击,结尾是“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宝玉也没听完,把那书本搁在旁边,微微的笑道:“据你说人品根柢,又是什么古圣贤,你可知古圣贤说过‘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般尘网。如今才晓得‘聚散浮生’四字,古人说了,不曾提醒一个。既要讲到人品根柢,谁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在整个《红楼梦》中,亦真亦假是曹雪芹的拿手好戏。且不说“甄士隐”“贾雨村”所代表的“真事隐”“假语存”,仅从贾家与甄家的兴旺衰落;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对比;贾宝玉与薛林二人的爱情纠葛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以真喻假,以假反真的生花妙笔。

贾宝玉与甄宝玉:难于证同类

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背后,曹雪芹又不遗余力的写了一个远在江南的与贾家交往甚厚的甄家。令人觉得惊奇的是,甄贾两家的遭遇如此相似。先前两家一样繁荣昌盛,后来甄家“因菲材获谴”,惨遭抄家,没有隔多久,“锦衣军查抄宁国府”,荣宁两府上下家破财尽。以至到一百十四回,“甄应嘉蒙恩还玉阙”,再到一百十九回,“沐皇恩贾家延世泽”,两家的经历才真正的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时,贾宝玉之父贾政,似乎可看成谐音“假真”,而甄宝玉之父甄应嘉,乃谐音“真应假”,这样真真假假的安排,不仅暗示了作为封建统治维护者的贾府的必然衰落,也为突出男主角贾宝玉的性格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两家同出的宝玉是曹雪芹精心构造人物性格,以假衬真的重要一笔。

甄贾宝玉具有同样的性情,同样的长相,同样的家世,似乎两人唯一不同的是,贾宝玉衔玉而生,因而多出一块玉来,“贾宝玉之假”实乃是“真”,“甄宝玉之真”实乃为“假”,也许都是由那块玉引出来的吧。

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回曾对贾宝玉做过一番通体描述:“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诋毁!”“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但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给贾宝玉构出这样一幅肖像的,不是别人,仅仅是有着代表当时封建社会最正统观念的祖母和双亲。“宝玉”本身乃是封建社会的象征,“假宝玉”即意味着不受束缚的人性。正因为贾宝玉之“假”,所以曹雪芹就在他身上安排了一块“宝玉“,竭力使其变为真,宝玉是生下来就带着的,这就更说明了封建统治的根深蒂固。贾宝玉的多次摔玉,正是对封建枷锁的一种抗争。而甄宝玉呢,他是一个真正的宝玉,一个真正封建统治的维护和跟随者,出声在那个对于他来说及其顺应的年代,衔玉也是没有必要的了。

想紫鹃见到甄宝玉后曾想,“可惜林姑娘死了,若不死时,就将那甄宝玉配了他,只怕也是愿意的。”且不提前世报答灌溉之恩的事,虽说甄贾宝玉两人在表明上有很多相似,但黛玉喜欢的并不是“宝玉”那个名字,也不是宝玉那样的长相,更不是两家同样显赫的家世了。黛玉所追求的,是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环境下一个能和自己相濡以沫的知己。真“宝玉”与假“宝玉”的不同就在于,贾宝玉虽佩宝玉,但他的实质是假,甄宝玉虽不佩玉,但他的实质是真,这一点,在一百十五回两个宝玉初次见面时,贾宝玉自己就已经看出来了,更别提林黛玉那样的灵秀人儿了。

林黛玉与薛宝钗:真善美的冲突

曹雪芹描写的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反差很明显,贾府上下,除了宝玉外,所有的人都认为薛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家闺秀,才符合封建道德标准毫无异议的当上宝二奶奶,连起先对她成见破深的黛玉自己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是在误会到今”。但是,在整个故事中,林黛玉才是真正的女主角,她才是曹雪芹想要描写的最美的人物。曹雪芹这样安排,无疑也是以假写真,以不美写美。

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的林黛玉似乎一直在使小性儿,她责怪周瑞家的“别人挑剩下的才给我”,她奚落宝玉“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遵些。”语言尖刻,不留一点情面。而宝钗却是不仅时时顺长辈之意讨长辈喜欢,对于那些地位低下的丫头婆子都热情相待。在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时,贾母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知道贾母“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又一次,薛蟠从南方带回一箱礼物,宝钗打点送到各处,也送给贾环一份,赵姨娘便十分高兴,“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可见,宝钗在贾府中的好人缘在别人看来处处把黛玉比下去。他们俩是相当儿的人物,所以作者也故意安排了这些细节,在贾府的为人处世方面,宝钗又高了黛玉一筹,偏偏作者还要写黛玉的小性儿,写她对于宝钗享此殊荣的不满,黛玉之不美似乎更明显了。

