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精彩9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是勤劳的编辑给大伙儿整编的《沉思录》读后感精彩9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沉思录》有感 篇1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该书有许多闪光点、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他在《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沉思录有感 篇2
当它说我能否为它放弃一切去找它的时候,我迟疑了。没有像平时答应一件事那样。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品质,甚至我的感情的专一性。看了本卷之后,我逐渐明白了我的品性不如意。我爱情随时招摇晃动。而我觉得确实是我对它没有像对待某种心爱的那么好要不它也不会说:我不能视而不见。
我需要一整个春天来还你的一切。我需要一整个冬天来修复我的品性。按照书中说的:拥有一个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
从这里我已经丧失了我的本性,也不能承受感情的失措。大多时候是我对它的期待而过于想念而变得软弱。
因此我需要再次确定我的处事行为再次训练我的潜移默化的幻想。“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无论弘德,谦虚,果敢,解除恶年,不夸夸其谈,不诡辩,不伪善,不口是心非,爱真理,爱追求。一切都是在我们身边外界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根深蒂固般不能忘却。
在这里我只有尽量为什么而忙碌,为什么而付出一切代价。面包不能阻止我的去意,在她说不能容忍的时候。就像金融危机的证券市场时而破产时而繁荣,控制不住生命难保。父亲说:为人要仁慈,做事要负责,对人要真诚。这我没有忘记更不会流逝。
就这样的思路零乱无可奈何。
读《沉思录》有感 篇3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多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沉思录读后感 篇4
《沉思录》,书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静下来阅读并思考的一本书,这是古罗马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的人生思考与感悟,是一部直抵人灵魂深处的西方经典哲学著作。多年前,在网上搜索时,无意中得知此书是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精读百回的枕边书,心中顿生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总理这样的情有独钟、青睐有加呢?满怀期待,四处找寻,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书店里我找到了这本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印制的微型书。
回家后随手翻阅,能读懂的段落并不多,对于好多语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没过几天,这本书便被我遗忘在了书柜的角落里。时隔几年以后整理书籍时,重又翻开了此书,细细品读,才发现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是这几年的生活积沉,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从而对这本书有了重新的认识。犹如醍醐灌顶,从前晦涩绕口的语句,而今成为了箴言警句、谆谆教诲,点亮了我的智慧和心灵之灯。
《沉思录》读书心得 篇5
刚开始拿到《左手沉思录右手智慧书》这本书,以为又是一本枯燥的说教书。当我走马观花似地阅读这本书时,却意外地被书中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事例、意味深长的哲理吸引住了,禁不住拿起红笔在上面作起了记号,“我们曾经拥有过去,我们也会拥有将来,但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只要你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绝不可优柔寡断,必须马上付诸行动”等经典话语,被我作上了重重的记号。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纯净的洗礼,灵魂受到了一次温馨的安抚,思想受到了一次猛烈的撞击。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从这本圣洁的书中,领悟到了以下几点:
一、要培养“三心”
一是培养爱心。要心系群众,善于把自己从“小我”中解放出来,从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投身于组工事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常怀忧民之心,常思兴民之策,扑下身子,想方设法解决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问题。二是培养耐心。组织工作任务繁重,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要培养足够的耐心,忘却世事的喧嚣,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组织工作规律,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创新。三是培养自信心。爱默生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自信而成功的。”要把自信作为支持我们日常行为的一种基本意识形态,永远相信自己,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勇敢地对自己说“我能行”!当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勇敢地对自己说“我能行”!让自己变得动力十足,变得细致勤奋,变得头脑敏捷,变得思虑周全,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潜能。
二、要提升“四力”
一是提升学习力。把学习作为锤炼党性、修练品性、提升悟性的重要途径,坚持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提升自我整体素质。在繁重的工作之中、工作之余,抓住点滴时间,每天读书一小时、上网半小时,潜心向学。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古训,做到善于向基层学习,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向领导学习,善于向同事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二是提升思考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带着思想去工作,多动脑筋,多想点子,推动各项工作。坚持每天给自己留下一刻钟的静心思考时间,认真反省当日工作、学习、生活、守纪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提升自制力。培养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自觉做到不仁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事不干。四是提升行动力。牢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白昨天是一张过期的支票,明天是笔尚不能取出的存折,惟有今天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金。坚决做到凡是决定的事,凡事安排的。事,马上行动,立刻行动,把握住现在的每分每秒,认真做好每件事情。
