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黄金时代》读后感10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作文《黄金时代》读后感10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
闲暇之余,拿起傅林的《黄金时代》,原本只想作为消遣,却不想打开书本细读几个章节,使我满怀民国的情怀步入波诡云谲、烽火连天的民国岁月里。如果说徐百柯的《民国那些人》记述的是国破之际,中国的文人们如何以一介书生之精神意志抵抗外辱,在战乱年代承续起中华文明之根基,那么傅林的《黄金时代。明国心史》则是讲述了在这些惊天动地的背后,这些历史人物所包含喜、怒、哀、乐各个方面的内心世界。
在那个新旧碰撞,风云际会的时代,一大批有思想、有胆识,有激情、有理性的先生们,以其独有的风骨和凛然的大义,忧心着社稷江山,推动着社会改良。他们在时局动荡的大背景下,始终不坠青云之志,毅然投身国家的发展中。从好父亲梁启超导北大校长蔡元培,从无产阶级思想家周树人到可爱的革命家章太炎,从文学家胡适到哲学家赵元任,不管他们一生的付出对社会改变的多还是少,不管岁月的尘埃落在他们肩上的厚还是薄,他们这样一群有思想有抱负的先生们,是每个正视历史的人所钦佩的。
像蔡元培、梁启超,耳熟能详,是我们高中历史课程中着重介绍和学习的内容,是当时社会改革和革命的领袖人物,而《黄金时代》给我们在另一个角度又刻画了不一样的人物形象。对蔡先生来说,他的多次请辞,因为他的人生资历、学术修养,辞职就成了他的生存武器,是他应对当局的手段,也是他坚持人生理想的不二法门。蔡先生身处乱世,身居要职,但婚姻却屡遭不幸,他的姻缘充满着悲欢离合,简直就是一部中国婚姻史的缩影,知其心者,怎能不慨叹欷歔。尤其是读了致亡妻黄仲玉的那封信,言辞恳切,语意悲哀,深怀悔意,但又属实无奈,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说到梁启超,就会想到康有为,他们亦师亦友,是维新变法的主角。在民族事业上,他是革命家的代表,是历史的大人物。在家庭上,他又是一个好父亲。他有10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有9个,可谓各个成才,人人精英。更难得的是,除了学业上的成就,他们在品性、休养和为人方面也是出类拔萃的,这是与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为人息息相关。梁启超给孩子的关怀大多是靠写家书,他通过家书教导孩子,疼爱孩子,激情澎湃,是他率真烂漫、兴会淋漓,是他先进思想的教育成果。
章太炎作为一个天生的革命派,始终以一己之力和一己之身站在革命的前列,敢于批判时局,不为权利及诱惑所屈服。但同时又
是一个宽厚仁义之人,面对自己的仇敌刘师培在危难之际,却不恋旧恶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其公正之心远过于常人,古道热肠,令人可钦可佩。但是作为一个革命家,他的晚年很不得意,尤其是当时日寇入侵,国家所处存亡之际,更是让他深深忧虑。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个革命元勋和旷世学者的思想。
《黄金时代》用略带哀婉的笔触,小心翼翼地掸去历史的尘埃,让一个个正在被我们淡忘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今人面前,用他们的风骨、节操、气质、胸襟、学识和睿智,浇灌着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变得荒芜、贫瘠的精神家园。这些神态各异、个性多样、观点不一、命运多舛的'学人,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这是有承担的一代学人,这是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因此而成为民族的脊梁,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学术的顶天大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们为我们“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此书让我为那个时代众多文人学者追求真理的执着、热情、风骨而感慨,但是也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或是封建、或是残酷的人和事物的另一面。