然而,黛玉如果真的不美,曹雪芹也没有倾其所能去刻画这个人物的必要了。在整个《红楼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黛玉的可敬可爱之处。黛玉将凋零的落花收集埋葬,是其对于美好事物惋惜、珍藏的写照;黛玉考虑到雨天不便,打发宝钗的婆子几吊钱卖酒吃,也是其体谅下人,心地善良的表现。只是黛玉的诸多美的方面,被掩盖在曹故意安排的黛玉的不美之中了,加上宝钗的完美,黛玉性格中的不足便凸现出来了。

黛玉的性格是由她寄人篱下的特定环境所决定的。她心高气傲,实际上也是一种想保护自己的做法。即使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贾府中,黛玉也并没有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她该怒则怒,该恼则恼,从来不喜欢去刻意讨好别人。她活着,活的才是真正的自我。这样看来,宝钗的做法酒让人觉得太世故了,她的完美让人觉得太不真实。从我们外人的角度看,宝钗的缺陷就在于她没有缺陷,这样的人似乎和我们不处在一个层面的位置,我们又何以去发现她的美呢?黛玉的缺陷是我们可以理解的,是真真切切的。曹故意写林的诸多缺陷,其实也是反衬林的一种完整的人性,缺陷也是一种美。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薛宝钗身上,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冷静审视,以及或多或少的惋惜,依恋之情;而在林黛玉身上则流露了作者更多的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因此,对于林,我们可以说,“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扼杀了少女真与美的因素,使之逐渐消亡,最终悲惨的死去”;对于薛,则是封建社会“保存了她身上的世俗之善并益之为美,而这‘善’最终却又不得不在环境的影响与压力下变而为‘伪’。”这便是林与薛的区别。

贾宝玉与林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

宝玉与黛玉两人在爱情历程中的表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有一段概述性的文字:宝玉“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闺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痴病的,也每每用假意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其实,看完整篇《红楼梦》,我们不会不相信贾母的那句“不是冤家不聚头。”宝林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便引得宝玉发狂摔玉,黛玉自责流泪,似乎两人注定就是克星。以后“林黛玉误剪香囊袋”“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两人的矛盾一次不一次大,中间多少误会不合。可是,他们爱的还是那样深,以至于一提到黛玉要走,宝玉便着急心痛的不省人事;黛玉一提到死,宝玉便脱口而出“你死了,我做和尚。”似乎他们每次的争吵,都只会成为他们爱情的点缀和和见证;似乎这样写他们的不合,才足以反映他们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似乎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争吵中,他们才最终明白对方的心,并成为彼此的知己。可见,宝林两人吵是假,合才是真,以不合写合,才能真正显出宝林二人在爱情道路上的艰难。

同时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贾宝玉愈薛宝钗这一对众人口中金童玉女的交往过程。不可否认宝玉对宝钗也是有情的,他会看着宝钗的“雪白一段酥臂”而“动了羡慕之心”,他也知道宝钗“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但是这仅仅是宝玉性格中“多情”的一面,在这种感情中包含更多的是一种“敬重”,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正如宝玉自己所想的,“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可以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不得不很“没福的摸”。从这个角度看,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正是超越了封建礼法束缚了的,只是他们的这种叛逆在薛宝钗这个强有力的标准儿媳面前显得太无力了。

宝玉与宝钗,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关系不蕴不火,但是在内心本质上,他们其实是互相对立的一对,在合的背后其实是不合。宝玉会“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只要听到宝钗提“经济学问的混帐话”,“咳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甚至在梦中,他也会喊出“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可见,在宝玉与宝钗的关系处理上,虽然在贾府的统治人物看“宝丫头最妥”,是最合适的宝二奶奶人选,但是曹安排的偏偏是这样一种“以合衬不合”的结果,宝玉心仪的对象,不是他眼中的大家闺秀宝钗,而是生活中总是与自己存在摩擦的黛玉。两人的不合是表面的,在不合的背后是两人的相知相泣。

宝林的不合,与两人最终的爱情悲剧有很大的关联。从一开始,两人都背负着“金玉姻缘”的沉重压力,在爱情道路上的磕磕碰碰,其实也是两人在这种压力下情绪的一种释放。宝玉摔玉,是想将“金玉”的说法彻底粉碎;黛玉哭闹,也只是想一再证明自己在宝玉心中的位置,宝玉心中并无“金玉”之说。然而他们这种建立在不合基础上的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于改变他们的处境是一点用也没有的。玉最终没有摔碎,泪却已经哭尽。因此在黛玉死去的那一回,那句未说完的“宝玉,你好……”的话,看似是包含了对宝玉的难于言说的恨,但更多的却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可奈何。

《红楼梦》中“真假”的运用到处可见,以上也仅是其中较为显眼的几处。正所谓“假亦真时真亦假”,但什么是真,什么又是假呢?这样真真假假的描写,不可不看作是红楼梦的另一种艺术魅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