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精彩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
《史记》读书笔记 1
暑假里,我读了《史记故事》,书中既有远古五帝开华夏、大禹治水福天下,又有圣人孔子行天下、兵家孙膑举世扬&&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始皇是庄襄王的儿子,他接受李斯的`建议,重用客卿,利用金帛利诱与武力打击相结合的策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在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币制,在文化思想方面,秦始皇下令销毁民间所藏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禁止私学。秦始皇真是既威武又残忍啊!
我仿佛看见秦始皇带领千百诸侯,灭掉六国,哈哈大笑道:天下尽是我大秦的国土了,哈哈哈哈&&我还仿佛听见那些被秦始皇烧掉的书本的惨叫声,人民议论纷纷,可是秦始皇正在做他的万代皇帝梦呢!狠心的秦始皇为了他的万代皇帝梦,居然把四百余人活活埋掉,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全国各地都刮起了一阵造反飓风,秦朝就这样灭亡了。
《史记故事》让我了解到历史的奥秘,让我在历史的长河里遨游大开眼界。
《史记》读后感 2
在看洋洋兔的漫画《史记》之前,我看的是洋洋兔的其他漫画系列《林汉达的历史故事》和《三十六计》还有《孙子兵法》,听着很高深莫测,我也被自己可以看这么多书吓到了,洋洋兔的漫画,浅显易懂,没有太多的。繁杂,就让你记住了好多大事,好多人物被描写的刻画的惟妙惟肖,真是生动有趣,有好多历史小故事,小事件,我问的妈妈哑口无言,妈妈听我讲的出神入化,对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它是西汉的司马迁编写的,什么是纪传体,我的理解啊,纪是专门写帝王故事的,传是写老百姓故事的,史就是历朝历代被留存下来的故事,变成了一套书吧。这不仅仅是历史,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年间,总共三千多年这些人物被司马迁写的生动,惟妙惟肖,让你看完一篇还想看下一篇,这套书我每天要反复地看,已经看了很多遍,虽然是漫画,但是让我深入浅出的知道了好多故事,都是经典中的经典,等我长大了,认识的字多了就要看真正的史记,了解更多的历史。
史记读后感1300字 3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从黄帝以来的上古传说,到商周时期的历史事迹,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不安。时间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因此它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书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它又称《太史公记》,或称《太史公书》。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而且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栩栩如生,并且有着鲜明的个性。书中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往往让读者读起来爱不释手,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读者们的心情也会为之而改变。每个读书的人都不禁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史记》中有很多的故事表达了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还有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这篇故事,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无私的大英雄,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为别人付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带领着人们共同治理了九条河流, 我还从赵氏孤儿的故事中,看到里面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还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文王和武王。《陈胜吴广》的故事则是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着奴隶军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虽然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还有《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这些故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还有,我深深地佩服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对与写这本史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由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马迁在耳濡目染下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一旦遇到问题,司马迁总会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如果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会求教他人或亲自实地考察以辨真假。当司马谈罹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继承父业。也因此司马迁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志,编写史记。后来,虽然司马迁不幸遭遇了宫刑,然而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忍辱负重,继续编写《史记》,经过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
《史记》这本传世千年而被后人赞叹不绝的名著。他的这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之,《史记》在各个方面都是难得的经典,既使我轻松愉快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品味其中的兴亡成败,悲欢离合,也让我由古人古事引发了对现在社会的思考,从而得出人生的经验和教训,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文化。读了《史记》使我受益匪浅,读书真好。
