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读《别里科夫》有感优秀11篇正文

《读《别里科夫》有感优秀11篇》

时间:

《读《别里科夫》有感优秀11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别里科夫】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为别里科夫同志鸣不平(网友来稿 篇1

为别里科夫同志鸣不平(网友来稿)

山东省胶州市第三中学 张守卫

应该说,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也是一位语文老师。尽管他是教希腊文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我们的同行。都是教语言的嘛。所以说,称其为“同志”也还算能挂上一个边吧。

从众多的媒体资料上来看,几乎众口一词地都把他当作反面典型来批判。像什么“沙皇政府的`卫道士”啊,守旧、懦弱、胆怯、反动保守啊等等等等。胡老师的课也是这么引导学生分析的。也几乎是惊人的舆论一律,学生们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异议,一节课也就这么顺理成章地结束了。

《套中人》是老篇目了。执教以来教了得有N遍了吧。老是一种教法,连我自己都腻了。某年某日又执教这一课题时,研读着文本我忽生“邪念”:为什么不能换一个教法呢?反弹琵琶,逆向思维,也许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

于是就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读书:你觉得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出所料,学生们的回答也是众口一词,跟胡老师的学生一样。也不能说学生们的回答不� 但我想就这么在人云亦云中结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也太没意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得尊重,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有时候,老师的点评或许更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譬如在谈到契诃夫塑造的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时,我就跟学生说了这么一番“一家之言”: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个的新套中人呢。从我们一生下来,各种各样的套子把我们套得喘不过气来。幼儿园要听话,在家要乖,否则就不是好孩子。上学时成绩要好,不然考不上好中学好大学,自然也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收入,好房子好对象好车子当然也就都没戏了。至于什么样的话不能乱说,什么样的事不能乱作,什么样的人不能得罪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你说我们活得累不累吧,你说我们是不是也是一些套中人啊!所以说我们大家也就别太指责别里科夫了。其实别里科夫也是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很令人同情。

不知我的做法是不是合适,请老师们给提个意见吧。

作者邮箱: zhangshouwei@

为别里科夫拟写墓志铭(高二必修 篇2

为别里科夫拟写墓志铭(人教版高二必修)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经典的自读文章,刚才同学们自读了课文,老师要问一个问题:“别里科夫可以不死吗?”

学生讨论,各组代表发言。

杜嘉:“别里科夫这个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不死,但前提是必须回到那个专制的中世纪,僧侣时代。但是在自由的社会里,他只能是个神经病,他的存在与周围的环境是一个矛盾,文章安排死的结局是最理想的。”

陈瑶:“我赞同杜嘉的观点,其实像别里科夫这样一个全副武装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只是‘保守’代名词,别里科夫也只是一个思想的符号。在人类社会里,从来就没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陈旧的一切只能扫进历史的垃圾箱。”

曾宪君:“我也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人格分裂症患者,他是沙皇的一个彻头彻尾的思想警察,灵魂宪兵,他应该死掉,这是他性格逻辑的必然,也是作者的本意。”

罗玲:“并不是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别里科夫他存在,别人就生活痛苦,他太恐怖了。其实,他活着,就已经死了。”(学生鼓掌)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激情如海,掌声如潮,笑容如花。你们说得太精彩了,把握住了文章的内容,抓住了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同学们的鉴赏水平确实让老师感到惊讶。其实老师的问题答案跟你们一样,大概是英雄所见略同吧!既然如此,下面就请同学们来为死掉的别里科夫拟写一段墓志铭,在100字以内。(5分钟准备)

李金燕:“可怜的别里科夫,您安息吧!与其痛苦的活着,也许死亡对您来说是一种解脱。去天国寻找自由天地,别忘了,丢掉那些沉重的套子,我想您会很快乐的!”

马金芳:“尊敬的别里科夫,对你的死,我们深表惋惜。希望你在天堂里摆脱精神的束缚,让思想得以释放,让灵魂得以升华。”

教师:“这两位同学都对天国的别里科夫寄予了后望,看来同学们放心不下的还是那个沉重的‘套子’呀!”

呙玉平:“你虽然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同样也是受害者。”

教师:“你为何这样构思呢?”

呙玉平:“其实,我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他是沙皇制度的。自觉牺牲品。”

杜嘉:“我也是这� 你的逝去并不能带走现实中的悲剧,无形的枷锁还牢牢地窒固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无尽的黑暗还在笼罩苍穹。你不过是沙皇专制下的一件牺牲品,但你却用你的全身力气在扼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死亡,对你而言,本该是一种解脱,愿你的魂灵在天河里得以洗礼,安息吧,可怜的人!”(学生热烈的鼓掌)

教师:“同学们的思考已经接近了人类文化学的领域,这很令教师惊讶!马克思说过,一个人一出生就要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因子的渐染,别里科夫当然也不能例外呀!”

邓小俊:“虽然你的死,并不能改变世界,但你可以自由了,那些套子,还在吗?”

