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安的荔枝》有感【优秀7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篇1
这个故事与岭南有关,与荔枝有关,所以引起了我的兴趣。
作者马伯庸把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周德文式的视角演绎和阐述出来。这种方法很亲切,让我更快地融入到故事里,获得了酣畅的阅读体验。
周德文,是作者在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时查阅徽州文书时关注到的一个明朝基层小吏,与本书中的主人公李善德担任的荔枝史差不多。永乐七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于是强迁一批富户负责催办钱粮、采购建材,支持建设。周德文便是其中之一,最后由于东奔西走太过辛劳而病死。之前追了张若昀主演的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主要是讲一桩源于一府一县甚至一村的人丁丝绢案,逐渐牵扯出各方利益相关者,百姓利益、商业利益以及政治利益之间的周旋博弈,而其中涌现出的小人物置身其中又是如何维护自己所关心的。所以“周德文式”应该是以一个小人物的双眼审视历史中的大事件,作者想刻画史书中不太关注的普通人,想结合底层的呐喊完整地呈现中国古代政治,传达更真实的规律,也启示着伟大的背后离不开劳动者的苦难艰辛。
再说回《长安的'荔枝》,在唐朝想要从广州运送一批新鲜荔枝到西安,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被官员们踢皮球,无人敢接。上林署小吏李善德汲汲营营半生,本为妻儿在长安新置了房产想过安稳的日子,却被人设计担任了荔枝史。在好友杜甫和韩洄的安慰和鼓励下前往岭南拼死一试,在面对岭南以及长安和沿路各级官府的责难与荔枝物性与运送路线、人力、物资等难题中,李善德一次次陷入绝望,又一次次打破死局,寻得生机,最终仅剩一骑两瓮,荔枝成功在贵妃诞辰送入长安。而他为提前排查沿路隐患,早六日便等待在城外石碑中,眼见成功在即,他并没有心生喜悦,而是因为这一路失去的好友,看过的疾苦,耗费的人马而感到疲惫、厌恶。之后他并没有像之前想象的继续担任每年的荔枝史继续克扣百姓、劳民伤财,从而仕途无量。而是公然与右相杨国忠对立,直抒胸臆。最后在高力士“巧计”下才免受斧钺之诛,流放岭南。
虽然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作者给了李善德一个好的结局。他终于可以守诺为侗人阿僮姑娘带去长安的酒,偿还经略府多砍她的荔枝树以求得原谅,给一直资助他却无奈失信而滋生误会的胡商苏谅道歉,为守护他的林邑奴仆刻碑,最主要的是避过了安史之乱,得以居家平安度日,可谓守住了本心,无愧于“善德”。
作者在历史事件和人物框架下构造了一个荒谬而精彩的故事。书中有趣的地方不止李善德运送荔枝的奇思妙想和曲折经历,由荔枝引发的官场现形记和社畜打工记同样令人拍手叫绝。文中的暗讽的语言、诗词“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长安到岭南沿途的山川风物等细节考究、贴切,增加了真实感。我想,以后五六月吃荔枝的时候,不只是想起那句诗,更想起了这个具象的故事,想起了马伯庸笔下的李善德。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篇2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很有意思,讲的主要是为了让杨贵妃能在生日那天吃上荔枝,朝廷命上林署的小吏李善德为荔枝使,让他从岭南运送荔枝来长安,只为博得妃子一笑。
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从岭南运荔枝,并且保持新鲜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放在唐朝,岭南距离长安五千四百四十七里,为了从遥远的岭南运回新鲜的荔枝,李善德绞尽脑汁,做了很多次实验,他想怎么给荔枝保鲜,怎么让整个路程更加快,怎么能让荔枝以更短的时间和更短的'路程运回长安,能够赶在六月一日贵妃生日那天送回长安。在古代能完成这个任务比登天还难,因为古代主要靠马运送,路途遥远,而且怎么保鲜荔枝也是一个难题,这些难题都是让人头发的问题。
刚开始看这本书还怕这是一本历史小说,怕太难看懂,没想到很容易就能够读进这个故事,主人公李善德在别人都不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的时候,他以为自己要飞黄腾达了,赶紧接下这个任务,没想到自己可能因为完不成这个任务送命。
