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高中作文 > 高二作文 >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高二优秀范文10篇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高二优秀范文10篇》

时间:

  读书是精神的加油站,累的时候,读书会让休息加倍;读书是心灵的保护伞,迷茫的时候,总会找出最合适的那条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高二优秀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一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也可以写的很好看。——当年明月

  死啃了一年多,我终于在忙碌的学习生活这块“海绵”中挤出一些珍贵的“水”,把厚厚的七本《明朝那些事儿》看完了。朱由检选择了上吊自杀,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合上书,我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嗟尔明朝,气数已尽,经历了二百七十六年风雨的大明王朝轰然倒塌,曾经炫目的一切终而散尽繁华。走上这条路就无法再回头了,这是作者当年明月的总结,也是我的感叹!

  记得曾经有很多人不解的问过我,你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怎么会喜欢这么沉重的东西?怎么有兴趣去研究那些五六十岁老头才喜欢的史籍?今天我在此正是回答这个问题,读史诗使人明智,这毋庸置疑。而我更相信,历史不仅能让我们知得失,在它的背后,有一种光芒永恒不灭——人性!其实并非都如鲁迅先生所言,历史的书缝中总是“吃人”二字。在那些充斥着流血、杀戮、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文字背后,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将永远存在。请相信善良,相信天道,也许有时正义和公理会迟到,但它们永远不会旷课。

  首先,我明白了一种叫做人心的力量。记得朱元璋从起兵到占领应天,他的力量都很弱,然而他最终能击败强大的陈友谅,张士诚及元朝的统治者而得到天下,靠的就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以来都是这样。陈友谅不懂,他拥有可怕的舰队,强大得无法再强大的武力,他抛弃了道义,抛弃了人性,最终却失去了一切。他视人们的道义和信仰如粪土,却不明白武力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元朝统治者亦是如此,纵然占有了天下,他们仍把自己当客人,汉人的东西想怎么抢就怎么抢,若是心里不高兴,杀掉几个“南人”也啥关系。不懂得爱民,失去了人心,他们也失去了一切,重新被赶回了老家。人心的力量很强大,当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时,是没有困难可以打到他们的,永远没有。就比如抗日战争,八年前日本空手来的,八年后他们在空着手回去,什么都没捞着,出了一个“侵略者”的“光荣”称号。其实他们若是好好研究一下中国的历史,会发现这个民族是打不倒的,因为人心,因为凝聚,仅此而已。

  其次,还有一种力量叫做坚持。世事纷乱,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绝大多数人是无法达到老庄哲学中那种心外无物,超然世外的境地。那纷乱的尘世中,许多人随波逐流,见风使舵,为追名逐利而放弃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和价值观。若是一个小人掌权、奸宦当道的世界,连我自己都无法肯定是否会坚持道义,而不明哲保身。可是他们,让我震撼,从身体到灵魂。两袖清风的于谦在大明京都岌岌可危,前任皇帝(朱祁镇)在敌人手中当人质时,他满腔豪气地怒斥主退派,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大明的危机。当政敌徐有负将他推上刑场时,他仍坚持自己最初的理想,纵然粉身碎骨,也要留下一股浩荡的清白之气。当大明政局被首辅亦是第一奸臣严嵩所把持时,似乎一切都淹没在无尽黑暗中,很多大臣明哲保身,反抗就是死亡。朋友一个个死去徐阶将仇恨埋在心里,也许有时,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他隐忍着,却也坚持着,用他自己的方式打败了严嵩,将大明王朝拉回了正轨,转向了另一个繁华。海瑞是明朝数一数二的清官,清廉的连皇帝都不敢用他,同僚把他当成异类,但他也选择了坚持,用自己方式活下去,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百姓。士为知己者死,杨涟用生命诠释这句话的含义。他本是小官,却在明光宗朱常洛临终时受命扶持幼帝朱由校,成为顾命大臣之一。魏忠贤把持朝政,大明王朝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杨涟与无数东林党人一样,坚持正义,不屈抗争,无论诱惑或是酷刑,他都不放弃。最后,徐显纯残忍地将铁钉钉入他的脑门,他仍坚守着他所相信的公理和正义,直到最后一刻。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坚持,让我动容,人竟可以靠着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活下去或者面对死亡,从容、坦荡、潇洒、大气……公理有时真的会迟到,但永远不会旷课。也许他们中有人无法看到光明再次照亮黑暗,驱散黑暗,但我看到了,小人倒台,悲惨而死,正义之士被人们称颂,光耀千古。人生永远无法一帆风顺,黑夜漫漫无边时,请选择坚持,坚持自我,坚持正义,光明总会到来,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亘古不变。

