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优秀6篇)正文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李开复自传读后感(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 篇1

这是上个月去出差前在亚马逊上买的电子书,两本的套装,是准备在出差途中看的。然后出差的各种路上把《向死而生》看完了,再之后就是各种拖延症终于把《世界因你不同》结束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刷了豆瓣,看到其中有人说是整本的“鸡汤”,或者说是“畅销书”,不由得心头一紧,对于“鸡汤”和所谓的“畅销书”都会很谨慎,有这样的标签就意味着极其容易踩雷。不过最后感觉还好,如果真的算是“鸡汤”的话,那我也还是可以忍受这味道的“鸡汤”的。

虽然,看完之后和没看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当中某些点还是值得仔细思考。Kindle套装中首先是《向死而生》,然后才是《世界因你不同》,但是我想,我的顺序按照李开复老师这两本书出版的时间来写吧。《世界因你不同》——改变世界我是改变不了的了,改变自己应该还是能做到的。

我先说看完整本书之后,脑中最直接的一点感受:把整本书当作一个传奇人物的故事来看还是很不错的,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能够借鉴的地方并不多。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看名人的传记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毕竟路都始终是别人走的,无法复制。首先李开复老师的天赋、家庭教育、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等等,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因素,都是普通人所不具备的。即便是遇上了“人生的大危机”——微软的官司和癌症,他也有最专业的律师团队和医疗团队提供帮助。

所以,借鉴意义不会有太多,但也引出了看书的另一个作用,通过别人的文字,去了解一些别人的生活方式,往往这些经历是我们普通人永远不会触及到的。

那么当中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呢?当然是有的。

首先是李开复老师说的,关于选择工作的标准:我觉得我是很幸运的,三年前还没毕业的时候,误打误撞的找到了这么一份工作,虽然到现在影响力还不存在,但是成长和兴趣是一直伴随着工作在一起的`。

有一种说法,说是“毁掉一个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变为职业”,但是当你对工作很感兴趣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心情就会很好,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当作是一种挑战,而不会灰心和沮丧。

成长,就是这份工作让我觉得最神奇的地方了。在工作了三年多,依然能觉得能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以致于我根本没有想过需要换个环境继续学习。

然后,就是这本书的至理名言了:因而,虽然书名叫《世界因你不同》,但是我并没有开复老师那种“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和能力,我只能想想改变自己这档子事了。说得也没错,改变就是需要勇气的,改变自己更是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要怎么改变呢?那再说吧…

其实自己会有很多无意识的行为习惯,自己想要发现和改变是很困难的,很多时候可能更需要别人能够提出来,把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变成有意识的才有可能接着去改变。

最后,不要一味模仿、追随,我们更需要的是有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的最后,很佩服李开复老师,能够在苹果、微软、谷歌这些业界顶尖的大厂任职,而且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能力真是没话说。还能跟随自己内心,不断寻找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么一种勇气同样值得敬佩。

《向死而生》——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死亡?

同样,最直接的感受:

在死亡面前,即便是科学家也会有很多不科学的想法或者行为,那么到底这些科不科学,谁知道呢?

上帝是公平的,但也不是那么太公平。公平在于是人都会生老病死,谁也逃不掉;不公的地方在于资源分配,有的能够接受更好医疗条件的治疗,而有的不行。

对于李开复老师的《向死而生》这书本身没什么好说的,无疑就是告诫所有人,需要从年轻就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不然身体欠下的债始终是要还的;读后感除此之外也有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产生的“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重要的还是心态,以及积极配合治疗。

也就在这期间,新闻中总是时不时报道出名人去世的消息,在这些知道这些消息之后,似乎只能愿逝者安息,总觉得不是滋味,但又不知应该以什么心态去面对、甚至是面对亲人的离开。

→←有这么一些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但是又都还没有想明白,先列出来,如果以后有相关的感想再整理吧,其中后面那个是我们公司泉总在群中提出来的:

如果我们得知自己、或者亲人将在不久之后去世,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或者亲人死亡这件事?如果是自己的话,那在这段时间中,想要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觉得此身无憾?如果参加自己的葬礼,会写怎样的悼词总结一生?自己死后想给自己写怎样的墓志铭?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读后感 篇2

世界因你不同。这个题目是振奋人心的,至少它告诉我们这一批年轻人,世界对于我们的努力并不是无动于衷。

李开复先生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尔雅,对生活充满热情。在书中,他用文字述说着他的人生足迹,那些温情又富有哲理的话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徘徊着。阅读他的传记,就像在他的回忆里漫步,温馨又浪漫。

各大高校的学生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开复老师”,也容许我这样叫吧。开复老师的人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在乔布斯、盖茨、施密特等人身边学习、成长,在pc时代历经苹果、微软以及谷歌,在美国硅谷和中国中关村崛起的时候,在这两个地方做过最有创意的工作。他的人生足迹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

在范海涛先生的后记中,他这样写道:“我相信,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希望探究这样精彩的人生究竟如何缘起。”

正是怀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踏上了寻梦之旅。咀嚼文字,你会被这截然不同的世界所吸引,那看似遥不可及的精彩似乎在此刻离你是这样的近,近到伸手可触。

儿时的他和普通孩子一样调皮,去了美国之后更是掌握了一些美式捣蛋法,让人捧腹。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还和伙伴们共同完成一部“科学、武侠、传奇、爱情”巨作——《武林动物传奇》,被邻里争相传阅。这还不算稀奇的,5岁的时候,他厌倦了幼儿园的生活,向妈妈提出了要自己去考小学的想法,结果他就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小学录取。这在同龄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在新的课堂上,他依旧不能让人省心,又是说话又是做鬼脸,竟逼得老师用胶布封了他的嘴;为了满足小小的虚荣心,他还给同学们表演吃纸,最后连桌子都给啃了。

在这期间,母爱指引着他跑得比同龄人更快。在母亲的支持下,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养成了终生读书的习惯。而他父亲的中国情节就像一条无声的溪流,注入了他的价值观,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的人生抉择。

而之后他在美国所接受的教育则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虽然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但是美式教育仍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之一。它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按照兴趣发展,让一个人发挥最大的激情,去选择自己的爱好。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自己热爱的事业。

在高中期间,他在芝加哥大学数学训练营里结识了菲利普·柳、兰姆等几名同学,开始有了自己的死党。他们一起经历过很多“好学生”的疯狂,一起去玩电子游戏,去芝加哥的市中心溜达,去芝加哥最有名的比萨店吃比萨,晚上一起打桥牌玩个通宵。从训练营回来,他和死党们还创办了一份“校刊”,风靡全校。

开复老师遭遇的第一次打击是没有考上理想中的哈佛大学,然而却被两所“捣蛋”学校所看中,并最终选了哥伦比亚大学。哥大年轻、活泼、新锐、自由的学风使他终生受益,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的钟爱——计算机。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他的哲学老师就推崇一种makeadifference的人生态度,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三的时候,开复老师则遇到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真爱,并在21岁组成了家庭。这辈子唯一的感情,令很多人既羡慕又惊奇。也正因为有了稳定的感情依靠,使得他在美国读博士期间,不再感到孤独,也让他有了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做科研的动力。从他的文字中,我读了他对妻子的款款深情和浓浓的爱,感恩之情已无法言表。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 篇3

最近读了《李开复自传》这本书,感受颇深,大致有以下几点感悟。

1、中美教育方式的不同。李开复六岁之前在台湾读书,接受的教育和我们现在的估计差不多,都是接受式的学习。六岁之后在美国接受的教育是开放式的,当然他也遇到了很多的麻烦像语言问题。但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之下很快的克服了。美国的教育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他上高中的时候就和同学办报纸开公司。这在我们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好,开复在台湾学的数学到美国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在我们开来很简单的问题,但美国的学生根本答不上来。当开复回答了问题后所有的学生都以惊讶的表情看着他,觉得他不可思议。