事物均具有两面性,历史人物更不能简单的以好坏划分。作为大清王朝末年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也许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唯唯诺诺,循规蹈矩封建统治者,但是辛亥革命后,他作为一个平民,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在政治上始终同“满洲国”划清界限,充分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段祺瑞,民国时期最大的军阀之一,行事方式果断,手段残忍,他逼人的目光和发狠的神情足以让人发冷,他当然是历史舞台上的一个铁血人物,尤其是他的名字和“三。一八”惨案连接在一起之后,但是他也是一个理想家,素食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及其严格,因”不抽、不喝、不赌、不嫖、不贪、不占“而有“六不总理”的称号,正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保守了自己的私德,拒绝了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保住了一个光彩的晚节。即使汪精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大汉奸,但青年时期也是才华横溢,谈吐文雅的才子,同时也是推翻清王朝的大功臣。一代枭雄袁世凯,虽直到终老也一直做着皇帝梦,他野心勃勃,心狠手辣,但从他给妻子三封简短的书信中不难看出他对妻子的思恋、对孩子的深爱,在亲人面前一切又是那么的真切。
人物创造了历史,历史也造就了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因为他们的演绎,而翻开了民国史上的新篇章。
作文《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2
从前我说不出最喜欢的作家,今天后有了,他叫王小波。21年前的今天,他与世长辞,给我们留下浪漫骑士、行吟诗人的背影。20多年过去了,我捧着《黄金时代》,仿佛置身那个时代,感受着人生的荒诞和悲喜。
《黄金时代》这本书里收录了几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性爱描写大胆、语言幽默风趣的《黄金时代》。说到《黄金时代》大家一定会想到的句子肯定是:“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而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后面那句“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槌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像挨了槌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捶不了我。”在生命的黄金时代,我们都有很多奢望:要爱、要生活,要把眼前的一世当做一百世一样。而生活的追剿和无力的反抗,最终使得爱、恨、执着如同风中的柳絮一样飘散开去。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像战士一样战斗一生。
陈清扬因拒绝军代表调戏,被从医院调到山上十五队当队医。大家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_下垂。而陈清扬很漂亮,这在革命时期,竟然成为一种原罪,使她被众人称作破鞋。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她并不认为破鞋有何不好,破鞋都很善良,问题在于她并不是破鞋。
与此同时,王二作为北京知青在云南山下十四队插队。当陈清扬找他证明自己不是破鞋时,他奉上了江湖好汉中的“伟大的友谊”,并提议和陈清扬进行一场性交。那些关于“伟大友谊”的论述像咒语一样令陈清扬着迷,两人在月下的山头墩了“伟大的友谊”。