他刚开始懵了,觉得自己就要没命了,他一蹶不振了,后来他想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我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转变心态以后,他去岭南研究荔枝,他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对待这项任务的认真程度,真的是他最后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他不停地实验,用什么路线才能把荔枝用更短的距离送到长安,为了让路途更加顺畅,他还最后自己上阵开路,只为了在十一天以内送到长安。
这本书最打动的后半部分,李德善说服杨国忠让他给自己一些帮助,一些权力,让自己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件事,最后杨国忠被他说服,他不停地压榨自己,最后他亲自上阵,在前面带路,还受到了追杀,只因为他快要立功了,人性的复杂之处。
他是一个小人物却有他的认真和追求,里面有一句话很感动我,就是他不停地压榨自己,不停地在路上奔跑,只是为了让荔枝更好地运到长安,从他身上我看了一种认真劲儿,拼劲儿,可能我就喜欢这种人。运送荔枝的成本在古代很高,不知多少人为了一点点新鲜荔枝跑断了腿,可能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事功成,万民皆头秃。为了运送荔枝,很多人在背后忙,代价真的很大!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篇3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用微观人事反映长安宏观大略,此作品可谓是神来之笔。这本书,我用三个小时一口气读完,其中有两大看点:
第一,本书虽然是历史小说,但以古喻今,讲述了职场办事员如何借智借力借势成事的坎坷经历。
第二,本书虽然是故事小说,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述了项目承办的全流程,其工作精神值得学习,工作方法可圈可点。
这是职场成事的典型案例
本书故事大概:杨贵妃6月1日要过生日,唐明皇李隆基为了博妃子一笑,要求上林署在规定时间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岭南至长安有五千多公里,荔枝保鲜期只有4天,在交通不便的唐朝,要将荔枝在不变色、不变味的情况下按期送达,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件差事意外落到上林署监事李善德身上,他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这个故事看似平淡,其中曲折可谓是跌宕起伏,其中艰险可谓九死一生,其中经历折射人间百态。
不要梦想天上掉馅饼,如果有,那可能是陷阱。李善德,宫廷小小办事员,他在朝廷供职20年,新近在长安按揭供了一套房子,经济颇为紧张。这一天,皇帝要指派一个荔枝使,负责将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一般而言,该种工作内容单纯、收入丰厚,是大家挤破脑袋想争的差事。可这美差偏偏落到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员李善德身上。
李善德本以为时来运转、天降美差,等他酒醒之后才发现合同暗藏玄机。所以,这看似一桩美差,实则为一道催命符。这个环节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天上不会掉馅饼,就算会掉,也不会无缘无故砸到你的身上,如果砸到了,那么极有可能是陷阱。”作为职场小白,一定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一步登天的背后可能是跌落深渊,所以,不要贪图一夜暴富、一招制胜。
不要空想太多困难,开始行动就成功了一半。李善德被人套路,接受了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到不久将来就“命归西兮”,他便灰心丧气,觉得天旋地转、日月无光。为了不牵累妻女,他签下《放妻书》,与妻子和离。朋友劝他“早死晚死都得死,与其等死不如放手一搏。”李善德听从好友劝解,没有了后顾之忧,没有了成功的欲望,决定先去岭南探个究竟。
路是走出来的',每做成一件事,其前进的道路一定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作为一个办事员,他要做的便是遇水架桥、逢山开路,将事办成。从荔枝保鲜到路径选择、从初始实验到全力以赴、从朋友到敌人,每个环节可谓是提心吊胆,惊心动魄。但道路是坎坷的,前途却是光明的,当你极度专注、极度认真,你就会赢得“天时地利人和”,这个世界就会围绕你来转,成功也会悄然而至。所以这个故事给大家的第二个启发:不要空想太多困难,先行动起来,路是走出来的,一切皆有可能!
