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优秀6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季羡林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季羡林读后感 篇1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05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读后感 篇2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是着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又是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季羡林6岁离开父母,跟叔父到济南读书。从私塾、一师附小到新育小学,因为认识“骡”字而直接读高校12 岁考入正谊中学。15岁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东大学的校长是前清状元、当时的教育厅长王寿彭。季羡林因第一学年连续获得两个甲等第一名,得到了校长奖励的两件墨宝,“从此才有意识地努力学习”。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得到国文老师、着名作家胡也频、董秋芳等人亲切教诲和鼓励。这里学习的一年,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可见,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教育事业是天底下最阳光的造福工程,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肩负着创造人类未来的历史使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老师共有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老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不但为人师表,还为学生以后的道路铺满阳光的红地毯,就更值得可敬可亲了。
季先生一生对亲人和朋友都是十分真诚的。他多次提到自己的母亲,他在自述中说到“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母亲去世时却不在身边是季羡林心中永远的痛。季老在晚年每当谈到母亲就会泪流满面。
季老文章里最大的特点是朴实,看他的散文就如同与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侃侃而谈。你不会有生疏难懂的感觉,而且文字又不失优美。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我想季老的文风与其他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这朴素了。这样的文风不知是否与他的出生与人品有关呢?我认为是有关联的,另外留学德国10年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日尔曼民族就是一个很朴实讲究规矩的民族,10年也许会在他身上有一定影响。
文化老人季羡林先生2009年7月11日逝世了,享年98岁。如此高龄去世,在过去被看作“喜丧”。老人一生历经沧桑,有起有落,忧患过,也欢喜过,走时终究福寿全归、功德圆满。
季羡林先生走了,他也带走了的一段让人唏嘘感慨的历史。他漫长的一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共和国几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笔耕不辍,思想常新,保持着良知与清醒,成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他逝去的消息时,都会感到他音容宛在。那个可爱的老人形象,在我们心中一定很久都不会磨灭。
季羡林读后感 篇3
《我的自传:季羡林》这本书已经放在书桌上一个月了,但是我只翻过一点点。昨晚想着今天要去还书,所以就乖乖的没开电脑看完了这本书。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而又丰富多彩。用季先生自己的话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我看这本书,最主要的是看季羡林大师一生的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他留学期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两句他提到的唐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可以想象那种场景。看这段经历时,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已其老师的深刻感情。师之爱才,皆可看出。而季本身也因此感激不已。
我关注的第二个阶段是文化革命时期。他说他是一个没有政治细胞的人。在政治上他的分辨能力不强。但是他对于国家是特别地忠实的。但是,他也一样没能逃过文化革命这场浩劫。他曾经想过自杀,就在他准备实施自己计划的时候,红卫兵赶来又带他到一个地方进行了一场折磨式的。这反而使他放弃了他的计划。既然这都能挺过来,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就这样,他继续生活了下去。
(看这段经历的时候,我对文化革命总算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人受不了而选择自杀。生命失去了尊严,生活失去了希望,生存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勇敢的选择不是结束自己生命,而是敢于面对。)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后至今。这段时间他的创作最多,他的学术研究也达到了顶峰。说实在,我对他的那些关于梵文之类的着作并不敢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他是如何创作出来这些作品,又是选择了何种生活态度的。大师果然就是不一样,在耄耋之年仍这样专注于学术。他把学术都置于一切之上了。就是在晚年生病的时候他依然不改他多年来的习惯,每天四点半起身,开始写作。现在找到一个像他这样勤勉的人真的不容易啊。