教师:“邓小俊同学的构思的确很新颖、独到,但是老师认为还可以简洁一点,不如改为‘斯人虽去,套子依旧’。”(学生热烈鼓掌)

陈瑶:“我写的是一首诗。

时代赋予了你生命却保留了生机,

生活给予了你空间却限制了自由,

命运的安排使你臣服于沙皇的专制,

而现实的世界却锁定你一身的套子,

你的存在封闭了自己也束缚了别人,

与其在现实的生活中挣扎,

还不如及早解脱。

杜正华:“我也写了一首诗。

恐惧、孤僻、多疑,

是那个时代捏造了这样的你,

是它主宰了你的思想,把你当奴隶。

自由的人们不会深怪你,

是时代把你装在套子你,

它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教师:“同学们,下课的钤声马上就要敲响了,我们这节课真是高潮迭起。老师确实感到同学们不寻常,你们对作品的解读深刻独到,你们的认识或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或者迸发出情感的文花,或者充溢着人文的芬芳。实在是让老师汗颜!老师事先也写了,我确实感到没有你们写得好,不过没有你们写得好,你们还是给我一点勇气,一点鼓励吧。(学生鼓掌)

别里科夫

一只背着沉重的壳的蜗牛

一只岩缝里的寄居蟹

一只阻挡车轮的螳螂

……

学生微笑,结束课堂。

神态描写--窥探别里科夫心理的一面镜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神态描写--窥探别里科夫心理的一面镜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湖北巴东一中   胡其林

〖导言〗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不会忘记朱自清笔下父亲刻骨铭心的背影,鲁迅笔下祥林嫂那无奈又无助绝望的眼神,更不会忘记契诃夫笔下“套中人”那善变的脸色。“套中人”别里科夫(下面简称“别”)是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典型。其形象滑稽可笑,性格鲜明独特。作者善于捕捉精彩的细节,运用夸张和讽刺的艺术手法,既画出了他荒诞的外形,也勾勒出了他怪异的内心世界。本节课试图以别的神态描写(主要是脸色)作为突破口,管中窥豹,来探究人物的心理世界及其性格特征。

〖课堂片断实录〗

师:鲁迅先生曾说过: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画他的眼睛。其实在创作中,只要能反映人物个性的生动传神的细节都可以把人物写活。(叫学生打开教材前面的插图看第二幅)别里科夫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好似一个太空人(同学笑),唯一裸露在外给人留下印象的就是他的脸部。文中对他的面部神情是如何描绘的呢?请大家一一找出来。

生:“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他的嘴唇发抖。”“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别里科夫心慌意乱,……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师:很好,独具慧眼。文中还有吗?

生:“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生:“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

生:“他难堪极了。”“他老是心神不安地搓手,打哆嗦,……

师:上面的几位同学把文中别的神态描写几乎都找出来了,但有一处同学们都没有发现,你们知道是哪一处?

(学生沉默,无人回答)

师:当别从楼梯上滚下来时,恰好华连卡回家碰见,别脸面尽失,设想一下他当时的神态反应是怎样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生:惊弓之鸟,一幅狼狈相。

生:滑稽可笑,落荒而逃。

生:……

师:能否用具体的语言来描绘一下?

生:脸色发黑,肌肉痉挛,呼吸困难。(同学大笑)

生:脸上青一块紫一块,浑身直打颤,痴傻地望着所有人,尴尬无比。

师:两位同学想象很丰富,但描写有不妥之处。想象要注意课文中的提示:“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了什么,他什么也没看见。”

生:他在心爱的女人面前,尊严和面子都丢尽了,他当时的表情如死灰般,毫无血色,神经麻木,痴呆似木偶。

生:他还惊恐万状。

师:两位同学描绘很形象,归结也很精练准确。(同学鼓掌)

师:作者用极精练的语言勾勒出了别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不同脸谱。可以说,别变幻莫测的脸色是他内心世界的一块晴雨表。精巧的神态描写是我们窥探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能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胆小怕事,生怕出什么乱子。

生:胆怯和虚弱。

生:害怕和憎恶现实中的新人、新事、新现象,一个十足的顽固守旧的家伙。

生:……

〖后记〗

文学创作光有情感体验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双独特的眼睛,要善于去捕捉生活中细节和灵感。片断中通过对主人公神态描写的'赏鉴,我们可以得出两条关于文学创作的启示:一是要把人写活画真,必须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技法。细节描写是人物刻画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学创作的生命。只有从生活中去寻找小人物与众不同的典型细节,才能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契诃夫在描绘人物神态时没有大肆渲染,笔墨极经济,语言极简练,大多是素描式的描绘。这与契诃夫一贯倡导的“简练”文学主张是一致的。这启示我们在进行文学创造时要摒弃中国式的写实手法,细节描写要达到“经典、精彩、精练”的艺术境界。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雕刻刀,神态描写更是窥探人物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别里科夫的葬词作文 篇4