读《史记》有感 4
今天读了史记中的一个故事,内容如:姜子牙家住南阳,从小家境败落,可他人穷志不短,从小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希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姜子牙经过四十年的苦修,直到七十二岁时才出山,但是因为年纪大,一直是怀才不遇,因此,经常受到妻子的奚落与冷嘲热讽。
于是八十岁的他平日里除了熟读兵书外,还经常到河边钓鱼,但是他钓鱼却很特别,他用的鱼钩是直的,所以三年下来没有钓到一条鱼,乡亲们看到都很奇怪,都感到姜子牙不是一般人,便到处传扬他的故事,久而久之,姜子牙的大名便传到了西伯侯的耳朵里,求贤若渴的西伯侯便把姜子牙请进了宫中,并拜他为国师,协助他治理国家。于是姜子牙也就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后来,西伯侯逝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位,武王继承父亲的遗志,拜姜子牙为国师,并称他为“尚父”。姜子牙也不该初衷,继续全力辅佐周武王。有一天,武王请教姜子牙,想要轻罚,而又想树立权威,想少施行一些赏赐,而又能使人们从善,想少颁布一些政令法规,又都能规范行事。怎样做才能实现呢?姜子牙就说:“能做到杀一个人而能惩戒上千人,赏赐一个人而能激励上万人,这样做才是个有道明君。”周武王听后茅塞顿开,照着姜子牙的话去做,赏罚严明,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周军大败商军,取得了胜利。由于姜子牙在周商对战中功劳最大,武王就把姜子牙封到了齐地,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齐国后来也就成了春秋战国时的“五霸七雄”之一的强国。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史记》。《史记》记述了上至传说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前122年,共约三千年底历史,《史记》分为十二世纪(记历代皇帝的政绩)、三十世纪(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史书(记各种典章制度)。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佩服的'是扁鹊。
扁鹊这天来到虢国正好赶上太子“去世”了。他去看了看发现太子只是得了“尸厥”,这种病呼吸微弱,让人误以为人死了。于是他用针刺中太子的百会穴,又做了烫药。不一会太子便活了过来。扁鹊的医术太高了,可想他在成为名医之前下过多少功夫啊!
令我佩服的还有荆轲。因为秦军马上杀入燕国,所以太子丹让荆轲区刺杀秦王荆轲毫不犹豫立即赶往秦国。佯作献地图给秦王。地图展开后,荆轲准备行刺,可秦王身藏宝刀,一下杀了荆轲。我要学习荆轲的勇敢
我在这本书中最讨厌一个人。
一天周幽王在后宫发现了一个艳茹桃李的女孩。便与她日夜厮守。然而这个女孩进宫后就没笑过,于是他点燃烽火,各诸侯以为京城又乱贼,于是领兵马火速救驾。
褒女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禁不住嫣然一笑。他为了让褒女一笑,竟戏弄诸侯,可耻,三千年的历史浩如烟海,值得我们铭记的人和事太多太多。
有宁死也不肯过江东的楚霸王;有孤高傲视满怀楚地苍生,宁可葬生鱼腹也不愿追谁流俗的屈原……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历史,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做对人们有用的人。
史记中的历史典故 5
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赵国都城邯郸城里,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气势汹汹地找赵奢算帐,扬言要杀死赵奢不可。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国内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凭你家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迥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到时候,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荣华:以你平原君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团结一致,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了,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了,顿时怒气全消,内心十分惭愧,悄悄地走了。赵奢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赵国财务充实,国泰民安。赵国也由一个不太富足的国家,成为春秋战国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
《史记》读书笔记 6
寒假中,我读了几部著作。《史记》最令我爱不释手,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90年)编写的。这本书记载了上自中国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其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在《史记》这座人物长廊里,我不仅认识了历史上有作为的才人,也了解了妙计藏身的土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我早有所闻,可一直不知原因为何,看完《史记》,我才恍然大悟。
屈原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一次,秦昭王为进一步吞并楚国,以结亲之名邀请楚怀王去秦国会晤,屈原觉得其中有诈,不同意。可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怀王前往:“秦国这么友好,不可拒绝,一定要去!”,最终,楚怀王死在了秦国。
屈原为此写了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楚国的眷恋,还有对奸臣和小人的愤慨。子兰看后大为恼怒,便在其哥哥顷襄王面前屈原,因此,屈原便被放逐到了很远的地方。放逐期间,屈原有次在江边慢步低吟,有位渔夫询问其被放逐的原因,屈原回答渔夫的一句话流传至今,更是令我钦佩不已:“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是啊,我们也要学习屈原那刚直不阿的品格,在社会上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不能委曲求全,做低下的世俗小人。
《史记》不仅记载了许多给人以启迪的故事,还描绘了很多历史人物,每个故事和人物描写都非常精彩生动,真是一本知识丰富的好宝典!