不要幻想太多捷径,做事的背后是做人。本书的主脉络是“将鲜荔枝送到长安”。看似去办一件事,实则是平衡方方面面的关系。比如,要采选最好的荔枝,你需要精选最好的果园,而最好果园往往是朝贡指定地,东西只会买给地方官家,那么李善德需要协调地方关系。试想一下,大家都没办成的事凭什么让你办成?为了让你办不成,自然就得给你设置障碍。另外,他需要协调朝廷关系,试想一下,你将事办成了,没人替你说话,功劳也不会落到你头上,于是,这就需要向上社交、抱团取暖。图片
邀功事小,保命事大,李善德办得是事,背后体现的是人性,假如没有协调好层层关系,他是活不过三集。所以,这则故事给我们第三个启发:做事事小,做人为大,如果不能八面玲珑,就学会低调沉稳,沉默是金。
这是项目管理的典型案例
将鲜荔枝千里迢迢送到长安——这是一个项目,如何将项目落地?做一件事之前要分析“为什么(why),谁(who),什么时候(when),在哪里(where),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多少钱(how much)”等要素,这就是著名的5W2H原则。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为皇帝为了讨好杨贵妃,要在其生日当日送上新鲜荔枝,这兹事体大,要办成、要办好,没有退路。图片
谁来做这件事?这件事落到了小小办事员李善德身上。看似他一个人的事,事实上涉及到荔枝果农、地方官员、驿站官员、朝廷官员。每个环节的人员都要打点好,有些人可以助您成事,有些人要保证他不坏事。
什么时候完成?6月1日之前要送到,荔枝成熟期为4月末,运送周期虽然有1个月,但由于荔枝不好保鲜,那么要计算保鲜期、运送期、陆运、水运等等,如何延长保鲜期?1.0版本是盐水浸泡——2.0版本是折枝——3.0版本是砍树培根,从4天保鲜期到10多天保鲜期,实践出真知。如何减少运送时间?马路、平路、山路、水路,路路尝试,选择最适合的路,打通沿途各个关节,确保无缝对接。
在哪里?到岭南去采。岭南虽然盛产荔枝,谁家的荔枝最好呢?谁家的荔枝早熟呢?这些都需要提前摸排,提前掌握,提前协调。
做什么,怎么做?送荔枝——这是核心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核心工作开展。比如运送荔枝要找马车,保鲜荔枝要找瓮,信息传递需要鸽子,驿站交接需要协调,总之,一件事情的背后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做大事、做难事一定要把握关键要素,把控关键环节,选好关键人物。
多少钱?荔枝本廉5元一斤,10斤荔枝表面成本50元。但细算一下,路途运送成本、反复实验成本、协调关系成本……这一单算下来,耗费的。成本10余万。好在为朝廷办事,花钱事小,办成事大,相较于质量,成本就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我们在办大事难事时,以做成为目的。图片
要重视复盘:李善德为了将荔枝送到长安,从3月份就开始试样,方法尝试几十种,总结利弊、反复测试、做好风控,最后将事办成。这种严谨的精神、圆融的方法值得学习:
第一,我们要为困难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
第二,要尽量去做,而不只是尽力去做,在成事方面,方法比态度重要;
第三,做好风控。比如,防止风险迁徙到子女身上,要提前止损;比如,防止路途出现意外,那就兵分三路;比如,防止小人使绊,那就重视最开始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部署。
总之,《长安的荔枝》这本小说值得一看,反复思考。你可以从这本书看到职场一角,也可以看懂人性,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习李善德作业的方法、求胜的精神。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篇4
要问当今网络上最火的一本书是什么?马伯庸先生写的《长安的荔枝》肯定排在前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每当我们品尝到荔枝鲜嫩多汁的时候,都能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句诗,而藏在诗句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样的?接下来我们跟随着马伯庸先生的文笔,从九品小吏李善德的视角出发,来一探究竟。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辰之前,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运送回长安。荔枝这种水果,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新鲜的荔枝跨越五千多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好友韩洄和杜甫的启发与鼓励下,他最终决定亲自去岭南试一试。就算失败,他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到了岭南之后,他先去见了岭南五府经略使何履光,但人家直接表明不会花一分钱去帮助他,只是给了他一张符牒予以方便。就在他在驿站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善于察言观色的胡商看出了他的心思,两个一番沟通之后,他表示愿意花钱帮助他进行荔枝的运送实验,作为交换只需要借用李善德的通行符牒。想到横竖都是死,最终李善德与他达成了交易。