关于别里科夫的葬词作文

(别里科夫的葬词是由全镇一位德高望重、极“正派”的教授所宣读的。我依稀记得那天的天气不大好,头顶上仿佛罩着一个灰蒙蒙的大套子,偶尔还会洒下几滴雨点,仿佛老天爷不大乐意看到别里科夫去世了,于是流下几滴悲痛的泪水。这使我们参加葬礼的人不太舒服。接着,教授开始宣读葬词了。)各位女士、先生:

现在被葬人坟墓的这个人,全镇哀悼他。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正派人物,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一位善良真诚的伙伴。全镇为他哭泣,为他的英年早逝扼腕。别里科夫这个名字将牢牢地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它将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心中的肮脏、不洁、自私、贪婪、放纵,让全镇人们不断地改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听到这里一只褐色的炸级从草丛里一蹦,严肃地站在别里科夫的棺材上,沉思一般转动着它的长长的脸。我不由得高兴地看了它几眼,又立刻恢复刚才优郁和谦虚的脸相,继续听下去。)

别里科夫从他所喜爱的古代语言中发现了崇高的思想,并努力按照正确的行为准则去做,给镇上的人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他坚持要求开除两名扰乱学校宁静的坏学生。终于,在他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教师们都坚决地和他站到了一起,开除了那两位学生,避免了以后闹出什么乱子。每当他看到学生有什么越轨的坏行为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教导,直到学生真正懂得他的`良苦用心,答应他将来做一个正派的人后,他才肯罢休。他和他周围的不愿管闲事的胆小鬼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呀!对这样伟大的人,我们应该敬仰他、崇拜他、尊敬他、学习他!

别里科夫去了另一个世界,但他一定会在那未知之乡注视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规矩,继续关注着我们社会的进步。面对这个正直无私的人,大家都清晰地感到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注人灵魂,大家都敬重他,大家也都深切地感觉到,这样的人,死后是不可能不化作灵魂的!

(念完葬词,老教授很滑稽地把头缩进竖起的衣领里,也好像蒙着一个套子。)

别里科夫该不该结婚的讨论 篇5

关于别里科夫该不该结婚的讨论

让思想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关于别里科夫该不该结婚的讨论

◎卢红林

别里科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一个“套中人”形象。他胆小怕事、顽固守旧、自我封闭、与世隔绝,极力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是忠实的沙皇专制制度的守护者,同时又是这一制度的受害者。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在别人的撮合下竟然昏了头,和教员柯瓦连科的姐姐华连卡谈起了恋爱,还准备要结婚。结果先是受到一个促狭鬼的捉弄,画了一张漫画嘲弄他,让他难堪不已,而后又看到柯瓦连科和华连卡在大街上骑自行车,使他无法接受,便去和柯瓦连科理论,但因话不投机和性格开朗、敢作敢为的柯瓦连科发生争吵,被柯从楼上推下,恰好又被华连卡看到大笑,从而不仅结束了他的婚事,也结束了他的性命。在对主人公性格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旨,笔者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别里科夫该不该结婚?”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先是一番热烈的讨论,接着便是争先恐后的发言:

生一:我认为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不该结婚的。一是因为别里科夫是一个胆小怕事多疑且又自我封闭守旧的人,结婚也是在别人的撮合下才产生的想法,并不是内心萌发的,是他“昏了头”的决定。婚姻对他来说就像梦魇一般是新的考验,这样的婚姻肯定是不会幸福的。二是因为华连卡是一个活泼可爱、招人喜欢的阳光女孩,让她嫁给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就像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所以他不应该结婚。(生笑 鼓掌)

生二:我认为别里科夫应该结婚。虽说别里科夫是一个胆小怕事、保守多疑且又极力维护现行旧秩序的人,那也是沙皇专制毒害所致。他也是人,也是有感情的。文中说他在众人的怂恿下决定要结婚了,可以看出他也是向往美好生活的。我想华连卡大概就是上帝派去给他自由、解救他的天使吧,在华连卡这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影响下,他一定会改变他的'做法和想法。我相信她们结婚后,他会慢慢将自己从“套子”中解放出来。

生三:我认为别里科夫不应该结婚。因为他整天将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不敢面对生活,极力维护现行秩序,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是把自己和沙皇统治者联系在一起,压制着身边的人――甚至全城的人。有谁能够忍受一个胆小怕事、恐惧得让人发笑的丈夫呢?有谁能够受得了他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呢?即便是他结婚了,相信他们的婚姻也不会长久,所以还是不结婚的好。

生四:我认为他应该结婚。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别里科夫也不例外。他一味的逃避现实,将自己密封在自己设计的“套子”中与世隔绝,因而才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但他心中也有婚姻的种子,虽说他与华连卡的婚姻是在别人的怂恿撮合下才发生的,由此也说明他渴望幸福。也许结婚后他可以丢弃“套子”,在“阳光”下生活,而活泼、开朗的华连卡又是唯一走进他生活中的人,说不定华连卡还可以转变他的性格,把他从阴暗封闭的生活中拉回来。“枷锁锁住了原来的美丽,却开启了另一段未知的旅途……”�

生五:别里科夫不该结婚。保守顽固的思想已经浸透了他的人性、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成了沙皇统治的忠实卫道士。他的存在只会使当时的社会更加黑暗、更加腐朽,沙皇统治更加嚣张,更多的人们受到迫害,更多的思想受到压制。小说最后说:“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别里科夫这种人,活在这个城市里,这个社会里,本来就是个祸害,如果他结了婚,他的儿子、孙子不是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吗?(众生大笑)“给他一点宽容,他会玷污一个心灵;给他一份爱情,他会残害整个家庭。”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祥和,就不应该让他获得爱情,更不该让他结婚。(生大叫,疯狂鼓掌)

生六:别里科夫不该结婚。像他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不仅封闭了自己,也束缚了别人,即使结婚了也不会幸福。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对他来说是习以为常,但对华连卡来说则是一种折磨,况且他和华连卡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性格不同,思想不同,习惯不同,又毫无共同语言,生活在一起肯定是个悲剧。再说婚姻是两个人的一场“告白”,是一种非常“曝光”,而他整天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这样既是对另一方的污辱,也是对婚姻的不敬。因此,他这种人就不应该结婚。

……

开放的课堂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们的发言更使笔者惊叹: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探究不只是停留在对文本的思考,而是已经触及到生活和社会;与其说他们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还不如说他们思想前卫,能够从文本的“套子”中跳出来以自己的眼光看待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由此笔者想,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摆脱一些“套子”,不让教师和学生带着镣铐跳舞,我们的思想必定能够在课堂上绽放出美丽的自由之花。

(卢红林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733300)

窥探别里科夫心理的一面镜子语文教案 篇6

窥探别里科夫心理的一面镜子语文教案

湖北巴东一中胡其林

〖导言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不会忘记朱自清笔下父亲刻骨铭心的背影,鲁迅笔下祥林嫂那无奈又无助绝望的眼神,更不会忘记契诃夫笔下“套中人”那善变的脸色。“套中人”别里科夫(下面简称“别”)是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典型。其形象滑稽可笑,性格鲜明独特。作者善于捕捉精彩的细节,运用夸张和讽刺的艺术手法,既画出了他荒诞的外形,也勾勒出了他怪异的内心世界。本节课试图以别的神态描写(主要是脸色)作为突破口,管中窥豹,来探究人物的心理世界及其性格特征。

〖课堂片断实录

师:鲁迅先生曾说过: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画他的眼睛。其实在创作中,只要能反映人物个性的生动传神的细节都可以把人物写活。(叫学生打开教材前面的插图看第二幅)别里科夫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好似一个太空人(同学笑),唯一裸露在外给人留下印象的就是他的脸部。文中对他的面部神情是如何描绘的呢?请大家一一找出来。

生:“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他的嘴唇发抖。”“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别里科夫心慌意乱,……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师:很好,独具慧眼。文中还有吗?

生:“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生:“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

生:“他难堪极了。”“他老是心神不安地搓手,打哆嗦,……

师:上面的几位同学把文中别的神态描写几乎都找出来了,但有一处同学们都没有发现,你们知道是哪一处?

(学生沉默,无人回答)

师:当别从楼梯上滚下来时,恰好华连卡回家碰见,别脸面尽失,设想一下他当时的神态反应是怎样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生:惊弓之鸟,一幅狼狈相。

生:滑稽可笑,落荒而逃。

生:……

师:能否用具体的语言来描绘一下?

生:脸色发黑,肌肉痉挛,呼吸困难。(同学大笑)

生:脸上青一块紫一块,浑身直打颤,痴傻地望着所有人,尴尬无比。

师:两位同学想象很丰富,但描写有不妥之处。想象要注意课文中的提示:“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了什么,他什么也没看见。”

生:他在心爱的女人面前,尊严和面子都丢尽了,他当时的表情如死灰般,毫无血色,神经麻木,痴呆似木偶。

生:他还惊恐万状。

师:两位同学描绘很形象,归结也很精练准确。(同学鼓掌)

师:作者用极精练的语言勾勒出了别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不同脸谱。可以说,别变幻莫测的脸色是他内心世界的一块晴雨表。精巧的神态描写是我们窥探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能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胆小怕事,生怕出什么乱子。

生:胆怯和虚弱。

生:害怕和憎恶现实中的新人、新事、新现象,一个十足的顽固守旧的家伙。

生:……

〖后记

文学创作光有情感体验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双独特的眼睛,要善于去捕捉生活中细节和灵感。片断中通过对主人公神态描写的赏鉴,我们可以得出两条关于文学创作的启示:一是要把人写活画真,必须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技法。细节描写是人物刻画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学创作的生命。只有从生活中去寻找小人物与众不同的典型细节,才能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契诃夫在描绘人物神态时没有大肆渲染,笔墨极经济,语言极简练,大多是素描式的描绘。这与契诃夫一贯倡导的“简练”文学主张是一致的。这启示我们在进行文学创造时要摒弃中国式的写实手法,细节描写要达到“经典、精彩、精练”的艺术境界。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雕刻刀,神态描写更是窥探人物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1]