《史记》读书笔记 7
读着《史记》,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回到了那个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我看到了那个顶天立地,身残志坚的司马迁,看到了一诺千金的男儿形像。司马迁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父亲司马谈的遗愿,写好了一篇52万字的史家巨作———《史记》。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对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就像一个华丽的舞台,君王、英雄、谋士、刺客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不断上台,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故事。
我喜欢的英雄是项羽和勾践: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
我欣赏的刺客是专诸、聂政、还有荆轲等人,对君王赤胆忠心,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然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我印象最深的谋士是韩信,从小忍辱负重,念念不忘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在他的第一场战役里,就以成功告终。他的一生中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战役,无一失败。关于韩信的一生有一副极佳的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前半句讲的是萧何和韩信的故事,萧何是韩信一生中的贵人,也可以说断送了韩信的的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半句中的两妇人,讲的是漂母和吕后:漂母就是韩信小时候,给他一饭之恩的老婆婆,吕后就是刘邦的妻子,后来杀害了韩信……
读了《史记》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从中我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读《史记》有感 8
今天,我看了一本史书,名字叫做《史记》,它使我思考了很久。
这本史书是“二十四史”(所有正史的统称)之首,很多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中都有它的一席之地。传说这本史书的作者司马迁,二十岁就游历四方,考古的同时还寻查古资料。然而,在他四十九时,汉武帝因“李陵事件”判了他宫刑,这在当时是奇耻大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而是更加发奋地编写这部史书。终于,这本《史记》横空出世,鲁迅先生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本史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与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其中,我最喜欢看《孝文本纪》。
《孝文本纪》记述的是汉文帝的所作所为,其中处处是他宽仁的做法。如:他废除了残酷的`肉刑;还亲自下田耕种,与民同苦,与民同乐;他平时的生活也比较节俭,大部分时间都穿着粗布衣服,还不许宫中的装饰过于华丽……像这样的好事,汉文帝还做过很多很多。就连死后,他留下的遗诏内都提出不要过度哭丧。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连一个堂堂的九五之尊,宫里堆金积玉,却还是如此节俭,那我又有什么资格浪费粮食与物资呢?还有,汉文帝非常爱民,那我又是否做到友善呢?《孝文本纪》值得我们每人深思一回。
《史记》,一部文学巨著,藏着无数秘密,等着我们来探索。
读《史记》有感 9
那天,无意之中在书柜里发现一本书——《史记》,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司马迁的一生都致力于这部史学著作。我不知道司马迁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更不了解历史。但这本书或许可以帮我了解司马迁,了解历史。
于是我带着好奇心,翻开了这部史学巨作。当我才返开始就看见了一行小字: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逻辑使人睿智,数学使人心思缜密。首页便是三皇五帝之传,接着便是各朝历史。这本书书记载了太多的历史,我想这该要花费多少精力和时间呀,需要搜集多少资料呀。而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以及自己的愿望,竟然可以坚持这么久,即使在监狱里也不忘记自己的使命。为了这部史学著作,他呕心沥血,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他没有坚强的意志,又怎么会有这不是史学巨著呢。
终于,我读完了《史记》,我不禁感慨万千。原来,我对司马迁了解得这么的少,原来我对历史了解得这么少。另外,我发现历史的真相与电视剧所描述的情况之间竟有这么大的差距。我真佩服我国古代的伟人,更佩服司马迁。
读《史记》有感 10
星期三下午,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我一人独自在家,坐在沙发上,看完了一整本《史记》。
《史记》这一本书记载了72个历史故事,有什么:大禹治水、五张羊皮的故事、楚庄王一鸣惊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周亚夫驻军细柳营等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就是“吴起爱兵”了!
“吴起爱兵”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吴起是卫国人,家中富有,后来辗转到了魏国,当了大将军,统帅兵马。吴起带兵打仗,很得士兵拥护,吴起平易近人,爱护士兵,士兵都很尊敬他。有一次,吴起发现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一个脓疮,吴起毫不在乎地用嘴吸他身上的疮,想把里面的脓吸出来。这位受伤士兵的母亲反而哭了起来,害怕自己的儿子因这件事情而太效忠于吴起将军,担心连儿子死在那里都不知道了!