  还有一种光辉成为人性。提起后宫,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但权谋不过是小人之术,我更相信孟子——人性本善。明宪宗朱见深的宠妃万贵妃执掌后宫,年龄大无法生子,却害怕其他妃嫔母以子贵,每当听到有人怀孕时,便派出爪牙去堕胎。一天,一名姓纪的宫女怀上了一个男婴,万贵妃的爪牙终于不忍下手,这个孩子在后宫长到六岁。六年来,除了万贵妃,所有的太监宫女妃嫔都知道后宫多了一个男孩,但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有时,太监们用少的可怜的钱买来糖果玩具逗小太子朱佑摚开心,张敏(太监)甚至用生命让朱见深相信自己有儿子,接太子出后宫,脱离万贵妃的阴影。十几天后,纪姑娘于后宫悄然死去。她的死因,后人多保持了沉默,无需探究,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凶手和动机。朱佑摚即位后,却没有对万家动手,万贵妃在他还没有记住母亲的音容笑貌时就永远夺去了她的生命,当他手握生杀大权时,他却选择了宽容。作者说,因为懂得,所以宽容。是的,他所懂得的爱与恨远比万贵妃多,因为懂得,所以宽容。每读到这,我总是深深震撼。这是一段不可思议的故事,却也是真实的历史。权力力只是一时,而人性的光辉却照亮千古。后宫的人们用行动证明“人性本善”的道理,而明孝宗更让我明白,宽容是一种更高尚的“报复”。给敌人一条退路,也是给自己一条退路,鱼死网破永远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请相信善良,学会宽容,方能发现前方是一方更清明的天地。

  二百七十六年,无数风雨,无数人物,我只用了一年,就见证了大明王朝的从兴起到衰亡。一切不过转瞬间。合上书,我也不知自己心里究竟什么感受,但总觉得空落落的,仿佛丢了什么。有人说,研究历史的人明智却悲观。也许如此,前一页还是辉煌,下一页便是凄凉,权力富贵,也不过如此,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亦无须感叹。不过,我们总还是要从这纷乱的历史中学到些东西的,以自己的方式活下去,以史为鉴,明辨荣辱得失。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二

  “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历史在作者当年明月的笔下如此生动精彩,一读手不释卷,二读恍如隔世,三读人在眼前。合上此书,那书中的一幕又一幕在眼前呈现:高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朱棣,俯瞰群雄;城门外,一“戎马书生”于谦勇战蒙古铁骑;一代枭雄也先,带着失望与遗憾撤退草原······上下明史百年,左右功过是非,尽收此书中。

  “他绝对不是一个好人,却绝对是一个好皇帝。”短短十八字,却是对朱棣最准确地评价。建文年间,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兵“奉天靖难”,逼迫自己的侄子退位,他冷酷、残忍、权欲熏心,他不是一个好人,所以没有人愿意与其交友(当然,姚广孝是个特例),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一个伟大的君主,实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帝王的荣耀。

  大典之外,再无他书!

  每个人都想给后世留下不朽的东西,所以那些“饱学之士”选择了写文章、著书,以传之后世,留下千古美名。朱棣也想,但“文化修养有限”似乎成了一大难题,所以他要修书,“修一部古往今来最齐备,最完美、最优秀的书,一部千年之后,依旧无比光辉的书”。他做到了。他得到了解缙的帮助,自己时常还亲自监督,一部三亿多字的大典诞生了。事实证明,《永乐大典》带给了朱棣无比的荣耀,让后世记住了这一位在文化上做出贡献的古代帝王。

  抉择!迁都!

  “北京,中国第二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每当看到这些介绍,眼前总能闪现出一个身影——朱棣。北京当年地广人稀,城池破败不堪,生活艰苦,且远离富饶的江南和中原,朝中的官员总是会反对的,但胸怀大略的朱棣决不会只看眼前,他要为帝国的明天着想,他要为自己的儿孙着想,他要迁都!“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站在北京皇城,向苍天仰望,他站在帝国的中心,身后背负着使命与荣耀。

  万国来朝!