神态描写——窥探别里科夫心理的一面镜子。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别里科夫之死高中生作文 篇7

别里科夫之死高中生作文

“为我们成功干杯!”柯瓦连科兴奋地说,别里科夫之死。伊凡尼奇接着说道:“华连卡,要不是你的精彩表演,可能我们现在还受他监视着呢”。“柯瓦连科,华连卡、布尔金、伊凡尼奇,还有好多城里的人都在酒吧里为除掉了别里科夫庆祝、狂欢。他们从来没有如此高兴过。

原来,柯瓦连科带着他姐姐一起来到城里别里科夫所在学校作新的史地教师,由于人们早就受够了别里科夫,也了解他的性格,想治治他。布尔金发现柯瓦连科有个未婚的。姐姐,就突发奇想,何不让华连卡去和别里科夫谈恋爱,当他喜欢上华连卡后,再狠狠地刺激一下他的心。于是,计划开始实施了。

教师们极力搓合华连卡和他,本来他最怕出什么乱子,开始还故作抵触,最后竟渐渐喜欢上了华连卡,还和她约会,别里科夫之死。第二着来了,布尔金画了那幅约会漫画,而且还散发给了许多人,别里科夫气极了。又来了一计,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故意在别里科夫眼前骑自行车。这一下惹得他忍不住找上门来,来到柯瓦连科的住处责问。而柯瓦连科正等着他的到来,本来也只想治治他,但柯瓦连科却失手把他推下了楼梯,又恰巧碰到了华连卡回家,看到了他这一丑态,但看到他没事地站起来后,华连卡于是顺水推舟,大笑了他一番。被女朋友讥笑让她内心受创,脆弱的生命就此结束了。

点评:作者大胆想象,联想丰富,也合情理,有创意。

给杰夫的一封信高考英语作文 篇8

给杰夫的一封信高考英语作文

Dear Jeff,

I'm Li Hua from Beijing I-Iongxing Middle School. I'm very happy to learn that you're going to stay with my family while you're in Beijing.

While you are here, we'll provide you with a room of your own with a bed, a desk, a couple of chairs and a TV. You'll also have your own bathroom. Our school is quite close to our home. So we could go to school together by bike. At noon we'll eat at the school dining hall. I'm sure you'll like the delicious Chinese food there,and enjoy talking with friends over lunch. Classes in our school usually finish at 4 in the afternoon. You can then join other students in playing ball games or swimming. It'll be a lot of fun.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requests, please let me know. We'll try our best to make your stay here in Beijing a pleasant experience.

Best wishses !

Li Hua

给杰夫的'一封信

亲爱的杰夫:

我叫李华,来自北京红星中学。听说你来北京将住在我家,我感到非常高兴。

当你来的时候,我们将为你提供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房间,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对椅子和一台电视机。你还有你自己的卫生间。我们的学校离我家不远,因此我们可以一块骑自行车去上学。中午我们可以在学校的餐厅里就餐。我相信你会喜欢那儿美味的中国食物。午饭期间你也可以和周围的朋友聊天。在我校,下午4点放学。放学后,你可以和同学们一块儿打球或去游泳,你将会玩得很开心。

如果你有一些问题和请求的话,请让我知道。我将尽力让你在北京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祝万事如意!

李 华

关于契诃夫小说相关的优秀作文:刺猬与别里科夫 篇9

刺猬与别里科夫

从大师塑造的人物中获得灵感与经验

波波学生 卢皆娴

当我在创造自己的小小说的时候,别里科夫的形象便不断的从我脑海中闪过,这也让我意识到了契诃夫小说的魅力所在,越是研究,越是觉得巧妙。创造刺猬这个形象也有点学习别里科夫之意。

首先,在立意方面,别里科夫塑造的是一个“极怕出什么乱子”的人,乃至去控制别人的行为,顽固的守着自己的三观去绑架他人。在我眼中,他是一个可笑的人,更是一个可悲的人。就如同一只井底之蛙,不想让别人破坏自己构建起来的乌托邦,又不敢去面对外面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刺猬和别里科夫是一致的。刺猬从小就被保护的太好,身边的人能够给予他他所想要的一切。那我所塑造的刺猬便是一个“我什么都能要”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自私的令人发指。大家在看到这两个人的时候也许都会想:这种人真是该骂,真是不可理喻。但在创作者的眼中,越是这样不懂得理解他人,内心自私的人,越是要让他把这场好戏给唱下去。其实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也有一种观众的感觉,好奇的想看看这种人的下场该如何呢?到最后,无非是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这点,我和契诃夫显得有些不谋而合。