总算是看完了这本书了,但是我有一个地方不解。那就是他很少提到自己的家庭。虽然在留学期间他很表示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但是到后来提及的却越来越少。在我看来,家庭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自传中怎么能少了它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上网查了关于他的家庭。最终,我还是有点失望的。很明显,他和他的家人沟通很少。
他儿子季承认为“父亲道德高尚,情操丰富,勤奋刻苦,朴实无华,爱国爱人,热爱人生,热爱自然,受人敬仰,生命后期成了一位公众人物。但是,作为一个常人,父亲的性格同样是复杂的。” “由于他的成长经历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关系,父亲的感情世界有一个极大的缺陷,那就是他一直和家人保持着的是一种朋友的关系,一种朋友的情感,而缺少亲情。对叔祖母、母亲、儿女都是一样。”“他对外人,不管是谁,一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对家里人,总有点冷若冰霜。对我们,包括孩子们的事情,一律不闻不问。” 对于这种冷淡,除了季承外,他的姐姐婉如也是有意见的:“虽然,姐姐对父亲的吝啬、自私、充大,以及在家里的许多不近人情的地方很有意见,忍耐不住的时候总想和他摊牌,但还是克制住了,保持了表面上的和气。父亲并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对自己有那么尖锐的意见。姐姐去世后,父亲写了一篇散文《哭婉如》,知道姐姐对他有意见之后,就没有发表。姐姐不喜欢父亲写的关于我们家庭的散文,因为她觉得与实际情形相去甚远,又于事无补,看了只会让人不愉快。” “我们和他可以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可是就是谈不了心里话,交流不了感情。大家表面上一团和气,可心里却隔着一段墙。”
无疑,看完这 个之后,我对季老又有了另一番看法 。无疑,在学术方面他是无比优异的,但是在家庭感情上似乎缺少了什么。我觉得家庭很重要,所以我无法认同季老面对家庭的这种态度。就以卞毓方说说的来结束这篇文吧。卞毓方认为:“一个大师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则可能意味着一种灾难,因为家庭成员都要做很大的牺牲才能成就一个大师的事业,而且我们也不回避季先生的缺陷,因为这无损于他的光辉,只会让他更真实、亲切。”
季羡林散文集读书笔记 篇4
假期床头多了本季羡林散文集,有事没事睡前翻翻,感触回味很多。
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体会。他的文章时而让人感到悲伤,时而又让人不禁笑出声来。那么多的回忆和感想,把我带入了他的人生。细嚼一下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让人回味无穷也。
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在学习上,在做学问时他很执着,每天四点到六点是他看书写作时间,而我正在睡大觉。文中,他的家乡是无比美丽的:捉知了,摸鸭蛋,清澈的湖水,一切那么美好。季羡林老先生离乡后,看到异乡的月亮,却觉得怎么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季羡林老先生深深地怀念在清华的日子,在老家的日子,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在他笔下,每段日子都是有趣的。季老有许多回忆,许多故事,每一个都写出了季老真情实感,季老为人淳朴重感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想必他们的影像日日夜夜浮现在季羡林老先生眼前吧。
季羡林老先生热爱生活、热爱小动物,那篇《老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猫虎子陪伴了季老14个年头,那只猫暴烈咬人,但却又温柔敦厚,当“奶娘”,捉来小动物喂“咪咪”。其间妙趣横生。这儿是趣,那儿是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里,绿叶衬红花,荷花亭亭而立,美不胜收。季荷现在是挂在我嘴边最多的词。
每一篇文章都流露了季羡林老先生的喜怒哀乐,包含了一个个人生的道理。看见每一篇文章透露出的怀念、幻想、哀愁与激动,我感触颇多。每一篇文章都引人入胜,然后又想到自己,常常感到羞愧,又跟着季老在悲伤时也悲伤,开心时也开心。
悲惨的事情在季老笔下有丝丝甜意,美好的事情中却又掺杂着点失望与怀念。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还要多的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的感悟。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好像有生命一般。处处都是生活的道理呀!
季羡林散文集读书笔记 篇5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季羡林散文集读书笔记 篇6
暑假,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很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季老散文的风格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季老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非常真挚,细腻。他的文章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也是季先生散文的特点。
季老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读季老的书,我领悟到了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