性爱在书中不再是单纯的欲望倾泻,是伟大的造反,是思想的造反,是王二和陈清扬之间心照不宣的向军代表等势力的反抗,就像《1984》中温斯顿和裘丽娅的性爱那样。性爱本应是受到了自身力量的推动,但自发地做一件事有时候是不被许可的,无革命的性爱就是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和阶级敌人的引诱,是要被斗争的。
这两个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年轻人形成了联盟,每当被开完斗争会后都会性欲膨胀,墩一墩他们“伟大的友谊”,如同堂吉诃德般反抗着社会的种种荒谬。读后感这是两个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所形成的政治联盟。而从陈清扬爱上王二的那一刻起,这种联盟就不再纯粹,陈清扬精神的独立性也岌岌可危。我想这也是她最后选择独自默默离开的原因,她的人生怎么能让王二来负责。
关于陈清扬心理描写最细腻的部分,当属章风山那段。两人在荒野中交合,极目四野,都是灰蒙蒙的水雾,陈清扬觉得非常寂寞,非常孤独。一方面她想要保持与王二纯粹、独立的精神联盟,另一方面又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冷雨沁进毛孔,她感到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作为一个女性,我无法接受王二的爱情观以及他将性与爱分离的态度,可以说他是有点浑蛋的。但他就是用这样略微浑蛋的人生态度穿透了生命与生俱来的荒诞,轻轻触摸到了宇宙的真实。面对浑蛋的生活,他同样用“浑蛋”去玩乐它。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3
观看完今天的电影后,才发现了萧红那近乎与悲惨的生活。在初读她的书《呼兰河传》时,对于她这个人也只有想象中的真实,也只有她在后园中玩耍时欢乐的景象与神态,与自己对那样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当她长大后,呼兰河那些热闹的市场,那些继续跳大绳的人们也已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眼下仅有的只是透心的寒冷与爱情的悲痛。她不敢回家不敢见父亲,因为她的事在那里已成为冷嘲热讽的常事,没有过多的关怀,只有短暂爱情间的温暖,只有儿子的灵魂与她日夜相伴。鲁迅的邀请使她又重看到了生命中的希望,是他的鼓励与他的悉心介绍,才使得萧红有了日后依靠的朋友,才感受到了一丝丝“大家庭”的温馨。
日本的大举侵华加之身体原因,使她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病床上的她最大的感受便是孤独与寂寞,幸好有她的丈夫与朋友一直帮助她到最后。
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一个选择造就了萧红既悲惨又充实的一生。她想到自己的祖父与那充满生机的菜园子,她向往平静同时也向往快乐幸福的生活,但命运道路却总与其背道而驰。她是痛苦的无助的`,她希望被欢乐眷顾,但又一次次擦肩而过,可能只有死亡才是她最美好的归途。
寒冷的北风再一次吹过呼兰河,而萧红的心却与这大地一样被冻的撕裂,她永远沉默在了白色的回忆之中。
黄金时代观后感作文 篇4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读萧红的作品的,虽然读得不多,主要是读了《呼兰河传》。对于她个人的人生经历,之前看过宋佳拍的《萧红》,只觉得她作为一个女人命运比较悲惨。就像张爱玲一样,文章飞黄腾达,命运却乖蹇。文章憎命达吧。
这两天,想找汤唯拍的《命中注定》来看看,没想到没找到却看到了《她看到了风暴》,就是《黄金时代》的预先片。本来没有什么兴致看《黄金时代》的,不过,看了预先片却觉得也可以找来看一看。于是,在充满期待的情况下看了《黄金时代》。
汤唯、冯绍峰这样的俊男靓女来拍萧军与萧红似乎有些不合适。不过,也就将就着看吧,看到导演与编剧如此有热情有态度地拍了这么一部看似费力不讨好的影片,如果不是真正喜欢萧红,可能也不会做这件事儿了。精神上让人十分感动。
当然,影片有很多打动人的细节,应该是根据萧红等人的文字还原的生活细节,比如萧红被打的细节;萧红请大家吃冰找零的钱送给服务员的情节;比如萧红在日本时写给萧军的信中提到的有黄金时代四个字情节;比如,结婚典礼时,她所说的那几句让人心酸的大实话
