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读《资治通鉴》有感【精彩5篇】正文

《读《资治通鉴》有感【精彩5篇】》

时间: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读《资治通鉴》有感【精彩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1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先能够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同此可见,做人必须要谦虚谨慎,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提高,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从(资治通鉴)中许多故事能够看出,为人处世谦虚,能够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因为前几次测试,我都得了满分,所以我有点飘飘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终几次测试我只得了90分。看到教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应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我们应当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激。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2

历合纵连横、商鞅变法,及此卷,秦已是强秦,山东诸国,莫不惧之。然,此卷之主角,却非强秦。乃赵、燕、齐尔。

一、主父之死

赵武灵王,传国于幼子,自称主父。长子安阳君不服其弟。主父怜之,欲一分赵国为二,计未决而辍。后,主父与王游猎,安阳君矫诏作乱,欲弑君自立,败,逃之主父,主父纳之。二人俱死。呜呼,废长立幼,破灭之道也,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二、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已是妇孺皆知,故不赘述。

三、燕齐大战

昔,燕王乱国,齐乘其危,破其国。燕昭王发奋图强,礼贤下士,得大将乐毅。时,齐王北破燕国,西侵三晋,南击宋楚,剑指二周,几于称帝,洋洋得志。乐毅遂西联强秦,南合三晋,帅五国之兵,击齐。所谓骄兵必败者,是也。齐大败,乐毅破城七十余,内收民心,外安诸强。齐仅余二城,几于亡国。然,当此之时,天不助燕,燕昭王薨,燕惠王立。惠王与乐毅不和,而田单又离间之,惠王遂罢乐毅。田单乃将齐军,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克复失地。

古往今来,凡有功者,皆以为出乎己力,骄而洋洋得之,及至破灭,犹不知所以然。古语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者,未有不败也。齐王燕王,莫不如此。今近四十年间,暴富者不胜数,得守财至今者寥寥,何也?不知财之何以来者,亦不知财将何以去。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3

今天我读了《资治通鉴》的刘备三顾茅庐,讲的是司马微向刘备介绍人才,他说:“一般的儒生和俗士,怎能认清时物,能认清的只有卧龙和凤雏。”刘备问是谁,司马微说:“就是诸葛亮与庞统。”后来徐庶来这里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刘备便带着关羽张飞去了,可是他见了三次,才找到诸葛亮,这时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不去打扰他,等他醒了,才进去,诸葛亮将天下分析了一下,刘备认真得听着,后来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

后来刘备的天下几乎都是诸葛亮出谋划策,说明诸葛亮很聪明,可刘备前两次都没有找到诸葛亮,难道真的就这么巧吗?我觉得有可能是诸葛亮故意设计出去的,他早已料到刘备要来拜访,所以溜了,等刘备一走,他再回来,是要考验刘备是否真心真意,如果是,他绝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找他,如果不是,有可能来一次就走了,到了第三次,诸葛亮故意睡觉,看刘备走不走,不过刘备不等到诸葛亮还不走了,直到诸葛亮起来,可见刘备多么有诚意而且信念坚定,不管怎么样刘备还是等到了诸葛亮,而且让诸葛亮出山了。就从这里就能看出诸葛亮很聪明。

诸葛亮真聪明,我佩服他。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4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因为这本书极难读懂,为了做好准备工作,我特意复习了《周易》,《尚书》,《大学》,《古文释义》等书籍。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昏君、佞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正,顽强,宽厚,忠诚,信义等品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书中更加强调的做人品质是德。此处的德并非是道德,而是德行,是“做”出来的德。司马光在开篇时便写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可见古人不但重尊卑伦常,更重德行的培养,因为将礼、分、名的作用分开而谈,是告诉君王如何以德处理纪纲、君、臣之间的关系。可见培养德行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品质,也是今天国家发展迫切需要的,更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路上奋斗所必不可少的。

下面,从两个故事来说说我读书的心得体会

商鞅变法。一提到商鞅,大家一定会想到,其以刑名之学变法,虽手段过于残酷,积怨太深,不得善终,但却使秦国成为万乘之国。不过,资治通鉴却没有从变法的角度来写商鞅,而是从信用的角度进行重点描述的。起初,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他由于在秦国的根基甚浅,担心百姓不相信变法,没有公布。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曰: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没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赏赐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毛泽东同志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这段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对于个人而言,信用是最大价值,人无信不立。在我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也充分体现到这点,言既出,行必果,这才是一人的立世之本。对于我这样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来讲,我的信用方式就是对党忠诚,对国奉献,对民服务,只有真诚的将全身心的动力奉献到党的事业,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利益上,才能真正的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可惜的是,现在社会上精致利己主义盛行,每个人在工作做事时,更强调的是自身的待遇和利益,有人稍微做出点些许的成绩就希望所有人看得到、听得到。更多的人不是在充分的磨练自己、充实自己,而是一味的在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为此,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汉代丙吉的故事。

