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读后感【精彩3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长恨歌读后感【精彩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长恨歌》的读后感 篇1
我似乎总是在写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例如:电影观后感、书籍读后感、事件评论等等,难道我是一个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谈耳。
《长恨歌》,这本书读了将近一个月,但是从朋友处借来已有半年之久。迟迟没有读起来,是因为这小说开头过于怪异,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讲上海的琐碎,没有丁点儿故事情节,直到有时间耐着性子读下去才发觉它的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整个小说开始的几个小章节里,作者用尽绣花针般的笔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琐碎来了个淋漓尽致的展示。这展示还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电子显微镜来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个女人,作者以这女人身上的一个毛孔为基本出发点,向读者做一种让人感觉深入骨髓后再无法深入的介绍。王安忆只是白描,光这白描就已经让人觉得势不可挡,喘不过气。
渐渐的故事才在旧上海农堂里的诸多琐碎中蔓延开来。
《长》觉得是个悲剧,电影版的没看过,不知道是不是悲剧的调调。上海的农堂里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 m.huzhidao.com 的爱情,凄迷哀怨的味道挥之不散。《花样年华》就是例证。
《长》写的是爱情还是一个女人?似乎两者本是不可分离的,写爱情离不开女人,写女人不写爱情也塑造不起来一个完整的女人。王琦瑶的悲剧是由于过于依赖的爱情造成的。虽然她看起来总是特别的独立,可这独立总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可依靠的爱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诞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随一波又一波人的离开,自己的生活内容一茬接一茬的改变。
王琦瑶凭借选美一举成名,而往后的生命轨迹也就由此确定,可以说,选美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其实,之后的遇见都事偶然,无论对方是谁,彼此发生怎样的纠缠都只是在转折点之后,走上另一条路之后必然发生的事情当中的一个偶然。彼此都是偶然,他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偶然碰在一起,都与之前某一个决定性的选择有关。
虽然王安忆不是要讲偶然,但这偶然也是生活中的道理。
当王琦瑶明白很多生活的道理之时已是春光不再之时。然而有些非比寻常经历的人都具有一些常人不及的智慧,她就是凭这智慧在已经不再青春的年纪里青春了一两把。只是后来的青春似乎更深沉、更沉重。
红颜薄命,虽然王琦瑶死时已经红颜不再,说薄命也有牵强,但只因她死的太突然,太觉有普遍性所以还是要用了这个词来形容。
有谁知道当时有多少个王琦瑶,又有多少个人如王琦瑶一样死去呢。
王琦瑶就是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开始的时候,人们为那旖旎的涟漪欢呼呐喊,待到风平波息时,所有人转身离去,她则石落水底。
王安回忆讲的是故事,能从故事里看到什么,只有看了才知道。
《长恨歌》的读后感 篇2
这首先要说上海滩,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会第一个想起张爱玲。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女作家堪与张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张的,从张的文字中总会读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给我一种隐晦、枯燥、烦闷之感。<长恨歌>里我读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发生在深深的弄堂里,发生在影子里,见不得人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灯红酒绿与纸迷金醉里,活在飘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瑶就是在这个世界出场的,学生时代有两个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正因男生,正因事故。吴佩珍离开的莫名其妙,蒋丽莉却又走的太狠。当王琦瑶被程先生推上杂志封面,就注定了王的杯具、自己的杯具。竞选上海小姐,满足了她的虚荣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从此开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后,程先生是再明白但是了。遇见李主任是必然的,社会使然。王选取李主任既是主动也是被动的,李主任毕竟有那么多另女生心动的东西,而王更是要强要虚荣的,更重要的是她内心深处的寂寞与空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之间是有爱的,那窗口的无数个等待,那远处一次次的鸣笛声,那一个人的爱丝丽公寓,苍老了王琦瑶的青春,冷却了王琦瑶的爱。李主任终归是死了,空了王琦瑶,仿佛整个上海只剩王一个,从此连等待都没有了。这也本是李主任要给的结局,他给不了她足够的幸福,他有政务,他有家,他们永远都不可能有果。