然而,就是这些生动的而且是真实的细节,也很难为我们还原出一个饱满的萧红来整部电影还是显得有些单薄,有些支离破碎。对萧红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来看,还基本可以看得明白;如果对萧红没有更多的了解,那么,这部电影作为一个艺术品独立地存在就显得不那么成功了。毕竟,电影不能依附于剧中人物更多的自说自话来实现魅力。
真的,拍这样的电影是有些费力不讨好的。
因为很难找到详实的资料了解萧红的生平。我们看到的只有她的作品。至少,张爱玲在《小团圆》影射到了自己部分生活;而萧红因为活得太短,还没有来得及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或许人们眼中对她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她与几个男人的故事,而她,也许正是她的痛处,不足与外人道也,假使她能活到七到八十,她也不一定会将这些故事放到她的文学作品中。
真实的作家不是虚构的小说人物。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爱人有假日记;小说《紫阳花日记》中的女主人公有外遇日记;萧红没有日记。因此,她的人世颇有些像未完的《红楼梦》一样,全凭读者兴趣,或者了解资料多寡,随性地解读着她。
刚刚读了她的短篇小说《弃儿》,看看小说主人公的日子真的也是很不好过。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女人,我当初也很想不通她为什么会出尔反尔,抗婚后又跟着汪恩甲,还怀了他的孩子;想想那她之前的抗婚还有什么意义?但是后来一想,当生存的压力摆到第一位时,别的一切都显得无足重轻了,毕竟活着是最重要的。
这让我感觉到:萧红既是一个敢于寻找真爱的人;同时也和常人一样,在无奈的现实之中,懂得妥协的人。
似乎她最爱的始终只有萧军,哪怕在香港时,念念不忘的也是萧军。只是她没有从萧军那里得到对等的爱,萧军的花心,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她先是忍,到最后的无法再忍。况且萧军是没有与萧红结婚的,他们之间更像是工作上的同志关系,不太像夫妻关系。萧红是没有能力约束他的见异思迁的。顶多也就是暂避到日本,眼不见心不烦而矣。
试问,有多少女人能做到这一点?也许旧时代的女性更能接受这一点?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张爱玲选择了分手。
是后来,端木介入她的生活后,她才与萧军分手的。端木欣赏她的才华,欣赏她的文风;端木也会温和地待萧红。因为他的性格是比较温和的。
受够了萧军的粗暴,端木就像天堂一样充满温暖与柔情。但端木又有些矫枉过正。是不是端木性格软弱?这个我不太了解,也不太了解内幕。但是说端木没有责任心,似乎也不妥当。首先,端木给了她一个婚礼。未曾谈婚论嫁的端木一大小伙给了萧红一个还可得去的婚礼。所以《黄金时代》中的萧红在婚礼上讲了一些感激的同时也是让人心酸的话。意思是她这样的一个女人,得到了端木的尊重,用郑重其事的婚礼来迎娶她让人心酸,因为听起来,觉察到了萧红的自卑。不谈别的一切,仅仅就是她这样一个跟了几个男人的女人,还有端木这样的男人郑重地与她结婚所以,听着让人心酸。其次,萧红离世后,端木每年都会祭奠萧红,所以我想:即使端木有自己性格的弱点,但他肯定是真正爱萧红的,这是谁都否定不了的。十多年后,他才重新结婚,而且还会和妻子一起祭奠萧红。最后,骆宾基对端木很有意见,觉得他在香港没有尽到人夫的责任,常常玩失踪。不过,据说端木只是在联系医院与寻找住院费用。而他,面对众多人的指责,并没有太多的解释,难得。
也许,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想法吧。
基于这几点,我对端木的印象还好。比对萧军的印象好。萧军真的太花心了,离了年轻女人好像就活不下去似的。洁身自好的文人多了去了。哼!
作家的生平毕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作家的作品。如果真的对萧红感兴趣,就好好读读她的作品吧。
她个人命运的悲剧,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大时代的悲剧,其次才是她个人性格的悲剧。男人拯救不了她,别人也拯救不了她。有的事情,只能靠自己。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5
中午没睡觉把朋友介绍给我看的《我的黄金时代》看完了,是一部中国大学校园的dv剧,很现实,很接近我们的生活。
以前从没关注过这样的电影,基本都是看些比较远离我们生活的片子,现在才发现,原来在现实中发现美好是多么的美妙!