第一次进行实验,兵分四路,荔枝在四天左右发生味变,最出色的队伍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路程。第二次进行实验,为了节省开支,兵分两路,荔枝进入味变期的时间延长了半日,马队只比上次多走了两百里。第三次进行实验,为了让荔枝放得更久一点,在峒女阿僮的启发下,运用“分枝植瓮之法”和“盐洗隔水之法”,荔枝坚持到第十一天才味变,而最快的转运队冲到了离长安不远的丹江口。
当天晚上,李善德埋头又做了一次详细计算,想到如果朝廷可以出面,将沿途驿站所有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加快更换频率,再加上他设计的`保险措施和路线,十一天荔枝在保证不变味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抵达长安。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宦官鱼朝恩将他引荐给了右相杨国忠,在杨国忠银牌的加持下,他自由调度人马,速度果然提了上来,最后也有惊无险地将荔枝运送回了长安。
故事讲到这,� 为什么?因为这一路跑下来,他发现越接近成功,他的朋友就越来越少。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为了获得结果上的成功而不计过程中的手段,即使最终获得了世俗眼里的成功,于他而言也毫无意义,因为他讨厌没有原则、毫无底线和人性的自己。
原本与苏谅之间有过承诺和交易,但经由杨国忠插手之后,两人之间的情谊荡然无存;原本把阿僮当作女儿一样疼爱的他,在面临上头交代的增加砍伐荔枝树的任务时,也顾不得她的嘶吼和哀号了。
其次,这项运送荔枝的任务也折射出唐朝到中后期的奢靡和腐败。为了完成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送回长安,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实际上花费了三万一千零二十贯,最开始派出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后抵达长安的只有区区一骑,两坛荔枝。而花费的这笔钱,并不是由国库支出的,而是压榨本就被赋税折磨得体无完肤的贫户,这也是导致李善德到达黄草驿的时候,方圆十里荒无人烟的主要原因。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李善德这个人物。从小说一开始描绘主人公买房贷款的情节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李善德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很残酷也很真实。而在小说的最后,通过李夫人与阿僮的对话中,我们能发现李善德是一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面对华山之险峻,女子的诸多追求者们望而却步,只有他宁可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一言不发地闷着头把女子背下了山,后来这女子成了李善德的妻子。他这个人,笨拙、胆小、窝囊,但是对于他珍视的东西,就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这也就是为什么到最后,本该升官加爵、享受荣华富贵的他,却冒着送死的风险与杨国忠对抗的原因。因为他很痛苦,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家人,而仅仅是为了一个道理。也是为生长了二十年、只为京城贵人一口鲜就惨遭砍伐的荔枝树请命;为沿途丧命的骑手和横死的马匹请命;为横征暴敛、搜刮的民脂民膏而悲愤;为荔枝与国家孰轻孰重而发出质疑的呼声。
最后公布一个内幕消息:听说《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已纳入了影视制作的筹备当中,李善德这个人物,当时候会让极具亲和力和人气的雷佳音来饰演,到时候我们拭目以待呀!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篇5
听同事讲《长安的荔枝》书中故事,有一种强烈的看电影的感觉,不仅 于是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
《长安的荔枝》故事结构很简单,人物少、关系也不复杂。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善德,约相当于现在中央部门公务员中的科级干事,奋斗十数载,终于在首都贷款买了房,结束了京漂,噢是"西漂"的生活,虽然压力山大但也春风得意,终于给妻女一个稳定的家。
不过也就得意了这半日。
下午,主人公李善德去上班,在顶头上司、同事们的赞美与吹捧下、在美酒美食的陶醉中,接下了一个新工作——为圣上采办“荔枝煎”。这难不倒他,他们单位就是干这种采办的工作的。
可是当他清醒后,猛然发现工作帖子被人动了手脚,原文并不是“荔枝煎”,而是“荔枝鲜”!并且是有时间期限的!并且指定要岭南的!