我们知道那么多的东西,在学校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可是到社会上我们几乎用不到。我们13亿这样的一个泱泱大国,有那么多的硕士、博士。我好像没听说有谁拿诺贝尔奖,不是我们中国人笨。不是也有美籍华人拿这个奖项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经济的实力还有很大很大的发展空间。

2、"追随我心"的生活理念。开复先后在苹果、微软、谷歌等世界一流的IT公司工作,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开复26岁就当上了副教授,再等几年就能获得终生教授的资格,这意味着一辈子的稳定。但开复为了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他的存在而不同,依然放弃稳定进入了苹果公司。当在微软已经做得很好,受到盖茨重用的时候,开复发现自己在微软的发展空间不大。依然"追随我心"的进入谷歌,尽管要面临着微软的法律诉讼,开复也仍然不低头。在Google工作几年之后,依然"追随我心"的辞掉高薪的职位,在中国开办创新工厂,引领中国的大学生创业。

我在干事情的时候就没有做到"追随我心",有时候一直在干自己不喜欢的事儿。面临抉择总是瞻前顾后,不能做出"追随我心"的选择。可能不只我一个人,有很多人也是这样,一直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虽然我们没有开复那么有才,但如果我们都"追随我心"的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想或许可以最大化我们的价值。

3、开复很爱国。开复虽然没有在大陆生活过,但在他父亲的影响下,他对大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是在微软还是在Google,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大陆同胞。甚至在他的影响下,有好多在美国工作的华人都追随开复回到了中国,为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培养了好多IT精英。现在开复正要带领着我们中国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让我们中国因为开复的存在而再一次的发生巨大的改变。

《李开复自传》这本书我个人认为非常好,很值得一读。读过之后有很多的感受,只是因为文笔不好,有些东西写不出来。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 篇4

风车,它慢慢地转动,会给人带来无限的向往,风车,它轻快的转动,会使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感。风车,它急速的转动,会让人心中充满恐惧。

是的,正如曹文轩先生写的,风车是野的。

文中几次写了风车的转动、风车主人“二疤子眼”以及他全家为了控制风车,而导致父亲断腰、房子被吹走等悲惨情节。并讲述了“二疤子眼”家穷,没米饭吃而去偷、哭等情节。最后,曹文轩先生描绘了“二疤子眼”在快要家破人亡的一瞬间,奋力跳上风车,拉紧绳子,扳倒风车蝶叶。“二疤子眼”以坚毅、勇敢的精神战胜了风车,征服了“鬼推车”这一荒唐说法。从此,“二疤子眼”一家过上了没有风车干扰的幸福生活。

我犹意未尽地回到现实来,我觉得“二疤子眼”一家很有精神,在父亲断腰、房子被吹走后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更努力的去实现目标。

贝多芬耳龙,可他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张海迪残疾,可她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是的,这些都需要不屈不挠、坚毅的精神。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不能在困难、挫折面前一味地抱怨、沉沦,和绝望。其实,命运是公平的,只是每个人对自己和环境的认识不同罢了。上帝为每一个人都安排好了,命运不能控制你,只有你控制命运。假如我们也像二疤子眼一样,我们能绝望吗?不,不能,我们要努力实现目标。有些人总是恨自己命运差,其实,这是心理在作怪。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相信神与我们同在,不要怕它们,要相信神,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相信自己,与信心之神亚伯拉罕一样,相信神与我同在。——这是《圣经》里面的一句话。

没错,相信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自己说一声:“这是神对我的考验,相信自己,不会很糟,再试一次吧!”我想,这样会让你对环境理解得更深,会更轻松地放空心境,自己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行。”这,可能是我读了《野风车》后最大的收获吧。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 篇5

李开复的确是个牛人,我很佩服。从他的书中,也看到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书中有个例子,我体会很深。当他去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博士时,那些学生为了不想去自动售货机买饮料时白跑一趟,居然给这些自动售货机装上芯片,并连上局域网,这样在宿舍就知道哪个售货机还有多少饮料。佩服这些学生的想法,佩服他们的动手能力,更佩服他们在当时就有了这样的技术实力。