三、要学好“五招”
一是学会低调做人。摒弃自我满足、自高自大的思想,努力培养君子的情操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待基层,对待群众要谦恭有度,博得他人的尊敬。二是学会严谨做事。做到大事小事都严谨,不论是组织会议、安排活动,还是撰写文件,拟定方案,在事前都要把计划想周全,把思路理清楚,尽量减少纰漏。特别是言语上要格外谨慎,不该说的坚决不能说,严守党的秘密。三是学会识人辨人。学会识人辨人是对组工干部的基本要求。要学会通过言语交谈、行为观察、侧面考察等多种方式综合鉴别人才,科学评价干部,作出公正评判。四是学会把握时机。坚决抛弃“等、靠、要”的思想,克服优柔寡断的决策思维,特别是面对挫折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勇住直前。五是学会完善自我。培养自己顽强的品性,给自己定下明确的目标和原则,督促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行,促使自己“每天进步1%”。
读沉思录有感 篇6
《沉思录》,书如其名,引人沉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很多的期待,深深吸一口气,闻到了书中浓浓的书香味,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手中的书。我喜欢读书,书似一片宽广深遂的海洋,让我这艘无知的小船在里面闯荡;书似一架华美的古琴,给我带来沉淀下来的真谛之曲。而,《沉思录》显然是经典中的经典。
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的意义,也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马可·奥勒留是一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自青年时代起即三度出任执政官,并在40岁(161年)时成为拥有全权的皇帝。但是,他坚持同养兄维勒斯一道继承皇帝之位,形成罗马帝国的历第一次由两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力的皇帝共执朝政。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作为统帅,他为平定兵患*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该书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记载了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他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他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美国报人兼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在《一生的读书计划》一书中,力荐《沉思录》这本书,他写道:“《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这是该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再怎么懊恼后悔也改变不了已成的事实;而将来是未知的,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专心地享受现在。有一个信徒问佛祖释迦牟尼:“您常常教我们活在当下,那究竟怎么做才算活在当下呢?”佛祖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如此而已。”这看似简单,试问,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就谈谈我身边,我们习惯于吃饭的时候交谈,全然淡化了饭菜的美味;我们有时在听课时发短信,结果既没听清讲课内容也没在短信上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我并不是回忆过去或者展望未来有什么不好,而是说,过于沉醉过去或未来可能会妨碍一个人现在的努力与行动。只有当过去的经验值得借鉴才需要回忆,只有未来的梦想对现实有意义才值得展望。而活在当下是我们享受快乐人生的秘诀,抓住现在则是我们创造美好将来的途径。
另外,这本书也引发了我们许多的关于死亡的思考,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思考死亡的意义,以及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个人价值的实现要辩证地看。一是为了全局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这种顾全大局精神体现了一个人价值的社会性。二是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无条件的,而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恩格斯指出:人的“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而这些手段并非每个人都能具备。这就是说,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具体的,要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三是有些个人期望值太高。如果把不可能的事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缺乏了实现的前提,自然就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自己的价值追求时,也要从自身和社会的实际出发。
最后,当我合上《沉思录》时,突然想到:这本书应该算是马克·奥勒留的反省笔记。我们为什么不学学马克皇帝,每天思考一下今日得失,记录一点心灵的体会,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失和错误消灭于萌芽状态。没有反省难有进步,只有每天反省并改进一点自己的工作,才有可如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沉思录》读后感 篇7
一个人他做了一件好事儿之后,也不应该要求别人来看,而是继续做另一件好事儿,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个季节继续结果一样。
不论是什么东西,它的本性都不会引起任何与它所支配的东西不相合的事情。
哲学仅要求你的本性所要求的东西,而你却有那不符合本性的别的什么东西。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个人天性不可忍受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发生于另一个人,或是因为他没看到它们的发生,或是因为他表现出一种伟大的精神而使他保持坚定和不受伤害。那么无知和欺骗竟然强过智慧就是一种羞愧。
不要不加思考地被事物的表象牵着鼻子走。
