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精彩7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曾国藩传读后感精彩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1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迁之道”,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后一个最大的感受。
不过我觉得这个“升迁”应该是指他思想的升迁,格局的升迁,能力的升迁,而不是官位的升迁。因为纵然曾国藩最后官位做到很高,纵然他大悔大悟后的为官风格是和光同尘,纵然他确实很在意关系家族声誉的,官位的大小但这绝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他做为国为民的大事的手段。因为这中间有太多的挫折和不容易。
了解完他的经历后,不得不感慨,曾国藩这个人,他太坚韧了。从平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要用一生的时间。而且他让我感觉,他能做到的,只要通过努力,我肯定也能做到。就像他当初立志学做圣人的时候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他说:“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如果我们切实努力,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十来年五次科举不中,22岁的时候第六次科举院试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题文章逐股对比,终于像打通了关节,悟道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终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刚到北京的他是那么普通,甚至那么不如别人,小地方出来,土里土气,见识短浅,观念鄙俗,但是当他意识到后,除了自卑和焦虑,他付出了行动,他如饥似渴的读书,他把交友当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学习记日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丰七年,他被拿掉了兵权,蛰伏在家,除了郁闷痛苦,他仔细回忆过往种种,写信给朋友让他们给自己提意见,他意识到这么多年处处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然后再次出山的曾国藩更谦和了,更能委屈求全了,他更和光同尘了……
这一件件都在告诉我们曾国藩永远都不会放弃,他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他有耐心,有毅力,他持续精进,坚持打磨;他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践行者;他告诉实践告诉我们:“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在经历一次失败后就想放弃,我终于知道,想要一点一篇文章,本来就是需要无数次修改的,所以不要怕麻烦,麻烦往往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曾国藩刚开始记日记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为了写好日记,他把他的日记抄写给他的亲人朋友老师们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总有盲点。他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最后一句很好理解,前两句我最近才有所领悟。反观自己这么多年走来没有做成什么事情,一方面是因为不自律,没有恒心,易放弃,另一方面就是“太佛系“,逼自己还不够狠,然后用佛系掩盖了自己的无能。我害怕冲突,害怕社交,把自己藏在一个厚厚的壳,以为这样就安全,其实不然,所以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像学习曾国藩严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欲望,用努力个汗水换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2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动了我。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面的坏人,现在,我知道他是多数人的信仰。对于个人明明就没有彻底好的和彻底坏的之分。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以圣贤自期,却也不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活一辈子。他的风雨飘摇的一生,浩浩荡荡,也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但是我觉得似乎离我们的理想很近,离我们的初心很近。
我们走的越来越远的时候,需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保存灵巧与可爱,也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圣人,完人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并且我们的生存条件也不一样,如何的要求自己,这是很难的。“君子慎独”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么,是教科书吗?还是别的。近来的日子我确有体会,似乎知道意识到,儒学理学文化以及现代科学对当代人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渐入我们的灵魂,长成我们的骨骼,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一直以来我常常会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节制。昨天看了白岩松的“对白”他说“自由即自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养成规范。未来的日子,我就试着做更好的人。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3
虽是囫囵吞枣式读完第一次,却也是获益良多。以前了解甚少,读完却被曾文正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无论从学识、人品、性格还是格局,都深深被折服。感触最深之处有五:一是其立志做圣人之后,几十年如一日的自省自律;二是对于左宗棠,真正做到了相忘于江湖,相比于左,足现其胸怀;三是对于大局的思考以及当前形势的预判及把握,足见其格局;四是其开放的心态以及对知识的学以致用;五是其与家人及朋友的联系,书信的往来,也让我佩服。