塑造刺猬的想法来源于我经常在大人口中听到的话:“你就不能让着她一点吗?”“小孩子吵吵闹闹有什么大不了的?”是这样的吗?那就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吧。在小说中,所有人都让着刺猬,所有人没有与刺猬未产生任何的言语冲突。“我”与其他同学也只是跑去别的方向的厕所,在明知他理亏的情况下没有任何的辩驳,也没有任何旁人的心理描写。唯一表明态度的仅仅只有“无奈”“害怕”这两个词。这也在隐隐的烘托出刺猬性格中那跋扈到极点的任性。这种跋扈往往不在大事中表露出来,人家又不傻,所以我便想到了堵厕所这么一个很小,但是一般人都绝对想不到的做法。想来这样才配得上刺猬这一奇特的设定吧。我就只设定这么一个情节,但是在这个情节背后,能藏着很多故事。能做出这般奇事的人在平日里又该是作何表示呢?答案就不言而喻了。都说人在愤怒的时候是没有智商的,像刺猬这样精明的人应该要某件事情激发他的才能够表露出来吧。从他那句:“老师,他们孤立我”开始,他就变得不聪明了。

要说谁是刺猬的帮凶,莫过于他们的父母。那一次次的迁就,其实也是他们不负责任的表现,刺猬的嚣张跋扈,有百分之八十都是他们给的。这一点,可以在他们极力要将全班开除可以看出一丝端倪。一方面,他们知道这是刺猬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也透露出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之无理。一个人的性格缺陷绝大部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可我们身边却又有那么多别里科夫和刺猬,这是我猜想的一个原因。

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处,写完这篇文章后我也在反思,遇到这样的事情,是忍,还是不忍。但通过一系列的想象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他们的纵容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伤害。如果当时有一个人可以站出来,对别里科夫和刺猬说:“你这样不对”的话,会不会有一点点的不一样呢?但也许也只是投入贝加尔湖中的一粒石子吧。

公众号:深圳波波语文

神态描写-窥探别里科夫心理的一面镜子.. 篇10

湖北巴东一中   胡其林

〖导言〗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不会忘记朱自清笔下父亲刻骨铭心的背影,鲁迅笔下祥林嫂那无奈又无助绝望的眼神,更不会忘记契诃夫笔下“套中人”那善变的脸色。“套中人”别里科夫(下面简称“别”)是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典型。其形象滑稽可笑,性格鲜明独特。作者善于捕捉精彩的细节,运用夸张和讽刺的艺术手法,既画出了他荒诞的外形,也勾勒出了他怪异的内心世界。本节课试图以别的神态描写(主要是脸色)作为突破口,管中窥豹,来探究人物的心理世界及其性格特征。

〖课堂片断实录〗

师:鲁迅先生曾说过: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画他的眼睛。其实在创作中,只要能反映人物个性的生动传神的细节都可以把人物写活。(叫学生打开教材前面的插图看第二幅)别里科夫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好似一个太空人(同学笑),唯一裸露在外给人留下印象的就是他的脸部。文中对他的面部神情是如何描绘的呢?请大家一一找出来。

生:“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他的嘴唇发抖。”“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别里科夫心慌意乱,……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师:很好,独具慧眼。文中还有吗?

生:“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生:“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

生:“他难堪极了。”“他老是心神不安地搓手,打哆嗦,……

师:上面的几位同学把文中别的神态描写几乎都找出来了,但有一处同学们都没有发现,你们知道是哪一处?

(学生沉默,无人回答)

师:当别从楼梯上滚下来时,恰好华连卡回家碰见,别脸面尽失,设想一下他当时的神态反应是怎样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生:惊弓之鸟,一幅狼狈相。

生:滑稽可笑,落荒而逃。

生:……

师:能否用具体的语言来描绘一下?

生:脸色发黑,肌肉痉挛,呼吸困难。(同学大笑)

生:脸上青一块紫一块,浑身直打颤,痴傻地望着所有人,尴尬无比。

师:两位同学想象很丰富,但描写有不妥之处。想象要注意课文中的提示:“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了什么,他什么也没看见。”

生:他在心爱的女人面前,尊严和面子都丢尽了,他当时的表情如死灰般,毫无血色,神经麻木,痴呆似木偶。

生:他还惊恐万状。

师:两位同学描绘很形象,归结也很精练准确。(同学鼓掌)

师:作者用极精练的语言勾勒出了别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不同脸谱。可以说,别变幻莫测的脸色是他内心世界的一块晴雨表。精巧的神态描写是我们窥探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能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胆小怕事,生怕出什么乱子。