前不久他介绍给我看的《我的太阳》和《十七岁的单车》也是这样的主题,也许这些影片中的色调有些“土气”,可是绝对掩盖不了它耀眼的光芒:《我的黄金时代》的结尾黄鹤的第三个愿望就是,“我希望你能够幸福的活着。”生活终究是生活,我们谁都逃离不开……蔡楠最后感概道,“我清楚的明白,我将和这个城市里大部分男人一样,结婚,生子,买房子,赚票子,按照王小波同志的说法,生活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这么说显得我层次不高,但是对于这一切,我,无能为力。”大学毕业后对人生的迷茫,可能是每一位毕业生都不可避免的……影片的结尾重播了一段刚开始的镜头,寓意:曾经的我们擦肩而过,曾将又有多少爱恨情仇,最后又有谁会记得?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故事中黄鹤和蔡楠的爱情其实是很美好,这段美好也许应该更长一点,只是傻傻的蔡楠刚开始一心要追求李若瑄,却没有发现一直默默地在他身边的黄鹤,现实中就是这样,有很多人在苦苦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却忽略了身边已经拥有的,有不少人为此错过了,失去了,后悔了,但一切已经是过去……黄鹤最后还是去了美国,之后在美国有了自己的家庭,这与《我的太阳》的结局有点不一样,馨儿最后是没有去香港,留下和阿博在一起,但是现实中会有多少这样的呢?这两个爱情故事的主角都有相同的一点,就是女的家庭背景比男的好,所以他们的爱情在父母看来就不一样了,他们会面对很大压力,这就是现实!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6
三个小时,不觉得长,身为写作者,在《黄金时代》里看到的,是让我喉头为之一热的命运关键词:相遇。
河与河相遇,野火和野火相遇,人和一群人相遇。相遇改变人,相遇改变时代,让蝼蚁变成神明,让绿皮火车变成银河列车999。让一个东北乡下的小姑娘,凭借一支笔,凭借那些不起眼的字与词,火烧云、倭瓜花、河灯、小团圆媳妇,汇入洪流,在刀枪不入的历史上,留下一声咳嗽。
相遇之前,萧红的生活支离破碎,电影对此毫无粉饰遮掩。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陆振舜,陆续出现在她生活里,或多或少,改变着她的生命轨迹。但这些相遇,是生命准备期的相遇,是次一等的,狗粮般的,不足以喂养她。她和他们相处时的顺应、懦弱、反悔、挣扎,所有这些显得狰狞,被人视为狗血的举动,是她对他们的不适应,是一个人被狗粮般的满足拘禁时的必然反应。
能够算作相遇的机遇终于出现,遇到萧军,遇到东北作家群,遇到该遇到的人,所凭借的,无非一支笔。他们讨论读书写作、爱的哲学,排演戏剧,在新年夜欢歌笑语,在街头和另一群年轻人拥抱。作家廖伟棠说,《黄金时代》里有一个青春中国,那青春中国,绝不是虚无的概念,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拥抱,是他们交往中的灵光乍现,是琐碎谈话累积出的诗歌,他们因为写作相遇,相遇也成为他们写作的内容,他们的相遇像蝴蝶振翅,掀起风暴,至今不歇。
即便相遇,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夭折、动乱、倦意都在发生,有人死去,有人被捕,有人悄悄退出那个时代,也有人谋求更大的相遇,例如萧红,她去了上海、青岛、武汉、香港,遇见鲁迅、许广平、胡风、梅志、丁玲、聂绀弩、舒群、罗烽、蒋锡金、骆宾基、端木蕻良。所凭借的,还是那支笔,笔是咒语,是让人们一瞬间心神相通的魔杖。所以,她的故事天然适合电影,她的经历,正是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那种“英雄的旅程”。
有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罗列许多名人,更像一部社交史,但正是许许多多个萧红的相遇,成就了许许多多个“黄金时代”。海明威从美国跑到巴黎去,和那一场流动的盛宴相遇;柯莱特从外省跑到巴黎去,和普鲁斯特、德彪西相遇;亨利·卢梭从海关收税员的职务上退休,和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相遇;还有罗克韦尔·肯特丢下锄头,从缅因州跑到纽约,莱昂纳多·科恩扛上吉他,搬进切尔西旅馆,紧跟着发生的,也都是生命爆炸般的相遇。
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艰苦磨练自己、遭遇劫难、贫困潦倒,饿到出现幻觉,我都毫无同情,我知道他们必然遇到相遇,天将降相遇于斯人。为了出走,为了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他们抛妻弃夫、丢下儿女、欠债跑路、声名狼藉,他们无耻透顶,他们一点都不要脸,但和相遇之后的万卷诗书比起来,那都是细枝末节。
《黄金时代》最惊心动魄之处,就在于此,它没有回避萧红的戏剧性情感,给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戏份,但最终却用貌似平实,实则风雷激荡的笔触,写出了人们是怎么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最终汇聚成一块新的大陆的。电影中,萧红死去后,丁玲、蒋锡金、骆宾基或者黯然神伤,或者悲痛难抑,那不只是本能的物伤其类,更是因为,他们所寄寓的大陆流失了一块,那是所有人的丧钟。
这样的电影,必然不讨好,但是,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呼兰河传》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探讨生命里特别原始及不讨好的东西”。这见解惊心动魄,也足以说明,即便在去世七十年后,萧红仍然能获得理解,相遇还在发生,和这样的相遇迎头相遇,是我们这镀金时代里,一道金子般的光。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7