丙吉因研究律令,担任鲁国狱史,因功逐渐升迁后担任廷尉右监。因牵连罪案免职,回到州里做了从事。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发生,丙吉因为原来是廷尉右监被征召到朝廷,汉武帝命他治理巫蛊于郡邸狱。当时汉宣帝刘询出生几个月,因为是皇曾孙,被卫太子刘据事牵连关在狱中,丙吉看了很同情他,心知太子无事实证明有罪,特别同情曾孙无辜,挑选谨慎厚道的女囚徒,命令她护养刘询,放在宽敞干燥的地方。丙吉处理巫蛊案件,连续多年不能结案。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往来长杨、五柞宫之间,望气的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便派使者分别登记监狱中关押的人,不分轻重一律都杀掉。内谒者令郭穰夜晚到郡邸狱,丙吉闭门拒绝使者进入,说:"皇曾孙在,别的人无辜杀死都不可,何况皇上的亲曾孙?"双方相持到天明,郭穰不能进去,于是回去报告武帝,并弹劾丙吉。武帝也醒悟了,说:"这是天的保佑。"于是大赦天下。郡邸狱关押的人独赖丙吉得生,而大赦之恩又遍及天下。刘询重病,几次几乎死去,丙吉多次嘱咐护养他的乳母好好用药治疗,照顾刘询很有恩惠,用私人财物供给他的衣食。

刘贺即位后,因为行为不守法度被废,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等大臣商议立国君的事未定。丙吉向霍光陈述说:"将军侍奉孝武帝,受襁褓属托,任天下重任,孝昭皇帝早崩无后人,海内忧惧,想快点知道继承的国君。发丧之日按天意拥立新君,但所立的不是理想的人,又以大义废除了他,天下没有人不心服的。当今国家宗庙群生之命在将军一举。我在众庶中打听,考察他们说的,同宗诸侯在位的,没有谁在民间有声誉的。而遗诏所养武帝的曾孙刘病已在掖庭外百姓家,我以前让他寄居郡邸时,他年幼,现在十八九岁了,精通经术,有才能,办事稳重又有礼节。希望将军仔细考察并用占卜参证,先让他入宫侍奉太后,令天下人清楚地知道,然后再决定大策。"霍光听后,便派宗正刘德与丙吉到掖庭迎接刘询。刘询即位后,赐丙吉爵关内侯。丙吉为人极厚道,不夸耀自己。从刘询即位以来,丙吉绝口不谈以前对刘询的恩德,所以朝廷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功劳。此处正应了《道德经》里面所记载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此,对于我们来讲,做事不能只求为了博名、图利,而是随着真诚的意志去努力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不断的在日常的生活中磨练自己,激励自己。如此,必然能成就一番事业。

在我通读《资治通鉴》后,深感老祖宗的文化博大精深,也对于历史有了一个重新的了解,以前还局限于初、高中历史课本上的四大发明、三国演义,但读过资治通鉴才明白,要解读真正的历史,无疑是对有良知的人进行精神上的折磨。在《资治通鉴》那蝇头小楷中,几乎每一页都有战争、都有权谋、都有杀戮,都有着底层民众苦难的愤恨与挣扎。文学、艺术、和平、仁善,一切美好的东西,要么为乱世所毁灭,要么在暂时的平静里苟延残喘。文明是经常性的屈服于野蛮之下。虽然,后世的人有幸看到侥幸得以保存下来的那一部分,欢呼雀跃,为文明谱写赞歌,但是,很少有人翻开沉重的尘埃,去窥视真实的历史。因为,真实往往意味着残酷,意味着无奈,意味着决绝。我们习惯性的总乐于接受快乐和幸福。但是,历史从不因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分毫。当我们豪迈地吟咏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处在外夷劫掠下的百姓正在那个时代四处奔逃,流离失所,陈尸荒野。

最后,我想说,“修行主在修身,但修身源于修心”我们的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若每个人的文化和思想理念正确了,每个人都能生活在安定、和谐、有序社会环境下,每个人变得包容开放、并且具有不断的改变、创造、更新的文化意识,每个人都能更好的掌握自我命运、发挥自身作用的时候,那么我坚信,这个国家一定会迎接美好的未来,这个顽强的民族将会迎来崭新的腾飞!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5

早就听说过伟人毛泽东曾经17遍阅读煌煌巨著《资治通鉴》的故事,虽然心中存有疑问,但每每想到领袖不是一般人物也就释然。我也曾经想过至少通读一遍《资治通鉴》,但不知道有多少次,翻开第一卷就读不下去了。难以阅读的“拦路虎”就是生僻中渐渐熟识的古代汉语,然而第一卷中那几个让我读后就在脑海里面抹不去的故事片断。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这是资治通鉴卷一的开卷语,简略的说出了几个故事的沧海桑田。