生:胆怯和虚弱。

生:害怕和憎恶现实中的`新人、新事、新现象,一个十足的顽固守旧的家伙。

生:……

〖后记〗

文学创作光有情感体验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双独特的眼睛,要善于去捕捉生活中细节和灵感。片断中通过对主人公神态描写的赏鉴,我们可以得出两条关于文学创作的启示:一是要把人写活画真,必须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技法。细节描写是人物刻画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学创作的生命。只有从生活中去寻找小人物与众不同的典型细节,才能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契诃夫在描绘人物神态时没有大肆渲染,笔墨极经济,语言极简练,大多是素描式的描绘。这与契诃夫一贯倡导的“简练”文学主张是一致的。这启示我们在进行文学创造时要摒弃中国式的写实手法,细节描写要达到“经典、精彩、精练”的艺术境界。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雕刻刀,神态描写更是窥探人物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为喜剧故事中的悲剧人物掬泪--新评套中人别里科夫(网友来稿 篇11

为喜剧故事中的悲剧人物掬泪--新评套中人别里科夫(网友来稿)

深圳市宝安高级中学 江年跃

“人类世世代代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荷马。”(赫尔岑)人们也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具有永恒意义的艺术作品总是以它丰富、多层次、多向度的鉴赏功能,证明自身跨越时空、超越种族的审美价值。即使就某一特定读者而言,因为阅历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在不同时期对这些文学圣殿里的精品的审美,也会有不同的取向和评判。

《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一部这样常读常新的作品。当我再读这篇小说时突然强烈地感到用“干枯”二字来形容小说中的别里科夫极为恰当--他似乎已没有血性,没有肉欲,没有情感,没有欢笑,没有生活乐趣,连灵魂也早已挣脱那层层的套子离开了躯壳。这种陌生的感觉之后,缠绕我心头的是另外几个问题:别里科夫的心灵究竟为什么那么枯竭,又是从何时枯竭的?为什么连最动人的爱情也不能将他滋润?那些形形色色的“套子”是何时层层包裹住他的身和心?

如果我们不漠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否还会对这个“套中人”一味地讥诮嗤笑呢?

问题还得从头说起。小说的作者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末叶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苦难的童年经历、长期的行医生涯,使他的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因而作品取材广泛,对俄罗斯的各阶层的生存状况都作了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一生的创作竭力“以一种诗人的崇高语言、幽默温和的语言揭露社会的丑态”(高尔基),嘲弄鞭挞当时俄罗斯国民的庸俗、奴性、丑恶的劣根。由于他杰出的创作成就,凭着“惊人的天才”和“摄人心魄的小笑话”跻身世界文坛的高峰,托尔斯泰曾誉之为“无与伦比的艺术家”。

俄罗斯的十九世纪末叶是一个黑暗专制中孕育激荡风雷的时代,由于不断爆发反抗暴君制度的斗争,俄国封建专制势力为维护其统治,对人民采用高压手段,实行严酷的警察统治。一时俄罗斯的大地上阴霾笼罩,气氛极为恐怖。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在原先的思想阵营中退却,匍匐在专制淫威之下,他们陷于彷徨、绝望的泥淖中自甘沉沦,在畏缩、胆怯、容忍中过着麻木的生活。小说的情节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开的。

一般的评论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沙皇专制的卫道士,是沙皇专职暴君的帮凶。这论断简单明了,似乎是盖棺之论了。但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却有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契诃夫这一章(《套中人》)还没有结束,人们还没有象应有的那样读完它,还没有深刻领会它的底蕴,而过早地把书合上。希望人们重新打开它,钻研它。”也许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看来,对别里科夫盖棺尚可,论定嫌早。那么。我们的认识究竟还有那些欠缺呢?

别里科夫的性格中的确有腐朽消极、令人憎厌的一面,这是人们痛恨他的缘由。他的确顽固守旧、迂腐拘谨,害怕新生事物,极力反对任何变革,甚至连中学老师骑车这样的行为也不能接受。他与世界格格不� 他用自己的“套子”思想看待周围的一切,以至自己被套而又欲套人,被腐朽思想毒害而又毒害别人。他成天龟缩在层层的套子里,躲进陈旧的事物中寻找蜗牛式的安全。连最美好的的爱情也不能将他从灰暗的套子里拖出。

但是,别里科夫的委琐中有我们每一个常人的影子,他的性格悲剧值得我们同情:终其一生,地位上他只是一个卑微的普通中学教员,精神上是个被时代压挤的侏儒。在他孤寂的内心世界里,没有关爱的阳光,没有同情的雨露,没有生活的乐趣。也许例外的是,大家对撮合别里科夫和瓦连卡的恋爱关系表现得异常的热心。但实际上,人们心里那份“成人之美”的“热情”突然高涨,恐怕也同后面以漫画讽刺他的人一样,更多的是出于想把这样一对性格大异其趣的的男女放在一起互相映衬,从而寻开心看热闹的促狭心理。

别里科夫为人并不虚伪。他公然声称(而非悄悄告密)要把和科瓦连科的谈话报告给校长,这种宋襄公式的做法其实是出于愚蠢的守旧死板的义务感和为了自保的心理。从别里科夫惴惴不安的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内心的脆弱与敏感,他似乎预知了即将到来的变革将给俄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动荡。对未来的敏感使他惶恐不安,现实中专制统治的沉沉铁幕又让他倍感危机四伏。于是,象别里科夫这样软弱的小知识分子只有竭力地纺织“套子”。他的命运喻示了,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形态下,软弱而胆怯的小人物的可悲的命运。