喜欢读人物传记,正是喜欢从别人的人生阅历,去提取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本书读完已经深深地被曾文正公所折服,这是值得多翻阅的一本书。不过读来可以觉察,作者写作中的个人感情色彩还是很浓的。
最后,也发现了历史的了解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切入,正如这之前对于太平天国的了解就知之甚少,只有历史书上学到的,只知道被镇压而失败,所带的感情色彩都是偏向太平天国一方。而从本书所处的角度,却让我认识到不同的另一方,也是读本书最大的一收获。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4
曾国藩,人之典范,今之圣人,其一生是一部坚定的奋斗史,从少时七次不中,到后期的权倾朝野,用其的'勤奋和毅力完成了人生的超越。
观其一生,可以称得上坎坷与共,意向振天,一生注重学习造诣,为达到圣人的必生所求,每日读书不倦,笔书不止,在修身之上堪称完美,从始至终坚守勤能补拙,以其严格的勤奋改变了其小农的家族命运,虽已过而立方高中秀才,但却坚毅有加,执着仍旧,终生坚持自省,诲人,以己之宽广终成一代圣贤,成就人生大业,究其本源,源顾有三:
一、自律自省,以勤至诚。
自有记载以来,对曾公的评价都是:笨拙,天资不高。对于这个基本否定一生的定义,曾公从不回避,坚持以勤至上,每日必读经卷,必写日记,坚持每日对一天工作生活的总结和自省,孜孜不倦,坚持始终。
对于这个坚持了一生的习惯,曾公的解释是坚持理学学习,追求人之圣贤的大目标之人生必备,对于自律自省,天资高之人能坚持的尚且不多,又何况天资愚钝之辈,由此可知,勤奋的价值对于一个普通人的改造何其珍贵,何其艰辛,坚持几年尚可,而终其一生是坚贞不二,除曾公外,未曾有二人,可谓难能可贵。
借之今日,此法依然奏效,勤奋,超越的基础,成长的前提,成功的不二法则。
二、固守基础,以退为进
曾公之所以称之为天人,为毛泽东、蒋介石所敬仰,与他的成功战迹不无关系,十年的太平天国剿灭之战,曾公建湘军、灭捻军,以“笨”为本,坚持结硬寨,打呆仗,固守自己的有利基础,逐步推进,以守为本,以困为基,以边缘至中心,一步步,一层层,一圈圈,利用自己的团练兵——湘军,逐步将太平天国活活围困至死,同时也为今后的军阀政体建立了根本。
一介文人,创立军队,一介书生,指挥作战,曾公不仅开创了文能制军的典范,也言明了以文治国的重要和基础,同时,为避免兔死狗烹,曾公及时转移上封视线,以退为进,及时裁退湘军,转由门生转建淮军,既保留了原有门生势力的不败落,又为新的军队实体建立了基础,可谓手腕高深,心思周密至极。
时之今时,坚持自己的有利基础,坚持自有所长、所专,层层推进,以年为日,不惧时长,一步一进,步步为营,仍不为前进有利保证。
一句话:坚持自有,固守根本,有所专长,方能一丈万里,前途光明。
三、广收门生,积极推荐
曾公从入仕初始,即坚持向朋友征求对自己的劝诫和建议,从其日记中不难发现,其对于朋友,、幕僚、门生的收罗极其广博,至其晚生,曾公在朝野中门生超过几百人,从上至下遍及四方,对于朋友劝诫之言,积极听取,及时反馈自省,对于门生,大力推荐,极尽培养,但凡小支小结,均不在意,虽然一生中有沈葆桢、左宗棠等恩将仇报,对其反水,自成一系,但究其一生,无论门庭若市,还是势单力薄,对于人才的教育培养,对于门生的推举提拔,曾公都亲力亲为,不得不说,门生,为其庞大的朝野势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谓:人才尽出门生,由此可见,人脉,对于初始自律和后期勃发的重要。
人过中年必读曾氏,其圣人一生,可圈可点之处,远非今人所能比拟,但有心者总结二三,便觉益处良多,由此,曾公伟事何其重,何其多,多读有益,强脑壮心,人所共荐!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5
今天读到曾国藩在军事、政治上都不顺利,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47岁陷入人生低谷,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静下心来反思过往。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此时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在家蛰伏两年的曾国藩不断反思自我,再出山时为人处世脱胎换骨,待人接物,前后势若两人。
惊叹于曾国藩的“中年变法”,自我反思得那么彻底那么奏效,是我们该学习的榜样。20xx的奋斗目标豁然开朗!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的过程!读着曾国藩,随着他的起起落落也时时刻刻在重审着自己,虽不能做曾国藩,但他的人生之道是值得一学的。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6
在耻辱中忍辱负重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五次耻辱,分别是:刚才所说的参加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金銮殿中向皇帝奏折,为解释清楚画了一张图表,但“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因不满官场的恶俗风气及皇帝的浑浑噩噩,公开批评皇帝并被“京师权贵唾骂”;由于治军手段太过强硬,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还有最后的,由于触及了当地官员的利益而引发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多挫折?其实他的心确实是好的,一直想维护大清朝的长久统治,一直想为百姓谋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时却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愤青”,而且总感觉,自己是圣人那么别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质,自己是忠诚的,那么反对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这个逻辑就很危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这很可能会触犯到很多人,或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国藩后来也反思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并开始转变,其实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经历过官场的磨炼,由正直变得圆滑了,由洁身自好变得阿谀奉承了,其实并不然,虽然他的行为方式转变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丝毫没变,他的这些转变只是为了能在官场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忍辱负重的大心脏,这么多屈辱和艰难险阻,放在其它人身上估计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国藩硬是挺了下来,因为通过早期读书受过经典文化的熏陶,曾国藩始终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伟人,而这种精神,绝不容许他遇难而退!