故事的发展由不同的人物娓娓道来,萧红说道,我是从祖父那里学来,人生除掉冰冷与憎恨以外,还有温暖和爱。萧红,一个呼兰县独立不羁,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居无定所的流离,众叛亲离的悲凉,几番挣扎的婚姻,却见证了一段黄金时代。在流离中刻骨求爱,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在唏嘘的文字下力透纸背。
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季节,今年的五月,我的生活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萧红如是写道。伴随着第一任丈夫王恩甲的销声匿迹,萧红落魄不堪,也成为了萧红生平中又一个不解之谜。“她一张近于圆形的苍白色的脸幅,镶嵌在头发的中间,声音显得受了惊愕似的微微有些颤抖地问着“,这是萧军第一次见到萧红的描写,此时的萧红憔悴不堪,挺着大肚子,而萧军已然被她美丽的大眼睛折服。 萧红问“为什么我一点力量没了”,萧军说:“爱惯就好了”。也许正是萧军这种无所谓的态度,顺其自然的态度也让两人的感情变得无谓,再激情四溢的生活终抵不过平淡的流年,再固若金汤的感情抵不过残酷的现实,与其说是冰冷的现状不如说他们 败给了那欠的600块钱。饶是如此,两人在贫穷与饥饿中度过了一段艰苦而甜蜜的时光。对于现代人来说,最美的时光往往不是那些豪华的游艇,绚烂的风景这些外在的物质化的享受,而是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带来的两情相悦。也许只是一粥一饭,在电影里连半毛钱的猪头肉
都是奢侈,而在现实生活中呢,人们欲壑难填,想要的还多,更多,欲望膨胀的无以复加。金钱,利益,权利,在那个视之为身外之物的黄金时代已然不复存在。萧红在她的作品里将贫寒与饥穷写的触目惊心,其实是在反衬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高度纯洁化的精神世界,连萧军自己都承认,自己不会写卖钱的作品。作家就是作家,用文字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发人深省的句子重塑青年一代的理想。这种崇高和伟大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心无旁骛著文章,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能量向社会散发光和热。
“我愿意关着灯坐下来,沉默着,就在沉默中,我想,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自由和舒适,平静而安详,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压迫,这就是黄金时代。这是萧红远赴日本写作时写出来的。之后,伴随着与作家端木蕻良的熟识与萧军感情的破裂,她嫁给了他。之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他们这样一群人,耗尽了青春,却怀揣着信念与理想,坚持着梦想与爱情,这样的大爱与大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深思!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8
两个男主角吕成和刘好,典型的老实,害羞,不散言辞的奔三男人,事业和爱情对于他们两手空空,一日的偶然,遇到两个同龄的白领女青年,同样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们的执着和真诚最终让他们抱的美人归。
对于付一平,他真的很悲剧:有能力,人很聪明,会处理事情。但是在爱情面前没有把握好尺度。面对相爱的人,最终默默离开,对待感情一定要谨慎,不要脚踏两支船,可能是太聪明,让人没有安全感。事业和爱情都不想少得,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曲终人散后,感悟到鱼和熊掌不可皆得。一个好的女人,一旦错过了,一身就再也不会挽回。在事业和爱情迷茫时:他感慨要先成家后立业。
对于艾小方,在追求名利和爱情面前,忽视了自己的人格和周围的人际关系,等待她的结果是不得人心,让人憎恨。同时爱情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一厢情愿只会让自己得不偿失,不断的失败,不断的付出,最终会心理变态。
对于林国亮,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表现的很虚伪,梦想用贫瘠博的心爱的人的同情,幻想得到自己的真爱,其实当谎言被人揭穿时,一直的欺骗只会让人讨厌。在爱情面前,欺骗总会被揭穿的,你欺骗了一时,欺骗不了一世。
喜欢一个人,首先做他(她)最好的朋友,了解他(她)的习惯和爱好。用体贴和感动来融化他(她)。在现实面前,人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爱,放弃也是承担责任的过程。爱情不仅是感情,更是责任。
真正的相爱,爱是刻骨铭心的,痛也是刻骨铭心的。
尤其是大结局部分,感受颇多。特别是梁爽的几句话让我感动。
她说:“女朋友可以再找,但是父母只有一个。”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很痛。我想她的父母虽然看的很不忍心,但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女儿不想让李好为难不得已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大气呢,父母也应该很欣慰也很自豪的吧!