“吴起爱兵”中的'吴起平易近人,使得士兵们十分尊敬并效忠于自己 。我们也要像吴起一样,热心帮助他人,最终,一定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俗话说得好:“好心有好报”。
这本《史记》让我懂得了不少的历史故事,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史记》真是一本好书啊!
读《史记》有感 11
孙膑采取的减灶诱敌的计谋怎么会骗过庞涓的呢?第一天十万灶,第二天五万,第三天还剩三万。作为一名有十几年作战经验(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就隔了有十三年左右)的成名将领,庞涓不大可能这么容易被骗,特别是在他知道孙膑能力并且吃过大亏的`情况下,他不可能只通过三天的观察就得出这种结论。而且,孙膑的做法也有点过头了,哪有三天士兵就逃亡过大半的?齐军的士气再差也差不到这种地步。但是按《史记》的说法,庞涓确实中计了,这让我很想不通。
《史记》中还说,马陵伏击战发生在晚上。孙膑在树皮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几个字,庞涓还要先点火才能看清楚写了什么。那我就想问,难道之前的夜行军不需要照明吗?怎么到要看东西时才想到了火把?更让人迷惑不解的是,孙膑居然以庞涓的部队点火把作为发起进攻的信号。难道他也知道庞涓夜行不需要灯火?古代行军可能确实会有许多防备,但总不会让自己看不清道路吧?
另外,庞涓死前所说“遂成竖子之名”也明显是小说家之言,正如项羽与虞姬诀别时的对唱,这些都是不可信的。庞涓说此话,有谁能够作证。能听到这话的,估计也和他一起死在树下了。
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司马迁在创作的时候不仅仅是一个史学家,更是一个文学家。我知道这是《史记》能够压倒其他同类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还是想再问一下,作为一本史学著作,《史记》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史记中的历史典故 12
秦始皇知道,他灭了六国,六国留下来的旧贵族随时都可能起来反对他。他下令把天下十二万户豪富人家一律搬到咸阳来住,这样好管住他们;他又把天下的兵 器统统收集起来,除了给政府军队使用以外,都熔化了铸成十二个二十四万斤重的巨大铜人和一批大钟(一种乐器)。他以为兵器收完了,有人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他还常常到各地去巡视,一来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们把颂扬他的话刻在山石上,好让后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绩;二来显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国贵族有个怕惧。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他又带了大队人马出去巡视。有一天,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车队正在缓缓前进的时候,突然哗喇喇一声响,飞来个大铁椎,把秦始皇座车后面的副车打得粉碎。
全部车队一下子都停了下来,武士们到处搜查,刺客已经逃走了。
秦始皇可真发火了,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在全国进行一次大搜查,一定要把那个行刺的人捉到。足足搜查了十天,没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这个行刺的人名叫张良。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还年轻。他变卖了家产离开了老家,到外面去结交英雄好汉,一心想替韩国报仇。
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
他们探听到,秦始皇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在那里树林隐蔽的地方埋伏起来。一筹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哪儿知道这一椎砸得不准,只砸了一辆副车。
张良失败以后,隐姓埋名,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总算躲过了秦朝官吏的搜查。他在下邳住了下来,一面钻研兵法,一面等候报仇的机会。
张良是怎样开始学兵法的呢?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有一次,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上,看见一个老头儿,穿着一件粗布大褂,坐在桥头上。他一见张良过来,有意无意地把脚往后一缩,他的一只鞋子直掉到桥下去了。
老头儿转过头来,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
张良很生气,简直想动手揍他一顿。可是再一看,人家毕竟是个老头儿,就勉强忍住了气,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子,上来递给他。
谁知道那老头儿竟连接也不接,只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
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捡上来了,索性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子给他穿上。
那老头儿这才微微一笑,站起来走了。
这一下真把张良楞住了,心想这老头儿可有点怪。他盯着老头儿的背影望着,看老头儿往哪儿去。
老头儿走了里把地,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不错呀,我很乐意教导教导你。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再来见我吧。”
张良听他的口气,知道是个有来历的人,赶紧跪下答应。
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就赶到桥上去。谁知道一到那边,老头儿已经先到啦!他生气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家约会,就该早一点来,怎么反叫我等你呢?”
