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红楼梦的读后感【精彩6篇】正文

《红楼梦的读后感【精彩6篇】》

时间: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红楼梦的读后感【精彩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说起《红楼梦》,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段恋情吧,这恋情因生不得在一起,死后也无法相见而显得难能可贵,刻骨铭心。我阅读《红楼梦》后,也对他们的恋情感到可惜,然而我却还是不为他们没在一起而感到惋惜。

林黛玉只适合养在深闺中保护起来,如一只容易受伤的金丝雀,没了主人的保护和爱惜便不能久活。而贾宝玉正好就是那位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主人,贾宝玉这个人,说傻不傻,但也不是太过聪慧,他只是一直都在随心所欲的活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在于他表现了作者的意识和当代社会的阴影面的投射,不好的地方在于正是他的性格造成了他和林黛玉不幸的一生,不能拥有美满的结局。

要我说还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更加相配,薛宝钗要容貌有容貌撑得起一个家族的面貌,足够有当家奶奶的气场,且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像林黛玉一样处处敏感,总觉得别人话中有话,最终因为这多感的心而劳累了身体,最终香消玉殒。薛宝钗容貌,性格,气质,对贾宝玉的关心都足以为她赢得当家少奶奶的头衔,然而就因为当时社会的以夫为天的封建思想,使得她如此一位有才气,集美貌与智慧与一身的女子败在了一纸休书上。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起来,只能郁郁寡欢,最终也落得个不太美满的结局。

而贾宝玉呢,他辜负了一个女子的一生,又毁了另一位女子的一辈子,最终也只是考的状元却最终落得个皈依佛门的终局,正如曹雪芹自身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到的那些伏笔一般,一个似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最终分散两地,全是虚幻,也全是泡影。

小说中主人公的不幸结局也暗含着作者的落魄和不幸的人生,原是豪门的曹雪芹却因正值革命时期而没能当上状元,也没能在官场上有所大出息,小说中贾宝玉的前半辈子幸福的人生可能就是作者的过去吧,也只能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落魄了的作者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在深深眷念着过去纸醉金迷的繁奢的生活吧,而贾宝玉之后所经历的贾府落魄,也正是作者生活开始衰败的投影吧。

可能也正是由于作者生前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的巨变,贫富的差异,生活的不顺心,使得他终于从过去那种腐烂,颓败的生活中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隐藏在社会深处的黑暗气息。人心的异变与自身身份的改变给了曹雪芹一个蜕变的机会,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了奢靡的生活,他才通晓那些大家族里的规矩和方寸,也明白那些复杂的人心和大宅里的勾心斗角吧,结合了自身的人生经验,曹雪芹使得《红楼梦》中那些人物生活都活了起来,那些人物的言语,行为,动作,仿佛跃然纸上。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树下悲歌葬花的林黛玉,说出男女是泥和水的贾宝玉,有那通身气派的老祖母,一个个人物在小说中活出了他们精彩的一生,不可谓曹雪芹以示面面俱到了,还有众人那影藏了一生悲欢离合的人物诗,和那一出出暗含的玄机,直令看的人觉得内心痛快。

但在阅读书中人物的一生时也不禁引起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的反思,那时候的封建社会的坏习性和不良风气是否延续到了今天?那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否在今天仍然出现在了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当中,那时的对百姓的迫害,大家族对百姓的欺压,法律对贵族的庇护是否在今天还活在社会那个阴暗的角落?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思考,也不是一群人的深思,而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全体人民的深深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

《红楼梦》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些,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是如此的出彩和丰满,看着《红楼梦》,仿佛就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气息,仿佛触摸到了古代珍贵非物质文化的躯体。那不仅仅只是一本书,一本小说,它是另一个名为《红楼梦》的世界的载体,使得另一个世界得以以这种媒介和我们这个社会相接触。这或许就是红学的诞生缘由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红楼梦,以贾、薛、史、王四大家族为背景,写出了一个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腐朽,故事虽以宝、黛、钗的感情问题为中心,却以他们的感情问题为副线,丝毫没有才子佳人之气。这本书读的是封建社会的封建制度与等级的制度对人们的压榨与压迫,表现了作者先进的民主思想,也借红楼梦一书向我们演示了当时腐败的清代的历史画面。但是,由于当时的封建人没有这样的民主思想,以至于作者写出了这样的自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孤高自许、冷傲孤芳的人,她的个性、特点、性格等是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但是,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她去贾家时,认识了一位与她思想相同的人——贾宝玉,他们当时的思想是完全相同的,他们同仇敌忾,与这个封建社会,与拥有着封建思想的人作斗争,共同的抵抗着这个封建朝代所拥有的封建制度,因此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好景不长,林黛玉的自卑却成了她悲剧的开始,以至于最后的香消玉殒。我在看完红楼梦这本书后,一直都有一个疑问,林黛玉出身于名门世家,才情高,相貌好,在她所在的那个时代,也是一个大家闺秀,既然她的出身这样的高,那她为什么还要自卑自怜、多愁善感呢?她甚至可以为朋友的几句玩笑话而伤心难过数日,我认为她应该是因为自己的身世处境与忧愁心境而养成的自卑自怨与哭哭啼啼的习惯的。但是,我认为爱落泪并不是一个较好的习惯,这种做法应是懦夫所为之,如若她不喜欢他人与她开玩笑,她直接言说便是了,若不喜欢这个俗世的封建制度可以不染世俗,但是,哭,永远都只是一个懦弱的表现,以至于,到最后郁郁寡欢之时,还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继而含恨而终。