天降大坑于斯人也,而且是要人命的那种。痛苦与害怕之后,在朋友杜甫的激励下,李善德决定拼死一搏,“哪怕失败,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我最近在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中看到这么一个观� 但是“数学+科学实验”的思维和技能在李善德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广州到西安,他设计了不同的4条线路,研究了很多装运荔枝的器具、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清晰的。运送理论。
他带着这套理论回到了长安。他一人之力是不能完成的,但是圣上可以。可是,这么好的,充满希望的方法,他一个小小的办事员,能怎样送到上层呢?从返长安途中被岭南一把手追杀,到想方设法上报理论时被各路人员阻挡、被欺骗,再到他自己莫名其妙得到杨国忠的接见从而有了运送荔枝专权,这一切的刀光见影,无不映射出官僚体系下的“办事难”(圣上之所以设置各种采办使,也是因为“办事难”)、人心的复杂、政治的权力之争。
当李善德手持杨国忠手牌二至广州,运回荔枝至长安,终于完成了让杨贵妃在六月一日生日当天吃上荔枝这一任务时,他早已不是当初的李善德了,他失去了在广州时交的朋友,见证了一路上驿站和百姓的生存之艰,更是对完成这一切事情的银两的来龙去脉洞悉于心:杨国忠采取给沿途驿站晚发工资、给百姓增加税收的方法,不仅没掏国家、圣上、他本人一分钱,而且还狠赚了一大笔钱。李善德人如其名,他因此面斥了杨国忠,于是,本已"功成名就"的他瞬间性命不保,一切回到了最初接到任务的起点。
无冲突不戏剧。在李善德已准备好坦然赴死的时候,转机又出现了。这一次,是更高级别的权力之争——杨国忠和高力士。二人在书中并无正面交战,却在不经意间决定了小人物的生死命运。李善德被贬到岭南,成了一名农夫,专植荔枝。命运真爱开玩笑,他却又因此躲过了安史之乱。
什么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读读这本小书《长安的荔枝》,想想杨贵妃嘴中的荔枝是怎么从岭南到西安的,便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篇6
一骑红尘妃子笑,“有”人知是荔枝来。
晚饭后坐下来几乎没动,一气呵成看完这本古装版职场小说,酣畅淋漓,太过瘾!
作者构思精巧、文笔幽默、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小说虽然写的是古代的故事,但又那么真实,文笔直击人的内心,洞察人性,让我们联想到每天身处的职场斗争,真的是读每一行字都是在读自己。
故事其实很简单:忠厚老实、卑躬屈膝的九品芝麻官李善德被坑着派去岭南,为皇帝采办新鲜荔枝。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差事,新鲜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岭南到长安,四千余里,山水迢迢,靠马托运,怎么可能呢?但,退无可退,为了家人,只能拼死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李善德没时间感叹命运,立即行动,他到达岭南,用五府通行符牒换取胡商苏谅的人力财力合作,买马备骑手,兵分四路实践转运荔枝的差事,结果四路均在第四第五日时,鲜荔枝变味流水,宣告失败。怎么办呢?他没有泄气,苦思冥想,彻夜不眠,用“分枝植瓮之法”和“盐洗隔水之法”缩短到十一天时间,通过朋友韩洄的适时点拨,争取到杨国忠的助力,虽然经历了各种意料之外的麻烦,一波三折,呕心沥血,最终还是达成目的。
当你想要做成一件事,全世界都会来帮你,果不然。当然,“做成”也和他本人的品格有关,他不会逢迎讨好,趋炎附势,反倒老实木讷,脚踏实地,顽强拼搏、善良有悟性、肯闯有干劲。没被当人看待过的奴才林邑奴,李善德却给他敬酒,后来李善德在惹上杀身之祸时,林邑奴为报恩不惜生命跑来警示。这完美诠释了: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过去的职场也是这样:阿谀奉承、暗中算计、勾心斗角……常年谨小慎微,只是一次的不经意,便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比如李善德被设局接下烫手山芋;比如他带着最后一口气回到长安,运送方案差点被同事窃取……
他依足规则,却处处碰壁,在拿到杨国忠的银牌后,一路畅行无阻,委屈逆转,招福寺免了他的两百贯房契、岭南经略府态度从敷衍到奉承……让他体会到权势力量的巨大。果然,“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本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职场的潜规则,也让我们了解了“妃子笑”的。由来和代价,帝王为博红颜一笑的荒诞和舍得,真让人唏嘘不已。