那个时候才是1983年,我也才刚出生。估计当时,中国连电脑都没有几台,更别说网络了。当然,卡耐基点梅隆大学是一流名校,拥有先进的研究设备,拥有这样的资源,也无可厚非。中国的网络,我记得是从瀛海威开始的,那个时候是1995年,当时投资巨大,可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死掉了。起来的却是新浪、搜狐、网易这样的门户网站。

李开复的经历,让我们也只能过过眼瘾,仰望一下,因为他的起点就很高。先人一步,慢慢的就先人很多步了。当然,通过阅读这些名人的传记,你也会知道这些大公司的内幕,了解他们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虽然你没有去过SGI,没有见过乔布斯,没有到过微软总部,但你也大概的了解了他们,他们不在变的这么神秘。你有一个理想,说不定就能达到他们这样的高度,而且能比他们做的更好。一切皆有可能。

优秀的人物身上总有优秀的品质。看他的传记,除了体会他的经历,我们也要学习他们做人做事的方法,吸收这些优秀方法,想想他们为什么会成功。我觉得,一切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 篇6

23号放假回家,终于可以把工作的事情放到一边,繁忙的一个学期过去,给我最大的感受,除了累,就是匮乏。这种匮乏是指这半年没有怎么读书,没有学到一些能够让自己感到收获的东西。

尽管回到家也有一堆麻烦事,我还是给自己制订了六本书的读书计划,这里包括人文、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第一本读完的是李开复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看到同学李备的博客里有这本书的读后感,感觉到有必要把这本自传好好读一下,况且开复老师一直是我很尊敬与崇拜的对象。

从20xx年就接触到了李开复写的一些文章,包括之前出版的三本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的体会与收获,对于李开复的人生履历有比较多的了解。读这本书之前其实很好奇他在书中还能写到哪些东西。

几天下来,果然没有让人失望,除了收获就是感慨。

儿时的李开复调皮,其实小孩调皮是难免的,大人往往可以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对于李开复的调皮可以用聪明的调皮来形容,从他犯的错中,可以看到他聪明、可爱的一面。

最为家中最小的男儿,母亲对其关爱备至,但绝不是溺爱,对其生活细心照料,但是对于学业与品德要求甚高。其实这也是教育要把握的度。

初到美国一切都不适应,语言不通,又要生活自理。这里可以看到美国文化与教育的力量,也能看到李开复的那股任性。中小学的李开复受到了美式教育的影响,他花了很大笔墨在这个上面,可以看到美国教育的先进程度,如果他在中国台湾,也会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但是在自由自主的美式教育影响下,不仅成绩优异,且具备国内教育很难培养的自主学习、领导能力、实践能力。

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大一一年的通识教育是他具备了无法想象的综合能力,学习音乐、哲学、文言文,也许这不会给他哪样技术,也不会对就业带了什么好处,但是这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备的综合素质。其中引用斯金纳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学会方法,学会思维,这是大学最应该学到的东西。李开复的座右铭,给世界增加影响力,让世界不同就是在哲学课上建立的。

博士阶段最让我感慨的就是他的导师的一句话,“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种胸怀是不容易建立也是我从他那里学到很重要的一句话。

从卡内基梅隆到苹果直到google,这样精彩的履历让人羡慕,但更让人感到钦佩的是他能够按照自己的座右铭,做事原则去完成每一次的选择。尤其是20xx年辞职创办创新工场,成为他追随我心最好的诠释。无论如何我也不可能做到像他那样的成就,但是我可以选择与做到的是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事,并且持续下去。我想这是我从他身上学到了最大收获。

从一本自传中,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从书中不同的章节获得共鸣。我没有那么聪明、也没有接受最优秀教育的机会,身边也没有很多出色的人作为榜样。但是,不论如何,追随我心,找到一个目标,并持续下去是最应该做的。不要因为周围的影响而放弃,也不要因为短时间没有结果而气馁。每天一点的积累下去,相信自己能够随心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