  修书、迁都,他在筹划着、指挥着一切,除此之外,朱棣他还在做着历代王朝都不曾做过的事——派出使团,出使西洋。国力的强盛支持着他的雄心壮志,也支撑着郑和的梦。为求和平而派出巨大舰队,不争不抢,只为和平。西方的那些“伟大”的航海家和国王是根本做不到的,在他们眼里只有眼前的利益。但是,中国的朱棣和郑和做到了,没有纷争,没有战争与掠夺,以德服人,换来了“万国来朝”,他们实现了历代皇帝们最大的那个梦。

  朱棣高高在上,俯看着来明朝见的外邦使团,心中自是充满了自豪与傲气。万国来朝,这是何等的傲气;俯视群雄,这是何等的霸气!朱棣做到了,得到了这份数百年前唐皇才能拥有的那份荣耀。

  朋友!叔侄!

  朱棣虽不是好人,但他却有一个知心的朋友——“黑衣宰相”姚广孝。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跟从朱棣,“为了造反而造反”是他的初衷,但长年“同吃同住同劳动”把他们二人的心与命运紧紧栓在了一起。姚广孝造就了朱棣,而朱棣成就了姚广孝。一切易得,知己难觅,但朱棣仍然做到了。老友走了,自己也快到了尽头。

  最后的答案。一代帝王最后的岁月,似乎都在等待那个已经过了二十年问题的答案。他等来了,胡濙告诉他了,他们谈了好久好久,他感慨了好久好久,在自己人生的最后,他放下了,他释然了,他得到了最终的答案,叔侄之间的仇怨就此烟消云散。

  最后的归宿

  他累了,疲了,倦了。六十五年前,他出生在战火之中,带来了他的能力、他的霸气;六十五年后,他病逝于征战途中,带走了他的荣耀,他的时代……他走了,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带走了他所创造的辉煌时代,带走了只属于他自己的那份豪迈,那份帝王的荣耀。

  《明朝那些事儿》绝不仅仅是“那些事儿”,还有人情的冷暖,更有那一位位伟人的梦。他们的梦是那么宏图伟大,却又那么遥远。有时近在眼前,只有一步之遥,却总有人阻挡,遗憾止步。但是,朱棣是个例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更成真了他父亲的梦。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但始终掩盖不住他帝王荣耀的光芒。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三

  明朝,在它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时间里,诞生了一个个伟人,发生了一件件奇事,这是一个伟大的王朝,一个人才辈出的王朝,一个无与伦比的王朝。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劳模”朱元璋、“造**家”朱棣、懦弱的建文帝、贪玩的朱厚熙,不求富贵名利的政治家、野心家姚广孝,以诸葛亮自喻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等等,他们一个个从书里栩栩如生的走进我的视线,并让我记忆深刻。

  个人见解,我认为明朝里最伟大的皇帝是朱棣。他自幼随父亲四处流浪,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小小年纪就展示出超人的军事才能。为了争夺政权、夺取皇位,不惜一切代价,却任用贤才,他打来的江山,有一半是姚广孝替他得来的。姚广孝那句:“我要给大王送一顶白帽子”,让朱棣即兴奋又恐惧,要知道朱棣除了自己的父亲再就没有第二个害怕的人了。当然他的造**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打败了N多个人之后,却与铁弦、盛庸等名不见经传,但宁死不屈、非同小可的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还是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是一个成功的藩王,也是一个伟大的藩王。

  更是他,在成为皇帝后,为国家献出了一切。为了大明朝的江山,他不顾自己的辛苦劳累,一次次亲征,打败了久久困扰大明王朝的心腹之患——蒙古各部落。战争总是残酷的,但对享受它的人,或许是一个展示自己命运的机会。一代英明神武的“永乐大帝”,开创了“永乐盛世“,使大明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朱棣的一生,生于兵荒马乱,又亡于御驾亲征的途中,或许他喜欢这种金戈铁马的生活,或许这是他的命运,也或许这是他最好的归宿。为了皇位,他不惜一切代价,违抗圣意造**,不顾他人安危。他实在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好皇帝,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这个伟大的帝王如流星般陨落,大业未成,他的遗憾、他的坚持不懈、他的忧国爱民,实在是让我感到可惜、可叹、可敬!

  历史已经过去,但当年的明月,依旧挂在那高高的天空,明朝那些事,却留在我的脑海的深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指引着我、警示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心潮起伏,激情澎湃。