是的,她不是不爱他,而是不想让他为难,观后感《剩女的黄金时代观后感》。她不想这样。她还说,“人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能太自私了!其实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承担责任的做法。”
一段婚姻牵系着两个家庭,两边都同意自然很圆满;若有一方不同意,那么这段婚姻即使再美好也会有遗憾。不过最后看到大家和和美美的,就踏实了。
真诚是可以打动人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好了。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电视剧里面有坏人出没的时候,我都会恨之入骨。可是,最后,看到他们醒悟之后,我又会觉得他们是如此可怜。“我”本善良,一点都没错!我本以为这个结局也是这样的,可是疯子就是疯子,无法改变的事实。
真想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好朋友。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有需求或是好消息愿意与他(她)分享的。希望会有一个人,无论何时都会出现愿意听我与他(她)分享的人。相反的,我也想做一个这样的朋友。只要是朋友有所需要,不管任何时候,我都会出现在他(她)的眼前听他(她)诉说他(她)的故事。再好的故事也是要有人分享才快乐!有时,快乐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有时快乐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
看着电视剧中的梁爽和我真的有几分相似。脾气、处理事情的风格、做人的风格……甚至写日记的习惯,好多好多相似的地方。或许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年龄的不同吧,不知道我到了她这个年纪时,能否混出个这么好的职位来。不过我相信那时的我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吧!呵呵……我承认,我不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孩子,我也有很多毛病,而且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要改,不过,当我爱的人出现后,我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我会愿意为了那份感情去付出,作出努力。可惜,我心目中的李好还没有出现,多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让我遇见,这一次我一定不会放手。
李好就是我想要找的依靠,寻找一个李好这样成熟而稳重的男人过一辈子,是值得的。
真的可以找到吗?
电影黄金时代优秀观后感 篇9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也都会在纷闹的人世间爱与被爱着。
1911年,在呼兰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注定命运不凡的女孩降生了,她就是张乃莹,也就是后来的著名女作家萧红。
萧红成年后,父亲为她定下一门亲事,但她早已恋上表哥,为了心中的爱,便大胆的与表哥私奔。为此,萧红和家人惨遭他人的唾弃,表哥也因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最终背叛了萧红。萧红不得已只好投奔了之前的未婚夫。但没多久未婚夫一家也不辞而别,消失了。萧红在旅馆欠下了一笔巨资,她向报社写信求救,因此结识了萧军。萧军看中了萧红的才华,愿意伸手相助,萧红也认为两人情投意和,便走到了一起。但爱情有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萧军、萧红的感情渐渐破裂,最终两人还是过到了尽头。后来,萧红遇到了端木,并于端木结婚。