离开了上海,邬桥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时的王琦瑶就应是安静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画,还有个可爱的阿二。如果王就将此生付在此间,也许没有长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后她不属于邬桥,她已经是上海的一部分了,迟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头,我能想象到王琦瑶苍桑与无助的样貌。到那里我已经读不下去了,我不知道这个女生还会有怎样的不幸。最后她还是跟康明逊睡在一张床上,她甚至没对他报多少幻想了,谁会娶自己这样一个女生呢?唯有长恨,唯有长恨。怀孕了,这个该死的逃开了,嫁祸给可怜的萨莎,那些个黑暗的日夜,那些个空房里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过说对自己好的男生都哪里去了!也许,男生的本质就是负心。在某一个时刻,王琦瑶心里是有恨的,但无论怎样,无奈有之,叹息最多。时过境迁,唯有叹息一点。
之后,程先生,这个最痴心人的出现,带给了她多少鲜活的成份呢。长恨,唯有长恨,还是长恨。许多年有意无意的错过,误会了痴心人儿许多许多,看看落满尘埃的相机,剥落陈旧的墙壁,以前的王琦瑶、过去的程先生都已经不在,不再回来。这算不算一对苦命人?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长恨啊,唯有长恨!
时隔多日,重续此篇,让人厌恶,也正应了《长恨歌》的后半部分。专业评论家说王琦瑶死的唐突,我个人觉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述过多,阿二的结局也少了交代。贯穿故事始终的唯有王琦瑶,唯有老上海。
长恨歌读后感 篇3
今天认真抄写了一遍白居易的《长恨歌》,竟发现许多平时挂在嘴边的句子都出自这里,顿觉自己才识浅薄。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算是无人不晓了,白居易的这篇叙事诗想表达的内容也很丰富,每个人读了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
《百年孤独》里有一句话:“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用寂寞来偿还。”这句话适用于唐明皇,但不适用于杨贵妃,因为“六军不发”硬是“逼死”了她,如果死之后还有鬼魂,她倒还有可能感到寂寞。
杨玉环的死,折射出了人类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女性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当有皇帝宠着她时,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光无限;当皇帝自身难保时,她却成了一个出气筒,最终落得香消玉殒的下场。很难说造成这种情况她自身没有责任,但所有人把怒气都撒在她身上却未免有些不公平。
杨玉环此前是捞了不少好处,可不管怎么说,发生这种事第一责任人始终是唐玄宗李隆基,当李隆基失去了往日在宫中的权威,他也只能靠逼得她惨死于马嵬驿以解众人心头之恨来保全自己。站在这些将士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对于国破家亡的他们来说,是这个女人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当下的惨状,可事实上杨玉环只是成了唐玄宗的替死鬼而已。好吧,当初我让你享尽荣华富贵,现在替我挨一刀也不为过。
唐玄宗在平定动乱后对其日思夜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写的很感人,但唐玄宗的虚伪却未免让人作呕,他爱杨玉环吗?当然爱,但换成王玉环、李玉环他一样可以爱,只要长得够漂亮。我始终坚信,如果一个男的真的爱一个女人,就要想办法能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无论你是平民还是帝王。
可是李隆基没有,他的爱是极其自私的,如果爱的够深,他早就在马嵬驿陪着她一起死了,而不是安定之后还在这里心安理得的请道士做法,从内心安慰自己是很爱她的。既然这是一个你我都无法改变的男权社会,那么你就要主动承担起照顾女性的责任,更何况你是皇帝,一个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明君。
我不是当事人,没有经历过他所经历的一切,或许不该随意评判。可以想象当皇帝压力肯定很大,很多时候身不由己,长期的操劳可能让他疲惫到不想再继续背负这种压力了,于是选择了放纵自己,这些都可以理解,但单就以上的话题来说,他所犯下的错误是永远无法被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