读沉思录有感 篇8
《左手沉思录右手智慧书》是本好书,本人虽然没有读完,但也有些体会。
上学的时候,班主任的嘴边经常挂着一句口头禅——“人贵有自知之明”,在懵懂的我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记。
将要踏足社会之际,母亲告诫我:“年轻人容易心浮气躁,但是你要谨记,不要‘半桶水晃荡晃荡’,越是没本事的人,越喜欢吹嘘自己多有能耐;越是高人,越是深藏不露或者大智若愚,后者才是值得你学习的对象。”
现在,已经在社会上打拼多年,才发现班主任和母亲的话灵验如真理。
人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至少要知道自己多高、多重、多胖、多瘦、多美、多丑这些外在的东西。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
传说在阿尔卑斯山的入口处,就写着“认识你自己”这样一句警语。因为只有认识了你自己,你才能变得睿智,你才能胜不骄、败不馁。首先要“察己”。客观的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自我完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有能耐的人,总是安守于自己该做的事情,只是在关键的时候让大家眼前一亮,话语掷地有声,而且,当肤浅的人卖弄自己的时候,他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一番成绩。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哪些是需要继续发扬光大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着手改进之时,就是进步的开始。
《沉思录》读书心得 篇9
我利用这个寒假的时间阅读了《沉思录》和《瓦尔登湖》这两本书。虽然这两本书都让我受益匪浅,但是相对于《沉思录》严谨的哲学思考,《瓦尔登湖》里作者恬淡的生活和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感触更深。
在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信息灵通和有教养是互相排斥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很快阅读大量只是指南手册之类的书。而要有教养,就必须读比较少量的书,那是不同寻常地发生过,思考过,感觉过的人写成的书,这样的书必须慢慢地读,并且慢慢地去欣赏。而《瓦尔登湖》正是这样一本值得慢慢欣赏的书。
书中梭罗用质朴的声音,欢快自信的语调告诫我们,一亿人当中才能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读过《瓦尔登湖》才懂得何谓深邃纯净无杂质,有时我觉得它比蒙田的随笔,纪伯伦的先知更能使我感悟,领略智慧之美。梭罗心中充满理想与激情,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信念,相信人的天性纯洁,人可以返璞归真,达到完美境界,坚信只有在简朴的生活中才能感觉上帝的存在,投身自然之中才能寻找自我。
《瓦尔登湖》是真正伟大的作品,它能够直通你的心灵,深入你的骨髓,熔铸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甚至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当然,你得用心去进入。梭罗在《湖》中这样写到:“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宏伟的,不常去玩的人,不住在它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这样一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这是一个明亮深绿色的湖,半英里长,周围约一英里又四分之三,面积约61英亩半。”通脱自然再平常不过了,但它时刻唤醒着我们记忆中的那份风景。“他说话语气很轻,带着几分痴傻: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幸福无涯。”
梭罗眼中的湖不仅仅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充满着性情的湖。因为“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的,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侧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就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岸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多少次,我也这样欣赏风景,我的心中的湖,然而我却常常是失望的。后来我明白了,世界上只有一个瓦尔登湖,而且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其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瓦尔登湖。
当然,梭罗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我们却从他那里发现许多的光亮。他在《阅读篇》中写到:“一个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个比亵渎过的更早,更神圣的曙光时晨,他一定是已经对于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条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说:“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们从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给我们众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罗好像对生活有一种妙悟,是的,一种真正的`人生妙悟。这种妙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瓦尔登湖那里思得来的。诚如他在书中的《结论》指出那样:“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梭罗《瓦尔登湖》的意蕴,恐怕只有在日本文学中才能找到同感的典型。尤其是川端的小说,怎一个“细”字,“淡”字了得,那是另一种审美体验的全面与细致。梭罗诗意的散文与川端散文的小说都要在虚静中阅读的,在虚静中才能体悟到其中的好处。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
“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它并不像你想得那么坏,当你最富有之时,却是你最贫瘠之日,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哪怕在天堂之中他都能找到错误,你纵然是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和荣幸的时光。黄昏的霞光照射到济贫院的窗户上,如同照射在富户家的窗上一样耀眼夺目,门前那早春的积雪同在消融,我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的宛如皇宫里一样,生活的若此开心而又如此满足”。
只愿我们都能像梭罗一样,在寂寞的人生中活出充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