在愚笨中克敌制胜
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天生愚笨,但时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要以强硬的态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军也是如此,曾国藩从不选有官场经验的军官,也从不选有作战经验的战士,而是“选士人,领山农”,专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做将领,专用长时间在山间劳作的农民做士兵,其实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些将领虽然都是文人,但都经历过理学思想的熏陶,从而对自己对国家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往往更加勇敢,更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其次没有官场经历的人更朴实,更容易改造和教化,这也符合曾国藩十二个字的选人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这也是为何湘军总能保持高效率的原因。
曾国藩的作战手段也很独特,他的做法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时,先把自己的营寨扎得十分牢固,这样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进攻对方,攻城的方式更别具一格,先在城外挖两道长壕,以阻断城中的粮草接济和城外的援军攻击,然后再把城池团团包围,硬是让里面的人粮尽弹绝,困死在城中,所以曾国藩的作战方式也是相当笨拙,等战争结束,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军改变了。
所以,当时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在疾病中获得重生
曾国藩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差,一是因为天生身体底子就不好,二是后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又事务缠身,所以身体状况更加恶化,还没到三十五岁,曾国藩就已经出现了早衰的征兆。在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中,我们能经常看到他被疾病折磨的苦状。首先是耳鸣,非常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次稍一用脑就会头昏,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然后是身上大面积长癣,奇痒异常,经常让他痒得彻夜难眠,抓挠得满身是血;然后是失眠,经常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有眼睛渐渐失明,曾国藩36岁时就已经开始戴老花镜,到了46岁,老花镜也不起作用了;另外还有血压高、眩晕、经常腰疼、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得过疝气、经常牙疼、出汗很多等等,所以我们发现曾国藩几乎全身是病。
我真的无法想象,疾病缠身的曾国藩是如何熬得过度日如年的病痛,在身体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又如何经受了那么多耻辱,顶得住那么大的精神压力。曾国藩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勤”,即便是有重重困难也要顽强拼搏,人的一生不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随波逐流,而应该逆着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成就事业;其次一定要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用心天下无难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读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曾国藩的艰苦卓绝而感动,无时无刻不被他的砥砺向前所折服,他靠着顽强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逼到了极限,越过了极限,每天承担着超过普通人十倍的工作量,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英雄!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7
一直对曾国藩的生平很感兴趣,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就这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解读呢。
推荐《曾国藩传》的罗振宇老师说:曾国藩特别普通,出身平凡、缺点很多、才智中等。但正是这种平凡蜕变的过程,对绝大多数人都有借鉴意义。我也想借鉴一下,于是便开始了阅读《曾国藩传》。
曾国藩从小很努力学习,他在湖南老家的岳麓书院学习一年半,参加湖南乡试,之后中了举人,后来他背起行囊去京城考试时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父亲的鼓励下,留在京城,发奋攻读,但是后来也没有考中,家里也没有能力供他继续留在京城。
但是对于考场失利,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回家后他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一直苦读,他又一次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家人借钱为他凑足了路费。这一次他没有让父母失望,他中了进士。这一下他让父母扬眉吐气,因为这时的曾家六百年没有出过一个进士,但是这并没有让曾国藩满足。再后来他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御笔朱批,得到了一个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传奇故事。
读完《曾国藩传》我的感受是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他的智商一般,并没有考中状元,但是他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为了他的目标不断苦读,最终黄天不负有心人,尽管后来的曾国藩被人们批判过,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曾国藩作为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他本本分分,为清朝鞠躬尽瘁。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做人一定要有耐心,做一个内心光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