萧红的一生颇具悲剧色彩,短命、穷困、奔波,正是因为她这般不同的一生,才铸就了她特有的文笔风格。鲁迅先生曾在萧红最落魄时,给予她光明,对她的才华给予肯定。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先生曾这样评价萧红的文笔:人都知道穷苦,但没有人像她写的那么深刻!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0
对于《黄金时代》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一张张彩墨风景的系列大海报吊足了各路文艺青年甚至各行业人士的胃口,不得不说宣发做得确实很成功,几次被动地宣传,也期待上映,首映前的几个月就看到各种媒介上观影人群的重重期待,更有各种宣传片看到几处关键情节镜头,把首映活动放在电影资料馆,却也说明了导演组和制片组对影片市场的定位和期待走向,文艺试验片的市场获取在于相当一部分的伪文艺青年和一些文学情怀的中青年,电影院里观影人群也大多都在7080年代左右。从电影资料馆提前一星期就把所有海报公开,置身其中当真有一种如同游走在那个激情时代,与左翼文学为伍的真实感,一股振奋人心激情澎湃暗涌心头一定要看首映,毕竟在电影资料馆里能够参加许鞍华拍摄的《黄金时代》首映也是一种情怀。当最后买了影票看完三个小时的半演半叙确实像一台话剧,也是一直在听着他们那一代文艺青年的唠叨日常,过高的期望总是无法满足,更何况剧情真的繁复无章,说不清是编剧为尊重萧红的灵动故意而为之,还是真的就没有能耐真正的架权。
院线电影只看一遍,三个小时认识萧红的一生,理解许鞍华的想法,巨大的信息量令人有些负重和不耐烦。许鞍华终究也是位大家,身为女性导演,她创作的女性题材总是细腻处有张扬,从“天水围系列”一路到《得闲炒饭》和《桃姐》,她的镜头故事叙述能力为各类人肯定,片中的几处长镜头以及场景构图和设计都能带来震撼和感触,感受到呼兰河的隐忍生机,萧红的苍白和坚韧,像一篇叙事诗娓娓道来。但是萧红的一身经历复杂,看得出导演想尽可能的把她的一生交代的全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多信息量太大,三个小时也让人看得拥堵。导演有丰富的主客观表达意愿,但是克制之下大多体现出的都是客观视角,可是萧红的不平凡没有让导演掌控《桃姐》那样把一个女性表现的游刃有余,对于许鞍华来说三个小时太短了,忍痛割爱又要保全想法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有些复杂、混乱和乏味的萧红简记,这也是萧红的不平凡。导演想拍萧红,有自己足够的看法和见解,为了迎合电影这种媒介形式虽然已经扩展到180分钟,但是不足表达,个人的理解或许《黄金时代》不以电影的理解来拍摄,效果会更好。似乎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更值得一看,宋佳饰演的萧红更具有电影风格。
影片中确实感受到萧红的每一段人生似乎都是身边的不同的男人为她解决生活食住的问题有关,汪恩甲萧军端木鲁迅等等,以生活的叙事来讲述人生,文学的造诣,生活的矛盾甚至感情的经历在其中深入浅出,像在延安生活,鲁迅一家的友谊还有与萧军的相识这些地方都很好,开篇的私奔以及后面与端木的生活信息量足够但是戏份的不足让人觉得有些缓冲过度的牵强,以至于刚开始逃婚与汪的生活给人一种萧红逃难四处觅饭的感觉,再加上汤唯本身的演员形象,虽然成熟有内涵却也还只是一个演员,那种萧红与生俱来的灵动被她演出了几分轻佻,总有几处让人出戏,但是萧红的焦虑和情怀依旧是汤唯的亮点。相比而言郝蕾和袁泉这种的话剧出身背景,反而在影片中恰到好处游刃有余。或许跟李樯编剧擅长的小人物生活挣扎戏相对而言,黄金时代里的人物对现在的影响都太大了些,不得不说编剧的格局小气了,点到为止的人物还可以,放到历史大背景注入时代里的人文气息就力不从心了,以至于让整个影片给人一种用访谈和文学记录来缅怀一个颠沛流离处处需要朋友接济的女子,这个女子有生机却不鲜活,有文采却不出格局,有家庭但没有看到多少感情。本来一个具有强大戏剧潜力的女作家形象,反而不如郝蕾饰演的丁玲有个性,不如袁泉更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