别里科夫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严重中毒的知识分子。尽管他的言行表现出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的奴性思想,但这是专制残暴长期钳制、镇压造成的,帐应该算在专制统治者的'身上。愚昧、麻木和保守往往是强权政治打在普通民众身上的烙印。小说中,他最终被塑造成一个因被长期压迫而导致性格畸形、精神变态,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人物形象。应该承认,契诃夫是以一种漫画的笔调来描画别里科夫的,目的就是鞭挞他的丑陋思想和性格。但是,小说中描写到别里科夫的葬礼上,人群竟无一个同情者,他们只感到解脱。这段情节分明给小说的喜剧色彩涂上了一层悲剧的色调,提醒读者在嗤诮之后深沉的思索。

其实,别里科夫周围的每一个人又何尝没有自己的套子呢?在他死后,生活依旧“行进在老轨道上”,没有任何改观。令人窒息的沉闷依然如无处不在的浓雾,弥漫在俄罗斯的上空。小说的原结尾有一段颇为重要的话,不知何故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竟被删去。兽医伊万内奇听了别里科夫的故事后心情沉重,彻夜难眠,他说:“我们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城市里,在拥挤的空间中,写些无益的文章,玩纸牌,--难道这些不是套子?至于在渺小的无所事事的男人和无事可干的女人中度过一生,说着和听着各式各样的废话--难道这些不是套子?” 伊万内奇的思想显然比中学教师布尔金的更深刻、更敏锐得多。他深情地望着那比当时社会环境更美丽宁静、温柔美好的俄罗斯原野,忧伤地说出无数人们心中“套子”的根源:“你被人称作傻瓜,因为你忍受着这些谎言,忍受着侮辱和委屈,而不敢公开声明自己站在正直和自由的人们一边;你也撒谎,还微微笑着;这一切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为了得到一个安乐窝,为了求得一官半职罢了。--不,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在此,我不吝篇幅大段引述原文,是为了验证:“别里科夫”这个概念的“能指”远远超过了它的“所指”,别里科夫是个典型形象,而不是特定形象。“套中人” 生活和思想的方式代表了当时整个俄罗斯下层知识分子长期被政治压迫、被黑暗猥亵下的一种普遍精神状况。“套子”人人有,形式各不同。别里科夫以悲剧谢幕所昭示出的是一条在专制桎梏下知识分子通常的生命路径:他们由畏惧走向退缩,由退缩而封闭,由封闭而保守,在令人窒息、没有生气的世界里最终走向死亡。如果用心灵去品读,我们会感到小说中充溢着一种浓烈的悲剧意味。别里科夫愈被嘲笑,作者的心情也愈加沉重。也许,这就是托尔斯泰所谓的契诃夫小说“摄人心魄”的深刻和伟大吧!

伟大的作家以发掘 阅读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一般的读者在阅读时会不自觉的将自己与作品中的美好形象划上等号,而对丑陋的、灰暗的形象则加以排斥。但当我们在对别里科夫超然地嘲笑时,是否想过自己也有别里科夫的“套子气”?以一笑了之或一恨了之的态度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的艺术价值就被严重低估了。

当我要合上这篇小说时,突然感到一个人们长期忽略的主题似在呼之欲出:人们内心深处不是也有一种对往昔的牵挂,对陈年往事的留恋吗?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人心不古”,不就道出了今不如昔的怀旧心理吗?这是否也是一种别里科夫式的保守?伊万内奇说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套子”,正如人性中“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一半是革新,另一半是保守。革新,还是保守?这是一个问题。知识分子的人生就是革新与保守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青春的别里科夫一定也同你我一样,纺织过无数美丽的梦想;小说里的别里科夫龟缩套中,在无人知晓的寒冷深夜,一定也有过许多血泪和无奈。

说到别里科夫的套子,我不由想起了清朝覆没后,连皇帝都剪了辫子时,许多人头上仍旧拖着辫子。说到保守,我又想起清朝遗老林琴南,当旺清时局内忧外患、风雨如晦,他虽处江湖之远,却三次上书朝廷,愤念国耻,倡举新政。而在辛亥革命之后,还是这个林琴南,却极力反对变革,反对,反对“五四”,成了一个时代的落伍者。还有《天演论》作者严复,青年时“放眼看世界”,积极引进西学启蒙愚昧,后来却名列袁世凯称帝的“筹安会六君子”,成了倒退复辟的主力。林琴南从原来的力推新政到被视为近代以来个性倔强的怪物,严复由原来的维新到后来的倒退,这些例子说明:昨天追求的执着可能变成今日前行的障碍,以为真理在握的自信会变成拒绝新知的故步自封。

谁的心中都有套子,谁都可能是别里科夫!别老讥笑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