最后,李善德因愤恨运送荔枝所带来的劳命伤财,这些钱还要从平民百姓身上收取,一口果肉却是百姓的血泪。他直言不讳,字字珠玑的谏言得罪了卫国公,最终被流放岭南,但他对得起职责,对得起家人。他才是有大爱精神、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敢于拼搏、遵从内心、敢于做自己的英雄小人物。岭南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如履薄冰,只有田园闲适和天伦之乐,荔枝现摘鲜吃,何不快哉。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篇7
最近读的书《长安的荔枝》,一本非常有意思的超级短篇小说,谁写的?额,看的太快,没记住,刚刚翻看了下,本书作者马伯庸,详情可以百度百科,本人写完这篇随书笔记,立马虔诚认真去了解作者,以补救拜读大作不尊作者之愧。
长安的荔枝,立马想到了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里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史讽今并不少见,初以作者也是如此,却另辟蹊径。主人公不是皇城寻乐时时欢的唐明皇和贵妃杨,所有的任务情节都在运送荔枝的荔枝使李善德上,开局荒唐,结局依然荒唐。小富即安的他,误接皇命,命运,给了他永远赔本的买卖。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他去做了,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保鲜方式他想了,路线他规划了,耗尽自己全身能量,他做出了最合理的规划,最后在动用权利的情况下,全国劳力的情况下,完成了任务,最后,判刑流放。看起来如此荒唐。
有人说,他的判刑是正确的,他确实收了钱,尽管钱不是给他所用,他确实私自动用权力开冰窖,取大额冰块。一事论一事,功过分开,违法必究。但,究其原因,他的选择在哪,所有的事情把他放在了非法的界限里,而不是慢慢逼退。皇命已经给人判刑,生活中的阳谋虽然明显比这远逊色的多,但让人实在怀疑,这类方法是否从小遗传。每次在听到一些很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总是找不到原因,总让自己陷入思考,我看这人不像会出现这种事情的呀,什么导致他这样冲动,或许这本书也告诉了我答案。
长安的荔枝,那是用百姓的血来浇灌的,吸取了人的精华,才在长安得以有如此天下珍品。这让我想到,被誉为世间最纯净的天堂布达拉宫下压的是数以万计的西藏农奴,每天的佛诵朗朗,是在吟唱高原的美好,还是洗刷罪恶。
李善德并没有因为结局的预见性就等待审判,这大概是遇见困境下最好的面对方式吧。历史上的李善德是否是杜子美的朋友就不得而知了,但才倾天下的子美先生面对这样的死局也无能为力,才子也得为五米折腰。
摘抄一些比较耐人寻味的'句子。
二月春风,柳色初青,每到这个时节,长安以东的大片郊野便会被一大片碧色所浸染,一条条绿绦在官道两旁依依垂下,积枝成行,有若十里步障。唯有灞桥附近,是个例外。只因天宝盛世,客旅繁盛,长安城又有一个折柳送别的风俗,每日离开的人太多,桥头柳树早早被薅秃了。后来之客,无枝可折,只好三枚铜钱一枝从当地孩童手里买。一番铜臭交易之后,心中那点“昔我往矣”的淡淡离愁,也便没了踪影,倒省了很多苦情文字。
读到这里,倒不是觉得句子有多优美,只是感叹,金钱永远都会钻探到任何一个能够繁殖的地方,纵使离别是多么悲伤的时刻,在看到利益存在,以及人们的模仿趋向性,也就无枝可折。
李善德刚要回答,脑子里突然闪过韩承下午教诲的为官之道:“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霎时福至心灵,悟性大亮,连忙躬身答道:“下官德薄力微,何敢觍颜承此重任。愿献与卫国公,乐见族亲和睦,足慰圣心。”
这一刻,古来谄媚之臣浮现在李善德背后,齐齐鼓掌。
对于和光同尘我是表示赞同的,虽然,所有人都觉得这里只有李善德出了力,其他人不过是好手之劳。但是,社会本就是共同奉献的,科学家与农民等价,虽然迫于现在形式以及提倡生产力发展下,我们做不了平等,企业家可以在每天应酬下获得巨额等价物,农民每日伏地结局却早早一抔黄土。这里明显藏着巨大的不平等,但是相比于过去平均贫困,这无疑是进步了许多。我讨厌贫富差距巨大,但更讨厌贫困。
这里的谄媚大概是讽刺那些,什么都没参与,甚至在过程中层层阻拦,但看到结局的巨大利益,甘愿给予巨大利益给这些人,以保证事情顺利运转下去。如果不分的巨额利益给这些人,事情进行就会百般艰难。我想,每个人都在义愤填膺吧,他们不就是站着权力大棒为自己敛财。这里的问题不得让人琢磨。
这本书自己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大概是自己读下去,才知道。当然,也不完全是官场沉浮,也就爱情描述,大抵都集中在一句话里头了吧:“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
也从中了解到子美的那组《前出塞》:“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我想,读书更多的时候是在寻找感染,有时候,看着一行行文字,就会想到,自己短暂生命里遇见的那个片刻,画面描绘的跟书上写的一样,那样美好停驻。刚刚在看到《我想做一只翱翔的雄鹰》,我想到,褐衣身怀远志,穷不坠青云,先生出生比我贫困,但已成天地伟人,我未来也因坚定方向,不应羡慕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