张良只好认错。那老头儿说:“去吧,再过五天,早一点儿来。”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跑到大桥那边。他还没走上桥,就见到那老头儿。
老头儿瞪了张良一眼说:“过五天再来吧。”
张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赶到桥上,静静地等着天亮。
过了一会儿,只见那老头儿一步一步地迈过来了。他一见张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说:“这才对了。”说罢,从袖里掏出一部书来文给张良,说:“回去好好地读,将来就大有作为了。”
张良再想问他,老头儿不再多讲,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等到天亮,张良趁着晨光,拿出书来一看,原来是部相传是周朝初年太公望编的《太公兵法》。
打那时候起,他就刻苦钻研兵法,后来成了一个有名的军事家。
史记中的历史典故 13
西伯从羑里逃脱之后,就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跑来都归顺周国,这多半是吕尚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去世后,吕尚继续辅佐刚刚继位的武王。在武王准备伐纣之前,派人占了一卦,可是卦文显示不吉利,并且将有风雨来临。群臣都很恐惧,认为现在不宜出兵,只有吕尚坚持劝武王进军,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出兵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周武王取得了伐纣战争的胜利。武王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定民心。他进行祭天仪式,向神祇禀告攻打罪恶商纣之事;并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和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来赈济贫民;他还加高被纣王害死的大臣比干的墓,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地,修治周代政务,这些措施大多是采用了吕尚的谋策。在吕尚的辅佐下,武王统治下的周朝很快就兴盛起来。
读《史记》有感 14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长篇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节家”七十“列传”。书中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史记》也是一本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巨著,书中有威震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刘邦、项羽、汉武帝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将相和。将相和中的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哪知道这个消息传到了秦王的耳朵里,秦王就派使者对赵王说:“我们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的和氏璧。”赵王听了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有人推举蔺相如为使者出使秦国,赵王答应了,蔺相如见了秦王,秦王拿着宝玉左看右看就是没有提城池的事,蔺相如灵机一动对秦王说:“和氏璧虽好,但有一处污点我来指给你看一看。”秦王把宝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往后退了几步,大声骂道:“秦王不讲信用说要拿十五座城池来换可现在并没有提。”秦王故意把十五座城池给他。蔺相如又说:“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才能把宝玉给他。”秦王答应了。蔺相如又叫他的手下把宝玉偷偷带回了赵国。蔺相如回国后又在渑池大骂秦王为战国立了大功,赵五封他做了大官,廉颇很不服气,经常侮骂他,蔺相如没有怪他。廉颇向他负荆请罪。廉颇是个知错就改的`人,蔺相如是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史记》中的故事还有许多,都很精彩。
《史记》读书笔记 15
前不久看了王立群老师的读史记,其中就说到了项羽的故事,项羽是古代著名的人物,可以这么说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重要的功劳,中国历史上许多成语与他有关系,我们熟知的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都是与他有关系的。
项羽的祖父是楚国著名的大将军项燕,项羽的父亲没有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是由他的伯父项伯养大的,项羽小时候对读书没有兴趣。等项羽看到巡游的秦始皇的时候说了我可以取而代之。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承了皇位,二世昏庸无能,百姓民不聊生,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后来刘邦项羽也纷纷加入,最后同样是楚国人的刘邦和项羽成为灭到秦朝的力量。
当天下初定,刘邦和项羽却起了矛盾,于是刘邦和项羽又经过的几次的战争,大部分时候,刘邦被打的惨败,然而每次打败以后刘邦的政策就是逃跑,有一次连妻儿老小都不要自己一个人跑了。等到后来刘邦和项羽决定和谈,这个就是著名的鸿沟之盟,项羽相信了刘邦率先撤兵,然而刘邦的谋士给刘邦出了主意,让刘邦反过去打项羽一个措手不及。
结果项羽被围,后来项羽冲出了包围圈,带着两百个子弟兵仓皇出逃,
读完史记这一段其实觉得有点可惜,论文化和武功项羽绝对在刘邦之上,然而项羽却过分自信。最后,没有一个人相信他。面对失败刘邦选择原地爬起,而项羽却因为失误一次选择自杀。
在人生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千万不要选择和项羽一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