卷一讲了几个小故事以及年代大纪事。

此卷言战国故事,多大夫纵横并规劝之语,又韩、赵、魏三分智氏事及聂政、吴起事。其中一个故事我对此有很深的印像:昔魏文侯问李克以求良相,求知人之法。李克对曰:“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如此,即可得人矣。古人之知人可谓明矣,夫孟子之见齐宣王,论识人,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夫国人何以知彼之贤愚?固以其生平矣。所亲者皆仁义礼智信者,知其非邪佞也;所与不斤斤计较,知其坦荡宽厚也;所举者贤明才干,知其身系社稷百姓也;穷贫之有所不为不取,知其有所持也。故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夫此不称贤俊栋梁,国之无人矣。故曰,用其为国人所用,去其为国人所去,杀其为国人所杀。如此,则朝无佞臣,天下安宁。今者用人亦当如此也,夫任人唯亲,祸由自取。智伯无道,数求地于韩,赵。赵氏不与。智伯帅韩魏国人围赵而灌之,韩赵魏三国谋之,遂水淹智子,杀之,三家分智氏之田。夫智伯之亡,才胜德也。昔智果言于智宣子,称襄子瑶有五贤而有一不仁,谏无以之为后,宣子不听,而致家庙隳,不亦悲欤?司马光之论才与德,以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有余而德不足者,为祸益大,古昔以来,祸国殃民者如是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吴起贤俊,尝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守河西,使秦兵不敢西向,韩、赵宾从,固一世之豪杰也。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终致魏相公孙进谗而武侯猜忌,走奔楚。楚悼王素问其贤,任以为相,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要在强兵。楚遂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之。然楚之贵戚多怨起者,乘悼王薨而攻起,射杀吴起。夫顾国忘身者,起之谓也。商鞅之死,晁错之腰斩,介甫之贬谪,张居正之非议,皆此例也。彼顾国忘身而树敌,至于殒身,其亦足以佳话矣,小子实敬!

聂政之刺侠累,亦颇有丈夫气概,然此事无甚意义,不知政因何以抛身家性命以报严仲子,以其为政母寿礼之百镒黄金乎?

对于我来说,可能比较重要的就是几点:礼,信,德,才。

里面讲天子职责为“礼”,这里的礼大体是指某种秩序,可以理解为,做老大(君王,公司老板等)要维护好纲常秩序,其中有提到三家分晋周王不指责 还 封三家为诸侯的故事,韩魏赵作为晋的家臣,瓜分了晋国,周天子不但不指责他们, 还 封他们为诸侯,这就是失“礼”,既然周朝部下的家臣可以瓜分他们的君候的地盘,那周朝的臣下也自然可以瓜分自己君王周天子的地盘。

信: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有同名电视剧《诚信》。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季布一诺胜过千金,商鞅变法立木求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些诚信故事都出在《资治通鉴》的书里,诚,就是要实事求是,不扩大,不缩小;信,就是要一言九鼎,说到做到,不朝秦暮楚,不朝令夕改。诚信是立业之本,做人的准则,是企业和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其中道理不言而喻。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甚至于一个人,如果谎话连篇,如果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义,谁还会相信他。那个站在山头上大喊“狼来了!”的小男孩,不就是因为一再说谎,而导致说话无人听,最后被狼吃了吗?其实,吃他的并非是狼,严格地说是他那不诚信的品质。

作为电子商务的学子,我清楚的知道,在电子商务发展的道路上,诚信问题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瓶颈。网络上的诚信问题到处都有,但那毕竟是少数的部,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诚信这个词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看重,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保证其他人是否诚信,所以在建立诚信档案的整个过程中,靠的就是这个企业自己不断的积累,是帮助企业建立诚信,而并非是证明诚信。无论是阿里的诚信通,留学专搜的诚信章以及同程的诚信录,似乎在人们的心中,诚信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这也就必将会打造一个互联网的诚信时代。

阿里巴巴作为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诚信通是他们为从事商业活动的机构或个人提供的一种全方位网上贸易服务,并对享受该服务的对象,进行第三方认证机构核实认证身份。

阿里巴巴的横空出世,为我们这些电子商务学子提供了希望,所以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所以说,信,不管是已过的历史还是在未来的网络时代中,信是必不可少的。

德:这方面,我可以说是欠缺的,也可以是是比较完备的,里面讲了两点,一个是做人的圆滑,一个是道德,我是道德有余圆滑不够,得罪人,表面看不出,未必不代表别人不图谋,而道德感强的人,严而不亲,严肃别人敬畏但不亲近,也许这也是我容易被女孩子所欣赏但不容易被喜欢的原因吧。

才:有才无德的人造成的危害大,但是这样的人,容易被亲近也容易背叛,但人们往往喜欢这样的人。有才之人在当今世界中往往能混得如鱼得水般顺利,因为在才之人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道中取得先取这道。先取就是走在别人前面,有了这样的条件当然能得到很高的回报,当然这样的人往往最后会被世道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