文章中的宝钗与黛玉是宝玉一生的羁绊,宝玉自始至终都是喜欢黛玉的,可是为什么所有以元春为首的贾家人都喜欢工于心计、精于事故的宝钗,而不喜欢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又单纯的黛玉呢?那是因为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封建的人只会去崇尚拥有封建姿态与思想的人,而黛玉却是一个讨厌世俗与封建的人,自然入不了他们封建人的眼,而宝钗在他们的眼中,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人,遂,他们自然是偏向宝钗了。

作者在红楼梦一书中,虽然没有去刻意的贬低任意一人,却一直是以贬林褒薛,贬薛褒林的两种态度来写的,遂,可以看出她们二人双峰并存的可能率几乎为零。其实如果让作家曹雪芹继续写完这本书的话,遂,可能宝钗和宝玉就不会喜结连理,黛玉也就不会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含恨而终了,结局可能就会皆大欢喜了,当然,我也不是对作者高鹗所写的后续四十章表示不满,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看法,我也不例外。

其实,让黛玉与宝玉走向悲剧的罪魁祸首应是王熙凤,若不是因为她蒙骗了宝玉,宝玉便不会娶宝钗,后面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王熙凤她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她的风姿,也就是宝黛初会时对她的描写,她给我的第二印象就是她的聪慧,她在管理贾家时,不论遇到大小事情,她都是在从容不迫的应对着,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却把自己的命给葬送了。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说的便是王熙凤。

酒醉宿今朝,浮梁梦不醒,浮梁梦红楼,红楼一梦,梦醒了,一切却都不复存在了。

红楼梦读后感100字 篇3

前阵子妈妈特意给我买了少儿版的《红楼梦》,妈妈告诉我:里面讲的是贾府从兴旺到衰败的故事。周末我趁着空闲,我读了下,里面最主要的一个人物是贾宝玉,他最后出家了;里面最主要的一另一个人物就是林黛玉,她最后吐血死了。还有里面还讲了贾府的老祖宗,最后也死了。我觉得这故事太悲惨了,最后都是不好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每当读到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节时,我总会经不住流泪。一定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恋爱之情。她无论是自己的离别仇恨,自己的伤心往事,还是草木枯荣,四季过更替,都会不觉地潸然泪下。也许她真的是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是一棵绛珠草,来到人世间还泪。她真实地向人们展示了水一般的柔肠,这让人不经心疼。

书中还有另外一个主人公,那就是贾宝玉,踏碎不是女孩,带却有着比女孩还要细腻的内心。他与他那充满灵气的,清秀的女孩子相差无几。宝玉厌恶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鬟们毫不歧视,反而会挺起胸膛来保护她们,怜爱她们。当宝玉得知无力帮助她们时,他伤心欲绝。他追求完美,追求独到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他身上总是披着一种别人的美

《红楼梦》不愧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全书的情节领人荡气回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不管谁看啦都会爱不释手。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红楼梦》这本书,一起主人公曲折的身世和作者曹雪琴精妙的构思,列入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

这本书以贾雨村,经过贾家的帮助重新做知州(官名)为背景,引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突出了贾家的权势之大。贾家又分为:荣国府和宁国府,荣国府和宁国府在同一条街上。故事以荣国府发生的为主。主要写了贾家从兴到衰的过程。后以贾宝玉同薛宝钗结婚,考中进士后,贾宝玉出家去做和尚为结尾发生的故事。

从这本书的一个人物:刘姥姥说的几番话里可以看出,贾家当时的生活非常奢侈一次螃蟹宴,够刘姥姥吃上一年饭的钱,一个鸽子蛋一两银子,竟毫不珍惜的扔进垃圾桶。正是因为这样贾家才会败落,其中也有王熙凤的独裁。但这不是奢侈与腐败所导致的吗?现在有许多奢侈的人,不知节俭,在有些地方,人民非常穷,把浪费的东西堆积一块,可以是那里的人民富有起来。

红楼梦观后感 篇6

说来惭愧,至今都未将《红楼梦》读完。不过说起来,接触《红楼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第一次接触应该是在初三时,在课本上学过节选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实在学过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糊涂僧判断糊涂案”,似乎还有一个甄士隐、贾雨村,至于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发生了什么事,我都忘却了。

再次接触《红楼梦》应该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连续剧,至今影响最深的是一个公子哥——贾宝玉与若干女子在大观园里玩乐作诗,似乎也没看完。

第三次接触应该是大学时,我也曾抱着《红楼梦》,在校园里像模像样的读。但是不管我怎么样努力,都没能将这本书读完。也许是曹雪芹老师的书太高深了,也许是我德“道行”不够,也许是作为一个大老爷们,读此书时总感觉到其中的脂粉味太重(这也许是我的认识太浅薄),总之,我没读完,留下了遗憾。

最近的接触又是初三,这次不是学,而是教课本节选的《香菱学诗》,我发现,对我来说依然要学,然后才能谈得上教。于是又拿起《红楼梦》读了一部分,也看了一些参考书。

这次参加这样的读书活动,真是机会难逢,看来这次我终于可以将红楼梦看完了,也期待与各位读友分享阅读感受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